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沉寂了多年的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公布,这次三星堆遗址一开就是六个盲盒,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震惊全国的神秘黄金面具让三星堆成为了这几日的热议话题,这次出土的五百余件重要文物将这个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推向舆论焦点。
古蜀国从何而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文明,这一次的考古新发现对三星堆前世今生的空白再次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央视大型纪录片《考古中国》的某些章节如《三星堆:消失与复活》等也被人们翻了出来,人们从中寻找三星堆的前世今生。
谜:三星堆文明的诞生与毁灭
1929年,四川省广汉市的农民燕道诚在一次淘沟中偶然发现了几个玉石器,这一次偶然的发现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了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林名钧等组成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做了首次考古,这一遗址仍未受到关注。
阴错阳差,三十余年间三星堆考古无人问津,直到1963年三星堆考古项目再度启动,到了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得见天日,古蜀国神秘的面纱才算是揭开了一个角。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蜀字就曾出现,还曾有记载武王伐纣蜀王相助,但是先秦文献中对蜀国并无更多记载。
长期以来,古蜀国就像是一个遥远缥缈的历史传说,在历史的迷雾中真假难辨。
持续至今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坐实了古蜀国的存在,但是对于古蜀的文明和历史,学界尚且聚讼纷纭,三星堆文明究竟从何而来?
在央视纪录片《三星堆:消失与复活》中专家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青铜器,同时期的中原文明把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而古蜀文明则将青铜器作为祭祀,带有浓厚的巫神色彩,而且其形制、风格也与中原文明迥异。
这些高鼻纵目的青铜面具和青铜人所描绘的样子也与中原人面目差异巨大,古蜀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在三星堆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城市的残存,巨大的青铜祭器和黄金权杖,这些无不昭示这古蜀国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部落,而是一个宗教集权的颇为强盛的国家。
在今年的考古中,考古学家们又在灰烬层中发现了一小块经纬交织的纺织品,检测显示这是一块丝绸制品,同样,在三星堆遗址中还发现了产于印度洋流域的贝壳,古蜀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发达程度似乎也远超我们想象。
当年的蚕丛和鱼凫作为君王,或许身披绸缎,手执黄金权杖与上天沟通,掌控着国家的宗教和政权,这里有一大批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手工匠人专注于铸造青铜器,也有着过着简单农业劳作生活的普通人,这个国家或许还和印度洋流域的居民们有着贸易往来,这个强盛一时的文明如何在一夕之间毁灭,实在令人好奇。
奇:三星堆文物非比寻常
三星堆是考古界中的一朵奇葩,人家考古出土的文物几百件,三星堆上万件文物不断上新,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出土的文物更是骨骼清奇,非比寻常,也因此有了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美誉。
大型青铜器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还要数青铜立人像,这两件器具形态巨大,造型奇特。
据央视纪录片《再探三星堆》介绍, 青铜立人像身高172厘米,和真人等高,加上底座就有262厘米。
这座人像高鼻纵目,头顶发髻,专家推测其很有可能是祭司或者是鱼凫的人像。
这座人像的手势也引发诸多猜测,随着考古进程的推进,大量的象牙出土,专家推测这座人像巨手中所持之物当为象牙。
不过也有人猜测,人像的巨手握的本就是虚空,这是一种原始宇宙观的体现。
三星堆文物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容小觑。
在初步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房屋、石器、陶器、墓葬等与古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些文物遗址的存在所印证的是三星堆这里至少是曾经生活过一个部落。
而祭祀坑一号和二号的面世则彻底打破了对于三星堆遗址只是一个原始部落遗存的观点,这些形制古怪奇异的青铜祭祀品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人们,三星堆不是一个茹毛饮血的部落,而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文明,是一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
对三星堆的探索不仅仅是对神秘的古蜀国的探寻,更是对中国灿烂文明历史上限的探寻,长期以来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文明大多发源于黄河流域,而三星堆文明给了我们中国文明的另一面,它浓郁的巫神宗教气质和绝异与中原文明的政权国家的建立仿佛在告诉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不仅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曾经孕育过一个奇特而强大的文明。
沉默了三千余年的三星堆,展露给世人的不仅是那几万件青铜器和生活器具,更是探寻中国古文明的一把钥匙,它开启的将是一段通过未知而灿烂的过去。
探:如何还原三千年前文明
其实三十五年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办法全面有效的提取出土现场的一些信息。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在新闻报道中曾经这么说过。
三十多年前的考古发掘受制于科技水平,很多珍贵的文物信息未被破解,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如何还原这个三千年前的文明上面,科学家们的黑科技成了一大看点。
过去的考古发掘多少有点小米加步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铲子一铲子的往下挖掘,大件的青铜器只能多人齐上阵踉踉跄跄的给抬出去,这其中文物受到了多大程度的损伤难以估量,现在考古挖掘已经是鸟枪换大炮了。
现在的挖掘现场中的发掘仓配备了整套的调节系统,不仅可以调整温度,还能控制湿度,还能密切追踪舱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的含量,用以避免出土文物遭遇过度氧化受损。
高光谱设备、纹理采集装置等等原本配备在实验室当中的设备仪器也搬运到了挖掘下场,完全避免了中途运输可能造成的损失,实现精细化考古,让文物的应急保护更加精细、及时。
一些高新科技也被运用在了这次考古当中,比如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超景深显微镜、激光共聚集拉曼光谱仪等等,借助这些仪器,一厘米长度不到的丝织品在层层土堆中被发掘出来,碳化的稻谷、竹叶也被发现,这些肉眼绝难发现的些微痕迹在高精度仪器之下难遁其踪。
据悉,这一波新出土的文物最快在5月18日就会与公众见面,一些最新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成果也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展示。
实习记者 沈昭
紫牛新闻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