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迹是无法被忽视的,美也一样。
青铜神树——它赢得了人们足够久的目光,和一个好听的名字。
枝条弯弯地上扬或下垂,立着昂头的鸟。
一条龙只剩半个身子,头朝下地悬在树干旁。
它曾被打断成上百片、被火烧、被虔诚的人们掩埋,寻它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终于,它被发现、被一丝不苟地呵护、被小心地修补。
人们用六七年的时间才还原出一副残缺的肢体,它重心不稳,靠着三根细绳索的牵引,傲然站在博物馆一圈灯光的中央。
现在,这条龙的尾巴或许有机会找到了。
不久前,在三星堆,也就是神树躺了三千多年的地方,人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六个祭祀坑,金面具,铜人顶尊……
它们离当年神树被埋藏的位置并不远,有人期待,能挖到神树的残片。
尽管,另一种可能是,消失的那条龙尾或许早就摆进了历史深处,再难被找到。
青铜神树。
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神树初现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顶层的展厅,一块展板上标记着三星堆遗址考古大事纪要。
暗色的背景里,能辨认出不少戴着手套、在田地里挥舞长柄镢头的人,也有人俯下身,仔细观察。
一条坐标轴横着生长出来。
它始于1929年,三星堆遗址真武村燕家院子发现玉石器坑,出土玉石器三四百件;最后一个坐标落于2019年12月,一、二号祭祀坑旁发现三号坑。
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会上公布,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
展板上那条坐标轴将再次被延长,而人们期待着再次发现青铜神树的残片。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棵残高3.96米的青铜神树,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它的碎片被发现于1986年的广汉,三星堆的二号祭祀坑。
青铜神树的发现是个偶然。
1984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会议”上,四川省考古队长赵殿增将近年来三星堆的发掘作了专题汇报。
时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说,这才是巴蜀文化。
”从此,三星堆考古成了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有机部分。
1984年至1985年,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群进行了全面调查,大体摸清了12平方公里的遗址分布范围,并建立了考古工作站,陈德安、陈显丹(人们称为二陈”)成了领队。
1986年3月,三星堆遗址发掘开工典礼。
受访者供图
1986年初,四川大学的林向教授找到赵殿增,想要把考古学生的实习地点安排在三星堆。
赵殿增正为人手不足发愁,又和林向有过良好的合作经历,一拍即合。
3 月,林向作为领队带着84级考古班来到三星堆,这次挖掘有2名老师、2名助教和20多位同学参加,围绕三星堆两侧、分三个区,是当时三星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
”林向说。
据赵殿增介绍,6月结束时,发掘面积达135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灰坑等数百个遗迹,出土了数万件文物标本。
但他们和后来震惊世人的一、二号祭祀坑擦肩而过。
1986年7月18日,广汉当地砖厂工人在取土做砖坯时,无意中挖到了三星堆一号坑的一个角,出土了一些玉器和石器,随后,考古队组织了正式发掘,一号祭祀坑正式与世人见面。
仅仅一个月后,1986年8月14日,砖厂工人杨永成在取土时、挖到了一个青铜头像的耳朵,杨永成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他感觉是个文物,就向考古队汇报。
至此,二号祭祀坑重见天日。
三千多年来,青铜神树一直被埋藏在里面。
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大立人的场景。
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2019年12月20日,纪念三星堆发现90周年大会在四川广汉举行。
曾作为实习学生参与1986年挖掘的朱章义(现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和霍巍(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又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忆起当年。
那时,朱章义什么也挖不到,看到不远处的同学一直在出土陶片,他很着急,霍巍便说,要不你也去那挖一挖?”
