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源讲科普
编辑|小源讲科普
昆仑山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地方,被誉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十大禁地之一。
相传只要是踏入其中的生物,最终都会离奇死亡,数千年来,这里都被人们称之为“地狱之门”。
直到1983年,考察队的一个意外发现,才正式揭开了这个埋藏数千年的秘密,那么,这个神秘禁地究竟在哪里,考察队又在1983年发现了其中的哪些秘密?
昆仑山
昆仑山,作为中国第一神山以及万祖之山。
除了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外,还存在着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古籍记载,许多生物在进入昆仑山以后,都再次离奇死亡。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昆仑山也就慢慢被人们冠以了禁区之称,除此之外,关于昆仑山的神话传说,也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常谈。
万山之祖、中国第一神山,再加上龙脉之祖的称号,使得昆仑山始终都笼罩了一股神秘色彩,但其实,从古到今也有无数人前往寻找昆仑山的所在,到直到现在却也依旧没有找到。
山海经
山海经中曾有记载:
“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 昆仑之丘”。
这是最早对于昆仑山的记载,但实际上,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对于昆仑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载。
西王母
在古代神话中,古人认为昆仑山里面有着一位神仙,名叫西王母,其长相人头豹身,身穿两只青鸟服饰,精通各种“仙术”,但由于西王母不喜欢人们打扰它的清净。
所以在昆仑山附近,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结界,防止人们的进入。
早在1983年的一个夏天,青海省一座牧场的马,便因为贪吃而进入这个被誉为“地狱之门”的昆仑山。
牧民得知此事后,不惧危险地进入了其中,然而,过了几天后,马出来了,牧民却始终没有出来,直到后来,牧民的尸体才在山上被人们发现。
当时,他的衣服破烂不堪,脸上明显可以看出生前受到了巨大的惊吓,但最让人们不理解的是,牧民的衣服虽然破烂不堪,而他的身上,却没有发现任何的血迹和打斗痕迹,就这样平白无故的死在了这里。
这件事在发生后不久,在当地驻扎的部队同样也遇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当时外界正值酷热难忍的时候,但山谷附近却突然刮起了暴风雪,当战士们对此深感疑惑之时,只听一声巨响,一位炊事员便倒在了地上。
在事后,据他回忆说,当时他听到雷声后,瞬间便感到全身发麻,最后两眼发黑就直溜溜地倒了下去。
而在第二天,人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却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黄土已经全部变成了黑土,动植物也全部死亡。
那么,昆仑山中难道真的有“神仙”作祟吗?结局当然不是,为了探索昆仑山的真相。
1983年,一支科考队正式进入了昆仑山地区,想要前往这个神秘的地方一探究竟,为了避免雷电天气的袭击,他们选择了在春天行动。
但是,当科考队走进昆仑山外围的北坡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在这里根本不像人们所说的“地狱之门”,更不可能与恐怖死亡有任何联系。
但是当科考队继续往前走进入盆地的中心时,却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动物的尸体和一块块碎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考队继续前行,在经过两个多小时之后,两座大山挡在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在当地人的眼中,这两座大山之间便是通向“地狱”的大门,据当时的科考队分析。
这里以前有大队人马驻扎过,这一分析很快便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肯定。
科考队为了一探究竟,决定翻过大山进入地狱中心地带。
但刚前进没一会,大家便看到了特别震撼的一幕,从这里放眼望去,眼前全是一望无际的沙土和杂草。
同时还有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他们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怪兽,有的像天上掉下来的巨石,甚至还有的像一位战士矗立在那里。
看着这些诡异的乱石,科考队马上对这些乱石进行了研究
发现这些都是典型的花岗岩巨石而花岗石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这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石头,也并不是那种容易风化的岩石,而这里的石林却非常的奇特。
在这些岩石的表面都经受了非常大的侵蚀,而且还非常容易将其剥落,随手一掰就能掰下来一块,这种情况是非常的令队员惊讶。
青藏高原
随后经过调查才发现,这里的岩石之所以这么容易剥落,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造成的。
这里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每年就有200多天的时间,会有超过六级的大风。
从青藏高原顶部呼啸而过,在如此的环境下,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就算是再坚固的石头,也会变得如此脆弱。
在揭开了这些巨石的成因之后,科考队便决定继续沿着石林的边缘向前行进,
没走多久,他们眼前便又浮现出了一大片白冰。
科考队走进一看,发现这是一片结冰的湖,湖的面积大概有600平方千米,科考队心想,有冰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生物。
所以在这些冰层之下,也很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生物,考察队便第一时间对这里的水进行了检查。
结果发现,这里湖水的味道有苦有咸,在经过抽样测试之后,考察队终于发现了这里水质奇怪的原因。
