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陕西临潼西杨村,几个村民打井时,意外挖出残破的陶俑,由此,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参观兵马俑时,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并且在1987年,兵马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秦陵考古的推进,发现兵马俑仅仅是整个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
秦始皇从继位第二年便开始在骊山修建帝陵,整个帝陵工程历时三十九年,先后动用七十多万劳工才修建完成。
经现代考古探测,秦始皇陵的范围达56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仅是陪葬坑就有400多座,而震惊世界的兵马俑坑仅仅是秦陵外围的一座陪葬坑而已。
加之,秦始皇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创建者,因此,将秦始皇陵称为历史上最神秘的帝陵,并不为过。
人们只要谈起古代帝王的陵墓,秦始皇陵一定是话题的中心,而且总有一些谜团萦绕在人们心中。
旭哥是古墓葬考古爱好者,本文就将为大家解读秦始皇陵的三大谜团。
秦始皇陵
为何选址于骊山之阿
旭哥在上一篇文章生前千古一帝,死后一陵独尊,秦始皇陵如何成为帝陵建造的范本中,详细论述了秦始皇陵依山临水的大格局,群山环抱、曲水环绕的小系统,从地理形势上看,骊山之阿是建造帝陵的理想位置。
除了地理形势,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影响了帝陵的选址呢?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解释道,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郦道元的观点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秦始皇陵山脉、水系图
旭哥认为,芷阳陵园的位置是秦始皇陵选址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考古发现,在秦始皇之前,秦国历代国君陵墓的大体位置都已基本找到,分别是位于大堡子山的西垂陵园、凤翔的雍城陵园、临潼的芷阳陵园。
从布局上看,都是在国都附近设置皇家陵园,历代国君的陵墓都位于皇家陵园内。
也就是说,秦国国君死后葬于皇家陵园是一项祖制,而且被历代国君所传承。
所以,秦始皇也没有理由违背祖制,独立建造陵园。
根据《史记》记载,芷阳陵园集中葬有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祖父秦孝文王、父亲秦庄襄王、母亲帝太后、悼太子、宣太后等六人。
根据祖制,秦始皇死后也应该葬于芷阳陵园。
芷阳陵园的位置,在大格局上和秦始皇陵完全一致,背靠骊山、面朝渭河;而且秦始皇陵和其西侧的芷阳陵园紧密相连,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并没有脱离芷阳陵园,恰恰是位于芷阳陵园范围内,只是因为秦始皇陵规模巨大、一陵独尊的宏伟气势,让人们都以为秦始皇脱离了芷阳陵园。
另外,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的尊卑顺序排列,根据古代的礼制,西方为尊、东方为卑,在古人的思想中,礼制十分重要,因此,秦始皇陵的位置只能位于芷阳陵园的东侧。
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
--王允《论衡》
总结一下,秦始皇只能在芷阳陵园范围内的东侧,寻找一处位置极佳的地方建造陵寝,而这个地方恰巧就是骊山之阿。
芷阳陵园(秦东陵)和秦始皇陵的位置
秦始皇陵被盗了吗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而厚葬之风盛行,盗墓活动也就十分猖獗,甚至有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特别是历代帝陵,陪葬珍宝无数,更是盗墓贼趋之若鹜的对象。
咸阳塬上的西汉九座帝陵无一幸免;唐十八陵除乾陵外,均被盗掘一空;已经考古挖掘的秦公一号大墓,竟然先后清理出247个盗洞,可见盗墓活动有多猖狂。
秦始皇陵位置醒目,说没有盗墓贼光顾过,怕是没有人相信,况且很多史书中,都明确记载了秦始皇陵被盗的情况。
取铜柱,铸以为器。
--《晋书-石季龙载记》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史记》
项籍燔其宫室屋宇,往者成见发,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汉书》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楟取铜。
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水经注》
使掘秦始皇塚,取铜柱,铸以为器。
--《晋书-石季龙载记》
秦陵地宫模拟图
由此看来,秦始皇陵被盗,似乎是铁定的事实,但果真如此吗?
