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岭方鼎
妇好号鸟尊
莲鹤方壶
河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
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温小娟
三星堆的持续上新”,惊动”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
3月23日,四川日报主动惹事”,设置话题#全国文物大battle#,推选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方尊、陶三足炊器、陶猪等文物出战”,并@河南日报、江西日报等前来应战”。
考虑到三星堆最令人瞩目的自然是那些青铜器,河南便选派了最具俊美气质的青铜器——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被誉为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出战”,一时间吸引了全国多地博物馆的围观”。
提及青铜器,自然绕不过青铜文明最鼎盛的时期——商王朝。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有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类别,青铜礼器有鼎、尊、罍、壶等,其中以鼎的地位最高,系国家、政权的象征。
但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并没有发现鼎这一类的青铜器,出土数量最多且跟中原地区相似的主要是铜尊、铜罍。
我个人的解释是:公元前16世纪后期,商文化从中原南下,把青铜铸造技术以及它所代表的文明内涵带到长江流域,然后溯江而上到了三星堆。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安阳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说,三星堆文化学习中原铸造技术的同时,还借鉴中原青铜文明的礼器制度,选择酒器尊和罍,并将古蜀人的文化传统与信仰融入其中,开始进入自己的青铜时代,并逐渐走向多元一体。
在三星堆为数众多的青铜器物中,以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最为引人注目,这些在商文明中是看不到的形象。
最让人好奇的是青铜大立人像那双铸造成环状的大手,一高一低放在胸前,每只手都握成圆环状,给人的感觉像是抓着某种东西。
唐际根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相当一部分是祭器”。
青铜大立人应该是主祭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服饰庄重华丽,还戴了兽面冠,手上握的应该是祭品,因为祭祀是需要做动作的。
”唐际根说,当然,有主祭人、祭器,便会有受祭者。
三星堆青铜器中的纵目头像,很可能代表受祭者。
”
此外,铜尊、铜罍等都是商文明中用来祭祀祖先的祭器,也出现在三星堆遗址中。
值得注意的是,商文明的铜尊是用来装酒祭拜祖先的,而三星堆的尊装的是海贝,海贝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在唐际根看来,三星堆无论是照搬也好选择也罢,都说明商朝以青铜器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那一套技术和制度,随着向外扩张,辐射影响了整个中国。
青铜时代的社会组织、国家管理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包括人的等级观念,特别是维系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观念。
通过青铜器去表达社会等级,开启了历史的新时代。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郜向平说,从中原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互动来看,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孤例。
商代早期,商文化经历了一个迅猛的扩张过程,周边区域包括江西、湖南、陕西南部乃至晋陕高原,都兴起了与商文化青铜器有密切联系同时又各具特色的青铜文明。
周边青铜文化的崛起,迫使晚商文化出现了显著的收缩,这里指的是考古学文化上的‘收缩’:某种文化独具特色的器物在分布范围上的缩减,可能意味着商王朝统治范围的缩小或统治方式发生变化。
”郜向平说。
来源: 河南日报
” 可是风水在哪里呢?是什么呢?多数的人认为,风水就是依山傍水的房子,或者是地理位置很好的祖坟。
《了凡四训》里却给出两种答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命由我作。
福自己求。
显然,最好的风水,就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对外寻找。
人这一生,身上有三处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01 谦卑,蓄能不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是自然常识。
但真正的高人,却懂得顺流而下,也会往低处走。
社会上的才华、财富,就像水流一样,在会低洼处堆积。
你却总是往高处走,就是和低洼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出现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问题。
