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刘微)3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揭晓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6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
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地层及遗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平均海拔约3750米,处在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的三级阶地上。
该遗址面积广阔,是国内外罕见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
遗物数量众多,年系统采集和发掘的遗物有1万余件。
本次发掘在青藏高原东麓揭露出七个连续的文化层位,发现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三叠层,其中第3层不晚于距今13万年。
此外,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总体而言,皮洛遗址是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山顶台探方区航拍全景(上为北)。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仰韶晚期坊居F1-3储藏区部分器物组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北的白河西岸,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左右小土山上及周围。
考古发掘确定黄山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群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生动再现了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原始场景。
特别是前坊后居式”大型连间长房中的F1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极为罕见。
此外,揭露出以陪葬大量猪下颌骨、玉钺、弓箭、象牙器、少量陶器的大型墓葬为代表的屈家岭高等级墓葬区,人骨保存甚佳,社会成员等级分明。
可能具有编织功能的成束骨针的发现为我国史前纺织考古提供了重要材料。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
五号坑出土金面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四号坑出土扭头跪坐铜人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三星堆商代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文明进程研究的实施内容之一。
从2020年3月启动发掘至今,已经初步摸清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和内部格局,并新发现6座祭祀坑,目前K3、K4、K5、K6已经结束野外发掘工作,K7、K8发掘工作也已过半。
截至目前,六座祭祀坑”的地层关系、堆积形成过程、形制结构、遗物埋藏状况已经基本清楚,出土金器、铜器、玉石器、陶器等200余件,另提取象牙500余根。
其中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箔饰,铜顶尊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立人像、人头像、面具、神坛”,玉璋、戈、 凿、神树纹琮、器座,石戈,陶矮领瓮、尖底盏,丝织品残痕,象牙、象牙雕等,部分遗物从造型、纹饰来看,均前所未见。
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促进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礼仪和祭祀体系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同时,进一步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
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
国字山墓葬分布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出土铜跽坐人镦。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国字山战国墓葬发现于2013年,该墓葬是清江盆地东周时期的中心性城址——筑卫城的附属性遗存。
筑卫城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彭泽村洪光塘西南。
城址地处赣江南岸二级阶地的边缘地带,下方直接俯瞰赣江河谷。
城址东西长410、南北宽360米,面积达14万平方米。
由墓内出土铭文及遗物等推断,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期。
国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葬。
该墓葬有围沟环绕,规模宏大,使用双墓道的多室结构,葬具规格高,随葬品种类齐全,表明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
根据墓葬总体特征和出土铭文资料推测墓主可能与越国王室密切相关。
筑卫城是东周时期越文化的区域政治中心。
墓葬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
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因素,如周围有围沟,椁板覆盖木皮,使用船形棺以及随葬原始瓷、几何印纹陶器、越式铜鼎、铜鸠杖等。
同时伴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因素、群舒文化因素以及自身独特的文化因素。
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
C区M257出土虎头枕。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C区M276出土铜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分布于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
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其中有一件长文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的秦隶,觚文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近似。
该觚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文字最长的木觚,形制罕见,内涵丰富,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
此外,出土的一批罕见的葬具木板画,年代为战国末-秦代和秦汉之际。
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战国秦汉绘画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发现,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慕容智墓出土成套金银餐饮器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慕容智墓出土漆盒内的笔墨纸。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南营水库以西,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现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岔山村区(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阳晖谷”陵区)及以党氏墓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
墓群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的墓葬选址特征。
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该墓群的发现,生动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
为推动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大遗址群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为丝绸之路文化系统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