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县域经济频道消息: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的龙兴之地。
呼中区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西北2公里处北山天然洞穴内,通过近年来的考古清理挖掘和地层实物遗存,为研究大鲜卑山远古文明提供了真实佐证。
岩画考古,引出万年遗迹
2011年前,在大兴安岭人迹罕至的山峰岩壁上陆续发现大量彩绘岩画。
2012年,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大兴安岭岩画考古队,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任领队,对大兴安岭地区所有石砬子上的岩画开展全面普查。
2013年9月,在岩画田野调查中,发现位于呼中区碧水镇北山的一个多年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内是否也会有?洞内除了岩画还会有什么?岩画考古队立即向地委宣传部做了汇报,时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利文立即决定组织进洞堪察。
2014年8月12日,地委宣传部在分别与时任呼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瑞杰;碧水林场党委书记张泽新联系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国志带领考古队员牟海军、刘来军及林场扑火队12名队员,登上伊勒呼里山北坡陡峭的山腰处,抵达北山洞。
该山洞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洞口山岩凸立裸露,属地质时期自然形成,洞口朝向正南,直临山崖十分陡峭,站在洞口可见碧水镇全貌。
洞口部前沿平顶南北进深长约3米,最大宽约5. 3米,海拔高程约554米,南距呼玛河支流约250米,下临呼玛河面相对高度约93米。
呼玛河五条支流在此汇聚,东南隔河与碧水镇遥遥相望。
该山洞洞口被一座厚重的现代坟堆遮挡并树立一座石碑,洞口已经被人填埋,只留下漆黑的小孔,在此洞口上面,新发现有古人彩绘岩画遗迹,通过镜下观察,洞口彩绘遗痕与其它已经调查过的岩画彩绘颜料,微颗粒形态属于同一类赭石物质,古时期人工合成的自然矿产颜料,而非现代化工油漆产品。
进入北山洞内,发现了三口近代木制灵柩,经了解,该墓为姜义功与付艳荣、厉树芹两位夫人的合葬墓。
时任大兴安岭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利文与呼中区委、区政府商定,由区政府出资为其在加格达奇购置墓地重新安葬。
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国志多次与姜义功儿子姜崇奇、姜崇文协商,同意以置换的形式将墓葬迁出北山洞,自此,拉开了举世震惊的大鲜卑山考古序幕。
抢救挖掘,发现惊天秘密
2014年8月20日,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国志与姜崇奇、姜崇文等家人在呼中区委宣传部全体同志和碧水林场扑火队队员的积极配合下,北山洞灵柩顺利迁出。
在途中与考古队长赵评春、考古队员牟海军汇合交流后,考古队正式进入北山洞,进行考古清理及抢救性挖掘工作,北山洞这座古人类文化遗址也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山洞洞穴状似三角形,洞口较窄小,爬入后较宽敞,洞内长宽高各约16米、6米、3米,并呈阶梯状形成三个区域。
洞口缓坡清理出有火坑、灶石和一石凳,适于围坐烤火、用餐、晒暖;中层是护坡石和约10公分厚黄粘土垫起的平台,平台上覆有约两三公分厚的褐色草木灰层,整个平台可分两排容纳20余人卧居;再往上是被先民们无数次手摸脚蹬后磨掉棱角的温润石带,石带上面是最高处的平台,平台正中、岩洞尽处赫然现出一把石椅,椅背呈三角形,椅上垫有黄土,椅宽约60公分,两侧扶手光滑圆润,坐上去十分舒服,石椅两侧亦有石凳,适合围坐议事、休息,洞顶有明显的烟熏痕迹。
环顾洞内,半圆形穹顶下三个平台连接紧凑,结构巧妙。
洞内所积的黄土是洞穴周边环境中所没有发现的,黄土的来源和石椅包浆的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后才能确定。
考古人员先在洞口右侧清理出的一个探方区,探方区自上而下标记8个文化层,其中带有毛砟石的第7层又可分上中下三层,斜压到第8层上。
此次考古共出土文物两千余件,第7层以上出土的文物分别有铁镞、铁耳环、墨玉管饰、玛瑙料珠、古玻璃饰品、陶片、骨锥等精致器物以及石刃、石叶等磨制石器,时间推测约在2千年前至1万年以内;而第8层出土的石茅、石铲、石斧等石器较为粗笨,带有明显的打制印记,初步判定为1.2万年以上旧石器时代的工具。
诸多文物中较为罕见的是从第8层出土的一枚青玉刃,该刃呈弧形,两面起刃,方便抓握,带有包浆,硬度在5.5度以上,轻划玻璃即现裂痕,赵评春推测这是剥兽皮用的尖端工具,是非常罕见的远古时代玉器,堪称兴安镇岭之宝。
专家把脉,科学测年鉴定
2015年9月3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呼中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大兴安岭岩画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成果研讨会》在大兴安岭呼中区召开。
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有北京大学的夏正楷教授、崔剑锋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的汤惠生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乔梁研究员。
在听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兴安岭岩画及北山洞考古工作的详细汇报后,综合北山洞遗址现场考察情况,形成权威论证:
第一,通过北山洞遗址的发掘,确认遗址内至少包含鲜卑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确认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大兴安岭地区首次发现。
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的构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第二,目前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大量彩绘岩画是对我国岩画类型的新补充,反映了森林游猎人群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北山洞遗存的发现第一次将当地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岩画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通过岩画题材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初步研究,虽然岩画年代跨度较大,但北山洞岩画为新石器时代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第三,根据野外实地考查,北山洞基岩为基性岩浆岩,所以不同于常见的石灰岩和花岗岩洞穴,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成洞类型。
其演变过程与古人类利用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也应当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第四,北山洞碳十四测年数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反映各时代的年代数据偏少,还需要测定更多的样本,建立系列科学测年数据。
