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巴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正被轻轻揭开另一角。
众多专家普遍认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新发现,将更加丰富和深化人们对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的认识,为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特别是与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文化的历史关系提供实物资料;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重要实物例证。
有助于解决长期未解的学术问题
三星堆遗址属于古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
据测定,三星堆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至距今3200年,即夏商时期。
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也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2020年10月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986年发掘的1号坑和2号坑的区域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基本明确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空间格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与1986年发掘的两个祭祀坑”共同分布于三星堆城墙与南城墙之间的三星堆台地东部,周围分布着与祭祀活动有关的矩形沟槽、圆形坑和大型沟槽式建筑等。
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与30余年前发现的两个祭祀坑”有哪些异同?
文物考古专家在发掘舱现场查看3号坑 薛 帅 摄
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发掘者、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陈显丹指出,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与之前的两个相比,坑型都为长方形,基本形制与朝向一致,出土文物种类相似,但出现了很多新器型,同时,祭祀坑”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坑内的文物各有侧重,有的坑象牙较多,有的坑大件青铜器较多。
此次考古发掘出现的新器型,既反映了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也揭示了其在文明交流中吸收融合为己所用的创新。
”陈显丹说。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是影响四川考古、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很重要的发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三星堆祭祀区”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决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和性质问题。
有助于复原当时‘神庙’或‘祭祀区’内部的空间,对完整认识当时人们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宇宙观念,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
同属中华文明母体
青铜大立人
如今,在三星堆博物馆,观众可以欣赏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宽1.38米的青铜纵目面具、高3.96米的青铜神树,还有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愈发熠熠生辉的金杖、金面具等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等。
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里的神秘宝贝”,未来也将陆续入列”。
事实上,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已经有力地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出土的大型青铜器局部李贺 摄
这次新发现的一些青铜器上,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举例说,尊、罍肩部的扁体小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出现,而中原文明尊、罍的兽头是趴在肩上,三星堆的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不同。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以及跪坐人像上的尊,都体现了中原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巴蜀古国的交融。
这次发掘工作刚刚开始,就已经有这么多新的发现,令人欣喜。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告诉记者,这次发掘到不少前所未见的新器物、新器型,其中有些在原有种类基础上型体更大、内涵信息更丰富,这些新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虽然各地、各古老文明都有青铜时代,但是我们的青铜文明独树一帜。
可以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又很有自己的特色。
”
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
我们从哪里来?祖先是谁?我们的文明如何发展至今?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单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牵动亿万人心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世人呈现了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般的璀璨文明。
提出满天星斗论”的知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夏商时期已进入古城、古国、古文明”阶段,正是中华多元一体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的考古新发现,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价值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三星堆文化全貌,推动三星堆文化研究取得更大进展。
同时,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
”宋新潮认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1986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湖北、陕西、云南、甘肃等地,都有不少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把这次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新发现,放在一个更宽阔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更加清晰和深刻地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源流,更加准确地解读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说: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深刻参与了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星堆将中华文明与东南亚、西亚甚至更遥远地区文明紧密连接了起来”。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源起源、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格局,这已成为业界专家普遍达成的共识。
也正如王巍所形容的那样: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
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十分之一。
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2)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是什么共计三点。
1、世界奇迹 ;2、幻想某种规模巨典范 ;3、亚洲文明剪影。
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评价过圆明园,原文如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
这便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同帕台农神庙那样;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