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挖掘与保护的悖论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充满了谜团与诱惑。
秦始皇陵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和 4A 级旅游景区,其内部构造和宝藏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考古界有一条共识,就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以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那么,关于帝王陵墓能否发掘的问题,一直都争论不断。
发掘秦始皇陵的声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对古代帝王的好奇心理,另一种则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其中,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是代表人物,他在 14 年前就主张发掘秦始皇陵。
张五常认为,秦陵地宫打开后,每年的门票收入能有 25 亿元,收益远超兵马俑。
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可能代价有点大,因为帝王陵墓中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若技术达不到要求,损害将不可逆。
尽管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界的一条铁律,但实际上,关于帝王陵墓能否发掘的问题,一直都争论不断。
相对而言,第二个条件要比第一个更关键,如果保护技术达不到要求,即使是抢救性发掘,损毁也在所难免。
那么,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条铁律是怎么来的?这个事情还要从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发掘说起,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主动发掘的一座帝王陵墓,教训也很惨痛。
在地宫开启后,龙袍等丝织品颜色非常艳丽,但在接触空气后,很快发生碳化变色,手一碰触便灰飞烟灭了。
纸制品也是如此,出现了霉变、板结等情况,三口金丝楠木做成的棺椁被遗弃毁坏,就连帝后尸骨也被烧毁了。
在定陵发掘之后,又相继有汉陵、唐陵、清陵等的发掘声音响起,鉴于定陵的教训,国家及时制止发掘之风。
当时的指示非常明确,即十年内不开挖帝王陵。
1987 年,国家又对文物工作提出要求,对不妨碍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在文物保护技术未过关的情况下不发掘。
到 1997 年,文物保护工作又有了新规定,即当前不具备文物保护技术和手段,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主动发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秦始皇陵就绝对不能发掘?从现有相关规定来看,秦始皇陵并非绝对不能发掘。
如果达到了抢救性发掘的门槛,那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抢救性发掘的例子有很多,如海昏侯墓就是因为被盗而清理发掘的,隋炀帝墓是在基建施工中无意发现而清理发掘的。
还有曹操墓和萧皇后墓等,都是因为不可抗拒力而被迫发掘的,这些都属于典型的抢救性发掘帝王陵墓案例。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秦始皇陵被抢救性发掘的那一天。
因为文物保护技术仍不过关,尤其是纸张和丝织品的保护问题。
秦始皇陵深埋地下两千余年,地宫中早已形成稳定的微环境,如果贸然开启,会给文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此可见,在现有考古技术条件下,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仍然是当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面对秦始皇陵这样的巨大诱惑,我们需要保持理智,不能轻易打破这个底线。
毕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损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