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天下奇书《山海经》,到底写了什么?如何更好地读懂它?

时间:2024-06-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包罗万象的千古奇书

即使你不了解《山海经》,你也不可能不知道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它们被写进语文课本,从小学时代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而这些成语的出处全部都是《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不过3万字,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记载了1000多个邦国历史,550座山,300条河,600多个神怪人物的传记,总共囊括近5000种光怪陆离的鸟兽虫鱼、神仙精怪、奇花异草、金石矿物、山川河海、宇宙星辰以及异国奇闻,在自然生态、人工创造、社会民俗、哲学观念、博物科学等多重维度留下了详实记载,开创了中国古代图文叙事的先河。

不仅如此,《山海经》也在19世纪就得到了西方的关注,至今关于它的研究层出不穷。

19世纪最早的英文版《山海经》

可以这样说,瑰丽的《山海经》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心灵史,是中国人童年共同的潜意识之梦。

给我们留下了斩不断的寻根之路,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

《山海经》背景的文艺作品百花齐放

古希腊罗马神话可谓是西方人的创作之源。

从《荷马史诗》到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从特洛伊的海伦到漫威宇宙的雷神和神奇女侠,我们在最严肃的文学作品和最爆米花的大片中,都能看到古希腊神话的影子。

对于中国人的东方神话宇宙,这个强大的根基就是《山海经》。

你可能没发现,那些从《山海经》幻化而出的作品,早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梗。

古力娜扎和张翰主演的《山海经之赤影传说》,口碑爆炸的动画片《罗小黑战记》,甚至我们之所以能接受《捉妖记》《盗墓笔记》等热门作品中关于妖兽的设定,也都来源于我们对于《山海经》构造世界的接受和默认,已经刻到了骨子里。

就连哈利·波特衍生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也出现了《山海经》神兽驺吾的形象。

《神奇动物在哪里:格林德沃之罪》剧照

既然《山海经》的创意这么强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它?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读《山海经》,读懂其中的神话故事,萌生出更新的创意,做好代际文化传承。

读懂《山海经》,从娃娃抓起

其实,《山海经》相关文本已经写进了我们新推出的部编本语文教材。

自古以来,哲人对《山海经》更是极为珍视。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自己对其“不敢言之”,陶渊明说读它是“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朱熹、欧阳修、杨慎也为它书写文章;鲁迅说它是“巫书”,不仅写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专门根据它的内容写了小说《故事新编》;著名神话学家袁珂说它是中国的“神话之渊府”,他校注的《山海经》是如今市场上最权威的版本之一。

但是,很多孩子都说《山海经》很难读,不仅如此,大人恐怕也读不进去。

因为《山海经》成书太早,语言晦涩,绘图惊悚,缺乏情节。

这些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消磨耐心。

《山海经》古图

所以,一般来说,老师和专家都比较推崇阅读经过现代作家重新梳理、重构,甚至原创的《山海经》故事,通过这样门槛比较低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山海经》。

这些书又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百科图文,它把《山海经》原文重新翻译和整理出来,配上插图,像图鉴百科那样呈现给读者。

《观山海》和《写给孩子的山海经》就是这一类。

优点是还原度高、图文精美。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没什么情节,很少有人能抱着一本百科全书从头看到底吧。

重新梳理的百科图鉴类《山海经》

第二类是故事新编。

它精选了《山海经》中脍炙人口的故事,经过作家改写,以适应现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需要。

这是市场上最多的一类,数不尽的《山海经》故事集。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鲁迅的《故事新编》。

它的优点是故事性很强,缺点则是整体情节还是比较单一,不能对整本《山海经》有全局认识。

改写的故事新编类《山海经》

第三类相对少见,因为创作难度更大。

这一类书吸取了《山海经》世界观和人物的精华,利用其中的元素和故事底本,重新创作全新的故事。

好比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也是根据西欧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世界观创作一样。

这种二次创作不仅搭建了全新的故事体系,引人入胜,更能通过其中的人物元素,激发读者去了解《山海经》的欲望。

这一类作品虽然难写,但一旦问世,往往会大受欢迎。

《山海经世界》米问问 著

比如作家米问问创作的这套《山海经世界》系列作品,就是这第三类创作型的《山海经》故事,故事情节紧凑、人物亲切容易代入、价值观更现代、神话知识密集,十分推荐给孩子阅读,作为打开孩子对于传统文化兴趣的大门,积累写作素材,都是特别好的。

