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远古时期不但有龙,而且有屠龙、养龙等官职,龙到底是什么生物?

时间:2023-11-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龙作为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深刻地印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

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之中龙排在第五位;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例如秦始皇便自号祖龙;名山大川被称为“龙脉”;书生科举金榜题名了被称为“鲤鱼跃龙门”;民间正月十五来舞龙灯,二月二是龙抬头,五月五要划龙舟…

很显然,或许我们的生活早已和龙息息相关,那么问题来了,龙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真正地牵出一条龙来给大家看看呢?难道说十二生肖之中,十一个都是真的,只有这一个是假的吗?

通过翻阅史书典籍,我们发现在一个久远的年代,龙可能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豢龙氏

龙的形象千变万化,不同的龙有不同的形象,像是“应龙”背生双翅,“虬龙”角尖身小,“青龙”浑身苍青,“蟠龙”身伴祥云…

但总体来说,龙有“九似”却是基本不变的,也就是: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罗愿·《尔雅翼》

而且能大能小,上天下海,吞云吐雾,呼风唤雨。

这样的一个形象,的确让人们觉得非常神异,但这个形象真的追溯起来,那就要到了上古时期的炎黄部落了。

根据学者闻一多的研究来看,龙最开始的形象只是一条蛇,是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图腾,轩辕黄帝带领着他的部落,打败了使用鹿图腾的部落,为了彰显这份战果,便把鹿图腾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鹿角“摘了下来”,按在了自己的蛇图腾上面。

后来黄帝打败的部落越来越多,虎的掌、鱼的鳞、鹰的抓…这些部位摘下来的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并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也出现了青龙、应龙、蟠龙等“分支”。

也就是说按照闻一多的观点来看,龙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图腾集合”,现实之中不存在龙这种动物,可是根据很多史书记载,在上古之时人们不仅真的见过龙,还养过龙,骑过龙,甚至“吃过龙”,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九州要记》记载,一个名叫董父的人喜欢龙,舜便让他去陶丘养龙,他的氏族便被称为“豢龙氏”。

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九州要记》

《路史》也记载,在舜帝之时,有一个人带着龙前来求见舜,想要找一个能够饲养龙的人,恰好上古皇帝高阳氏(颛顼)的后人董父能够满足这个人的要求,于是舜便让董父前去养龙,赐给他氏族豢龙氏的称号,封他为豢龙官,以鬷川为他的封地,董父也就是第一任豢龙官。

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南宋·罗泌《路史》

《春秋》亦记载,蔡墨去向魏献子觐见,向他说了董父豢龙氏的事情,封地在鬷川。

这些史书,所成年代不一,但却又都有着这么明确的记载,那在上古时期,会不会真的有一个“董父”,是专门养龙的“豢龙氏”呢?

并且关于龙的记载,还不仅仅是只有一个豢龙氏,另外一个养龙世家,也是明确地出现在了历史上,而且他们干的事情,更令人大吃一惊。

御龙氏

根据《史记》所记载,夏朝的第十四位君王孔甲,他在位之时喜欢祭祀鬼神享乐,甚至为此荒废国事,觉得有什么事情都能靠着巫蛊之力来解决,而且为人荒淫残暴,每天都纵情声色。

这种举动让四周的诸侯非常不满,纷纷准备攻打孔甲,取而代之。

一日突然有一雌一雄两条龙从天而降,掉到了孔甲的宫殿前,孔甲见状吓了一跳,觉得这时天降祥瑞,想好好地养着这两条龙,但却不知道怎么养。

此时豢龙氏董父早就去世了,豢龙氏也找不到了,眼看着这两条龙很快就奄奄一息,似乎要死了。

恰好此时一个叫刘累的人站了出来,说他是尧帝的后代,曾经和豢龙氏学过养龙的技术,可以来养这两条龙。

孔甲一听不由大喜,当即赐刘累“御龙氏”的称号,让他去临颍养龙,过了一段时间龙果然恢复了过来,孔甲高兴之下便让刘累行使豕韦国君的权力。

但谁知过了不久,这两条龙之中的雌龙突然死了,刘累非常害怕,他看着死龙想了一会,竟然直接动手剥皮,开膛破肚,把这条龙做成肉羹,献给了孔甲一碗。

孔甲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肉,就稀里糊涂地吃下了龙肉羹,还觉得非常好吃,让刘累哪天再给他做一碗。

