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器物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尤其是新发现的五号坑中,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黄金制品,其中包括一张独特的金面具。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湔江(鸭子河)南岸。
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也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起始于48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三星堆,繁华而热闹。
但是,她却在距今大约2800年突然消失。
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三次偶然,为我们开启了通往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的大门
提起三星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神秘的铜人头像,其实不仅仅是出土的文物让人浮想联翩,三星堆”这个名字,也极具神秘色彩。
三星堆”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堆,在四川人的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
这三个黄土堆,位于东经104.2度,北纬31度上。
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残破城墙,土堆和城墙隔着马牧河相望。
于是,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
而三星堆”这个名字,最早的出处已无从考证。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第一次发现三星堆文物,到1986年发现两个赫赫有名的祭祀坑,再到这次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都十分偶然。
三次偶然,为我们开启了通往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的大门。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而它的发现,要追溯到90年前的一个巧合。
1929年春季的一个傍晚,村民燕道诚和儿子燕青保,在自家门口不远处挖水沟,为农耕做准备。
据记载,燕青保用锄头翻起泥土时,忽然被一件硬物震得手疼,刨开一看发现是块玉石器。
由此,敲开了尘封3000年的古蜀国大门。
1986年3月5日,三星堆遗址开启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小心地发掘蛛丝马迹,附近窑厂工人也在加紧取土烧砖。
1986年7月18日傍晚,砖厂工人惯常的挖土动作,突然改变了考古发掘的节奏。
因为工人取土时,挖出了几件玉器,一号祭祀坑就此显现。
时隔不到一个月,1986年8月14日傍晚,砖厂工人在距离1号坑30米的地方挖土时,一个埋藏着文物的地点再次暴露出来,这就是2号祭祀坑。坑内堆积叠压着大量遗物,有青铜头像、立人像、大面具及大象门齿等。
1986年,三星堆的两个神秘大门,被意外地叩开。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赵殿增表示,这些东西此前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留下过文献记载,考古人员根据两个坑的地层和测定的年代,把它框定在3200年前到3300年前左右。
三星堆考古的第三次偶然,则发生在2019年,恰好也是三星堆发现90周年。
2019年12月2日,当考古人员不抱太大希望地在1、2号祭祀坑周围小规模试掘时,再次意外找到一件绿色青铜器一角。
当大家满心疑惑,这件青铜器属不属于三星堆文化时,首任三星堆考古领队陈德安下坑伸手一摸,凭借深厚的经验,斩钉截铁地说:是大口尊,没问题!”
1986年发掘的1号坑和2号坑之间,仅约30米,本次最新发现的6个器物坑,就位于这30米之间。本世纪头10年做过两次密集探测,但遗憾的是,因为2004年为了展示1号坑和2号坑做了一个平台,刚好把整个8个坑完全遮盖住,仅仅一个坑(3号坑)的角落露在外面。
雷雨表示,这一次运气真好,刚好把这个角给找着了,于是就顺藤摸瓜,把这一批坑都找到,不然的话又得等几代人才会有发现。
◆三星堆文明的消失与极端天气有关?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间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显示了当时三星堆文明的灿烂辉煌,但是,三星堆文明却在距今大约2800年神秘消失,有学者推测这与当时三星堆地区的环境变化有关。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大象臼齿,而《华阳国志·蜀志》对大象的存在也有记载,可见当时三星堆地区是有大象栖息的,当代亚洲象主要为栖息于热带,根据出土青铜器分析,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刘诗兴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拥有的板状根和气根等,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高温高湿环境树木的典型特征;而神树树枝上的戴胜等,也是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
另外,在古蜀广汉地区选择的典型的自然剖面上,做出高分辨率的孢粉古植被序列,根据三星堆地区孢粉古植被序列,得到该地区气候变化情况,并将其与全国同时期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三星堆地区气温距平普遍高于同时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并且两者在约2.8kaBP左右均出现了低峰,表明在经历了全新世温暖期(8.5-2.8kaBP,期间出现多次气候波动)之后,在2.8kaBP出现气候干冷期,环境恶化。
