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02年,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远洋船队第四次远航美洲绝食7日,船队在靠近百慕大的时候,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天色顷刻间就变得暗无天日,又发现此时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全部失灵,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哥伦布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向佛罗里达海岸靠近,才最终避免的风暴。
事后检查发现,船上的磁罗盘的指针方向已经从正北方往西北方向偏离了36度。
值得注意的是,事后回忆在遭遇风暴的时候,船员观察到一颗奇异的火球从天空落入海中。
而且还有人看到有奇怪的光悬浮在海面上,这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涉险经历百慕大的事件,而百慕大第一起被人们关注的失踪事件是发生在1840年,运载着大批香水和葡萄酒的罗莎里号从法国起航,他船行驶到古巴附近的时候失去联络。
之后,海军在百慕大海域内发现了罗莎里号,但是船上空无一人,所有的船员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但是货仓里的货物完整无缺,船只也没有任何被损坏的痕迹,重要的是,船上的水果还很新鲜。
一只已经饿得半死的金丝雀成为了船上唯一幸存的生命。
百慕大三角位于北美佛罗里达半岛的东南部,地处北纬32度。
他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生活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的三角地带,面积大约为390万平方公里。
在百慕大三角的众多事件中,19号基地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了。
1945年12月5日,一个5架飞机组成的机队从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的海军航空站离开,这是一次例行的导航演习。
大约2个小时以后,领航飞机的飞行员报告说他们开始迷航了,因为他的两个罗盘都发生了故障,多个地面的站点与19号基地维持着零星的联络,试图确定他们目前的位置,但是都没有成功。
被截获的5架飞机之间的通讯中,也可以听到他们正在为航向的方位而进行争吵。
数分钟后,塔台和19号机队之间的信号逐渐减弱,在起飞后的4小时地面估计出机队现在的位置应该在原定航道的北方200公里处,于是派出一台代号为ST-49的飞行艇前往这个位置。
但是在例行的回报后,ST-49也莫名其妙地消失,起飞后5个小时最终一次对话被地面截获,内容是sd-49试图联络另一架失踪机队中的飞机,但是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
在sd-49起飞23分钟后,有船舶回报看到有飞机着火,并且撞击在海面上。
但是后来尽管有数十艘的船只和数百架飞机进行了一周的系统化的搜寻,他们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或者任何人。
19号机队从此销声匿迹。
19号机的故事还是在电影第三类接触中被引用。
四年后的1949年1月17日,一架飞机从百慕大飞往牙买加,飞行了1小时后,飞行员进行了没有任何异常的例行通讯,飞机从此杳无音讯。
没有任何坠毁的证据,也没有收到任何的求救信号。
在整个飞行的途中,天气非常好,而飞行员也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并且已经飞了这条航线很多次了。
一百多年来,百慕大海域发生的失踪时间已经超过了150件,甚至还产生出了914班机穿越时间。
这样的谣言故事对其背后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有不同的解读和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因为超自然原因造成,包括外星人、海底人、海底黑洞异常重力超自然力量等等。
这也是百慕大被广为流传的原因。
另一种是科学家们想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看上去也都分析得有理有据。
比如。
在大海底部,微生物将植物残留的其他有机物质分解,会形成世界上最简单的有机物想法。
在海洋洋底的沉积物下面,由于巨大的压力和低温环境,他们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叫做甲烷水合物,也叫做甲烷天然气、水、油雾或者可燃冰
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不断地释放汽化膨胀,大量巨大的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的密度降低,失去了原来所具有的浮力。
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大量甲烷气体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会立即导致燃烧爆炸。
美国的一个实验室也曾经做了一个模拟实验来论证这个理论实验室在一个泳池的底部向上吹,大量的空气,形成气泡,充满水池,有个水性很好的游泳运动员跳入水池中,但是他的身体会像秤砣一样一直向下沉,这是因为充满空气的水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浮力,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轮船会突然沉入海底而消失。
到目前为止,这种推测算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科学说法。
科学家还在百慕大海域找到了可燃冰的样品,不过他们不能解释为什么让通讯和罗盘失效,但是下面这个推论有专家认为,百慕大地区高度集中的磁铁矿可能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导致天气异常。
另一种理论是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作用引起了百慕大地壳深处的离子化研究,其必然结果就是使该地区出现地磁异常,形成一个强大而奇异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只的正常行驶,使各种仪器失灵,导致飞机和船只失事。
另外还有假说认为百慕大海底有古文明的金字塔。
美国潜水员在距离巴哈马附近的几英里处发现了远古文明留下的矩形人工建筑遗迹。
这些建筑并不是金字塔,他们被称作比米尼路,比米尼路是一个复杂人工结构中唯一可见的部分,其他大部分结构埋在了海底的沙子中,而巴哈马所在的地理位置就在百慕大三角的底边附近。
