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风靡中小学课堂的各种“世界未解之谜”系列书籍吗?
尼斯湖水怪、麦田圆圈、金字塔与法老的诅咒、大脚怪、外星人与UFO、神农架野人、人体自燃等。
一个比一个怪力乱神,但又一个比一个言之凿凿,让我们那时无处安置的好奇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其中最神秘的莫过于,吞噬无数飞机和船只的“百慕大三角”。
传说这片神秘海域屡次发生神秘莫测的失踪、海难事件,震惊世界。
无数途径这里的货轮、军舰、潜艇、飞机等,都离奇消失不见。
有的甚至连残骸、尸体都找不到,仿佛连人带船人间蒸发了一般。
图:赌一毛钱你看过这张图
某些案例更加玄乎,说是失踪了几十年的飞机、轮船,又突然出现,而且上面的乘客还一点都没变老。
还有的说,飞过这片海域,驾驶员身上的表都像穿越了时空一样,比其他地方慢了几个小时。
让年少的我们,冒着被老师打手心危险,也势必要对这神秘现象一探究竟。
图:各个版本的《百慕大未解之谜》
关于这个“死亡三角”,也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理论、假说被提出,试图支撑解释这些神秘的现象。
如“次声波振动说”、“海地水桥说”、“天然气水合物说”、“金字塔磁场说”、“磁偏角异常说”等,都各立门派,并尝试自圆其说。
如果还觉得分析不够深入,就把爱因斯坦搬出来,各种相对论、四维空间、黑洞吞噬、平行世界等再解读一遍。
再不济也可以甩锅给外星人和美国政府,说是外星人把我们地球人绑架去做实验,又或是美帝在海底搞什么秘密武器。
图:我仿佛听到有人在背后说我帅
各种理论虽然都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会殊途同归。
因为结尾都是同一个套路,“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让人分分钟想掀桌子。
...
但是下面可能要告诉你一个更想掀桌子的事实。
虽然说出来有点毁童年,但原因确实十分简单。
因为这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全都是假的(重要事情说三遍)。
所谓的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岛,南到波多黎各岛,西至美国弗罗里达州,三个地方围成的海域,面积达116万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积的三倍)。
然而,在地理学上,并不存在什么“百慕大三角”这样的划分。
所以给这篇海域冠上魔鬼之名的,不是什么科学家或政府,而是一群作家。
让原本好好的一个旅游胜地,在地摊文学的以讹传讹中,变成了人间地狱。
爱德华·琼斯(Edward·Jones),就是首创性地提出“百慕大三角”的作家。
1950年,他就在美联社的迈阿密先驱报中,第一次提到在百慕大附近的飞机神秘失踪事件,并把事故源头引向了那片海域。
这就是百慕大神秘现象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空难事故——美国海军第19飞行中队失踪。
图:爱德华·琼斯在迈阿密先驱报上的地图,标出第19飞行中队的航行轨迹与失踪地点
如果这第19飞行中队在飞行过程中安全返航,那么关于“百慕大三角”的概念也不会被创造出来。
那些关于百慕大的所有文章、书籍、电影、纪录片也不复存在。
所以,第一次把第19飞行中队失踪与“百慕大”联系到一起的琼斯,也被称为“百慕大三角”之父。
图:文森特·盖迪斯和他的妻子
到了六十年代,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在另一位作家文森特·盖迪斯(Vincent·Gaddis )的笔下,变更加神秘和流行起来。
1964年他就给自己发表的文章取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标题,“死亡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赚足了眼球。
他在文中没有提供有效的数据,但却好像已经对此彻查了一样说“这个地区海难频发,远远超过其他的海域”。
图:盖迪斯在他后来《隐形视野》(Invisible Horizons)一书中,更详尽地描写了百慕大三角的神秘事件。
在这之后的十几年来,各种作家都沿袭盖迪斯的思路开始自由“创作”。
基本套路就是多挖挖过去的海难事件,再加点个人解读,最后把灾难的帽子一扣到“百慕大三角”头上,这就又是一篇畅销文章。
图:失踪的五架美军轰炸机
那么关于百慕大最关键的神秘现象,第19飞行中队失踪又是怎么被炮制出来的?
