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形意拳之技法精髓,练法和实战的结合

时间:2024-10-3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内家拳最著名的是太极、形意、八卦。

好多练家经常三拳皆通,为什么?我以为是这三家拳法在练拳目的上殊途同归,都求的是最大限度开发人体的全身的综合性潜能,并将之用于技击实战。

三拳虽初练时有别,太极求虚实,形意求劲力,八卦求敏捷(身法灵动,有感皆应),但练到后来,什么虚实、劲力、反应都统一在一个练武都的身上,自然而然地三拳合一了。

所以练内家拳的最好把这三种功夫都学一学,会互有启发的。

形意拳实战的技术问题一:进身

硬打硬进无遮拦,练形意的都知道这句话。

自己练时好办,前面无遮无挡的,大可练得气势虎虎,进步如旋风,可是与人动手,还能客观得心应手吗? 从前转身与师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比划比划,嘿,硬打硬进,还真进不去!举手之前,双方都在警惕,好比军队的攻守,一方在战壕里弹上膛刀出鞘地等待,另一方大模大样地强攻,那不是找死嘛!那时我就吃了不少这样的亏。

后来挨打多了,也学乖了,不再硬冲直撞,而是虚虚实实,得着机会才玩一把硬打硬进,别说,效果还真好!这时才明白:硬打硬进也不是一上来就傻冒饭店的往里冲,而是要有选择地硬打硬进!当然,如果你功夫跟尚云祥一样棒,你也可以硬冲;但如果你还不如尚先生,那就省省吧,得机得势才进身,这时管你是硬打硬进还是巧打软进。

占了先机才有发挥技术的余地!!!

形意拳技击的技术问题二:脚下的根

形意拳特别讲脚下的根,步到人飞,脚下无根哪行?这根怎么出来的?老话讲要站桩、行桩,就是站桩和打拳。

其实不尽然,除了这两个要求外,还要多有实战对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否则还是死桩。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老拳师,他们不管是行拳还是动手实战,架子都是非常低的。

架子低了,重心低了,稳固性自然大大增加,脚下的根也就有了。

这种打斗方式与普通的散打不同,散打站位都较高。

站位高,灵活性好,站位低,步法远没高位快,可是稳定。

形意拳平时的站桩、打拳练就了三角形的稳定的人体站位形态,架子再低,更妙。

至于运动不灵,这就是功夫了。

平时下式子(就是低架子)打拳,习惯了这种形态,日久天长,动作一样能快、能灵,功夫也就出来了。

等你低式子能与高式子一样灵活时,再去与高站位的人动手,大占便宜。

形意的功夫出在腿上,下式子打拳也是很主要的一项。

形意技击的实战问题一:敌进我进

很多人在与别人动手的时候,对方一出手,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向后退。

这当然也是一种格斗的战术,但形意拳有一种打法叫“敌进我进”。

敌进我进,是对方打来的同时,迎敌而上,看起来象对面冲撞一样,一击之下,对手不是被打飞就是被打倒。

这种打法很厉害,一接触间,败敌于无形。

常说的“硬打硬进无遮拦”,通常是指这种打法。

不过形意拳可不是傻子拳,真的跟对手去硬碰硬,遇到个比你壮的,硬碰就是自杀了!敌进我进有许多技巧在里面,说几个简单的:

1、进既闪,闪既进

迎敌而上,可是脚下要走偏锋,闪到敌人的外门,这样对方没了目标,我却游刃有余。

2、进门破门

迎敌而上,横找竖、竖找横,接触的一瞬间打开敌人的大门。

比如把对手的双手逼到外门,天下就是咱的了,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哈哈。

这是竖找横地一种用法。

3、以短制长法

曲身而进,双方相对一冲时一下子就进到敌人怀里了,用我头肩肘膝等短拳去打。

对方拳过了你身体,俗称在外门,打不着你,你人在他怀中,他腿也起不来,还是个被对挨打的局面。

4、以长制短法

还是迎进,却要发挥以长制短。

比如上身后仰同时提膝前冲(不是提顶),对手拳离你面部一寸,就是打不着你,可是他却是中盘受重击,只有叫痛的份了。

嘻嘻,在下惯用此招。

敌进我进对打斗者的要求较高,一要时机拿得准,让对手无法变招;二要自己变劲快,这样才能在短兵相接中占得上风;三要有胆量,敢于“敌进我进”!敌进我进还有一些其它窍门,如对身法的要求,对步法的要求。

