谈起皇帝的后宫,大多数人脑中所想的大概都是三宫六院、佳丽三千。
想起嫔妃的生活,大概是《甄嬛传》中,一堆女眷争风吃醋、争名夺利、竞相上位的宫斗大戏。
但历史上有位苦B的皇帝,他选皇后时,待选的女子总共只有五人,其中两个漂亮、两个一般、一个丑陋。
结果最丑的被选为皇后,两个一般的选为嫔妃,漂亮的两个淘汰出局。
这个苦逼的皇帝就是光绪帝。
面对这样的三个嫔妃,光绪挑出其中一个较为好看、性格还算活泼的宠爱,这个女子即珍妃。
但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这个惨淡的日子,听闻八国联军打来,老佛爷慈禧带着光绪等人仓惶逃出紫禁城。
也就是在这一天,当着光绪皇帝的面,慈禧命人将他最爱的妃子珍妃投进了井里,任凭光绪如何叩头认错,慈禧还是决绝地将珍妃投入井中。
这让光绪帝深受打击,不久便抑郁而终。
关于珍妃的死,民间众说纷纭,对这个美丽的女子凄惨的归属,多数人对她表示同情。
珍妃的老师为她写下一首绝句,对她表示哀悼,题目为《月》:
藏珠通内忆当年,风露青冥忽上仙。
重咏景阳宫井句,菱干月蚀吊婵娟。
关于珍妃的死因,我们充满好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珍妃的故事里:
一、出生、选秀
据《清史·后妃列传》中记载:
珍贵妃,他塔拉氏,瑾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
珍妃是满洲镶黄旗人,祖父裕泰,曾经在道光和咸丰年间做过湖广总督,谥号庄毅公。
裕泰有三个儿子,长子长善,曾任广州将军;次子长敬,曾任四川绥定知府;三子长叙,曾任礼部侍郎。
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都是三子长叙的女儿,两人都是庶出,母亲不是同一个人。
光绪十三年冬,慈禧为光绪选后,让大臣们将适龄的旗中女子呈报上来。
当时两位女子的年龄都是十一二岁,珍妃比瑾妃小三四个月。
两人都在伯父长善将军署中一个叫文廷式的教读师爷那里读书。
是她们的堂兄,长善的大儿子志锐将她们俩的名字呈报上去的。
当时,八旗的弟子中,报名的并不多,因为宫廷之中束缚过多,且宫廷内部的争斗太过于复杂,但凡家中宝贝的女儿,这些官家多不愿意送进宫去受罪。
况且当时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早已经授意她娘家兄弟桂祥家那个叫静芬的侄女,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
所以这次名为选后,其实最高只能选作嫔妃。
传说这次选妃除了静芬和后来的珍妃、瑾妃姊妹二人外,只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
据说德馨的两个女儿长相极艳丽,而长叙的两个女儿,即珍妃、瑾妃两女,禀赋稍有不同,瑾丰满、珍俏丽,只有桂祥的女儿,矮锉锉、模样也不出众,不像她兰儿姑母早年那样明丽。
选秀的过程,众说纷纭,其中以太监唐冠卿的说法最为可信,其言如下:
光绪十三年冬,慈禧为德宗选后,召备选各大臣少女在太和殿上,依次排立,参选者五人:首为桂祥女,次为德馨巡抚两女,末为长叙侍郎两女。
太后上座,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等立于座后。
座前置小长桌,其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一对,为定选证物 清制,选为后者得如意,选为嫔者得荷包。
⋯⋯
德宗持如意趋德馨女前将授之。
慈禧大声曰:皇帝!随以口暗示前列之女。
德宗愕然悟,即将如意授桂祥女。
如意授后,慈禧即命固伦公主将荷包两对,分授长叙两女,德宗并未参与意见。
由此可见,整个选妃后的过程,完全由慈禧一人掌控,光绪完全没有发表意见的资格。
二、荣宠后宫到沦为阶下囚
据珍妃的贴身宫女白宫女回忆,珍妃刚入宫就与姐姐一起被封为瑾嫔、珍嫔,光绪对珍嫔很是宠爱,慈禧对她也很喜爱,白宫女说:
