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1929年燕氏父子的偶然发现,广汉玉器”声名鹊起
1929年,原中兴乡农民燕道诚在其住宅旁掏水沟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些石环,根据自己早年在衙门里做过事的经验,他推测土里应该还有玉石珍宝,为了不招人耳目,等到夜色四起的时候,燕道诚才带着家人在此处进行挖掘,发现玉珏、玉圭、石珠等物品。
在这之后,燕道城为了贴补家用,曾经将这些器物出售,这也使得在中兴乡挖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的耳中。
燕家院子玉石器坑出土的玉石器
1934年葛维汉的发掘——太平场遗址”和广汉文化”概念出现
1934年3月16日,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馆长葛维汉和副馆长林名均在广汉县政府的保护下,在1929年燕家发掘玉石器的地点附近进行了三星堆历史上的首次考古发掘,出土了600余件玉器、石器和陶器,这批器物后来以广汉太平场遗物的名义保存在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
葛维汉认为这批遗物年代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到周代初期,并提出了太平场遗址”和广汉文化”的概念。
1934年7月9日,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在给当时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林名均的信中说:在汉州发现的器物,如玉璧、玉璋、玉圭均与华北、华中发现者相似,这是古代西蜀曾与华中、华北有过文化接触的证明。
”1942年,林名均在《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中认为,1929年和1934年在广汉出土的遗物非常重要,其价值在于广汉出土器物之精工,无逊于中原,显示了古蜀文化之发达”古蜀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以此推之,蜀中还有更重要的文化遗存”。
三星堆遗址青关山H105器物出土情形
作为三星堆遗址的一部分,月亮湾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当时不仅轰动了国内的学术界,也传扬到了国外,不过后来由于时局动荡,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处于停顿状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调查与试掘,三星堆遗址”得以命名
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西南博物院对广汉中兴场的马牧河一带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马牧河北岸月亮湾台地东部的横梁子”一带和南岸的三星堆台地都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存,由于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没有意识到三星堆遗址的规模,因此分别称之为横梁子遗址”和三星堆遗址”。
20世纪60年代,四川大学师生来到三星堆遗址一带进行考古调查,根据采集到的遗物,调查者意识到马牧河两岸诸多的遗存点都应该属于同一个大遗址,于是将两岸的遗存点统一命名为中兴遗址”。
调查者还认为中兴遗址”地处文献记载的古蜀国疆域,因此当属于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石璧
1963年,四川大学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月亮湾台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者认为这个遗址的延续时间很长,应当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星堆遗址的分期基本确定
1986年,两大祭祀坑”的发现,更使得三星堆名扬天下。
三星堆遗址主体文化堆积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早期,可以分为四大发展时期:一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二期早段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夏王朝初期,二期晚段是夏王朝中晚期—商王朝早期;三期是商王朝中期;四期早段是商王朝晚期,青铜神树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这个时期也是三星堆遗址最繁盛的时期,后来发现的八大祭祀坑”即属于这一时期;四期晚段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这个时期三星堆文明开始衰落。
21世纪以来的调查、勘探与发掘,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与演变过程逐渐明晰
进入新世纪后的十二五”期间,借着三星堆考古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契机,我们重点开展了区域聚落形态的考古调查以及三星堆遗址本体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发掘了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群并在三星堆城址的布局(一大城数小城)和形成过程(先小城后大城)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认识。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委宣传部相继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纳入了考古中国”与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的重大项目,借着这股东风,我们再次加大了工作力度,在包括一号、二号祭祀坑”区域在内的几处地点结合物探[3]等手段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小规模试掘,力图有所突破。
三星堆古城
令人振奋的是,2019年12月以来,我们在一号、二号祭祀坑”所在区域相继发现了三至八号祭祀坑”,可谓小睡数十年,再醒惊天下”。
青关山大型建筑群位于马牧河北岸,而一至八号祭祀坑”作为祭祀遗存位于马牧河南岸,这种宫殿区和祭祀场所隔河相望,有学者称之为是人神分割”的、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布局。
最前沿的科学发掘
考古故事
雷雨先生在三星堆工作近40年,对我国考古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受极深。
1984年他到三星堆参加发掘的时候,住的是租来的农民房屋,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可以载货、很笨重的那种。
因为他是重庆人,天生不会骑车,因此便在三星堆活学活用,由于技术欠佳,有一次从发掘工地回驻地,过马牧河便桥的时候龙头不稳,大冬天的连人带车掉进了冰冷的河中……那个时候的发掘和记录工具基本上是人手1把手铲、1块绘图板、1把钢卷尺和1本笔记本,几个人合用1把皮尺、1部120相机。
由于发掘工地都是露天的,因此找厕所是件极其尴尬的事情,尤其闹肚子的时候……发掘中与现代科技能沾上边的活儿应该就是碳十四测年标本的采集了。
现如今的考古工作环境、发掘技术和手段与以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以三星堆祭祀区的第二次发掘来说,考古大棚、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舱、现场实验室、无人机、RTK、色谱仪、光谱仪、超景深显微镜、雷磁pH计、高频振荡仪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几乎成为标配,电磁探测、微痕检测、生物检测、古DNA检测、同位素分析、3D扫描、3D打印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大量理科生在发掘现场从事科技考古的各项工作。
可以说,考古学越来越像是一门文理交叉、技术驱动的学科了,以理科的手段来阐释文科的理念,将成熟技术尽可能多地应用于考古学来研究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考古学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摘选自雷雨:《三星堆 青铜时代的奇葩》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