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出土了好几件国宝级物件,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呢?
四川三星堆,真的是不得了,前几天刚刚公布,历时四个多月挖掘出来一棵青铜神树,没有想到,今天又有好消息出来,依旧是三星堆的3号祭祀坑,在今年6月份出土了一件金面具。
面具刚刚出土的时候是揉在一团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后来修复人员用了一周的时间将其修复。
原来是一张金色面具,而薄如蝶翼,做工精细。
该金面具宽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约100克,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是目前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具。
专家估计,这不是单独的物件,应该是佩戴在之前出土的青铜人头像脸上的。
因为该面具的面部特征与此前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形象一致,尺寸也非常接近。
其实在今年1月,三星堆就曾出土过重约286克的金面具残件,当时只有半张脸”,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最重的金面具。
根据考古人员透露,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另外两件待修复的金面具。
相信在不久之后,三星堆还将有更多金色”奇迹。
此外,在3号坑还出土有神树纹玉琮,整件器物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对应的两侧线刻有神树纹样,刻痕甚浅。
据介绍,这种带有神树纹的玉琮前所未见,闻所未闻!
除了3号坑收获颇丰之外,8号坑还新发现了一件青铜神坛!它体积庞大、造型奇特,肉眼可见其分为台基、人像和神兽三部分。
台基又分为三层,依次缩小,第一层台基为素面,第二层台基表面有浅浮雕纹饰,第三层台基为镂空装饰。
台基上面是一个平台,铸造有三组贵妇人像。
工作人员介绍,7月底这个器物就显露出来,不过只有台基部分,经过一个多月才清理完。
由于这个非常特殊,完整的部分,很有可能是一个国宝级的器物。
目前工作者非常期待能够在其他坑找到其上半部分。
除了发现的器物之外,工作人员通过显微镜,还能够看到一些纺织物残留,超乎想象。
那么到底三星堆还有多少秘密呢?央视总台从9.9-9.11连续三天,将会重启三星堆出土直播,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目前,3号坑的发掘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两个月内能完成发掘工作;4号坑的发掘已结束。
截至目前,3号坑和4号坑共出土完整器物557件(组),残件1214件。
此外,有专家介绍,三星堆4号坑年龄”进一步锁定为距今3148—2966年,也就是西周时期。
3号坑年代与2号坑非常接近,大致时间为晚商时期(约当殷墟二期)。
从目前的挖掘成果来看,三星堆遗址群时间跨度达到2000年左右,出土的器物造型都很奇特,与之前黄河流域文明出土的器物差别很大,所以古蜀国应该是属于一个独立于黄河流域之外的文明。
而且这个时间同样非常早,说明早期的长江文明,并不逊色于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备多元化的特征。
在之后的接续挖掘和揭秘过程中,相信对于古蜀国的更加细节的特征都能够了解清楚。
从而更加丰富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进程和朝代更迭,也能够看到古代人的世界观和智慧所在!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它以实用、高效著称,是一种注重实战的拳法。
咏春拳的技术特点为中线原则、速度至上、软硬兼备、经济节力、迅速制胜等。
咏春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末清初的传奇人物五枚大师(又称五梅大师,即禅师少林寺的传人)与少林寺的少林拳法有关。
据说在清朝初年,由于政治动荡,清朝政府对少林寺进行了打压。
五枚大师在此期间逃离少林寺,隐居于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一带)。
五枚大师在隐居期间,为了传承少林拳法,对其进行了改良,创立了一种更为简洁、实用的拳法。
这便是咏春拳的雏形。
咏春拳在清末民初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它的传承者,如叶问、黄淳樑等人在当时的武林中声名显赫。
特别是叶问,他将咏春拳推广至香港,为咏春拳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问的弟子李小龙(Bruce Lee)将咏春拳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武术拳种。
咏春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一种武术拳法。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