另外次声波、海底漩涡,晴空湍流说,流氓巨浪的假说不绝于耳,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海底的巨大生物,将船只捕获拉入海底,可以说众说纷纭,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能够让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那些在神秘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们经历了什么。
一名拥有30多年飞行经验的优秀飞行员经常在加勒比海域附近航行。
70年12月他驾驶飞机承载他的父亲和他的商业伙伴从巴哈马飞往佛罗里达的迈阿密,途中一团半圆形的奇异云层突然出现在面前,飞行员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
飞机直接飞入了这个云层,进入云层后,四周突然变得黑暗,黑暗中偶尔会有非常明亮的白色闪光,在雷暴场经常会有高电场在大气层中引起闪电,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水手们都会十分熟悉这种现象。
但根据飞行员的说法,当时完全不同,那绝对不是雷暴闪电,而且当时并没有下雨。
随后他们看到了黑暗中的一条通道,于是开始全速向通道的尽头冲去。
大约20秒过后,他们冲出了通道。
但此时的飞行员和他的同伴并没有看到蓝色的天空,而是在一片巨大的迷雾中飞行,这时飞机上的人员突然开始感觉到失重的状态,飞机的导航仪也出现了故障,指南针的罗盘像疯了一样混乱旋转,好在通信设备还可以使用,飞行员就联系地面,要求告知自己的坐标。
地面控制人员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在雷达上看到飞行员的飞机。
3分钟以后,浓雾慢慢变淡并且逐渐消散。
这时飞行员收到了地面的反馈,说飞机再次出现在了雷达上。
他此刻的图表显示,他们已经到了佛罗里达的附近,这意味着他们在3分钟内飞行了150公里,相当于3000公里每小时,这可是第五代超音速巡航战斗机才能达到的时速。
这次不寻常的旅行总计耗时了47分钟,而平时飞行员在日常相同航线的飞行中,从来没有在90分钟内到达。
当飞行员降落后检查它的燃料消耗时,他发现油箱中剩余的燃料比他预期的要多得多。
科学家认为,大规模的空气漩涡会导致空间快速地移动,进而产生出一种被称为电子雾的现象。
在1928年飞越百慕大三角的查尔斯林德伯格也谈到了被一团神秘的雾附着在他的飞机上。
他描述即使是在水面上空飞行,也无法摆脱雾气。
同样的经历,1995年,另一名飞行员在飞越百慕大三角的时候同样陷入雾中。
他描述说,好像有人把毯子扔到了我的身上,指南针也不可控制地发出嗡嗡的声音,好像飞机已经不再受到引力的影响。
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电子雾是一种可能的现象。
那这个神秘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你心中的答案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 距离原定返航时间已过去整整一个月,搭乘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却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地球。
他们为何会滞留太空?又将如何返回? 飞船故障 6月5日,首次载人试飞的“星际客机”飞船搭乘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型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将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送往国际空间站。
飞船6月6日飞抵国际空间站,原定6月14日脱离空间站返回地球,但由于出现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返航时间一再推迟。
6月5日,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首次执行载人试飞任务,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据美国太空网站6月18日报道,“星际客机”首次尝试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部分推进器一度失灵。
飞船在执行任务期间还多次出现氦气泄漏问题。
搭乘“星际客机”升空的两名宇航员一直在轨道上测试飞船的各种系统,地面团队也在继续分析数据,以更好地处理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问题。
美国航天局商业载人项目经理史蒂夫·斯蒂克在6月28日召开的媒体电话会上说,工程师团队最早于7月2日开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对“星际客机”的推进器技术进行一系列地面检查和测试,这可能耗时数周,在这些测试完成之前,无法给出具体的返航日期。
如何返回 斯蒂克在美国航天局7月10日举行的媒体电话会上表示,地面测试数据仍在分析中,虽然返航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最佳方案仍是由“星际客机”把两名宇航员送回地球。
乐观估计,他们可在7月底返航,但也可能是8月中旬。
6月5日,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前左)与苏尼·威廉姆斯(前右)准备搭乘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执行载人试飞任务。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两名宇航员在当天的电话会上连线时表示,相信波音飞船能将他们安全送回地球。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威廉姆斯在连线时说:“我有一种很好的感觉,这艘飞船会带我们回家。
”威尔莫尔说:“我们绝对有信心……失败不是一个选项。
” 目前,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飞船除了波音“星际客机”,还有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和俄罗斯“联盟”飞船。
斯蒂克承认,这些载人飞船中,至少有一个可以作为“替代方案”将宇航员送回地球。
据美国航天局此前公布的信息,“星际客机”最多可在空间站对接45天,即对接到7月21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依靠备份系统等延长对接至90天。
目前国际空间站内共有9名宇航员。
首次载人 自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大力发展商业载人航天。
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14年从美国航天局获得载人飞船项目合同,分别建造“星际客机”载人飞船和载人版“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美国宇航员。
10月5日,搭载“龙”飞船的“猎鹰9”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龙”飞船2020年完成首次载人试飞,此后多次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