刘累此时心里早已是七上八下,自己哪里还能再杀一条龙给他做肉羹,万一孔甲吃啥啥没够怎么办,而且自己把一条龙给养死了,这可是重罪。

最终担惊受怕的刘累直接收拾东西,逃到了嵩山南部的尧山,就此打鱼耕作,度过了余生,而他那个“御龙氏”的称号,也是不敢再用了,便直接以“刘”为姓,繁衍后代,刘累也就成为了刘姓的始祖。

从这些史料来看,龙似乎的确是一种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可为什么今天人们再难发现哪怕一条龙了呢?

一些民俗方面的专家和动物学方面的专家,以及相关的兴趣爱好者纷纷做出了猜想。

龙是鳄鱼?

首先就是“进化说”。

龙的确存在,不过到了今天,已经进化成了别的样子了。

的确,在漫长的时光之中,很多动物都会进化成为别的样子,像是古代的另一个祥瑞之兽“麒麟”。

麒麟也和龙一样,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且他的样子也是一个“集合体”,根据相关记载,麒麟是“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

这种形象,怕是更难找到相似的动物,但神奇的是,随着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人们发现了一种动物,竟然真的非常像传说之中的麒麟,那就是长颈鹿,大家可别误会,这个长颈鹿,是“脖子还没长长之前的长颈鹿”。

长颈鹿的脖子原本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长,而是在长时间的环境改变之中,长颈鹿为了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树上的嫩叶,逐渐地把自己的脖子“拉长”的,这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用进废退”。

在明朝永乐十二年,郑和的手下杨敏就带回了孟加拉进贡的一直“短脖子长颈鹿”,这只长颈鹿一到了京城,立刻引起了满城轰动,这不就是传说之中的麒麟嘛?

鹿角、麋身、牛尾,越看越觉得这就是祥瑞之兽麒麟。

在永乐十三年、十四年,当时东非的“麻林国”,也是两次向大明进贡长颈鹿,也就是我们口中的“麒麟”。

正统三年,孟加拉也是再一次进贡了“麒麟”,这种瑞兽在当时非常被当权者所喜爱,也逐渐流传到了东亚诸国,一直到了今天,日语、韩语之中的长颈鹿,也还是被称为麒麟,台湾地区也有人将长颈鹿称为麒麟鹿。

那么既然“麒麟”这种瑞兽,是确有其原型,只不过今天的长颈鹿早就长得“高大威猛”了,失去了麒麟的样子,那么龙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在历史上的确有一种“九不像”的动物,那就是龙,只不过这种动物进化到了今天,早就没了当初的样子,人们已经认不出来了。

其实仔细想来,把龙的样子简化一下,那就是一条头上长着角,身上长着四肢的大蛇,今天什么动物最符合这个形象呢?那就是鳄鱼。

鳄鱼有着长长的身子,如果把四肢去掉,那看上去真的就像一条长蛇,并且早在1963年时,我国的广东就发现过一种名叫“湾鳄”的鳄鱼化石。

湾鳄又叫马来鳄,是一种巨型鳄鱼,最大的能有十多米长,而且根据化石来看,湾鳄的长嘴顶端到眼睛的这两条骨头,是向上隆起的,这在当时人们眼里,很有可能就是龙的两根“角”。