2003年,科技部将秦陵考古列入国家863计划,组织各方面专家,运用现代遥感和高科技探测技术对秦陵做了一次详尽的勘探和考古研究,这次勘探有几个重要的发现:
其一,在秦陵封土北侧和西北侧发现众多宫殿建筑遗迹,在这些遗址内同时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这说明秦陵的地面宫殿群确系毁于火灾。
其二,在秦陵地宫内检测到大量水银存在,数量大概在一百多吨,这是秦陵地宫没有被盗的直接证据,因为如果有盗洞存在,水银便会随着盗洞挥发殆尽。
其三,这次勘探还找到了通向地宫的数条甬道,甬道内的五花土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另外发现了两个直径1米,深度9米左右的盗洞,但都远离地宫。
另外,1980年出土的铜马车,位于封土下的地宫西墓道耳室里,如果地宫遭到盗掘,以铜车马的体量和贵重,不可能为盗墓者所忽略。
因此,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陵气势恢宏的地面建筑群确系毁于火焚,这把火是不是项羽放的,不得而知,秦陵地宫保存完好,没有遭到盗掘。
随着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文物保护的水平不断提高,秦陵地宫终有重见天日之时,一切关于秦陵是否被盗的疑问终会大白于天下。
秦陵铜马车
秦始皇陵为何坐西朝东、西首而葬
《礼记》中说,天子面南而治,三朝五门。
”
坐北朝南是古人根据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总结出来的道理,我国处于北半球,太阳由南向北照射,南面为阳,坐北朝南迎向太阳。
古代建筑也是根据这一规律,从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到明清紫禁城,无一不是坐北朝南。
古人事死如事生,死后的墓葬是生前寝室的镜像,所以人们在修建墓地时,上到帝王将相的陵墓,下到庶民百姓的坟地,都是南北向,也就是头在北、脚在南的北首而葬。
关中地区的西汉十一陵、唐十八陵都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北首而葬。
考古部门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探测,发现秦始皇陵却是坐西朝东的西首而葬,完全和先秦时代中原地区的帝王陵以及后世的帝陵完全不同。
实际上,不仅仅是秦始皇陵,已经考古挖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已经探明秦公陵园内的32座秦公墓,在陕西境内挖掘的917座秦人墓葬,也都是坐西朝东的西首而葬。
而且,越是早期的秦人墓葬,这一墓葬形式越明显。
换句话说,秦人上至君王,下到庶民,死后都采取了坐西朝东的西首而葬。
秦陵地宫在东、西方向的墓道为主墓道
秦公一号大墓坐东朝西,东、西各有一条墓道
在秦人的起源之地,也许能为秦人坐西朝东、西首而葬的墓葬形式找到答案。
秦人起源于甘肃陇南大山,至今那里仍然长眠着秦人早期的国君。
分布于青海、甘肃的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址,就发现了坐西朝东、西首而葬的墓葬传统,另外,甘、青一带发掘的古代羌族墓葬,也发现了这种墓葬形式,和秦人墓葬形式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坐西朝东、西首而葬的墓葬形式源自秦人的传统文化,而秦人的这一传统文化和秦人发源地的地域信仰有极大的关系。
人类的知识储备就像一个圆,储备越丰富,面对圆外未知的世界也就越大,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就是这样,一些谜团被解开了,随之又发现更多的谜团需要去解读。
旭哥仅仅论述了秦始皇陵的三大谜团,秦始皇陵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
秦人尚黑,为什么兵马俑五颜六色,还留有楚人的发型?
秦始皇的棺椁是铜棺,还是石棺,使用了黄肠题凑葬具吗?
有哪些镇国重器陪葬在秦陵地宫里?
......
这些未解之谜,有些也许永远都没有答案,有些也许随着秦陵考古的推进,最终会为世人揭开谜底。
旭哥是古墓葬考古爱好者,下一篇文章将继续为大家解读秦始皇陵,《千古帝陵,秦始皇陵出土了哪些镇国重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