珍妃入宫,极为太后所钟爱,知其性喜书画,曾命宫中供奉廖佳慧女士,教以花卉……
左起:瑾妃、隆裕、慈禧、珍妃
在《慈禧轶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妃尝代太后书写福寿鹿虎等擘窠大字,年终颁赐大臣,有青出于蓝之誉。
又常侍太后批阅章奏,预测批答,百不失一。
光绪帝对她的宠爱,此书中也有记载:
妃喜装束,曾与光绪互易衣履;又极喜摄影,每早自慈宁宫请安后,即回景仁宫任意装束,并摄取各种姿势影子。
相比同时选进宫的两位女子,珍妃性格活泼、聪明伶俐、又能识文断字,瑾妃的厚道老实,人称木头,隆裕皇后长得不好看,性格又内向,有见过隆裕的外国记者曾回忆说,隆裕皇后长了一口的虫牙,似有严重的胃病,身体不好。
面对这样的三位女子,光绪的宠爱自然而然集中在珍妃一人的身上。
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珍妃,难免会遭来嫉妒,特别是作为正室的隆裕皇后,对珍妃很是讨厌;盛宠在身的珍妃,又难免会有飘飘然之感,在行事说话方面,有时难免会失去方寸。
据白宫女回忆,甲午年间,即慈禧六十大寿的那一年,福州将军这个职位空缺,隆裕皇后想请珍妃给光绪说一说让她的舅舅担任这一职务,谁知珍妃回答她:谁说都是一样。
意思是不帮,要说自己去说。
这话让隆裕很是恼火,就以大不敬的罪名告到慈禧那里,要求弹劾掉珍妃的妃位。
世人常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无道理。
自珍妃入宫受宠以来,珍妃一次次触怒慈禧,据说慈禧对珍妃已经非常不满,这些事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珍妃喜欢摄影,慈禧告诉她此非妃嫔所当为,珍妃不但不听,还让一位戴姓太监在东华门外开了一家照相馆。
隆裕悄悄把这件事告诉慈禧,慈禧大怒,将这名戴姓太监杖毙,以儆效尤。
第二件事是:光绪二十年,有人贿赂慈禧身边的两个小太监王有儿和聂八十,想要谋取广东海关道,两个太监找到珍瑾二妃请她们进言,结果事情败露,两个太监被发配黑龙江,走到营口就被就地正法。
珍瑾二妃受到杖责。
瑾妃
这第二件事情涉及到买官卖官的行为,放在任何社会都是大罪。
第三件事是:当时朝廷中清流党处处与慈禧作对,而这些人中的为首之人就是珍妃的哥哥和老师(即上文提到的文廷式。
)慈禧认为是珍妃在其中怂恿的缘故。
第四件事是:按当时的体制,妃嫔不得乘八人肩舆,光绪帝特赏珍妃。
太后见到后,摔毁其轿。
所以,当隆裕来告状时,慈禧积累在心中的愤怒一时彻底爆发。
据说这次惩罚非常严重。
太后立即召珍妃前来,命其自述罪状,并责令太监打珍妃耳光、实施杖刑,不堪屈辱的珍妃几乎要寻死。
当时光绪吓得战栗跪地,求饶不已,连告状的隆裕都吓坏了,有文人写下当时的场景:
罗袴上桃花血,滴向长门未忍看。
这次杖责后不久,慈禧夺了珍、瑾二妃的名号,但是第二天又以八盒食物赐给珍妃,以此来安慰她。
真可谓打了好大一巴掌,给了一小块糖。
这次名号被夺后一年,不知是为了安抚光绪的情绪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一年后,慈禧又重新恢复了珍、瑾二妃的妃位,但是三年后,珍妃的妃位再一次被夺,并遭到禁足,住所由景仁宫移至钟毓宫,戊戌变法之后,又被移至北三所。
到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就北三所所处地段既偏远又荒凉,且房屋简陋。
珍妃被禁锢在这里,门被反锁,仅留下一个小洞,用来递送饭菜。
荣宠的珍妃,此时彻底失去了自由。
三、香消玉殒
关于珍妃被推进井中,有很多传言,有的说是珍妃年轻漂亮,联军打来后,慈禧害怕珍妃受到入侵者的凌辱,有失皇家脸面;也有人说是珍妃干预政事,慈禧痛恨她,不想让她活命。
关于投井的细节,宫中太监们的回忆录中也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很多人认为太监唐冠卿所说比较靠谱,其说法如下:
