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世界奇迹三星堆与遗物

时间:2023-07-24网络作者:小白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西北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成都40千米。

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遗址群,因有3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

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三三星堆文化遗址广阔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千米,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便因此而得名。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大多分布在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以及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是四川省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

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可分为4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期至4期则属于青铜文化。

三星堆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西城墙遗址、月亮湾城墙遗址、祭祀坑遗址、古城墙遗址、仁胜墓地遗址最为重要。

西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鸭子河与马牧河之间的高台地上,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城墙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个宽约20余米的缺口,此缺口将西城墙分为北、中、南三段。

其中段南端在缺口处向东拐折延伸约40米,与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

结合从北端鸭子河和南端的马牧河冲刷暴露出来的城墙剖面,以及夯土内的包含物分析来看,西城墙的结构、体量、夯筑方法和年代,与南城墙及东城墙相近。

月亮湾外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中北部的月亮湾台地东缘,按走向可分南北两段,北段为东北和西南走向,南段略向东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条城墙与西城墙北段基本平行。

月亮湾内城墙全长650米,顶宽20米左右,高2.4米至5米。

北端宽30米至45米,中段有拐折,夹角为148度,北端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

城墙南段较高。

城墙东侧有壕沟。

根据在北段北部的情况,月亮湾墙横断面呈梯形。

墙体采取了无基槽式平地起夯,由东向西依次分块斜向堆筑的夯筑方法,墙体材料主要为泥土和沙土,局部采用卵石垒筑、支撑。

城墙结构清楚,夯层明显,夯筑方法较为特殊。

三星堆著名的一、二号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墙东南,是三星堆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两坑坑室走向一致,均为东北和西南走向。

坑口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齐,经填土夯打而成。

坑室内器物均分层放置,埋藏现象前所未见,大多数器物埋藏时或埋葬前明显经过有意的焚烧和破坏,或烧焦、发黑、崩裂、变形、发泡甚至熔化,或残损、断裂甚至碎成数块或数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

部分青铜器、头像及面具有的口部涂朱,有的眼部描黑。

一号坑共发现各类器物567件。

其中,青铜制品178件,黄金制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贝124件,雕云雷纹骨器10件,完整陶器39件,以及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

二号坑共发现各类遗物以及残片和可识别出的个体6095件。

其中,青铜制品736件,黄金制品61件,玉器486件,石器15件,绿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海贝4600枚。

两坑中器物的种类,除部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其他地方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如青铜群像、青铜神树群、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

两坑器物不仅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文化面貌复杂、新颖、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规格极高,制作精美绝伦,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黄金冶炼加工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

三星堆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南部,呈西北和东南走向。

西北端的地面部分,现存部分长约40米;东南端临马牧河岸缘,原城墙分布情况依稀可见。

根据城墙基础可知,三星堆城墙长度为260米,基础宽度为42米。

城墙南侧有壕沟,宽度30米至35米,壕沟距地表深2.84米,壕沟深2.4米。

城墙上开有两个缺口,据考证,缺口的年代不会早于明代。

因此,三星堆是一条内城墙。

三星堆城墙结构、筑法、体量及城墙内的包含物与东、西、南城墙基本一致,唯顶部宽度不及其他城墙。

仁胜村墓地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西城墙外的仁胜村,这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发现重要文化遗迹。

仅在约9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掘出29座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和狭长形竖穴土坑墓葬。

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较为考究,绝大多数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

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几类随葬品。

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的新器形,如玉锥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而玉牙璧形器极为罕见,玉锥形器则明显地具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风格,引人注目;另有一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钻有9个圆孔,可能与古代占卜术有关。

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

仁胜村墓地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丧葬习俗及占卜礼仪,以及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青关山遗址位于鸭子河南岸的台地上,发现大型红烧土房屋基址一座,其平面呈长方形,西北和东南走向,能观察到的面积约为100平方米。

西北和东南都由红烧土夯筑而成,并夹杂大量卵石。

土房屋基槽宽三四米。

据推测,其修筑方法为先挖基槽,然后夯筑房基。

该房屋基址的实际面积、修筑方法、残存高度、进深开间并不清晰,但如此规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遗址中是从未遇到的,其功能已远远超过一般居室的需要,它们极有可能是宫殿性质的建筑,建筑年代为商代。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车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

