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秦始皇陵

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发现一个从未披露的谜团

时间:2024-01-29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自商周以来一直到清朝末年,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出现过不知多少将相,连帝王也是不胜枚举。

但在这么多君临天下的王者之中,真正千古一帝的称号,还是不得不给到那位发明了皇帝二字的始皇帝嬴政。

生前,他就给世人留下了太多浩大的传奇,而在死后,他的陵寝在当代左右了千万百姓命运,在后代留给了子孙至今未曾揭开的神秘面纱。

1996年,中国方面联合德国的官方专业考古队来到了西安,此行的目的正是借助德国最先进的核磁扫描技术,对秦始皇帝陵进行一次深入的探查。

虽然工作者们原本就都满怀期待,但最终发现的秘密仍然震惊了所有人以及世界......

帝陵的故事其实早于秦始皇元年便开始了,虽然这个时候嬴政初登大宝,并且刚过十三岁的年纪,但在战国时代,这种习俗在各国皇室中已经蔚然成风,并不罕见。

而这片帝陵的负责人则同样一点也不简单,总设计师的名字是大秦第一谋士、丞相李斯,全程监督的包工头叫做章邯,大秦的最后一位名将,险些替秦朝续命的一代奇才。

嬴政自命为始皇帝,他纵横四海、一扫八荒,陵墓自然也要修得空前绝后,于是他选择了秦岭北麓的骊山,发动了七十多万囚徒,历经了整整三十八年,乃至于秦朝即将覆灭的前夕,陵墓才堪堪完工。

而随着帝国的覆灭,这座盖世皇陵也就此没入历史的烟尘中,但所幸自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的一声令下,始皇陵有了专门的守陵人,之后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明令对皇陵严加保护。

但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原因以及战火,许多皇陵以及将相陵墓都遭到了盗毁或破坏,所以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考古学界的工作者们开始着手,想要发掘一些大墓,起到保护和文物收藏的目的。

于是在中央的批准下,部分考古发掘正式展开,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大学者郭沫若率领的团队了,在1956年5月,他们通过国家批准,开始发掘明十三陵之中万历皇帝的皇陵——定陵。

考古队的行动,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认为那部旷世奇书《永乐大典》藏在定陵之中,但他们却没有作好万全准备、忽视了很多现实情况,最终导致定陵被打开的时候,许多极其珍贵的文物因为氧化而直接损坏甚至损毁。

这件事在当时震惊了中外,成为了我国考古史上至今的一大伤痛,周总理也因此发出十年内不开帝王陵的叹息。

因此,即便后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在没有百分百把握的情况下,一些著名帝王的皇陵再也没有被发掘过,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以及秦始皇陵等。

时间一直来到了1974年,这年的3月,家住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一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附近想要打一口井,途中无意挖出了几个破碎的陶俑,他觉得奇怪,于是果断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

这一个无心之举,直接开启了震惊环球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成为了中国享誉世界的招牌,几乎能够与长城并列。

但兵马俑是什么?是秦始皇陵随葬坑内的大型陪葬品之一,在商周时期,君王们还酷爱杀死大量活人以陪葬,到了后来便都改为了用陶土、石料制成的人俑。

因此,随着兵马俑的面世,所有目光再次聚集到了秦始皇陵身上——如果一个随葬坑便如此惊绝,那传说中的帝陵内,又会是什么光景?

毕竟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本纪第六·秦始皇本纪》

这段话大概是说,帝陵挖得极深,内部奇珍异宝无数,主墓的顶上是天文绘图,地上建成九州山岳的样子,周围更有大量水银做成江河大海的面貌,里面还有用人鱼膏制成的油灯,千万年不灭。

这番景象,光是想一想都觉不可思议,让人心驰神往,但即便如此,当年定陵的惨剧还历历在目,所以对始皇陵的发掘,只能极其谨慎。

其实早在1962年,专业考古团队就已经对始皇陵作了一次全面勘察,并绘制了一张平面图,仅仅是整个陵园的大小(56平方千米),就足够让所有学者为之咋舌。

到了1974年,由于兵马俑的现世,超大量考古工作者、学者、文物人员进驻皇陵现场,开始了对外围的谨慎探察和发掘工作。

之后的五年多时间,考古人员仅确定了地宫的几面墙体和墓道位置,完全不敢深入,造成破坏。

直到1980年,他们终于在地宫西边的一座陪葬坑里出土了一座彩绘铜车马。

这是一尊完全用青铜打造的车马模型,只有现实的车马一半大小,保存非常完整,一经出土便震撼业界、名扬海外,被称为青铜之冠,是全人类青铜器历史上的一颗明珠。

在这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技术层面受限,暂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了,只是创建了一个多媒体计算机考古资料管理系统, 把之前已经发现的文字、图片、拓片、视频等全部存入了计算机加以保存。