《山海经世界》

​《山海经世界》主要塑造了30多种山海经神兽,会笑的老虎笑面虎、爱哭的老鹰蛊雕、能做小夜灯的植物迷榖花、能当保暖衣的火光布,草木鸟兽无所不包,让每一个山海经神兽的个性都得到了补充和延展,锻炼孩子锻炼画面想象力,辅助小学阶段的记叙文写作技巧。

在每本书的结尾,则趁热打铁将每本书中出现神话的原文、译文做了精选整理,方便孩子随时查看,融会贯通。

结语

可以说,一部《山海经》里,藏着中华文明叙事的庞大秘密,我们的幻想和梦境,都来源于此。

读懂《山海经》,确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而伴随《山海经》衍生的创作和艺术作品,一定还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紫焰小说读书会#

新的一年属猴的朋友注意增势啦!

生肖猴:机智与灵动的化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是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符号。

每个生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

而说到生肖中的猴,它不仅是机智、灵活的代表,也是欢乐、活泼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肖猴的世界,领略它的风采。

生肖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猴子是一种能言善辩、机灵多变的动物。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一种化身,他聪明伶俐、法力无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人物之一。

蛇年到了,属蛇与怕蛇能一起玩耍吗?丨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乙巳蛇年将至,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逐渐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包围,玩偶、雕塑、衣服、手机壳等与蛇有关的装饰纷纷登场,可谓转角便能遇到“蛇”。

在一派喜庆之中,怕蛇人士却默默“碎了一地”。

对他们来说,蛇元素产品不仅不可爱,反而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网友评论,“出门只想闭眼走,过节就像是过劫,能不能把蛇‘开除’出生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开除”虽是戏言,但不妨以此为引,先弄清楚让人害怕的蛇,是如何进入十二生肖的?提起蛇,我们常会想到蛇蝎心肠等负面词语,但在古代,蛇却是先民崇拜的始祖神。

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生命力顽强、捕猎智商高、生殖力旺盛,且蜕皮行为常被视为“死而复生”,极具神秘感。

种种特性,让蛇成为了远古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便常见蛇的形象;神话传说里,创世神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蛇耳之神等蛇神。

广受膜拜、为人敬畏,是蛇入选十二生肖的民间基础。

而关于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又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

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九时至十一时,蛇类始活跃,即为巳时。

以此相推,蛇便成为了十二生肖的第六位。

生肖之中,蛇排在龙后,也是龙的主要原型,多被称为“小龙”。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蛇与龙一样,同样寓意着福气与祥瑞。

常言道“蛇不入无福之地”,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好运气。

《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表明蛇是长寿的象征。

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古语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广异记》《崔炜传》等传奇小说记载着蛇报恩予财的故事。

具体在现实里,蛇也有许多益处。

一方面,蛇多以鼠类为食,能够控制鼠害泛滥,避免植被过度破坏以及粮食、牧草被啃食。

另一方面,蛇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可以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在许多国家,蛇就代表着治愈和生命的力量,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都包含有蛇杖元素。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蛇不必抱有偏见;在生理层面,如果害怕也实属正常。

有研究表明,婴儿观看蛇与其他动物影像没有显著区别;但听到恐惧声音时看蛇的时间比听到快乐声音时看蛇的时间长得多,对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差异。

这可能表示,人们对蛇本身并不害怕,但在学习“恐惧”时,倾向于将之与蛇联系起来。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40万人遭蛇咬伤,180万到270万人因此中毒,8万到14万人丧生。

一项对英格兰人的调查显示,38%的女性、12%的男性都害怕蛇。

或许正是在与蛇共存的岁月里,蛇的威胁已烙印入人类的基因记忆,并在代际延续与文化传播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怕蛇的恐惧本能。

所以,对怕蛇人士来说,与其努力自我克服,不如选择自洽,心态上告诉自己保持平和、见“蛇”亦喜,行动上不与本能对抗、绕道而行。

各个平台商家在设计新年装饰时,也不妨多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不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其后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

今年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巳如意纹”,就是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既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还在对称之中体现了方正与流畅的和谐美感。

在审美上丰富文蕴、在形态上解构重组,舍去一些令人恐惧的细节,以创新的视角赋予“蛇”全新的艺术观赏力,相信会让更多人不为恐惧所扰,接纳并爱上蛇年生肖文化。

这正是:乙巳迎春蛇影繁,怕蛇人士难欢颜。

设计焕新弘文蕴,方得佳节尽福缘。

大家晚安。

(文丨常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