事实上,两人说话的地方,距离一、二号祭祀坑不过几米远。
要是你当年跟我说‘继续在这挖挖吧’,说不定那次我们就发现(一、二号坑)了呢。
”朱章义打趣道。
重塑神树
实际上,青铜神树出土时是一二百片破碎的青铜,没人知道这些将组成什么。
全是碎片,和泥土混在一起。
”今年74岁文物修复师杨晓邬仍能回忆起30多年前的场景。
他介绍,古人把精美的祭品敲断、火烧,然后埋进土坑,交付给神灵。
而几千年后,这成了给文物修复师们出的难题。
杨晓邬和修复的青铜头像。
受访者供图
从1974年开始修复文物起,杨晓邬见过太多青铜器,但面前的这堆碎片还是让他皱眉,没有出土过类似的,也没什么资料可查,这怎么修?”他只能依稀辨认出一些圆杆和弯道。
将较粗的圆杆放在一起,再把剩下的拼对,杨晓邬大概能感觉到,这是树的形象。
因为器物体型太大,修复室容不下,就在室外搭棚进行拼接,这个过程在专业术语中叫预合”。
修复青铜器,要根据碎片上的断茬口进行拼对,腐蚀不厉害、铜质较好的,可以用锡焊”——这是从宋代就有的青铜器修复焊接方式;锡焊不了的,就粘接,再把多余的胶打磨平整,再做旧、做色。
太阳器、眼形器、铜尊、铜罍被一个个修复好。
那座青铜大立人出土的时候,拦腰断成了两截,方形底座也瘪了进去,杨晓邬把凹进去的部分一点点敲出来,这很考验技术,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文物。
锈蚀严重的底座撑不起立人的重量,他就在里面加了个铜座。
一尊尊青铜头像也现了真容。
有的戴着一层金面罩,时间让铜头和金面之间生出一些氧化物和泥土,杨晓邬仔细清掉,把铜头修起来,再把金面还原上去。
”金色映着青灰,那是一张刚毅而肃然的脸。
而那棵青铜树,从根部开始预合”,历时六七年,在杨晓邬等多位文物修复师的巧手下,大体恢复了其本来面貌,重新变得灵动起来。
杨晓邬在修复青铜神树。
受访者供图
这个被命名为1号神树的镇馆之宝,被安放在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最后一个展厅中央,代表着古青铜器制作的巅峰。
朱亚蓉对神树的感情很复杂。
这是最能美进她心坎的器物,也是最让她挂心的展品。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现任副馆长,早在1996年博物馆尚在筹建时,朱亚蓉便来了这里。
她还记得布展时给神树装玻璃柜的艰难,树很大,将近4米高,展柜将近6米高,玻璃特别长,十几个人才把一块玻璃拉上去。
”
圆形的底座上,分成三段、套接而成的圆杆状树身向上延伸,生出九根弯弯的枝条,或上扬或下垂,向上的枝上立着一只昂头的鸟,一条龙只剩半个身子,头朝下地悬在树干旁侧,尾部缺失。
这是一棵仍然残缺的青铜树。
青铜神树树干旁悬着一条龙,龙头朝下,尾部缺失。
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
残缺的龙尾
现在,残缺的龙尾或许有机会找到了。
不久前,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附近,人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六个祭祀坑,已出土黄金面具、顶尊铜人、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机会始现于2年前。
2019年12月2日14时13分,正在开会的冉宏林坐不住了。
他收到同事发来的一张图片:灰黄的土里露出一条窄窄的青绿色。
出现铜器。
坑内。
”对方简短地说。
不久前,2019年3月,《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公布,提到要对三星堆遗址开展新一轮的有针对性的考古工作。
从那之后,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在遗址布了探方,发现两大祭祀坑33年后,开展了新一轮勘探工作,初步探到了方型坑的迹象。
冉宏林是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哪里出土的?就是那个坑?”他消息回得很快。
那个坑,后来被确认为三号祭祀坑。
搞清楚先。
不要声张……今年不得发掘,明年才能系统发掘。
下一步就要回填,打围,升级安保体系,待明年搭大棚,大家伙儿们慢慢发掘。
”冉宏林压着内心的激动嘱咐着同事。
年1月,三号坑的工作舱建好。
这是一个高科技的小房子,可以调节现场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让器物出土后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每个祭祀坑都配了工作舱。
这一次,不仅四川大学的学生来到了这里,北京大学、上海大学都来了队伍,四川省考古院联合国内33家单位开启了新祭祀坑的发掘工作。
1986年发掘两个坑是抢救性发掘。
已经挖到东西了,就抢救回来、记录清楚、保护好就行了。
”赵殿增告诉新京报记者,那时,人们对于坑周边区域的状况并不清楚。
现在才挖,我觉得是个最好的机会,当时挖掘条件和研究条件都差,那时候挖就更乱了。
”
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徐斐宏作为三号坑的发掘负责人,带领学生下坑发掘。
开始先挖填土,表层是比较黏的黏土,再下面有沙土”,发掘人员拿着手铲、镢头,一天八小时工作,每天下坑前都要从头到脚穿上一整套防护服,防止污染”器物,坐在上面做记录、做一些文案工作的话还行,因为有空调。
但是如果下坑干体力工作的话,那还是很热的。
”
来现场3个月,徐斐宏明显感觉到,这次考古在技术和理念上的进步,从系统的理念上来说,发掘和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取样同步进行,很细致,提前配备了一个很完善的发掘系统,对我来说是一段独特的工作经历。
”
三号祭祀坑器物。
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信
到3月16日,坑里的填土层被挖完,更多的器物显露出来。
目前,这个长约5.5米,宽约2.5米的三号祭祀坑,已出土了约109件青铜器、127根象牙和8件玉石器,其中包括器型罕见的铜人顶尊”——这口尊在肩部四周装饰有4条飞龙,沿尊口游动而下,铜人双手呈拱手状,头部和尊的底座连接在了一起。
人们总是对这类造型奇特夸张的青铜器印象深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前站长陈德安认为,这或许使大众对古蜀文明的理解产生了一定偏差,不能说这是外星文明,那是开玩笑,异想天开的娱乐和学术研究要分开。
”
这次新出土的文物是对古蜀文明直接的资料补充,包括它的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
”徐斐宏认为,这也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因为古蜀文明和中原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其实还是在中原影响下出现的文明,最后,在秦汉的时候,它被吸收、变成了中原的一部分。
”
目前,徐斐宏等考古挖掘人员正在配合文物保护中心进行器物提取。
接力修复
年3月21日下午,3号祭祀坑旁,杨平有点紧张。
他是三星堆博物馆的一名修复师。
那天,杨平跟着师傅郭汉中来到挖掘现场,准备提取青铜大口尊。
他害怕自己出纰漏,一旁的摄像机也让人发毛。
趴上吊架操作台,一点点下落进水分充盈的坑,看到那口被泥土包裹、有些残破的铜尊离自己越来越近,杨平突然踏实了。
他按照烂熟于心的操作流程,依次把保湿材料、塑料薄膜和3D打印出来的硅胶保护套仔细地贴上去,心里想着,要像拓片一样贴实”。
上来后,那股紧张感又跟着涌了上来——刚才我是不是没贴好?”