我们的本土鳄鱼扬子鳄,在古代也是被人们称为了“鼍龙”、“猪婆龙”等,从这些角度来看,鳄鱼很有可能就是“龙”的进化产物。

在远古时代,鳄鱼的样子就是传说中的龙,或者是很多地方都被人们给神话了,就形成了龙“九不像”的样子。

谜云遍布

再一个说法,那就是“灭绝论”。

龙的确曾经存在过,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只不过是和猛犸象、剑齿虎、恐龙一样,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们看不到。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灭绝了的动物不在少数,很多动物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被自然、被历史所淘汰了,很多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动物,如果突然被人们描述了出来,那我们大概率也很难相信这种动物的确存在过。

好比说今天的鹦鹉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所有人都没见过鹦鹉长什么样子,而书上就记载了,有一种鸟,身上有五颜六色的羽毛,头顶上有一个羽冠,嘴弯弯的、尖尖的,身材也长不大,一开口就会说人话,那我们怕是也很难相信,毕竟怎么可能会有说人话的鸟呢?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最关键的证据缺失,那就是没有任何龙存留下来的痕迹。

猛犸象、剑齿虎,包括各种恐龙,他们都有化石、身体或骨头之类的痕迹存留下来,但是龙没有,没有任何化石、骨头能证明那种“九不像”的龙真正存在过,这自然也就存疑了灭绝之说。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们真地发现了一条龙的化石,这个说法才能是自圆其说。

另外的说法便是“迁移论”,也就是的确有龙,但是现在地球上的环境已经不适合龙继续生存了,所以龙全都迁移走了,进入了我们看不到的空间。

现在全地球我们人类探索到的地方也不过百分之三五,还有大量的地方是我们所未知的,幽暗宽广的海底,与世隔绝的地下,谁能保证这些地方一定是没有龙的呢?

站在这个角度,为什么没有龙也就有了一个解释,那就是龙和大象一样,有着自己的“祖坟”。

为什么在野外,很难看到大象的尸体,那是因为大象在预感到自己即将死亡之时,就会走到大象族群的“祖坟”,也就是“象冢”之中,这是一块非常秘密的地区,没有“自己象”带路,外人谁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这种神秘的景象,简直超出了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毕竟“修建祖坟”这种社会性非常高的举动,在动物身上出现,的确非常让人感到稀奇。

而龙或许也和大象一样,是一种“社会性”非常高的动物,他们的族群有组织,行动起来有纪律,每一条龙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都会默默地走到“龙冢”之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龙们都迁徙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龙冢自然也就到了那处神秘的地方,或许随着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探索程度越来越深,龙的踪迹自然也就会被发现。

其实到了今天,龙的精神象征意义,已经大于了他的实际存在意义,和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龙在哪里相比,我们更注重的是龙的精神内涵。

从龙“能大能小,变化万千”,我们学习到了“君子不器,能屈能伸”的包容精神;从龙“腾云驾雾,为民间兴云布雨”,我们学到了应当“顺势而为”,而且哪怕是龙也是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有着自己的使命的责任精神;

从各个时期龙的发展,人们根据不同需要所描绘的不同龙的种类,我们看到了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实用精神。

在这种文化传承之中,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才能是“龙的传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是一条腾飞于九天之上,纵横四海八荒的“真龙”。

毛明春:形意拳与内外三合,这次终于讲透彻了

一、形意拳概述 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黄帝宅经》古法风水禁忌

  《黄帝宅经》古法风水    风水学经典《黄帝宅经》又称《宅经》,被清代著名的大学士纪晓岚评价为“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以八势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为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而主于阴阳相得,颇有义理,文辞亦皆雅训。

”通过解析《黄帝宅经》中关于人宅祸福关系的理论渊源和方位布建结构框架,不仅可以窥见中国自古以来风水的源流雏形,而且《黄帝宅经》中的相关理论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阳宅风水理论。