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三星堆跪坐人像

三星堆祭祀坑中有上千件青铜器、金器和玉石器。

其中,一号坑鼻梁上方镶嵌有高达0.66米的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

二号坑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在这数千件稀世遗物中,最具特色的首推数百件青铜器。

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神秘群体。

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3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的造型。

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也阔至耳根,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特。

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

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0.65米,宽1.38米,圆柱形的眼珠,突出眼眶达0.16米;另一件纹,又像是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怪诞诡异。

根据有关的民族志材料,许多民族的神职人员在通神做法的时候,往往要服用某些令人致幻的药物,凭借这些药物的力量,他们成为一群很特殊的人,掌握着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

难道在三星堆王国的神圣阶层中,果真有一群瞎子吗?也许真的会有?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青铜鸟脚人像残高81.2厘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人身残高31.2厘米,穿紧身短裙,短裙上还有非常细致的螺旋状纹理,这些纹理跟商代青铜器上的纹理非常相似。

人像腿粗硕健壮,鸟爪强劲有力的钳住下面的鸟头。

鸟的造型极为抽象,大大的眼睛,弯弯的勾喙,从颈部变成蛇、龙等动物的尾巴。

下部鸟高50厘米。

三星堆祭祀坑的立人像身高1.7米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千克,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

据考证,它的铸造时间距今约有3000多年。

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在国内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青铜立人像的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阔嘴,大耳,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

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

青铜立人像上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3件套装。

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在这里。

人像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落。

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人像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相间的纹饰。

中间一层为V形领,短袖。

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

最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

在前后裾上,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

脚戴镯,赤足立于兽面台座上。

青铜像的头顶花冠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

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巨大的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也许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

青铜立人像不是一件写实风格的雕像,从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躯体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长有这般躯体的人。

那么粗那么大的手,那么细的身体,那么长的脖子都无法和现有的人种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这件雕像表现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人。

只能把它解释为一种艺术造型,一种抽象、一种程式化的东西。

这是古蜀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那么,这尊青铜立人像代表的可能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例如蜀王。

而如果从制造者选取材质的角度考虑,立人像应该在众铜人像中指挥着全局。

这双大得出奇的环握状的手与身体的比例极不协调。

那么这双巨大的手里面原本是空空的吗?如果不是,它可能把握着什么呢?

这两只手握成的圆形并不是同心的,也就是说,这尊大立人把握的器物应该是两件或者是一件弯曲的东西。

那会是什么东西呢?

可能立人像手中握着的是玉琮。

玉琮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玉器,流行于5000年前我国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但是,立人像双手的位置几乎不可能抓住像琮这样外方内圆的物体。

由于上方的一只手握成孔的直径要大一些,双手的位置清楚地表明所执物体必须有一定的弯度,所以可能是一支牙尖向下的象牙。

如果立人像是古蜀国人的宗教首领像,铜像双手所握的就应该是类似彝族巫师的法具神筒。

但是,立人像的衣冠饰件均为青铜铸就,如果他双手果真要持通天柱或神筒柱这样的法器,那也应该由青铜铸造才是,不应偏偏是这个物件要拿木头或竹子来制作。

从三星堆的许多器物中归纳出奇特的手的造型,发现所有人物的手都特别大,特别突出。

可能这只是一种手势,它手里并没有拿东西,好像巫师在做法时的一种动作,就是在不停地比划着什么。

三星堆文化没有文字,但有象征符号,鸟、虫、鱼、人、羊……特别是鸟形器与鸟形纹,一眼就能辨认。

这些符号与纹饰构成一个把自然界与人间万物召唤在一起的神秘系统。

这是远古以来图腾崇拜的遗存,其中尤以鸟图腾最为明显,以鸟图腾为巴蜀族徽的器物分布最为广泛。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众多铜器中,有许多鸟类造型。