2019年12月,“星际客机”首次不载人试飞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被迫取消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5月,“星际客机”第二次不载人试飞时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经多次推迟,“星际客机”于2024年6月首次载人试飞。
这次任务结束后,美国航天局将对该飞船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定期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进行最后认证。
6月5日,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6月6日抵达国际空间站后,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除了承担空间站日常维护和科学实验任务,还要检查“星际客机”相关系统和异常情况。
斯蒂克说,在国际空间站的长时间停留有助于团队为未来的“星际客机”载人航天任务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 距离原定返航时间已过去整整一个月,搭乘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却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地球。
他们为何会滞留太空?又将如何返回? 飞船故障 6月5日,首次载人试飞的“星际客机”飞船搭乘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型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将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送往国际空间站。
飞船6月6日飞抵国际空间站,原定6月14日脱离空间站返回地球,但由于出现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返航时间一再推迟。
6月5日,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首次执行载人试飞任务,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据美国太空网站6月18日报道,“星际客机”首次尝试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部分推进器一度失灵。
飞船在执行任务期间还多次出现氦气泄漏问题。
搭乘“星际客机”升空的两名宇航员一直在轨道上测试飞船的各种系统,地面团队也在继续分析数据,以更好地处理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问题。
美国航天局商业载人项目经理史蒂夫·斯蒂克在6月28日召开的媒体电话会上说,工程师团队最早于7月2日开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对“星际客机”的推进器技术进行一系列地面检查和测试,这可能耗时数周,在这些测试完成之前,无法给出具体的返航日期。
如何返回 斯蒂克在美国航天局7月10日举行的媒体电话会上表示,地面测试数据仍在分析中,虽然返航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最佳方案仍是由“星际客机”把两名宇航员送回地球。
乐观估计,他们可在7月底返航,但也可能是8月中旬。
6月5日,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前左)与苏尼·威廉姆斯(前右)准备搭乘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执行载人试飞任务。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两名宇航员在当天的电话会上连线时表示,相信波音飞船能将他们安全送回地球。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威廉姆斯在连线时说:“我有一种很好的感觉,这艘飞船会带我们回家。
”威尔莫尔说:“我们绝对有信心……失败不是一个选项。
” 目前,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飞船除了波音“星际客机”,还有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和俄罗斯“联盟”飞船。
斯蒂克承认,这些载人飞船中,至少有一个可以作为“替代方案”将宇航员送回地球。
据美国航天局此前公布的信息,“星际客机”最多可在空间站对接45天,即对接到7月21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依靠备份系统等延长对接至90天。
目前国际空间站内共有9名宇航员。
首次载人 自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大力发展商业载人航天。
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14年从美国航天局获得载人飞船项目合同,分别建造“星际客机”载人飞船和载人版“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美国宇航员。
10月5日,搭载“龙”飞船的“猎鹰9”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龙”飞船2020年完成首次载人试飞,此后多次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
2019年12月,“星际客机”首次不载人试飞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被迫取消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5月,“星际客机”第二次不载人试飞时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经多次推迟,“星际客机”于2024年6月首次载人试飞。
这次任务结束后,美国航天局将对该飞船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定期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进行最后认证。
6月5日,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6月6日抵达国际空间站后,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除了承担空间站日常维护和科学实验任务,还要检查“星际客机”相关系统和异常情况。
斯蒂克说,在国际空间站的长时间停留有助于团队为未来的“星际客机”载人航天任务做好准备。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