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这外遗址自发现以来,一直伴随着很多的故事、传说以及美丽的畅想,有人甚至声称它有可能改变我们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的传统认知。
果真是这样吗?真有如此神秘?我们认为,造就这一切的不过是地理的因素。
我们分析,在中国文明史上可能存在着一次转山运动”。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形图,不难发现,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以及祁连山脉像是青藏高原的路标和骨架,它们向东南,在横断山脉的这个位置就接近了四川盆地,而由四川盆地向南便是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
而由塔里木盆地进入河西走廊向东进入黄河流域,或由塔里木盆地进入内蒙古高原,乃至东北平原。
再由此南移靠近黄河流域。
后者在黄河流域的在甘肃省至河南省之间创造了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正源文化。
但前者也不是没有作为。
在网上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三星堆是中国文明平地一声惊雷,其文化可溯及4600年,延续至3000年前,史学公认,它是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同时期的中原根本就找不到这样丰富的文化堆积,还是胡诌的传说时代。
甲骨文最远3500年,妇好墓3200年,后母戊大方鼎3200年,毛公鼎2800年。
三星堆的青铜器的制造水平要高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很可能中原的铸造工艺更多的受到三星堆的传播而不是相反。
我们先不说这种说法的对与错,但在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一路走来的先民们分明在当时找到了中国铜金属的丰富储藏地——大西南,这才有了先进和发达的铜铸造技术。
这是地理常识,如果没铜哪来那么多丰富的造像呢?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转山运动”的结果。
三星堆遗迹中有大量的青铜人像以及各种的动物像,青铜冶炼技术发达,当然是得到铜资源的结果,而中国的铜矿藏也只有西南最为丰富。
三星堆文化的起始时间不早于商朝的建立时间。
考古学家对此的总结是:虽然三星堆先民早在4800年之前就来到了三星堆生活,但他们在大约4100年前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文化,接着开始修筑城墙,到距今3300-3000左右的时间才铸造了青铜器。
所以,所谓三星堆文化比中原文化悠久”,三星堆青铜比中原时间早”这种鬼话可以丢进垃圾桶里了。
事实是:三星堆2000年的历史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很原始,后来从中原学来了二里头文化”特征的陶器技艺,然后又在灭亡前从中原学来了青铜技艺,三星堆有青铜器的时候,商朝已经快灭亡了,而中原已经掌握青铜技艺700年左右了。
很多网友大肆吹嘘三星堆遗址的原因即是对历史一知半解。
帕米尔高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在上古传说中,华夏文明是来自西方昆仑山,古印度文明传说也是来自北方高原。
四大文明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其记载当中,称为黑头人,自称来自东方。
古埃及的雕刻与壁画中,黑头发,五官不像深邃的西方人,更倾向于东方人,或许与苏美尔文明有所关系。
这样一说,两河流域的东方,华夏的西方山脉,印度河流域的北方高原,分明就是帕米尔高原了。
我们因此做了这样一个假设:藏族与汉族的先民们在帕米尔高原做过一次分手”,藏族与的先民们沿着我们所说的转山运动”一路来到了西南,在得到铜矿资源的同时发展和辉煌了青铜的技艺。
而来到中原地区的汉族先民们,由于铜资源较为稀缺,进而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因为,四川在古代与外界比较闭塞,交流不多,所以,偏居于一隅的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没有更多的文化交流,自然就显得差异较大。
但是,完全没有交流是不可能的,比如,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极大影响,采用了中原青铜器及陶器的部分形制,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礼仪的影响。
另外,就一些人称三星堆文化凭空消失的问题,专家胶也给出了专业的回答,即彝族专家学者分期分批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三星堆文化有些图文、鸟文符号是古彝文,图片是彝族毕摩的法具一样的。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星堆的文物图文和金沙遗址的鸟文是彝族古文,有些图片是彝族毕摩的法具。
甚至,戈隆阿弘的论文《三星堆与古夷文明》称:古巴蜀盆地,是彝族先民古夷人生息繁衍又一大本营,土地肥沃,经济富庶,文化发达。
三星堆遗址是彝族先民古夷人的文化遗存无疑。
”(《四川彝学研究3》2016年12月)
因此,我们认为,关于三星堆文化的无限制虚吹也应该有个休止了。
我们更不认为,三星堆文明起源于西方,也不认同三星堆遗迹中出土的大量祭祀用品,在造型和风格上和古代玛雅、古代埃及文化非常接近的说法——一种文明不可能从天而降,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在中国的土地上,三星堆文明不是中国文明又会是谁呢?(文/路生)