原来,这里的湖水中蕴含着很多的矿物质元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矿物质元素里很多都有剧毒,所以湖里的水并不能直接拿来喝。
这也就是此地许多生物都难以生存的原因之一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昆仑山的秘密。
科考队决定继续向前行驶,大约向前行走了三公里左右,科考队看到眼前出现漫无边际的黄色海洋。
这也就瞬间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但是当他们走到跟前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黄色海洋,竟然只是一片沙漠。
通过对这里的沙质研究,科考队发现,这里的沙漠与外界的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沙漠都是由沙粒经过风吹慢慢堆积出来的产物,而沙漠通常会出现在海拔比较低的地区,并不会在高地区产生沙漠。
因为高地区出现沙漠容易被风吹走,但是这里的沙漠却完全不同,它们处于海拔将近5000米之上的地方。
按照一般常理来说,这里的沙粒早已经被风全部吹走了,但是这里的沙粒却没有被吹走,随后通过他们的调查发现。
在这里的气温全年都是非常的低,而且这里还有水源,导致水和沙子结合变成的承重
从而不易被大风所吹走,所以就这样形成了一处奇观的景色。
随着对昆仑地区的探索越来越多,科考队对于前方可能会出现的景象也就越发好奇起来,在前行一段时间以后。
他们再次发现了一处,长满植被的地区,这些植被吸引了很多食草动物。
而且在长满植被的中心区域,还出现了有一口泉水,对于这个泉水,科考队认为这里的水质应该会和之前的有所不同。
所以科考队便立刻展开了对泉水的检测,结果发现,这里的水,全部是优质的淡水资源,而这些淡水资源之所以会出现。
则是因为南面山上的冰川融化后慢慢流下来的,相较于刚才遇到的湖泊、动植物。
这里的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里到处都是食草动物。
同时科考队调查发现,这里的磁场也非常的活跃,而且分布得十分广泛,越是深入到山谷中,这里的磁场越是强大,同时在云层中有大量的电荷。
然后和这里的磁场发生反应后,就导致了电荷放电。
所以就经常看到雷电劈在大地上,也正是这一发现,让科考队瞬间便理解了这里被称为人类禁区的原因。
更是揭开了无数动物在此离奇死亡的真相,在此地的东面,正好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保护区中的野生动物。
每年都会在冬季,被昆仑地区的丰富食物所吸引,所以才会慢慢地往这里开始迁移。
但是由于昆仑地区的环境多样且恶劣,所以就有不少动物都会因为受不了严酷的环境而丧命于此。
此外,就算他们成功进入了昆仑腹地,但却还要时刻面临着雷电的袭击,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在沿途之中,存在着许多动物的尸体。
昆仑山
至此,关于昆仑的秘密终于被人们所揭开,在过去的生活中,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都被人们冠以了神话的名义。
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这些神秘也终将被人们一一揭开。
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先辈们总结归纳出风水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关键要素,合称为 “地理五诀”,也就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对应着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具象化概念。
从全球视野俯瞰,地球上的三大龙脉皆起源于昆仑山,而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龙脉之祖,更是被风水师们尊崇为 “全球的生气之源”。
这股神秘的 “生气” 如同一股磅礴的能量,向东衍生出中国的风水主轴 —— 中脉,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之间;向西、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又分别辐射出三条气势恢宏的世界级大龙脉,即西大龙脉、南大龙脉、东大龙脉。
地球的三大龙脉 中国恰好处于这世界三大龙脉的交汇之处,仿若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汇聚着旺盛的 “生气”,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完整保留古老文化的国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此一家)。
细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主体脉络诞生于中脉(昆仑山、秦岭)附近,神奇地与北纬 33 度线平行延展。
昆仑山主脉奔腾而下,途经祁连山、秦岭后一分为二,北支延伸入太行山化作青龙之象,南支则挺进大别山形成白虎之势。
中国的三大龙脉 放眼全球版图,昆仑山的左青龙恰似地球的东大龙脉,右白虎对应南大龙脉,而远方的太平洋岛链,如阿留申、勘察加等地,则如同案山般横卧。
东大龙脉高耸巍峨,凌驾于南大龙脉之上,恰合左青龙高于右白虎的祥瑞之象,再佐以低伏的案山、辽阔无垠的明堂,呈现出一派上佳的风水格局。
聚焦国内,长江悠然流淌于北纬 33 度线附近,它恰似被中国的 “中脉、南脉” 温柔相拥,蕴含着充沛的生气,与黄河并肩携手,共同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需注意的是,风水一说多存于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范畴,虽蕴含古人智慧与哲学思辨,但尚未有科学实证能全然支撑其超自然论断,我们当以辩证、理性之姿看待,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
注: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
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
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
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