显然,这是三星堆人对鸟类产生的特殊情结。

一方面,由于蜀地当时鸟类繁多,千姿百态,使蜀人引以为豪;另一方面,鸟类有灵活的翅膀,能够自由飞翔,甚至能上达碧霄,进入人类难以到达的境界,使三星堆产生敬畏之情,甚至让人崇拜。

青铜鸟宽15.4厘米、通高27.8厘米。

铜鸟立于圆座上。

圆座顶微隆,腰部内凹处有四圆孔,下为中空圈足。

鸟昂首向前,大眼尖喙,鸟身修长,两侧羽翅长及尾部与尾羽相并上翘。

鸟背部铸饰的一支歧分三枝的立式羽翅,使鸟身原本较为平实的构型生出了几分奇趣。

铜鸟头横断面呈椭圆形。

矮冠末端上卷,大眼,钩喙,如鹰头。

钩喙口缝及眼珠周围涂朱。

器下端边沿处有三圆孔。

著名的青铜纵目面具代表的,其实是人鸟合体的一种正式表现形式。

面具两个尖尖的耳朵,是杜鹃鸟的两只翅膀,它的勾啄般的鼻子则象征它是鹰隼一类的鸟。

古蜀国的第二代王叫鱼凫。

凫就是鸟,具体指的是水上的鱼鹰。

距离三星堆遗址很近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叫鸭子河,从古以来一直有打鱼的人在这条河上豢养鱼鹰。

这种能战胜鱼的鹰,也许在远古时代被人们仰慕。

青铜太阳轮形器是三星堆最具神秘性的器物之一。

轮形器直径0.84米,器物中心为一个圆凸形的轮毂,轮毂向周围有放射状根辐条5根,辐条外有一周轮圈。

圆凸形的轮毂中心及晕圈上各有一小孔做固定使用。

青铜太阳轮与同一祭祀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纹饰相似,也与我国南方的铜鼓上的太阳纹饰相像,这种近似车轮的青铜器件是太阳神崇拜的象征物,因此被称作太阳轮形器。

可以推知,当时的古蜀国已经有了专门祭日的仪式。

自然界和人类都喜欢对称法则,因为,对称不但美观、稳定,而且简洁、易于铸造。

但是,三星堆的工匠们为什么要舍简求繁制造5根辐条呢?那么,轮形铜器应该是一种盾的装饰物,它是一种舞蹈仪式进行时的一种法器,它上面的花纹可以表示它是代表太阳。

三星堆二号坑有6件由青铜制造的树木,分别为一号至六号青铜神树。

但是只比较完好地恢复了一号青铜神树。

残存的一号大铜树高3.96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树的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3道根状物斜撑在树干的底部。

神树树干笔直,套有3层树枝,每一层有3根枝条,全树共有9根树枝。

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

枝条的中部又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

神树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

在每层3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

在树干的一侧有4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神树称得上是一件世上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

青铜神树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可能是暗合了古典籍中九日居下枝的说法。

由于神树的最顶端残缺,但推测神树的顶端应该还有一只神鸟,即暗合一日居上枝的说法。

同时,在旁边还有数件原本应该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三星堆的二号铜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个圆盘底座,3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

由部分复原的形状来看,二号铜树树干每层伸出3根树枝。

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大铜树基本相同。

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大铜树。

这两棵大铜树体量巨大,尤其是一号大铜树上还有飞龙盘绕,它们应当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具有某种神性的神树。

神树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不止一种,这些高大的铜树代表扶桑和若木,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一种上天的天梯。

这种天梯是同太阳所在的地方相连接的,在东方叫扶桑,在西方叫若木。

三星堆大铜树以树的躯干、鸟、花和神树之上供人们想象的太阳,展示了一个通天的主题。

在青铜树的枝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用以垂挂器物的穿孔,而且坑中还有一些小型青铜器件。

那么这些由青铜制作的发声器,也许是悬挂在铜树上的。

此外,尤其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棵青铜神树如果全部按原型组装竖立起来,如此巨大的青铜神树,由于重心极其靠上,它根本就无法自然站立。

因此,这棵青铜神树应该是为一次大型祭祀而临时铸成的,而不是作为长期陈列而设置的。

因为用青铜铸造许多棵带有神秘含意的树木,在当时来说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因为那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三星堆发现一柄金杖是用较厚的纯金皮包卷而成的金皮木芯杖,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净重500克。

