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戴竺芯 摄影报道
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牵动人心。
6月13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考古中国”重要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会上通报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2020年至,三星堆祭祀区共计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带给人们开盲盒”一样的惊喜。
新闻通气会公布,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此外,过去30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得以解决,3、4、7、8号坑的埋藏年代一致,均为商代晚期。
新发现祭祀遗迹
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
三星堆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发掘自启动以来,其发掘成果持续引起社会关注。
2020年至,三星堆祭祀区共计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祭祀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范围,与北侧紧邻的三星堆城墙平行,面积近13000平方米。
祭祀区内分布的商代遗存均与祭祀活动有关,包括1986年发掘的一号坑、二号坑以及本次新发现的6座坑,在8座坑的周边分布着矩形沟槽、小型圆形或矩形祭祀坑,以及南侧的灰沟、西北部的建筑。
西北部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仅80余平方米,建造程序复杂,因紧邻分布着相似的建筑,故该建筑很有可能属于大型建筑群的一部分。
截至5月,3—6号祭祀坑已经结束野外发掘,其中3、4号坑进入整理阶段,5、6号坑正在开展实验室考古清理,7、8号坑正进行埋藏文物提取,还有更多惊喜即将发布。
目前,6个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从数量上而言,3号坑出土文物数量最丰,多达1293件,铜顶尊跪坐人像、铜顶坛人像、铜顶尊人头像、神树纹玉琮、刻纹玉器座等重磅文物均来自3号坑,堪称聚宝盆”;从种类而言,每一个祭祀坑都出土了玉器,大多数坑的铜器和象牙是标配。
此外,出土了706件文物的7号坑、出土了1052件文物的8号坑备受关注。
7号坑现状
大量新器型文物脱颖而出
你不来三星堆的话,就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有多么贫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多次这样评价三星堆的出土器物的神秘。
无论是登上央视春晚的青铜大面具,神似奥特曼”的青铜站立人像,还是形似西餐刀的玉刀,三星堆遗址每一次上新”,令人震撼之余也引发感叹:三星堆还有多少惊喜?
如今,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大量前所未有的器型得以出土,拆盲盒”的喜悦不断上演。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7号坑出土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引发关注,这件被网友戏称是烧烤架的青铜器中包裹着一件玉器,文物用途引发了猜想,此外,铜顶璋龙形饰、三孔玉璧形器也值得关注。
8号坑出土的金面罩铜头像,是本次发掘中第一次出土戴着金面罩的铜头像。
还有一件青铜神坛,它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构思极其精妙和神奇,由方台、青铜神兽、青铜小人等多个部位构成。
此外,还有顶尊蛇身铜人像、铜巨型神兽、铜龙、铜立人像、铜戴象牙立人像、铜猪鼻龙形器、铜神殿形器盖、石磬等文物别具一格,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掘发现了青铜大面具、扭头跪坐人像、神坛、玉刀等之前未见的器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研究认为三星堆的铜器铸造工艺为范铸法和分铸法相结合,采用了铆接、芯骨等技术;通过显微观察和丝蛋白分析在多个坑中发现了丝绸,填补了西南地区夏商时期无丝绸实物的空白;四号坑通过植物考古明确坑内灰烬主要以竹为主,另有楠属、阔叶树材、棕榈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等,表明古蜀国的气候温暖湿润,祭祀区紧邻河边且植被茂密;残留物分析显示祭祀用牲有黄牛、野猪等,诸多新发现呈现出更加完整、丰富的三星堆遗存种类和文化内涵。
8号坑文物
确认祭祀坑年代为商代晚期
本次三星堆考古发掘的组织方法、发掘手段在全国非常领先,引发考古圈内人关注,无论是科技感十足的考古发掘舱,还是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都史无前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随着考古现场发掘的持续进行,出土文物清理、保护、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一大突破就是解决了祭祀坑年代的争议。
目前,6座坑提取碳十四测年样品近200个,经过贝叶斯统计树轮校正计算明确几座坑的埋藏年代,大概率落在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范围内,为研究几座坑的年代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土陶尖底盏、陶高领罐、陶敛口瓮等与金沙遗址兰苑地点同类器物形制近似,可知除了存在打破关系的5号坑和6号坑年代稍晚外,其余几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解决了过去30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显示出三星堆遗址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的密接文化联系,例如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铜瓿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各坑大量发现的金器则与半月形地带自古有之的金器使用传统相符。
此外,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相近,无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
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十分之一。
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2)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是什么共计三点。
1、世界奇迹 ;2、幻想某种规模巨典范 ;3、亚洲文明剪影。
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评价过圆明园,原文如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
这便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同帕台农神庙那样;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