周公解梦专版,小编为你提供整合以原版周公解梦及周易原理,新研究结合实践合成新解梦内容,从多角度来解剖你的梦境存在意义和提示风险内容,给你一个是吉或是凶的梦境预示. 做梦梦见青铜器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呢?这是个好梦还是坏梦呢?是不是别人也会做这个梦?且让[专职解梦大师『追梦人』为您释疑梦见青铜器... 周公解梦梦见青铜器: 做梦梦到青铜器梦见青铜器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大全查询免费 梦见买卖青铜器,预示将得到遗产。
梦见青铜,会获得成功。
梦见青铜器,会受所信赖的人的骗。
梦见擦洗青铜器,预示着将得到遗产。
这组墓葬与秦始皇帝陵关系密切,布局清楚,规划有序。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3年开始,对其中的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一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440米处,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组成,全长约100米,深15.6米,面积约1900平方米。
墓道两侧有三座陪葬坑,墓葬由壕沟与古河道合围,形成独立的墓园。
M1墓葬分布图 墓室呈长方形,上口南北长29、东西宽28米;墓底南北长12、东西宽9.6米,深15.6米。
墓壁有三层台阶和二层台,墓室分布大量木炭。
墓上曾存在着封土。
墓室有大量积炭,中心腐朽塌陷,遗迹堆积厚约20-40厘米,有两椁两棺,人骨保存较差,头向朝南,直肢葬。
M1墓室俯视照片 墓内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以及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
陶器有茧形壶、缶、罐、豆、盆等。
青铜器有鼎、豆、钫、壶、盘、甑、灯以及编钟、琴轸等。
玉器有玉圭、玉璧等。
兵器有铁剑、铁甲、铜弩机、铜戈等。
明器有金银骆驼、舞袖俑、吹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银盒、玉鼎等。
另有金带钩及数量较多的铜半两。
金饰牌 编钟 墓中出土小件器物 出土小件器物 墓中出土铜器 墓中出土陶器 北墓道通向墓底,为主墓道,清理出一辆四轮独辀木车,保存完整。
木车总长约7.2米,上带有方形红色车盖,东西宽2.6米,南北长4.2米,车盖下有长方形车舆,上有曲尺形、圆柱形铜构件。
车舆两侧共有4个车轮,附有大型铜质车軎。
车衡与辕十字相交,衡上有车轭。
南墓道通向墓室顶部。
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清理工作,分别将棺椁与四轮独辀车整体打包提取,搭建了科技考古发掘平台进行室内发掘。
室内考古发掘平台 墓道中出土四轮车 三座陪葬坑均为南北向、长方形木椁式结构,陪葬坑P1、P2较小,大小为8.3﹡5.5-4.2米,9﹡6-4米,陪葬坑P3面积最大,27﹡5-2米,坑内多有盗洞。
P1、P2各埋藏四马驾独辀木车一辆,P1另出土完整犬骨一具及少量青铜车马器。
P2车马保存基本完整,马勒佩戴齐备,另有马勒、盖弓帽、辖軎、弩辄、角柱饰等车马器及彩绘遗迹。
P3盗扰严重,出土5组车马(含羊车):第一组和第三组为两马驾独輈木车,第二组为5马驾双辕木车,第四组为四马驾独辀木车。
马头朝北,车在马后。
双辕车残长约5.6米,车前驾5马,分两排,前2后3,后排中间一马左右各有一道木质车辕,上有对称分布的铜环。
车马后另有六羊,并列一排,身上有类似于驾马的铜节约、带扣、铜环等青铜马具,车已毁。
坑内遗物主要是车马器以及铜盆、铁斧、铁铤铜镞等。
陪葬坑P1发掘现场 陪葬坑P2发掘现场 陪葬坑P3发掘现场 陪葬坑P3出土双辕车 陪葬坑P3出土六羊 一号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种类丰富、数量大、等级高,是秦代上层贵族生活的生动缩影。
其中,出土的铁铠甲是秦人使用铁甲的最早实例;“乐府”铭文是考古发现的第一例,证明秦代已经设置乐府机构;金饰牌、金带钩,则体现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以金、银骆驼为代表的金属单体俑最具特点,不仅是秦代艺术的杰出作品,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四轮独辀车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初步判断,它与棺柩下葬密切相关,属于运输棺柩的载柩车,对研究秦汉时期丧葬用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料。
陪葬坑中出土的车马,形式、形制不同,集中反映出墓主生前出行的盛况,展现了秦时期陪葬车马形制与组合的新变化、新形式,是中国车制变革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号墓从属于秦始皇帝陵的特征显著,与帝陵整体规划设计紧密相关,时代为战国晚期到秦,墓主等级极高,是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
是目前已发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增加了秦始皇帝陵陵区墓葬的新类型,填补了秦始皇帝陵陪葬墓的新空白。
一号墓,是秦始皇帝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见证了“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 “独立陵园制”的形成与确立,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历史变革,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资料。
发掘工作照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涵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