整个案件的大致经过是:
1945年12月5日下午2时,美国海军第19飞行中队的5架复仇者轰炸机(共14名飞行员)。
在队长查尔斯·泰勒的带领下,计划从佛罗里达向东飞到巴哈马群岛,再折返基地,准备完成飞行训练。
图:查尔斯·泰勒中尉
然而在他们刚飞出两个小时后便迷失了方向,没有按原计划返回基地,反而是向大西洋深处飞去。
最后,这五架战斗机也因燃料耗尽,悉数坠入海中。
随后美军便派出了大量飞机和船舰进行救援搜索。
但是结果却更悲惨,不但没有搜救成功,其中一架PBM-5水上飞机还在救援任务中出事,机上13名乘员无一生还。
图:BPM-5水上飞机模型图
关于此事的官方调查结果,都认为队长泰勒应该为这次事故负主要责任。
泰勒虽然有近200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但他并不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性格固执,且以马虎著称。
二战期间,他就曾两次在海上迷航不得不弃机跳伞。
在这次飞行训练中,泰勒居然还忘记带基本的导航仪和手表。
图:40年代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使用的绘图板,通过空气速度和风量大小,来标记路线。
基地在发现泰勒迷航后,就要求他把指挥权交给其他人。
但刚愎自用的泰勒却宁愿相信自己多年的飞行经验,拒绝指挥中心的提议,继续带队往错的方向飞去。
通讯记录中显示,有至少不下两位学生飞行员发觉泰勒的判断有误,并要求改变航向。
但泰勒仍然一意孤行地,带着13位学生飞向死亡的深渊。
在飞行途中,天气状况也开始越来越糟糕。
所以随后派出的救援飞机也因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搜救行动,危险系数大大提高。
而救援飞机的坠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海军基地的前飞行教练戴维·怀特说,统计已证实参加救援的PBM-5水上飞机,是历史上频繁出现油气外泄,且常因小火花导致爆炸的机型,所以这种飞机也一直被称为“飞行中的油箱”。
当时在该海域经过的游轮表示,当晚就曾看到上空有爆炸声及闪光,海面上也拖着一条长长的油带。
图: 经常在空中爆炸的PBM-5水上飞机
所以综上所诉,第19飞行中队和搜救飞机的悲剧只能归为人为的事故,而不是什么超自然的事件。
一个迷航的固执队长,带着13名没有经验的学生在恶劣天气中飞行,遇难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原本已官方定论的事情,但泰勒的亲属却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极度不满意,多次向美国海军高层上诉。
所以当局只能满足泰勒亲属的要求,把原因归咎与糟糕的天气和“未知因素”。
也就是这个“未知因素”激起了阴谋论爱好者的联想翩翩。
在他们层层添油加醋和有意忽略事实后,最终成了一个交织着各种超自然力量的不解之谜。
图:“独眼巨人”号
在这之后,几十年前的“独眼巨人”号失踪事件,也从沉睡的历史中被人们挖出来重新解读。
1918年2月22日,满载货物的“独眼巨人”号,由巴西萨瓦多尔启航前往巴尔地摩(途经百慕大三角)。
然而在航行中却完全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不知所踪。
起初美军以为该船是被德国击沉,但是战后并未在德军档案中发现记录。
所以,“独眼巨人”号的失踪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第19飞行中队火了之后,好事者也把“独眼巨人”号的失踪归结于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力量。
然而,官方认为“独眼巨人”号的失踪,可以从她的两艘姐妹舰中得到更科学的解释。
和“独眼巨人”构造几乎一样的“涅柔号斯”和“普路提斯”号,虽平安地度过了一战岁月,但在二战期间都因为结构缺陷纷纷沉没。
鉴于“独眼巨人”号当时的严重超载,所以失事原因也渐趋明了。
图:伯利兹(Charles·Berptz)
说起我们小时候读到的那种一大本的“解密百慕大三角”,其实源自另一位更有“想法”的作家伯利兹(Charles·Berptz)。
他看准了商机,在1974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书,一举卖出了5百万册的高销量,同时把“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发扬光大。
这书中不但搜集了许多官方或非官方消息,再加入各种对百慕大三角神秘现象的合理解读和理论。
让原本不存在的“百慕大三角”,成了当时美国家喻户晓的神秘地带。
不过,在这本畅销书大卖的第二年,另一本专门为反驳伯利兹的辟谣书籍就诞生了。
图:《百慕大三角之迷——已解》(The BermudaTriangle Mystery -- Solved)
拉里·库什(Larry·Kusche)搜集了“百慕大作家”们提到的五十多起事例的真相,出版了《百慕大三角之迷——已解》(The Bermuda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每一起事故的调查结果。