庚子七月十九日联军入京,总管崔玉桂,率快枪队四十人守蹈和门,予以率四十人守乐寿堂。
⋯⋯时甫过午,太后言: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继语音低微,喃喃莫辨。
忽闻太后大声曰:咱们娘儿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
太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着咱们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
妃叩头哀恳,太后呼玉桂。
玉桂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也来逼我呀!玉桂曰:主儿下去,我也下去。
妃怒曰:汝不配!旋又闻太后曰;把她扔下去!即闻挣扭声,俄砰然一声,珍妃坠井矣。
唐太监所回忆的内容,像是亲眼所见一样,但根据历史学家考证,七月十八、九日,前方尚在交战,因而联军还未攻入紫禁城。
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另一位内务大臣景善,是满洲正白旗人,他的日记中对此事的记录,多数人认为较为可信,其文如下:
老佛爷寅时即起,只睡一个时辰耳,匆匆装饰,穿一蓝布衣服,如乡间农妇,盖太后先预备者。
梳一汉头,此太后生平第一次也。
太后曰谁料今天到这样地步!轿车三辆,皆平常骡车,带进宫中,车夫亦无官帽,随降旨,妃嫔等皆于三点半钟齐集,太后先下一谕,此刻一人不许随行。
珍妃向与太后反对者,此时亦随众来集,胆敢跪请于老佛爷之前,谓皇帝应该留京。
太后不发一言,立即大声谓太监曰把她扔在井里去!皇帝哀痛已极,跪下恳求,太后怒曰:起来!这不是讲情的时候,让她就死罢,好惩戒那不孝的孩子们,并叫那鸱梟看看,免到了羽毛丰满的时候,就啄起母亲的眼睛。
李莲英等将珍妃推于宁寿宫外之大井中。
皇帝愤怨之极,至于战栗,太后曰:上你的车子,把帘子放下。
由此文中可见,珍妃最终触怒太后的是皇帝应该留京这句话。
当时,慈禧在戊戌变法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已经想要废了光绪,不想让他再掌政权,此时珍妃却跳出来一句皇帝应该留京。
不走留京要干嘛?让皇帝重新出来主持大局?
所以,这句话彻㡳激怒了慈禧,她一言不发,霎时间立起杀机,非置她于死地不可了。
在慈禧口中鸱枭之辞,明指珍妃,实是在骂光绪,所以光绪虽悲愤也因畏惧而至战栗。
故宫珍妃井
四、写在最后
纵观珍妃的一生,曾有过短暂的荣宠在身,但末世皇族,在内忧外患的时代,在曾经有过盛世繁华的满清王朝,一个只是苟延残喘的时代,她的光环能有多亮呢?
国家都日趋衰颓,一个柔弱的女人又能怎样呢?
珍妃离世后,世间很多文人感叹她的身世,为她写下很多诗词,其中文人朱疆邨的《声声慢》,写得最好,让我们在这幽怨的曲调中,去感叹珍妃令人哀叹的一生:
鸣蜇颓城,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
香沟旧题红处,拼禁花、憔悴年年。
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
起舞回凤,才知恩怨无端。
天阴泂庭波澜,夜沉沉、流恨湘弦,摇落事,问空山,休问杜鹃。
——end——
作者:帅丫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就请关注我吧@帅丫的历史文化茶坊这里将带给您更多有趣的历史人物故事。
17岁当贵妃18岁当皇后24岁称朕,辽国萧太后的人生为何如此彪悍?
14岁出嫁、30岁夺权、68岁苍凉而逝,宣太后芈八子的战斗人生
独孤伽罗,历史上第一位倡导一夫一妻的皇后,为何结局如此凄凉?
唯一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女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