《黄帝宅经》承继汉唐风水古法传统,在阴阳一说的基础上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

注意《黄帝宅经》书中所述的“阴宅”和“阳宅”都是指的人居住宅,阴宅并非指墓地,“阴宅”和“阳宅”指的是人居住宅的两种类型。

这就是唐代以前的风水古法――“阴阳二宅二十四路法”,我简称之为“二宅法”。

    阴阳宅的区分    凡从巽向乾,从午向子,从坤向艮,从酉向卯,从戌向辰移,悉名入阳;从乾向巽,从子向午,从艮向坤,从卯向酉从辰向戌移,悉名入阴。

    黄帝宅经所述的阴宅和阳宅,都是指的阳宅,阴宅并非指墓地。

阴、阳二宅都是指的阳宅,是阳宅的两种类型。

判断方法为:不管远近,远到千里、百里,近到百步、十步,只要从东南巽方向西北乾方、从南面午方向北面子方、从西面酉方向东面卯方、从西北戌方向东南辰方搬迁过来的,都叫“入阳”,是阳宅;凡从西北乾方向东南巽方、从北面子方向南面午方、从东北艮方向西南坤方、从东面卯方向西面酉方、从东南辰方向西北乾方搬迁过来,都叫“入阴”,是阴宅。

意即以搬入的原址到新址的方位来判断此宅是阳宅还是阴宅。

阴阳之道在于阴阳交感、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因此,《黄帝宅经》将住宅分为阳宅和阴宅,这并非机械和静态的,而是要体现阴阳互得、阴阳互参的共生关系。

这与后世称墓地为阴宅,称人居为阳宅不同。

    某人原住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新近在人民南路一段购得一栋房屋,这套新房是阴宅还是阳宅?答:“黄帝宅经风水,北方属坎位为阳,南方属离位为阴,此人从北搬迁至南是由阳入阴,因此,这套新房是阴宅,应按《黄帝宅经》中的《阴宅图说》布局。

”    阴宅向阳,阳宅向阴说    阴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阳者,生化物情之父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出了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观点,认为阴阳两仪便是天地之道;又是人伦之道,阴阳之气交感就像男女交媾,孕育和产生万物。

正如《黄帝内经》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意思是说“阴阳这种现象,是天地存在和运行的大道规律,是万物由来的根本和规范,是事物演变进化的父母,生死的本源,也是神明灵魂的府邸”。

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更是进一步做了明了的概括:“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根基,分阴阳,两极立焉。

”“阴阳谐和,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以上论述,阐述了阴阳一静一动的属性。

阳为父,为动;阴为母,为静。

阴阳两极必须和谐交感而成阴阳之气,生化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万物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进而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

    老子《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生长总要负阴抱阳,面向阳光,迎接生气、阳气,方才利于生长。

但另一方面,阴阳之气相交还要讲究阴阳协调平衡;阴阳不平衡,就会产生病变。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才能化生。

阴阳不交,孤阴独阳,则万物就不可能孕育,就更谈不上生长了。

这个道理就像冬天要获取温暖,夏天要寻求阴凉;男性要配以女性,女性要配以男性一样;只有这样,万物才能荣昌,百姓才能和谐。

    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

    阳宅的宅第要向阴方,此说并不是指北方、西北方等晒不到太阳的背阴之地,而是根据辰戌一线划出的阴方,即西南、南面拓建才吉利,否则就犯了重阳的问题。

而阴宅的宅第要向阳方,此并不是指面向东方、南方等阳光充足的方位,依然是依据上述辰戌一线划分出的阳方,即北方、东方拓建才吉,否则,就可能犯下重阴的错误。

    八卦、二十四路、配男女之位    今采诸秘验,分为二十四路,八卦、九宫,配男女之位,定阴阳之界。

    所谓“二十四路、八卦、九宫配男女之位”,是按后天八卦的八个卦象,划分出八个方位,并分别配上男女归属卦位,八卦八个方位加上中央方位,合为九宫;再结合十天干、十二地支,按“一卦管三路”的原则,加以组合,构成二十四个方位,称二十四路。

    明辨住宅善、恶、吉、凶    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

    《黄帝宅经》中最早将宅的格局和宅的形势作为宅子吉凶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五实五虚”说,即“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