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这次考古中,提取这一环节交给比考古人员更懂文物保护的修复师进行。
提取完成后,并不急着进行修复,而是要先将相关信息和资料详细地登记好。
杨平在修复文物。
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青铜神树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人们无法知道它当年到底碎成了多少片。
当时条件没这么好,买个胶卷都很难,也没做过记录,不像现在,修任何东西,重量、尺寸、照片、断茬口等,资料都是清楚的。
”郭汉中说道。
二号坑被发现后,白天围观的群众太多,为了安全,考古工作者在夜里把坑里出土的器物送进库房。
但郭汉中很幸运,一、二号祭祀坑里的器物,让他从学徒工成长为修复大师。
1984年,四川省考古队来到三星堆遗址,就住在周边村子的郭汉中家里。
这个年轻人想要找份工作,便在考古工地上打起了零工”——协助队员做地层考古,两块钱一天”。
也是这个机会,让他认识了当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修复大师杨晓邬,跟着学起文物修复,还成了杨晓邬挂在嘴边的最得意的徒弟”。
后来,杨晓邬在大学里开设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杨平是他的学生之一,也是班里的班长。
杨平喜欢历史。
在大学里上课的时候,没有真正的文物可修,杨晓邬只能买一批碗,打碎,让学生进行模拟修复。
”
2012年大学毕业后,杨平师从郭汉中。
郭汉中告诉新京报记者,搞传统修复基本上都是师徒制的,一代一代传下来,因为修复涉及面太宽广了,各种各样的技能都要会一点。
”
杨平也发现,实际操作和大学里的理论学习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修文物是因物而异”。
在郭汉中眼里,和老一辈人比起来,这代年轻人的理论知识虽然强,但动手能力差了些,还是得从头做起,在实践中锻炼。
”
郭汉中对自己要求高,技术永远也学不完”。
他最重视的是可逆”的原则,意思是在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以被还原、被拆除的,文物可以回到原始状态,重新被修复,使用的材料和手段,尽量不要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现在焊接都是‘采点’,尽量保留断茬口,如果有问题还可以拆掉,断茬口还在,原来会把断茬口全部打磨成45度角。
”
这些年,郭汉中见证着文物修复技术的变化。
新科技的融入固然带来了一些技术手段的进步,但在这个行业中,修复师的经验至关重要。
我们粘出来的缝隙,总是没有师傅处理得好。
还有那些变形严重的青铜器,可能师傅一两天就能把问题解决,我们要多花几倍时间。
”在杨平眼里,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出师的行业。
对于新出土的文物,杨平有期待,能参与修复是最好的”,但他并不着急,跟着师傅,好好看、好好学。
匠人只考虑匠人的事情,作为一个修复师,只能说努力把自己的手艺练得更好,经验积累得更多。
”
而杨晓邬有着另一种期盼。
他保留着一个相册,里面是三星堆文物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那些器物像是他的孩子”,他能清晰地记起每个孩子受伤”的位置和重生的过程。
杨晓邬保留的相册,里面有青铜器物修复前后的对比图。
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1986年出土的那些,90%都修完了,没修完的是因为有的残片还没找到。
这次三号坑到八号坑,或许和此前一、二号坑有关系,有些器具的残片可能在接下来的挖掘里找到,这都说不好。
”他希望找到1号神树的残片。
那棵神树本该更高一些,而且是对称的。
但因为残缺,现在重心偏向一边,杨晓邬在神树顶端加固了绳索。
当被问到,如果找到了残片,他是否还要参与修复时,杨晓邬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要修”。
他望着树旁那条残龙的手掌,那是我的心血,没有修完整,总觉得有些遗憾。
”
杨晓邬欣慰的是,汶川地震时,广汉震感强烈,他在监控视频里看到,青铜神树左摇右晃,完全跳了起来,都没有坏。
”
三星堆博物馆内的青铜神树。
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信号
新京报记者 彭冲 四川广汉报道
实习生 谢婧雯
编辑 刘倩
校对 卢茜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