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复活者的死亡回忆

时间:2023-10-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欧洲时报李怡葳编译】死亡一直以来是个神秘的话题。

从科学角度来说,死亡是一个过程,但人们在临终前会有怎样的体验?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家Raymond Moody出版的著作《死亡回忆》(《 La Vie après la vie》)问世,书中揭示的“濒死体验”(Les expériences de mort imminente (EMI) / Near Death Experiences (NDE))从此走进大众视线。

许多人自称在昏迷或处于高度危险情况下有过“濒死体验”,研究人员收集了近1700个濒死体验(EMI)的案例对此进行研究。

“美好而惬意”的体验

Eric Schouffler是1993年发生在比利时一场严重车祸的受害者,随后他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昏迷持续了几个月。

他描述道:“一天,我仿佛看见上方一缕被白纱包裹的青烟,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

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好和惬意。

渐渐地,我走了进去,看见了一些已经逝去的熟人。

有些人像儿时一样玩着纸牌,而另一些人,我只能认出他们的脸。

我继续沿着这缕烟往上走,十分宁静。

突然,一股强光射下来,那是岳母的脸,她生前是我最敬佩的人。

她对我说:‘转过去…下去…现在这里不适合你。

’于是我重返到我的肉体中。

这只是个简单的梦吗?这位前卡车司机回答:“不,这是不可能的,梦会被遗忘,最终化为碎片。

而这个幻象如此清晰,它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足足26年。

“复活者”的“死亡回忆”

1997年,Robert Seror在巴黎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做颈动脉检查。

他说道:“一天夜里,我看见床上方出现一抹耀眼的光晕,我身心愉悦。

接着,我看到两年前去世的父母,他们出现在阿尔及利亚的一片海滩上,那里充满了我童年的回忆。

我的父母在一艘小船上说笑,那时他们还很年轻,可能刚刚订婚或结婚,但我好像与他们又不曾相识。

我不想加入他们,所以我重返到我的肉体中…从那以后,我也在昏迷时看到类似的光晕,但再也没见到我的父母。

许多人在身心处于高度危险情况下经历过相似的“濒死体验”。

根据2001年12月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荷兰调查研究,18%的人(共有344名患者参与调查)曾因心脏骤停处于临床死亡,后因抢救而“复活”。

比利时列日大学“昏迷科研小组” 进行了一项关于“濒死体验”神经解剖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他们在6年内收集了近1700个案例,其中包括上述提到的两位患者。

神经学家和科研小组组长Steven Laureys称:“我们一直在试图研究更多的案例。

‘濒死体验’是一种真实的生理现象,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证实。

人类的认知和意识始终是个巨大谜团,但目前分析这些现象的资金支持不足。

神经科学家用以美国精神科医生命名的《格雷森测量表》(L’échelle de Greyson)来客观评估“濒死体验”的可靠性。

在被问到的十六个问题中(曾经的场景是否重现?是否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至少达到7分(32分满)才证明一次“濒死体验”是可信的。

Steven Laureys解释称:“我们永远不会找到两个相似的故事,但“濒死体验”的流程却大同小异。

” 它包括:强烈的白光,与逝者或神秘人的相遇,超清醒的意识,脱离肉体的体验,死亡的感受,对往事的回忆或对未来的先知,时间变换的感知等。

“一些人在沉思甚至在性高潮后有过‘濒死体验’,因此陈述时应当谨慎,很有可能大脑在欺骗我们,伪造了一切。

”’

“濒死体验”中强烈的情感

2017年,昏迷科研小组的神经学家和博士后研究员Charlotte Martial对154名受试者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曾发表在Memory杂志上),其中有53%的受试者称体验到脱离“肉体”,而80%的受试者则称感受到“幸福”。

相反,有一些“濒死体验”是痛苦的。

Charlotte Martia表示:“据‘体验者’描述,他们进入到一个可怕而恐怖的世界,遇到怪物,听到尖叫声……” 一些人则陷入无尽的空虚与孤独,直至消失在虚无中。

这些经历过“地狱”的人通常因遭受重大创伤而精神紧张。

列日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催眠师Marie-Elisabeth Faymonville称:“在昏迷状态下,患者会把强烈的情感注入到亲身感受中,这种情感不同寻常,有时甚至感动到流泪。

通过监控5名患者昏迷时的脑电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意识变换的状态。

实际上,死亡不是简单的“开-关”,它是有机生命活动逐渐终止的过程。

“死亡”后几个小时内,新陈代谢功能仍在继续,例如表皮性组织(头发、汗毛、指甲)的生长。

法国贝桑松大学附属医院临终关怀和老年病学系主任Régis Aubry称:“我们坚信人不是一下就死亡的,而是全身各处器官以不同的时间和速度终止生命活动。

在心跳停止后10分钟左右,脑活动才终止。

难以证实的“脑死亡”

我们能否把“濒死体验”视为迈向未知世界的第一步?Steven Laureys认为:“从定义上来讲,死亡是不可逆的。

但是人们在死亡时是否存在意识仍然是未解之谜。

‘临床死亡’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脑死亡’才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脑死亡中‘复活’过来。

然而,1991年,美国歌手Pamela Reynolds的案例引起争议。

当时,动脉瘤手术需要停止其脑循环(脑电图平直),但是她却准确的描述了“濒死体验”(脱离肉体,进入隧道,明亮的光等)。

她的案例经常被援引以证明意识是超越脑活动而存在的。

Steven Laureys认为:“Pamela Reynolds的确陷入深度昏迷。

她的案例或许表明,‘濒死体验’状态下,所需要的脑活动量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对此,还需要进一步依照科学方法展开研究。