通过对岩画颜料进行的碳十四测年是对岩画断代手段的新探索,北山洞遗存的测年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值得进一步探索。
第五,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及岩画研究具有国际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响。
有必要对北山洞遗存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引入更精确的发掘方法和多学科的介入,特别是考古遗址微环境及多种测年手段的应用。
将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岩画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
北山洞遗存及岩画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及环境研究有助手接近既往大兴安岭地区的岩画断代问题,并将东北亚同类型岩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线索,因此北山洞遗存的考古工作应当持续进行。
鉴于大兴安岭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状况,还需加强考古学遗存与岩画关系的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确定其年代序列,通过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确定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2015年9月15日,黑龙江省文化厅在哈尔滨召开大兴安岭岩画调查与北山洞遗址考古试掘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证明位于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的北山洞在8000多年前有古人类活动,经省考古研究所抢救性考古,洞内文化遗存以洞口处较为丰富,地层堆积比较明确,共分8层:其中,第②层为鲜卑时期文化层,出土有夹砂黑褐陶片、铁镞、铁针、料珠遗物;第③—⑥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叶、石刃、石镞、水晶料、玛瑙珠、玉石管饰等遗物。
考古专家根据碳14测年,可以确定洞内洞外文化层堆积至迟从距今8000年开始;有一个木炭样品 第8层获得距今11500年的结果,但因为只有一个样品,是否一万年左右的确有人类活动,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数据,这需要正式考古发掘才可以确定。
二次发掘,再现重要遗存
为进一步明确该洞穴内各层堆积的文化内涵及年代,推进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学及岩画学的深入研究,2015年初,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该遗址的主动性发掘计划。
2015年3月,该项目获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
2016年9月至10月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王长明任领队,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的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发掘根据洞穴走势、采用北偏东20°方向布方,共布1×1平方米探方40个,发掘面积40平方米,发掘深度最深为3.5米。
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处,出土石器、陶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文物标本共计2000余件,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掘区地势北高南低,呈斜坡状。
南部近洞口外部区域的堆积较厚,最厚处达2.3米,灰坑、灶址等遗迹均分布于此。
北部洞穴内部堆积相对较薄,最浅处约0.4米,无遗迹分布。
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分为10层,通过对地层、遗迹中出土遗物的全面分析和比较后,可以将本次发掘所获的文化遗存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属鲜卑时期文化遗存,年代为距今约2000年至3000年。
第二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年代为距今约4000至5000年。
第三期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年代为距今约7000至8000年。
第四期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年代鉴定为距今3万年以上。
出土遗物分为石器、陶器、骨器3类,其中石器共出土1774件,器类包括石片、石叶、石刃、石镞、刮削器、石核、断块、石珠、磨盘、石锤、石球等。
陶器有可复原筒形罐1件(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口沿残片5件(鲜卑时期1件、新石器时代早期4件)、器底2件以及陶器腹片100余件。
骨器3件,器类为镞1(残)、匕2件。
另出土有动物牙齿、碎骨标本等30余件。
此次考古发掘出10个不间断的文化层,在整个东北地区极为罕见,进一步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对确立整个东北亚文化编年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大兴安岭是一个美丽、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是我国古代鲜卑、室韦、蒙古等多个民族的发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历史上同属中华文化传承地区,遗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保护北山洞出土文物及对遗址考古的深入研究,2017年3月,大兴安岭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刘洪久组织召开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向省委宣传部争取呼中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资金,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60万元建设面积为115.5平方米的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为了保护好古人类文化遗产,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与呼中区委宣传部编辑整理完成了北山洞考古档案,并委托大兴安岭地区勘察设计院,设计了《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完成《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宣传册》,让世人更加明晰地了解神秘的大兴安岭古人类文化。
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成为研究大鲜卑山远古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供稿 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 编辑 邹莉)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