拉里·库什:硕士学位是图书管理学,毕业后在亚利桑那州立图书馆工作,有较强搜索与调查能力。
此外,他还是一个有经验的飞行员,在二十多岁以来,他当过商业飞行员、飞行教练和飞行工程师等,累计飞行时间达到几千小时。
图:拉里·库什
为寻求真相,他查阅了美国空军、海军、海岸警备队、保险公司等的有关报告,事故发生时的报纸报道,甚至向有关人员进行信件、电话或当面访问。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也被美国海岸警备队等许多权威机构,认为是对百慕大三角现象的定论。
图:拉里·库什
他的研究表明,在百慕大三角地区发生的飞机和船只的失事数量,与其他海域相比并不突出。
其实这个问题用一个非常显浅的事实就可以解释,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频繁发生神秘的海难、空难,最该害怕的是海洋
但是保险公司并不认为百慕大三角是个特别危险的海域,也并没有收取比普通地区更高额的保险费用。
1975年,垄断海洋保险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如下声明:
“根据劳埃德记录,自195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428艘船只被报失踪,而你们也许有兴趣知道,我们的情报部门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
美国海岸警备队有关大西洋事故的计算机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
”
图:劳埃德保险公司
许多事故发生的时候,人们并不认为有神秘之处,但是在多年后的再加工,就开始神秘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许多作家根本没有做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只是重写了以前的文章,导致越来越偏离事实。
有的作家为了文章效果,甚至虚构了许多事故的各种细节。
还有一些明显不是发生在该区域的也被当成是百慕大三角的事故。
然而,在库什这本辟谣书出版后,前面写《百慕大三角》一书的作者伯利兹又四处散播谣言,声称在百慕大海底发现一座金字塔。
但是库什也立马向伯利兹发出挑战,要求伯利兹提供海底金字塔的证据,并跟他打赌一万美金。
图:伯利兹
但是在挑战截止的前一周,伯利兹才出来宣布不愿接受库什的挑战,承认了自己只是信口开河。
所以这出闹剧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早已告一段落。
然而,这百慕大三角之迷随后却跨过了大洋,在中国大地上愈演愈烈,至今未息。
说来讽刺,我们童年对科学的启蒙读本,竟来自于这么一个欺世谣言。
以上,感谢阅读。
点个赞鼓励一下吧(ง ˙o˙)ว
菲律宾释放危险信号,海军或展开行动 近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发言人塔里拉表示,中国派遣军舰伴随海警船,菲律宾也可以部署军舰。
换句话说,菲律宾侵闯中国岛礁除了民船和海警船,现在还有了海军舰艇这个第三方势力? 不得不说,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12月3日,黄岩岛海域便因中菲之间的直接对峙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当时,菲律宾多艘海警船企图侵闯我国黄岩岛,中国海警船在警告无效后,对菲方海警船持续发射水炮,最终迫使其离开。
(菲律宾海警船与渔船侵闯中国岛礁) 值得一提的是,周围还出现了054A护卫舰咸宁号的身影。
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任何挑衅势力都妄想在南海搅弄风云,侵犯中国利益。
菲律宾海军会不会派出舰艇尚未可知,但即便他们这么做了,也未必能改变南海的形势。
此前,菲律宾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军事演习,出动了何塞·黎刹号和安东尼奥·卢纳号导弹护卫舰。
菲律宾海军将其视作“底牌”,可这两艘“现代化”战舰的实力非常有限。
前者排水量2600吨,舰载武器是4枚韩国进口的“海星”反舰导弹,别说055了,就连054A护卫舰也打不过。
(菲律宾安东尼奥·卢纳号导弹护卫舰开火) 菲律宾舰艇与中国庞大的海上力量相比,恐怕只能算作“小打小闹”。
菲律宾海军在演习中高调宣扬其所谓的“先进电子战能力”,包括战斗舰艇联队夜间航行演习、无线电控制演习等。
但这一切非但达不到菲律宾向中国“秀肌肉”的目的,反而让外界清楚见识到了两国的差距。
真要打起来,结果可想而知。
美军撑腰?中国可不是吓大的 菲律宾之所以疯狂挑衅中国,不就是仗着背后有美国撑腰,但美军真会为了菲律宾与解放军交火吗?尽管美军在南海有航母战斗群的支持,可纵观整个亚太地区,美军实际更多扮演着威慑的角色,而非直接介入。
航母战斗群虽不可小觑,但放在南海这片海域,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作用。