全国范围内,在约4kaBP和2.8kaBP都出现了气候变冷事件,而且两次气候变冷的程度是几乎一样的,大约比现代平均温度低1℃,但在三星堆地区,两次变冷程度显著不同。
4kaBP的这次气候变冷事件在成都平原地区普遍变化较小,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相隔不远的三峡地区,青藏高原或是较远的江汉平原等,都在4kaBP出现了明显的气候变冷事件。
三星堆地区所处的这种相对封闭的局部环境对其影响会有延缓作用,使得其气温变化程度没有如我国东部地区般剧烈,同时,来自龙门山的山脉的多条水系提供了相对较充足的水源,而盆地封闭的地形使得水汽不易散失,因此,在4kaBP的气候变化事件中,虽然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气候变干冷的现象,但是三星堆地区还能保持比较暖湿的气候条件。
不仅如此,在之前气候暖湿的时期,成都平原洪水频繁(成都平原直到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水患才得到遏制),并不是特别适宜文明的发展,而这次略微的气候干冷,反而有利于成都平原地区文明的发展。
在2.8kaBP的气候变化事件中,三星堆地区气候变化程度并未与全国其他地区气候变化程度有太大的差异,造成两次变化幅度不一致的原因至今尚未有明确答案,仍有待我们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三星堆文明神秘消失。
在三星堆文明第四期遗址中,发现了富水淤积层,这是三星堆被洪水淹没的有力证据。
虽然当时气候虽然以干冷为主,但是极端天气容易出现,突发性洪水出现的几率很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个阶段的气候变化引起了洪水泛滥,从而导致三星堆文明消失。
早在1986年的三星堆遗址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便发现在三星堆文化层之上,有一层厚约20—50厘米的淤土,呈青黑色,其中包含物极少。再以上的地层中,只有两汉以后至近现代的零星遗物。
而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历史文献中,恰好记载了大致同一时期杜宇王时代的严重洪水,以及鳖灵治水的传说。
一些学者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联系起来,认为洪水及其带来的动乱,可能与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有关。
也有研究者表示,所谓的自然灾害”可能是地震。
对于上述观点,一些考古学者并不认同。
三星堆遗址主要发掘者之一陈德安介绍,相关研究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上下游并未发现马牧河改道的迹象,只能证明河流左右摇摆较大,向北迁移冲毁了西城墙至月亮湾之间的台地。
此外,文献记载鳖灵治水也是相当成功的,即使水灾对都城有一定影响,也不至于立即迁都。
◆三星堆文明的消失源于过度消耗?
出于对王的敬仰,古蜀人喜欢将蜀王神话,把自己装扮成可以通天地人神的巫祭集团,以增强古国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神化后的蜀王,自然地披上了浪漫色彩,以蚕丛纵目、鱼凫神化、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
长期以来,后人们将信将疑。
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研究证明,早期蜀王确实存在,三星堆正处于鱼凫年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学专家赵殿增解释,在三星堆神权古国高峰时期,居民已经集中了各方的珍宝和财物,多方面汲取了神奇观念和艺术技术,制造出大批神像、人像、动植物群,出现了三星堆遗址独大独尊、主要遗物以及大多与祭祀有关的奇特景象。然而,突显奇异观念而营造的大量神器祭器,已经大大超过了古国的承受能力,过度的人力物力集中和财富消耗,必然导致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冲突。
大约在商代后期,三星堆神权古国逐渐失去控制,最终发生了严重的生存灾难和社会恐慌。
正如四川大学考古专家林向所说,当时人们认为这些神器祭器己经失去了灵气,无奈之下,居民们决定搬离。
最终,人们通过一两次盛大而隆重的燎祭”,把平时放在神殿中的主要神器和祭器,搬到三星堆前的广场,对着西北方神山中的天神祖先,举行了最后和最大的祭典,然后打坏焚烧神器和祭器,有序地埋藏于祭祀坑中,表示送到了天上和神界。随后,他们中大多数人迁到成都金沙遗址,开始了十二桥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杜宇氏蜀王”时期。
但仍有部分人留在三星堆,在数百年间,一直守护者自己的家园。
◆跟战争或权力斗争有关?
三星堆文明的消失很神秘,除了上述两种猜想外,还有下面两种说法:
一是战争。
有专家指出三星堆的消亡是因为兵灾和外族入侵,从而政权改变,一个执掌先进文明的部族或者政权沦为俘虏或者奴隶,因此他们将曾经的文明全部毁掉并掩埋。
然而,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已经进行了近百年,人们却没有发掘出一样那个时期的兵器,有的只是玉斧、玉戈,被人们称为礼器”。
此外,虽然在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但对器物进行精确测定后发现,它们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二是迁徙。一些学者将三星堆迁都”或衰落”归因于权力斗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注意到,在三星堆文化晚期,原先的宫殿、神庙、城墙都已经毁弃,大量居民迁往他处,遗址范围内只有少量的地点发现这一时期的遗存。
不过,该原因是不是足以促使这个古王国开始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王叶丹/文、《华西都市报》毛玉婷/文、四川在线 余如波/文、《南方都市报》)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