死亡的前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死亡前有何预兆?在精神层面上,医生还发现患者有时会选择“坚持下去”,直到生日或亲人婚礼那天,才释然离开。

列日大学附属医院临终关怀科主任Marie-Elisabeth Faymonville认为:“人在病重临近死亡的时候,经常会感受到平静。

这是大自然的力量帮助人们放开抓紧爱人的手。

正如贝桑松大学附属医院临终关怀和老年病学系主任Régis Aubry所说:“生命的尽头是一片安宁,挚深的爱才使人安然离开。

濒死体验——窒息

死是一种什么体验?没死过的人都不知道,死过的人,都再也不能说。

如果不是听说自杀的人死后会进地狱,她早就结束自己这条烂命了。

活着虽然无趣,虽然糟心,虽然苦不堪言,可是,想到死后还要和那些罪孽深重的恶鬼“同处一室”,被他们恶心和折磨,她宁可在这个让她厌烦透顶的世上挣扎。

是的,她是在挣扎。

从她有思想的时候开始,她就不喜欢这个世界,不喜欢周围的人,最讨厌的就是自己。

她缩在自己那个畏畏缩缩的壳子里,看着这个可笑的世界,也看着这个讨厌的自己。

死亡,她不畏惧。

但她畏惧死亡后的世界。

她怕死了以后,会再次轮回,她怕死了之后,会下地狱,会成为最终上了人类餐桌的畜牲。

她想过很多种死法。

她怕疼,她怕恶心。

因为这种感觉在这世上对她最不离不弃。

很多年,疼痛提醒她,她还活着。

所以她想,死亡的疼痛,她能忍,那一定不如她平日的痛来得彻底。

而且那只是一个瞬间。

很多很多年,她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强者。

只有她自己知道,在每一个快撑不住的夜里或者白天,死亡的戏码在她脑海里一次次上演。

她恨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洒脱一点,处处顾及别人,可是带来的却是无休止的伤害。

是的,她想死,她确实想死。

但她不想死得太痛苦。

这一辈子,她遭的罪太多,所承受的痛苦太多。

她想死的时候能轻松一点。

今天,收拾那一堆不值钱的首饰,翻出唯一一件铂金项链,那是她结婚的时候,同学凑份子买给她的。

她把它戴在脖子上,镜子里是一张让她讨厌的脸,她手上渐渐用力,项链一点点嵌入脖子的肉里。

氧气一点点流失,她竟然感觉到从没有过的快感和轻松。

项链一点点深入,她的脸色越来越红,她手上的力道加大了些,她在想项链会不会断掉?如果断了,可不就前功尽弃了? 在快完窒息的时候,她松开了手。

她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是的她想死,可是,想死得干净。

不想死了还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她想到大剂量的安定,可是,她怕死不了的痛苦。

哪里能有一片净土,让她安安静静没痛苦地离开?

死而不亡,行走在科学边缘的濒死体验——复生男子讲述亲身经历

关于我们何时死亡的问题是人类最大的谜团之一。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有生命,但许多人声称有传闻作为证据。

据英国《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3月2日报道,大概40多年前,一位名为兰德尔(Randall)的男子因心脏病发作而短暂死亡,经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最终死而复生,与死神擦肩而过。

苏醒之后,兰德尔讲述了他这段“死而不亡”的神奇经历。

他对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NDERF)的研究人员说:“我当时有一种特别清醒的认识,能够意识到我在病床上的位置,能够感知到地球的运动...... 我冷静地意识到我周围的每个人以及他们在做什么,并且我和我的身体已经没有了任何联系。

我也知道自己正在去往下一个境界的路上,但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我丝毫没有任何恐惧,而是怡然自得地坦然接纳,因为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个过渡状态。

” 兰德尔的这种经历通常被称为“濒死体验”(NDE:Near-Death-Experience),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它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同时濒死体验也是人们遇到危险时的一种反应。

最初的濒死体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雷蒙德·穆迪 (Raymond A. Moody)博士写了《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一书,里面收集了一系列濒死体验的叙述,至少有一部分学者相信穆迪书中收集的例子是真实的。

另一个康涅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对濒死体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常见的濒死体验叙述归纳为五个阶段,分别命名为:平静、灵肉分离、进入黑暗(隧道)、见到光明、进入光明。

大部分濒死体验叙述都并不包含这五个阶段的全部,而只是包含其中的几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濒死体验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被正式纳入了西方主流医学与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范围。

来自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此前在临床上诱导老鼠心脏骤停,同时监测老鼠的大脑活动。

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在生命的最后30秒,大脑活动激增。

密歇根大学分子和综合生理学副教授、神经学副教授吉莫·博尔吉金(Jimo Borjigin)博士说,"这项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是首次针对濒临死亡的大脑的神经生理状态而开展的研究工作。

从本质上讲,如果大脑更活跃,则人们可能会产生较为生动的幻觉,从而导致他们相信自己已经看到了来世。

我们在心脏骤停期间发现大脑中存在一些意识活动的迹象,这种预测已经得到了部分研究数据的证实。

” 尽管各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业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迄今为止,现代科学尚未能够合理解释为何有些人会经历濒死体验。

从客观角度而言,这并不表示科学解释是谬误的,只能说明濒死体验是一种复杂、主观并饱含情绪化的体验。

濒死体验就是这样一门边缘上的学问,它与医学、心理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迷幻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答。

图片来源:MSN,英国《每日快报》,密歇根大学官网,维基百科等 本文选题:金戈帝企鹅。

编辑:Hungary2001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濒死体验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