直到1996年,德国考古取得一项技术进展——他们开创性地将之前一直用在医学领域的核磁共振利用到了考古上,开发出了核磁扫描技术,可以在完全不对内部造成损害的前提下,扫描整个陵墓、地宫、山体内的情况。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很快于德方达成考古合作,工作人员用核磁仪器贴在地表进行扫描,最终清晰扫出了整个地宫的内部结构图,这对未来的考古工作开展,具有着极大的价值。

工作的顺利进展是预期之中的,然而在后续的过程中,核磁仪器却忽然扫到了在整个皇陵的内城和外城之间,也就是地宫的东南方向,竟然还有一座此前从未被发现过的陪葬坑,其面积足有1.3万平方米,且看起来保存完好。

这一发现令所有考古人员欣喜异常,而且由于这个陪葬坑独立于皇陵之外,在经过申报和开会讨论之后,最终确定立即启动发掘工作。

这便是后来著名的K9801号坑,也是秦始皇的武备库。

K9801号坑

对于那个遥远而又强大的秦帝国,中华子孙一直保持着敬畏和好奇,在没有亲眼看到实际文物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通过史书中的记载去想象。

当初兵马俑的现世,就实打实为我们呈现了秦帝国的战将样貌、严整军容以及威猛战列,是考古对于历史的最大还原。

而当这次武备库的发掘工作彻底结束后,秦帝国赖以纵横四海、一扫六合的另一大秘密再次被揭开——锋锐武器、精良铠甲。

或许很多人以为,在战场上刀剑才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铠甲才是不可缺的珍宝,且它的造价要远远高于武器,而这次K9801号坑中出土的,就有数千副玉石制成的甲胄和几百万片甲片。

这批青石铠甲的出土再次引发了轰动,在和现存史料相对照后,我们基本已经确定了秦代军用甲胄的具体的样貌,这些铠甲虽然不是真实的,只是用玉石造的,但工艺极其精巧,细节一丝不落。

这每一件盔甲都极为完善,包括前护胸甲、后护背甲以及两侧的披膊甲,由密密麻麻许多小甲片用扁铜丝串联在一起,不但无比坚实,而且活动起来也相当灵活自如。

要知道,这种一套足足用六百甲片串联起来的铠甲,只是为秦军中普通士兵装备的,但经过专家仔细测算,按照正常的工作效率,制造这样一套盔甲所需要的时间,大概就在一年左右,即便勒令工匠快马加鞭,恐怕也要三月以上。

惊喜还不止于此——除了这种普通盔甲之外,K9801号坑还出土少量的鱼鳞甲,它的工艺不但更加精良,而且包裹性更强,甚至甲胄上还有装饰性的图样,显然是为军队中的高级将领量身打造。

鱼鳞甲的出土非常重要,它不但从侧面印证了秦代著名的军功制度确有其事,秦军已经有了军阶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它本身的工艺和制作水平也比普通铠甲更胜一筹,让人得以窥见强大秦军实力的一角。

在这之后,对于始皇陵园的探秘仍在继续。

2002年4月,随着中国的实力发展,我们拿出了自己的高光遥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再次探查了一次陵园。

而这一次,我们又惊讶地发现,和传说中一样,地宫中汞(水银)含量竟然真的非常高。

经过进一步分析,专家们更是诧异地发现,汞的分布是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按照记载,地宫中真的有一条用水银打造的中国江河的话,那么这种分布还的确对应了我国渤海和黄海的地理位置。

一直到今天,国家对始皇陵园内又先后进行了多次勘探和发掘工作,2019年出土的金骆驼和2022年出土的百戏陶俑,无一不对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大大震撼。

但无论如何,秦始皇的地宫仍然完全处于尘封之中,多少年以来,无数人有过发掘地宫的想法,可是终究没人敢动手,毕竟地宫是留存文物最多和价值最高的地方,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保证能够妥善发掘、妥善保存,一旦真的打开,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可能许多人都曾亲眼见过西安的兵马俑群,但他们或许都不知道,这些人俑在当时刚出土的时候,是色彩鲜艳的,只是短短几分钟之内,便氧化成了如今这副黄土一般的色调......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始皇陵不仅仅是一座古代建筑,也不只是一个封建帝王的坟墓,它承载着先秦的文化、文明、各方面的思想技术,以及那个时代的真实样貌。

当若干年后,始皇陵真正在所有人面前打开的那一刻,非但整个世界都将会被再次震惊,也有可能将创造超越现有全部遗迹,诞生世界第一奇迹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秦始皇陵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