杖的上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平雕纹饰图案,分为3组:最下一组为前后对称的人头,人头上戴冠,耳饰有三角形耳坠。

前后人头上下各有两周线纹,人头间用双钩形纹饰相隔。

上端的两组图案相同,下方为两背相对的鸟。

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在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上压有一支箭,表现鸟驮负着被箭射中的鱼飞翔而来。

由此推测,这支金杖可能是蜀王鱼凫氏的权杖。

古蜀王国用金杖标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这同中原夏、商、周三代用鼎作为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是全然不同的。

另外,在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铜胎敷金面罩是用金箔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也可能原是粘在铜头像上的。

大小和造型风格与一起的铜像相同。

面罩双眉、双眼及口部镂空,鼻部凸起。

三星堆的金面罩可能根本就不是面罩,它是古蜀人为青铜头像装点的黄金的皮肤。

这些人可能具有特殊的身份,就跟那些最大的铜像,它用铜作为整个人的脸面一样。

这种用黄金来表现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皮肤这些部分,可能是要说明这个铜人头像具有不同于其他人头像的特殊身份。

另外,三星堆遗址中还有很多珍贵的遗物,如青铜兽首冠人像、青铜人面具、金箔虎形饰、金箔鱼形饰以及玉璞、玉琮等。

青铜兽首冠人像仅存人像上半身。

残高人像头戴兽面冠,冠顶两侧有两兽耳耸立,中间有一呈象鼻卷曲状的装饰物。

人像造型和手姿与青铜立人像相似。

长刀眉,栗状眼,三角形鼻,长方耳,耳垂穿孔。

阔口,闭唇,方颐,颈部长直。

人像两臂平抬,两手似握有琮,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人像身穿对襟衣服,腰间系带两周,带在腰前打结。

衣服为镂空的纹饰,上身前后为云雷纹,两肘部为变形的夔龙纹。

青铜人脸宽短,宽额,三角形鼻,鼻梁短直,鼻头肥大,长方形耳郭,饰云雷纹,耳垂穿孔。

长刀眉,杏眼,方颐,阔口,闭唇,嘴角下钩,下颌向前斜伸。

额正中及耳上下各有一个穿孔。

金箔虎用金箔捶拓而成。

巨头,昂首,口大张,眼镂空,大耳,身细长,饰虎斑纹,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咆哮状。

金箔鱼形饰,该器物为挂饰,形似鱼,又似璋器,一端由后至前呈弧形向两侧宽出,中间也呈弧形向两侧分开;另一端呈钝角形,中间有一小圆孔,两侧各开一缺口。

玉璞自然砾石,不规则形,表面呈栗红色,质地坚硬。

一面将玉皮磨平,皮下为浅黄色。

挑选玉料的常见方法是,从河沟内将采集的标玉磨去玉皮以观察玉的质地。

该玉料未经进一步加工,故称玉璞。

玉琮呈黄绿色。

半透明,局部有橘红色斑点,一面有瑕口。

玉琮身内圆外方,四边委角较圆,两端射部较矮。

四方正中阴刻平行线,另在转角处刻出平行横线,分上、中、下3组,每组5条。

石蟾蜍呈灰白色,石质较软。

器身基本完好,仅一腿残断。

蟾蜍姿势呈爬行状,头前伸,口微张,露齿,周身满布疙瘩。

传说月宫中有3条腿的蟾蜍称为月神。

此蟾蜍缺一腿,颇耐人寻味。

石琮全器被火烧,呈鸡骨白色,一端射孔部略残。

外方内圆,射呈八菱。

三星堆于1929年初次被发现,1986年发掘之初,在两个神秘的器物坑里,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造型奇特、美妙绝伦的青铜人头像、面具、青铜礼器及玉石器。

这一发现,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三星堆遗址由此被誉为当时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由于出土文物不见于任何文字记载,三星堆文化成为一个巨大的谜团,猜想与争议从此开始。

1988年1月,该遗址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8月,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奠基,1997年10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