这些要有一定形意拳基础才使得出来,现在讲了也没用。

敌进我进,最根本的是:起步快、束展劲、身前领、腰螺旋,掌握了这四条,就是学会了这种方法。

形意技击的实战问题二:用身体打人

形意拳快攻直取,长于进身打人。

可是进身后怎么打呢?是用身体打。

形意拳极少有抡着胳膊玩拳头的时候,多是借助于步法身法,在进身的过程中完成击打。

身体到位了,拳也就打上了。

所以它的发力很有意思,不凭胳膊粗,而仗身体动。

以崩拳为例:如果这一拳只用胳膊的伸缩之力,那么打击力量就很有限,可是加上身体向前的前冲贯性就大大不同。

朋友们可以做个实验:平端着胳膊不动,只是身体向前一冲去打沙袋;再比较一下原地不动,胳膊伸缩打沙袋,看看哪个力量大。

而这不过是形意初入门的最简单的打击发力。

所以形意拳实战的第一步功夫就是进身,要能进得去,不管你是走中门还是走偏门,进不去什么都免谈。

而进身又有两种方法:一是破门、二是闪进。

这些光说不行,都得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摸索,得有人喂才行。

不过话说回来,实战中对手不是师兄弟,形势又千变万化。

遇见个功力比你高的,你就很难进得去!艺高一筹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说说卷地风

形意的歌诀里有“去意好似卷地风”,什么是卷地风,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脚打,用脚踢对方的迎面骨;有的说是崩劲,脚到趟得对方起根;还有的说是步法发力,迅疾猛烈,有摧枯拉朽之势。

这些说法都对,实在地说,卷地风应是上述所有看法的综合,它是踢、是趟、也是发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形意练的是五行劲力合一拳,三回九转是一势,一动之中,诸般妙用都含在里面了,要不然只凭五行十二形几个有限的动作,怎么跟人家套路繁多的少林拳比?一个崩拳打遍天下,这一拳里的内涵又何其丰富!绝不会是一个直拳那么简单。

所以卷地风这一势也一样。

卷地风只要有了劲意,腿一起,真是遇佛踢佛、遇鬼踢鬼,铁锁巨石也阻不住这一去之势。

实际中做不到这么神,但一定要有这股劲意。

脚出去,碰着敌腿就是踢,擦着敌腿就是趟,什么也没碰着,那就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

练这种卷地风的劲意,我们尚派形意拳中有个“趟步”的功法,很出功夫。

大家可参考一下。

它讲“生趟硬撅”,练久了,自然出卷地风的劲意。

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形意拳讲前手打人后手用力,如以前手崩拳击敌,出前手的同时后手一定要用力回拉,这样前手才有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形成整体一致,两手形成力矩,形成腰的扭转。

腰部的螺旋就在这一打一拉中体现出来了。

不过说是这么说,真做并不是两手用力拉,而是用腰转带动手。

腰才是发力的主体。

一打一拉一定要同时!初学者注意这个口诀,会加快进境的。

拳到妙处,唯法自然。

全身都要得劲儿,全身都要通顺,不僵不滞。

练什么拳种都就是这个要求。

如何读拳谱

古人留下的拳谱很少有详细的动作要领描述,反而是比喻多。

这在形意拳心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里更明显。

今人读古拳谱就要去领会,由比喻的喻体想回到本体,琢磨那种境界。

这是读古拳谱的要点。

如形意拳说“去意好似拳地风”,核心突出一个“疾”字。

要是只从形式上理解,旋转着身子往前去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读古拳谱要细读,这个细,体现在对言辞真义的理解上,而不是一词一字的考证研究。

从前万维网上曾有不少人执着于拳谱里一言一语的研究,转身以为这条路似乎并不可行,这样理解,只怕真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

明劲、暗劲、化劲

心意讲重劲、轻劲、灵劲,形意讲明劲、暗劲、化劲。

明劲和暗劲是各有炼法,唯独化劲是结果。

明劲以雄浑之力打出来,七拳都要练到。

然后丹田力成,丹田是练功的结果,不是方法。

丹田功成的感觉是“倏然而至”,首先是身如敷物的感觉,周身象裹了一层东西,体内象汽车轮胎,嘣嘣的周身往外涨。

这时候练拳和没有丹田气时的感觉大不一样。

然后进入暗劲阶段,暗劲阶段要经络气和浑圆气同步修习,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把劲路练通,升降、开合、缩涨都要练到。

这个阶段筋骨和内脏都发生变化,松沉是最明显的感觉,来回劲开始越来越足,时而体内像有一个人,时而体外像有一个很软的蛋壳,骨骼的”节”的感觉越来越明显。

暗劲顺了,清灵了,化劲自然会感觉到。

化劲是结果和丹田一样,功到自然成,一下就能感觉到。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化劲在脚。

体内劲路通了之后,感觉未用脚脚已经起作用了,未用腿腿已经起作用了,未用腰胯腰胯已经起作用了.....1、对方劲力会瞬间被传递到地面,2、同时给对方以爆发攻击对手。

化劲的妙处就在这里,1、2这不是两个动作,而是一个动作。

因为这时候的身体已经空、透、通了。

和太极拳很不一样的是,这种化劲不是运化和转化,腰转、腰拧之类的动作。

主动进攻时劲力透过脚上来,从脚开始向上涨起来象膨胀起来的圆球随势而发。

这种劲力很大,我文采很一般描写不出惊涛骇浪。

以上只是自己的练功中的切身体会。

灵劲,我想也可能是这种东西,它本身是一种一触即发的东西,不用思索。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