总之,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中国自开国以来,华夏种族的扩散方向,莫不是东进南下,直到东到东海,南至北海,华夏种族从此止步,自三皇五帝以降,其后数千年,这个方向从未改变过。
中国的统一方向亦是如此:从来都是西方征服东方,北方统一南方,反向的例子鲜少。
实际上,俯瞰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方胜东方,北方胜南方,故而,控制西方和北方,就能控制东方和南方。
按中国的风水学说,凡立国必讲究龙脉和地脉――亦即山与河,中国各朝的城市尤其是都城,无不是依山傍水。
从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上看:中国的地脉为黄河、长江――它们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中国的龙脉在何处呢?在昆仑山――秦岭!昆仑山――秦岭横贯神州大地,就如同一条巨龙――龙头在西,龙尾在东,在昆仑山的最西端龙头之处,即是我们华夏种族的发源之地,华夏种族的前进方向是循龙脉自西往东,在地脉两岸播下文明的火种。
自周以至汉唐,都依龙脉之龙腹部位――秦岭建都立国,故开中国二千年的文明盛世,自宋以后,立国就偏离了大龙脉,而是选择地方性的小龙脉或是龙尾,中国从此疲弱下来。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建都龙尾――也就是中国的东南,从来都是亡国之兆,因为偏安之地不足以掌控全局。
古之天子必居上游,项羽深知此理,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放弃位居上游的四塞之地关中而选择居于下游的彭城,在与刘邦的争夺天下中败北是在所难免的。
昆仑山传说是中国的“龙脉之祖”,连紫禁城的龙脉都源自昆仑。
中国的风水学中,宇宙间惟山为最大,山脉即龙脉,昆仑山是宇宙间最高大的山岭,为宇宙之气所凝结,它气上通天。
龙脉与昆仑山相通就等于与天上的元气相通,故昆仑山被古人当着是万山之祖。
如果一定要说龙脉,便是这自昆仑而发,绵延千里的山脉之气。
面对巍峨万丈的昆仑山,我们能感受到天地的博大和自然的宽广,说不定您便能体味到传说中的“龙脉”之气呢。
龙潜于渊,而昆仑山作为龙脉的发祥地,也是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的。
昆仑山矿泉水自然就是取自昆仑,它的水源地位于海拔6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玉珠峰,水质天然纯净无污染,是难得的天然小分子团弱碱性水。
在探访水源地的时候品尝昆仑山矿泉水,体味来自自然的甘甜清新,相信您能对“龙脉”产生独到的理解。
从地形图中分析,风水学认为全世界龙脉是从昆仑山发脉的。
地理学认为昆仑山是世界屋脊。
它脉出八方,有五大干龙路向各处,其中三大龙脉在中国。
中国龙脉简述 三大龙脉:1、艮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2、震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3、巽龙发脉: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这三大干龙发自西北,走向东南。
形成了中国地势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中国龙脉祖山昆仑山在中国上古时代扮演了重要的风水角色,成了中国上古的神话中心。
相传上古时候,天是圆形的,有九重,覆盖在方形的大地之上。
不周山被水神共工撞断以后,离天最近的山就是耸立在大地的西北,高八万尺,方圆八百里的昆仑山了。
那里是天帝和诸神在世间的殿宇。
也有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居住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有奇花异木格珍禽怪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的神泉,池水,还有皇帝和诸仙食用的玉液玉浆。
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们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民族情。
在风水学上,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
昆仑山为龙脉的中心,昆明山脉形成后,以后天八卦的八方出脉:正北方位有阿尔泰山山脉;正南方位有西玛拉雅山山脉;正东方位有阿尔金山山脉;正西方位有喀喇昆仑山山脉;东北方位有天山山脉;东南方位有唐古拉山山脉;西北方位有阿拉套山(阿尔套山)山脉;西南方位有冈底斯山山脉,组成了八大龙脉系列。
在文化上,昆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尚书》中说:“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
大宛列转》中记述:“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太平广记》记载:“还有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华之士,让造父当车夫,向西登上昆仑,而在王母那里作客。
周穆王拿出白玉重锦,用它给王母作寿礼。
”《周穆王传》中记述“已丑,天子斛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也讲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昆仑山摆宴对歌的动人故事。
昆仑山产瑶即美玉,瑶池即昆仑山产美玉的水池。
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就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海拔4300米,气象万千,为道教昆仑宗派的发源地。
西安龙脉在秦岭:西安是世界四大故都之一。
是13朝故都,建都1300多年。
四周都是高山峻岭,8座雄关守卫着西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百里秦川,美丽富饶。
八水环都。
四条龙腿,控制住华东、华北、西北、西南,是中国的白菜心。
是天然的国都。
其次是洛阳。
由于中国实在是立足于大陆的国家,所以未来中国的国都应选在大陆中心而不是沿海。
而建都的最好位置如上所述就是在龙脉的上腹部亦即昆仑和秦岭的结合部位,请不要忘了:昆仑山――秦岭一线是中国的龙脉所在!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