(054A南通舰) 中国在南海的战略既稳健又坚定,以维护国家主权为首要目标。
中国海警在仁爱礁、仙宾礁等重要海域的常态化巡航,彰显了国家实力。
这一切,都不是菲律宾所能撼动的。
对于马科斯政府以及任何企图挑战中国在南海主权的力量而言,必须意识到以武力威胁只会将他们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中国《海警法》明确赋予海警在面对外国船只袭击或潜在威胁时使用武力的权力。
一旦菲律宾触碰了这一红线,势必将遭到严厉反击。
未来菲律宾若真敢派出军舰挑衅,解放军也不是吃素的,一旦我方进行强力反制,只怕菲律宾这些年侵占的所有中国岛礁,都将被一个不少的全部收回。
(中国海警船拦截侵闯船只) 菲律宾选择与美国为伍,借助外援企图在南海博得优势,无异于在悬崖边缘玩火。
中国愿意以和平姿态解决争端,但决不会退让于任何挑衅。
不论未来局势如何演变,中国都会在捍卫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1、歼-16出击,摧毁轨道卫星 在现代战争领域,卫星已成为军队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然而,这种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发了反卫星武器的竞争。
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以一段令人瞩目的宣传画面揭示了其航空技术的最新成就:歼-16重型战斗机首次展示了摧毁轨道卫星的能力。
这一公开展示不仅验证了西方媒体多年来对中国具备反卫星技能力量的揣测,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便已经成功试验了ASM-135“阿萨特”反卫星导弹,其所代表的技术成就至今仍然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随着冷战的结束这一项目被搁置,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从未停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较之下,中国此次高调展示其机载反卫星导弹,无疑是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不仅具备迎头赶上的技术实力,更有信心在全球军事博弈中获取更多话语权。
2、美国的双标“嘴脸”再一次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方面对其他国家的太空军事化口诛笔伐,指责它们“破坏世界和平”,另一方面却拒绝签署任何禁止太空军事化的条约。
这种“双重标准”行为的背后,是美国在太空领域欲称霸的野心昭然若揭。
成立太空军、加强反卫星技术的研究,正是美国未雨绸缪,为未来可能的太空战争做好准备的实证。
面对美国的不实指责,中俄其实也习以为常,我们实际上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防御能力。
俄方也通过米格-31战斗机成功测试了“伊希姆”导弹,这进一步表明,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强化自身安全能力已成为共识,求稳求胜才是长远之计。
美媒总喜欢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大做文章,称其为美军构成巨大威胁。
该体系涵盖从高超音速导弹、反卫星武器到无人机等多个领域,旨在形成一道强大的“防御泡沫”,遏制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活动。
如果美国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在第一至第三岛链的部署策略,这对其地缘战略利益无疑是重创。
3、“软肋”曝光,美军空中支援将陷入瘫痪 相较于传统力量竞争,如今的太空作战能力已然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技术。
此次航展上,除了机载反卫星导弹,中国还展示了红旗-19反导系统及激光武器系统,均具备强大的反卫星作战能力。
这些技术的曝光不仅仅是为了震慑对手,也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绝不会妥协。
在此背景下,美国海军对卫星的依赖成为其软肋。
从通讯、导航到侦察,卫星几乎包揽了所有关键任务,一旦失去卫星,美国将在战争中极其被动。
这使得他们对中国的反卫星技术倍感压力,担忧其有朝一日可能令美国海军的空中支援陷入瘫痪。
当美国频频在太空军事化问题上挑衅时,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鲜明的,我们将奉陪到底,以实际行动宣示立场。
我们要走出属于自己的战略道路,让美军在全球军事对抗中无路可走,真正实现地缘政治的平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