”显然,宅虚,为恶为凶,宅实,为善为吉。

那么,怎样判断住宅的虚实呢?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要素:既有风水基本原则的体现,要聚气聚生气;同时还要具有中国特有的人伦情理,讲求一家之内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住宅人口少、院墙不完整,显然是不利聚气的,缺少人的阳气、生气的房子,肯定不是好事,故而为凶。

门大、院内房屋面积小,既显得比例失调、不美观外,也会因了,门大出气多,难以聚拢生气,宅院面积大,房屋小,显得空旷,气自然也难以聚集,这些都是风水原理的基本要求。

至于井灶不全,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与人伦不符,当然也不可能是善宅。

五实则相对好理解,人口多,住房相匹配;院墙完整,六畜兴旺,宅厦与大门比例协调,看着美观得体,当然是生活殷实之家,故此善而且吉祥。

至于水沟流向东南,归到五实之中,也体现的是风水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来水最好从天门来(乾位,西北方),去水从地户(巽位,东南方)流走;这其实是中国大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大陆西北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孕育出了长江和黄河,向东和东南流入大海。

所以,自古以来风水理论上格外重视来水方、去水方,并且以乾位天门,巽位地户为正选。

    住宅内外形制的风水影响    龟头午,必易主。

亦云妨主,诸院有之,亦不吉。

    宅形对住宅风水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好的风水宝地修建不吉利的宅形,上吉之宅也可能变成大凶之宅。

在《黄帝宅经》中讲述住宅的内外形制的风水影响时,作者提到,宅院内忌讳在“午地”,即正南面修建外形前凸像龟头的厅,向北冲射房屋,这种厅堂为凶。

在南面有比较高的南北向的竖屋,冲抵正方,也不吉利。

有决云:“龟头午,必易主。

亦云妨主,诸院有之,亦不吉。

” 意思是说无论修建居民住宅,还是修建庭院别墅都应避免这种“凶亭”。

在后世的阳宅典籍中,如《八宅明镜》、《阳宅十书》中更是论述了众多住宅内外形制的吉凶征兆。

此外,所有宅第,不论阴阳宅,在午巳、巽巳方位即东南方位有高楼大榭,也是不利的,住宅前面应开阔平坦为宜。

    来路、抵路对房屋的风水影响    修来路即无不吉,犯抵路未尝得安。

    修建住宅时不仅要注意吉凶方的修建顺序,还应注意从宅门外道路往来方向和迁移方向论吉凶禁忌;正如《黄帝宅经》所说:“修来路即无不吉,犯抵路未尝得安。

” 即是说,要按宅门前来的方向修建就是吉利,反之,去修与门前来路正相反的路则住不安宁。

如从东边搬来入住的宅子,住后却去修拓西去的路,叫抵路。

修来路,犯抵路的观念,与风水理论中喜来水、慎去水是一样的。

因为来路相当于来财,接纳生气;而去路(抵路)则是去财泄气方。

这种观念虽然有些绝对,但在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上,却是常人又乐于接受的。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的是,一旦确定了来路,来路则为住宅的福德方;其他方向的迁移和做其他方面的营生,包括婚嫁、买庄田或者六畜、就官职、做生意等等,不计远近,都宜向宅居的福德方,日久更吉庆;如果从抵路“刑祸方”来,久之则不利。

