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微博,看到国家宝藏官宣,第三季即将归来。
在预告三星堆那期微博下面,有这么一条评论:
建议请郑云龙做这期的国宝守护人。
”
还有人在下方晒出了一张图片:
为什么网友强烈呼唤郑云龙,答案不言而喻,可能这世上真的有轮回,这两也太像了吧。
无独有偶,曾经有一小姑娘在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个青铜器好像马云叔叔呀。
”
在那之前也有不少网友开玩笑说过,马云爸爸撞脸三星堆青铜器。
仔细看图,还真有几分相像。
让马云爸爸和郑云龙撞脸的青铜器到底来自何方,难道这世间真的有轮回?
1929年的春天,在广汉中兴乡,家住真武村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以及儿子正在挖水沟。
燕道成儿子一锄头下去时好像碰到了一块石头”,发出砰”的一声声响。
第六感告诉他们,地里肯定有东西,而且还是个宝贝。
于是他们不动声色,悄悄覆土掩埋。
夜深人静时,燕家人全部出动,开始挖掘白天发现宝物”的地方,结果一连挖出三百多件玉石器。
宝贝挖出来后,他们不敢在第一时间卖掉,而是观望了一段时日。
时隔好几个月才开始偷偷卖出一些。
两年后,有外国人注意到这些流向市场的玉石,隐约觉得这些东西不一般,于是组织人准备挖掘。
同时,国内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从此进行了长达80年的挖掘与研究。
那时的燕道诚,恐怕不知道,他儿子的那一锄头可是惊动了整个中国与世界。
这个曾经被风沙淹没了千年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种类、数量之丰令人震惊,有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等。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非青铜器莫属。
就青铜器而言,种类已是相当丰富,有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鸟形人像、青铜神树和青铜眼形器等。
而其中青铜面具更是一绝。
青铜面具共出土34件,按照他们的脸部特征,可以进行分类,每一类都各具特色,且每一造型都有其深刻寓意。
圆脸人面具脸部形状为圆形,眉细长,眼睛狭长,鼻小似三角形。
脸部形状为方形,类似人类男性,蒜头鼻,嘴巴细长。
脸部形状为正方形,两耳极大且向斜上方张开,如同鸟的翅膀,眼部的眼珠向外突出,如同突出的两根柱子。
脸部形状为方形,头戴凤鸟冠饰,眼睛是圆润的菱形。
看这些面具面相”确实一点都不像中国人,也不像地球人,很像我们想象出来的外星人,难道三星堆文明真的是外星人的杰作和遗迹”?
外星文明一说,我们暂且当作是无稽之谈,但面对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异宝时,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
为何这些器物和我们华夏古文明大相径庭呢?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上文提到青铜长耳纵目面具。
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它。
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竟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
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如同一双飞翔的翅膀。
鼻梁很短,鼻翼像牛鼻子一样向上内卷;嘴角微微上扬,微笑中透着神秘。
看造型,是不是很像我们神话故事里的千里眼”顺风耳”。
也正因为其独特的造型,才显得更加威严、神秘、静穆,给人一种威慑感。
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表示:
这种面具可能是纵目人”神像的一种,是为了表达对蚕丛氏崇拜而制作的众多神像之一,被作为祖先的化身和祭祀的对象。
蚕丛是谁?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
对,就是出自李白那首著名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蚕丛是当时古蜀国国王,而鱼凫则是第三代国王。
三星堆出土的这些器物,其实就是来自传说中的古蜀国,一个消失的古文明。
据史料记载,蚕丛就有纵目”的特征。
所以有考古学家推测,这件长耳纵目面具对应的可能就是蜀王蚕丛氏。
在地形如此险峻的地方建立国家,可以想象,当时的人民是极其渴望能够拥有千里眼与顺风耳的特异功能。
考古学家们认为:
制作这样的面具,也许是那时候人民希望能望目远视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而传说中的开国君王便是最好的表现载体。
古蜀王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度,历代蜀王好像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没人知道他们是否真实存在,但各种史料典籍中关于它们的传说却没有断过。
那么,古蜀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据相关史料记载,古蜀国其实和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黄帝轩辕氏统治期间,古蜀国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从黄帝时代开始,古蜀王国就常与中原黄帝族群联姻,古文献中记载:西陵的嫘祖与黄帝联姻。
”
那么传说中的西陵就是古蜀国么?
有权威学者考证,西陵便是蜀山,又被称作岷山,也就是今天四川境内的岷山南段及其相邻区域。
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织娟技术,在人们还只会用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社会,她让人们逐渐穿上了衣裳。
而蜀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地,再加上甲骨文蜀”,像一个蠕动的蚕宝宝,由此种种有人推断嫘祖可能就是来自蜀地的女子。
黄帝与嫘祖生下长子玄嚣和次子昌意。
昌意长大后与古蜀王国蜀山氏之女”昌仆联姻,生下了颛顼。
相传,颛顼聪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被推举拥立为新一任天下共主。
颛顼死后,大哥玄嚣的孙子高辛又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帝喾。
正是因为族人与蜀地有种种联系,帝喾成为天下共主之后,便将他的子孙分封在了蜀地。
相传后来的古蜀王蚕丛,就是颛顼的后代。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蜀王蚕丛氏最先称王,并在武王伐纣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此时,古蜀王国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一方大国。
蜀王蚕丛氏之后,古蜀王国先后历经了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的统治。
周慎王五年,即公元前 316 年,秦国军队攻入蜀国,古蜀王国最后一代蜀王开明氏灭亡。
从此,古蜀文明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之前关于古蜀国是否存在众说纷纭,而三星堆考古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长久笼罩在古蜀国头上的神秘面纱,原来古蜀国并非子虚乌有。
三星堆文明,沉睡千年,一醒惊天下;雄踞西南,展多元中华。
(三星堆青铜神树)
说到三星推文明,很多人会想到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
那是因为我们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一根黄金权杖以及其他一些物件,而当时这几个文明存在的时间又很接近。
在中国古代,权杖从来不是权力的象征,而鼎才是。
只有在西方文化中,权杖才代表着权力。
三星堆文明和古埃及等文明到底有无联系,我们暂且不做讨论。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消失。
何谓华夏,何谓中华?
其实,那一件件享誉世界的国宝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国宝带领我们走入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绚烂与辉煌,感受华夏子孙的激情与澎湃;
更让我们体会到国宝凝聚的精魂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借鉴意义。
几千年来,我们经历过战乱,遭遇过天灾,但我们依然能在历经苦难后勇敢地活下去。
那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华夏子孙流淌在血液里的传承精神。
(青铜人像)
70年前的三星堆,便是很好的证明。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曾经那些各怀目的去挖掘三星堆的人,竟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
停止挖掘,将文物重新掩埋,让土地再次守护它们。
直到战争结束后,这些文物才重见天日,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守护与延续。
所以,让这些国宝所蕴藏的文化渗透进我们心底,浸润我们的生命,与他们风雨同舟!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月之升,如月之恒。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