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点赞、关注、收藏一键三连哟~
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公园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并称皇帝的秦始皇嬴政的陵墓。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8年之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
秦始皇陵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陵之一,也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陵墓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坑道、外墙、内墙和地宫等。
秦始皇陵内部的地宫尚未完全开发,历史上只有少部分区域得到了开发和发掘,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坑,里面陪葬着大量的兵马俑。
兵马俑
既然始皇帝陵墓内含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为何不进行考古发掘呢?
一、地宫内含有巨量的"汞",危险性极高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指在地下穿开三条水渠,然后在水渠之下用铜制成椁。
这里的椁是指用于盛放器物或尸体的棺椁。
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表示在椁内陈设了许多宫殿和观赏物品,包括各种珍奇的器物和稀有的动植物,将椁内布置得非常华丽。
定陵地宫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通过机关装置将水银注入其中,使其流动起来。
这是对水银在椁内形成一种仿佛大海江河的景观来描绘。
水银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指在椁内详细描述了天文和地理的知识,可能是通过绘制图表或书写文字的形式来实现。
古代天文星宿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使用人鱼膏作为燃料点燃的蜡烛,它具有很高的燃烧温度和稳定性,可以长时间燃烧而不熄灭。
这表达了对埋葬地的永恒之意,表示这种埋葬方式可以持久保存。
娃娃鱼
水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Hg,原子序数为80。
它是一种银白色的液体,常温下为唯一一种自然存在的液态金属。
水银也是一种有毒物质。
长期暴露或过量接触水银蒸气或液态水银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
根据地质学专家的测试结果,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的汞含量异常高,而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
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记载在《史记》中关于始皇陵内埋藏大量汞的说法是可信的。
据资料显示,地宫内的水银量可能超过100吨。
假设地宫被打开,大量水银蒸汽可能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有效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神秘机关
弩
据《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便有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
这就是皇陵内的一套暗弩,一旦触发这个机关便会自动放射弩箭出来,这套装置就相当于我国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弩箭
流沙,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为了防止自己的墓地被盗,就在墓中布置了流沙层。
一旦摸金校尉想盗取墓中的财宝,就会被墓中的流沙所掩埋,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有些人就推测,秦始皇陵墓中,很可能还暗藏着流沙层,但在历史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流沙
流沙机关是一种专门对付盗墓贼的防盗机关。
其原理正是利用了沙子本身的流动性,将大量的流沙存储于墓室上方。
一旦有盗墓贼从外面打盗洞钻进墓室,墓中的流沙机关就会瞬间启动将盗墓贼活活困死。
伏火:据传记载,古代陵墓中存在一些类似于现代化学的陷阱。
这些陷阱是通过使用气体和可燃化学物质来阻止盗墓贼入侵。
其中一种机关是将一个房间充满沼气,另一个房间充满磷。
当打开墓门时,秘密机关会启动,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导致火势迅速蔓延,甚至可能引发爆炸。
这样的设计旨在迅速困住盗墓贼,不给他们逃跑的机会。
三、文物保护技术受限
地下文物在陵墓内部通常处于恒定的温湿度环境中,可以长时间保存,甚至可以保存数千年。
然而,一旦被发掘出土并暴露在空气中,它们就可能迅速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彩绘兵马俑在出土后很快就会氧化并变成土色,导致文物的巨大损失。
氧化后兵马俑
同样地,一旦打开墓室,墓室内的空气、光线和湿度等环境将发生改变,珍贵文物可能会瞬间腐朽、褪色或损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轻易打开帝王陵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文物处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进行挖掘,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谁也无法承担这样的损失。
毁坏的文物
例如,近年来发生的开挖明定陵的例子就是一次惨痛的失败案例。
1956年,一则新闻横空出世,在国内外考古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明代十三陵之一的明定陵,被郭沫若组织的考古队挖开了。
陵墓玄宫中,明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躺在三口朱红的棺椁中,长达300年的沉睡就此被打破。
在结束了漫长的发掘工作后,考古队终于进入到了万历皇帝的陵寝之中。
他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就摆放在地下玄宫后殿之中。
金冠
棺内棺外,考古队清点出了大量的珍贵陪葬品,其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多件。
其中最珍贵的还要数万历皇帝的那顶纯金皇冠。
凤冠
另一件珍贵的文物属于孝端皇后。
她的棺中出土了一件九龙九凤冠,做工极其精美,因为价值巨大,被国家评为一级文物,在很早之前就被列入了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单。
万历龙袍
当时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上考古队员们缺乏文物保护经验,导致在玄宫中出土的许多珍贵丝绸物品未能被妥善保存下来。
这些物品在出土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发生氧化反应,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甚至可能变得破碎。
其中包括了一件万历皇帝的龙袍,这件龙袍通过精湛的刺绣和纹样编织技术制作而成,上面的绚丽图案和复杂编织手法令人惊叹。
然而,由于没有及时受到保护,浙江龙袍在出土后不久就发生了碳化现象。
经过专家们复杂的研究,才勉强将其修复至原来的状态。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从此不准主动发掘帝王陵墓。
郭沫若闻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划开挖的消息后特别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
他打算以与周总理多年的老交情及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恩来。
但当他讲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从那之后,不主动挖掘已发现的考古遗址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不仅适用于帝王陵墓,也适用于其他遗址。
只有在救援性和保护性的情况下开展的发掘才是另一回事。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文物而采取的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
四、耗资过大
秦始皇陵现存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周长1390米,高76米。
陵园以封土为中心,由内外两重城垣构成,呈回字形。
内城垣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门,北面设两门;外城垣南北长2188米,东西宽970米,周长6321米,东、西、南、北四侧各有一门。
秦始皇陵
内、外城东西四门规模巨大,形制相似,其间司马道两侧发现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
在内城的中部、封土的北侧,发现3处大型礼制性建筑遗址,疑为寝殿、便殿。
内外城之间西门的北部,发现南北排列的三组建筑遗址,据出土的刻有丽山飤官的陶片、错金银乐府铜钟、两诏铜权、铜雁足灯残件等分析,应为飤官、园寺吏舍遗址。
陵园外城西垣西侧发现建筑遗址2处,北垣北侧发现建筑遗址1处,亦为园寺吏舍的组成部分。
外城北侧1300米处发现夯土墙垣、房屋、排水管道、水井、灰坑等,可能是修建陵园时的官邸等建筑。
陵园外城东南骊山脚下的五岭,有夯土筑成的防洪堤遗址。
秦始皇陵园从葬的铜水禽
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39年,由丞相李斯设计,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动员了72万人,修陵人数在某些时期接近80万人,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工程的规模之浩大、用人之众和持续时间之长,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陵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对陵墓的局部或外围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任何急于对地宫进行挖掘的念头都是不符合科学原则的。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规模之大和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兵马俑坑是由三个巨大的坑道组成,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千个兵马俑,包括士兵、武官、车马等。
这些兵马俑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面部表情和装备,为研究秦代军事、艺术和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文化财富。
它不仅代表了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还反映了秦代的艺术水平和工程技术。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