门前的道路是宅居者与外界往来的主要通道,也就是风水上所说的来路,应具备“来财”的风水意义。

因此,如果来路从东边来,你就只能在住宅的东边修路,而不能在西边修路,那样就犯了“抵路”,易导致财运衰败。

    择日择吉对住宅吉凶的影响    唯看天道,天德、月德、生气到,即修之。

    地形好,宅内外形也好,也符合宅主命座,但不见得其风水一定就好。

《宅经》甚至认为,修建房屋“唯看天道,天德、月德、生气到,即修之。

”而可以不需要忌讳什么将军、太岁、豹尾、黄幡、黑主以及音姓宜忌的规定,只要顺应阴阳二气的规律就可以了。

其实,这就是中国风水吉凶评判系统中的要素――择日。

风水学认为,日子选择的对不对,直接影响风水吉凶。

这是因为中国风水特别讲求与事物生旺衰死周期的匹配,也就是随着四季的变化,事物呈现旺、相、休、囚、死的不同状态。

旺即是王之意,处于旺盛状态;相即是宰相之意,属于次旺状态;休,即休息,退休状态;囚,即衰落囚困的状态;死,即被克制,已毫无生气的状态。

风水理论中,人们不仅将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个事物构成的基本元素,与旺相休囚死相对应;而且还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对应,体现出事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即十二长生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临官、帝旺代表兴旺的鼎盛期,此阶段的方位和时间,风水都是吉祥的。

反之,死、墓、绝是事物最衰亡的时期,此阶段的方位和时间、风水自然都是凶灾的。

    逐月生气、死气方位说    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

但修月生气之位者,福来集,月生气与天道、月德合其吉路。

犯月死气之位,为有凶灾也。

    一年中,每个月都有生气、死气的方位,修造动土时要选在月生气方位,这样福气自然就会来。

如果月的生气与天德、月德神煞所在的方位重合,则更吉利。

如果犯冲,就会有凶灾。

在《黄帝宅经》中具体详细地列出了各月生气、死气的方位,“福德之方,勤依天德、月德修。

令清洁阔厚,即一家获安,荣华富贵”,即在生气营建,尤其是在天德、月德方位勤于修建,使之宽阔、厚实,保持清洁,一家人就会平安、吉祥、富贵。

而若在死气方,以及五鬼、绝命、刑祸方营建,则会引致灾祸。

与上述生气、死气时日和方位相应的还有所谓的土气之方。

营建房屋宫室、需要动土,动土则会引发突起,犹如现代建筑工地扬尘破土造成环境脏乱一样,需要着意避免朝向土气所冲之方。

否则,家人就会有灾祸殃及。

如果迫不得已要面向土气之方,则应设法化解。

如何推算每个月的生气、死气方位和时间?古人将时间和空间关系都设置在罗盘的二十四山上,如十干,既表示时间又表示空间方位。

每一月的生气,在该月后两个时辰的位置;如对于正月来说,其生气就在后两个时辰的子月上;因此,在正月修建要选择子时和子的方位(正北)。

相应的,要避免在子的对角线对冲方的午时和午的方位(正南方),故是死气所在的方位。

    修建房屋先修凶方,再修吉方论    先修刑祸,后修福德,即吉;先修福德,后修刑祸,即凶。

    自古以来,修建房屋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毕竟,建造一栋或装修一栋称心如意的住房,要耗费许多财力、人力和物力,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动工修建之前,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宅居修建的先后顺序。

而在《黄帝宅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先修凶方再修吉方的观点。

这是因为修建住宅时,人们必须要压住凶方。

因此,凶方用工一百个工时,福德方用工就必须要二百个工时,压过凶方则吉。

而如果先修吉方,再修凶方,则可能压不住凶方,因而修成凶患之宅。

修建阳宅时,要从亥,即龙头修起,也是顺时针方向转到辰方龙尾修完阳方,再进入阴方,方才吉利。

修建阴宅时,则要从巳方即龙头的位置开工修起,按顺时针方向转到天门,修建完阴方时,再修阳方,才是吉利。

阳宅要从外部修整,阴宅多从内部修造。

如果没有遵循这一规则来修建,则为大凶之兆,小则丢掉乌纱官爵,大则家败人亡。

其他各种灾祸,如火光、口舌、破窘、偏枯、衰殃、疾病等,都可能招惹上身。

犯冲的位置远,则祸发的时间显现的慢,可能是半年,或一年,或两年,或三年才开始发难;犯冲之近,则七十五日,四十五日或不出一个月即发。

    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我们所提供关于《黄帝宅经》古法风水的分析,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的内容,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在你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风水相关内容比较满意,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每天更新资料。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地球上有龙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