高手在民间,你若要富贵,就得集中民智,汇集民财。
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 把身边的人,当成老师,扬长避短,你就能不断地积累力量,从而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你混到了高处的时候,降低姿态,融入群体,就是走向更高处的开始。
所谓“高低”,不是位置和权势,而是你的“心境”。
北朝时,有一个学者叫李谧,从小就很聪明,拜孔璠为老师。
很快,李谧的学问,就超越了孔璠。
有一天,孔璠遇到了难题,就请教李谧。
李谧看到老师态度诚恳,觉得难为情,讲课的时候,也非常拘束。
孔璠见状,说:“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 老师不是固定的,而是谁的学问大,谁就可以做老师。
这样的蓄能态度,恰好体现了“风水轮流转”的逻辑。
原来你是强者,后来身边的人更强了,你不要因此耿耿于怀,而是把身边的人当成榜样。
降低了自己的姿态,你就到了“低洼”的地方,周围的财富和智慧,源源不断地流向你。
这就是海纳百川的格局。
用求学的态度去看身边的人,把顾客当成上帝,看起来委屈了自己,其实是“蓄水”。
02 看淡,得失坦然。
好的人生,人淡如菊,心淡如水。
什么都是淡淡的,那就体现了宠辱不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很多,但是你什么都不舍,肯定是无法得到的。
事实证明,你得到的一切,终究要弄丢。
《增广贤文》中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都要消亡,那么你还有什么舍不得呢? 不因为失去了什么而伤心,而是积极生活,那么你手里没有钱,也显得富贵。
从前,淮南有一个叫孔旻的人,做人非常大度,虽然有才华,却不争着做官。
有一个冬日,乡里有人砍伐了他家的竹子。
孔旻看着乡里人要淌过冰冷的河流,觉得非常可怜,就和家仆一起,架设了一座小桥。
有穷人向孔旻借钱,孔旻也不去讨要,任由对方还钱,或者不还钱。
王安石给他点赞:“推此则其爱人可知。
” 一辈子不做官,却赞誉极高,这就是真正的富贵吧。
东汉时,有一个叫曹节的人,从来不和别人争执。
邻居家的猪弄丢了,就认定是跑到曹节家的猪圈了,于是把曹节的猪赶走。
过了几天,邻居家的猪跑回来了,邻居才发现自己错怪曹节了,主动去赔礼道歉。
曹节没有责怪邻居,只是笑了笑。
再往后,曹节的子孙都很富贵,重孙曹操,是个大人物。
曾国藩说过:“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 看淡了得失,你的一生都很轻松,并且持有的东西少了,富贵反而多了。
因为当你得到的赞誉多了,内心也宽广了,不再因为什么而烦恼。
世界本来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凭什么你得到一切,别人空手而归? 03 助人,借力使力。
我们常常说,人要富贵,家风要好;也厌恶世风日下的社会。
这就说明,人的风水,和社会、家庭,息息相关。
没有好的家庭,也不适应社会,人生如何会顺风顺水呢? 古人云:“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 想要火堆越来越旺盛,就得借助风的力量。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你的富贵,和别人的富贵,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上的财富,不可能归你一个人所有。
因此,聪明的人在发展家业的时候,会想到“善有善报、合作共赢”之类的方法。
夏朝末年,有个叫伊尹的奴仆,听说商汤很贤德,就一次次劝说商汤,要讨伐夏,推翻暴政,建立和谐的国家。
伊尹劝说了七十次之后,商汤才下定决心。
商汤被夏桀扣押了,伊尹就送去大量的珍宝,把商汤赎出来。
后来,商朝建立了,汤为君王,伊尹为宰相。
人与人交往,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水涨船高。
别人要旺盛,你就做风;别人旺盛了,风就有了成就。
你要变得旺盛,就做好事,从而得到了帮助,一切都一帆顺风。
04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山水优美的地方,风水不错,但是改变你命运的能耐是有限的。
环境友好的地方,不一定风景优美,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富贵,也希望子孙富贵,借助好的风水,很重要。
司马光说:“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君子以“不贪”为富,以“助人”为贵。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一本《周公解梦》,让周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著,而是民间盗用了他的名气。
周朝那么多名人,为什么民间偏偏就爱周公?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臣。
就连孔子也视他为偶像。
因为人格魅力足够出彩,曹操也成为周公的小迷弟,还专门写了《短歌行》,其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就此,周公的名气,又被推上一个新高度。
01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武王伐纣之后,除了太师姜太公,周朝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周公。
许多影视作品大幅度削弱了周公在周朝的份量。
因此,有许多人说,周公是在武王伐纣之后才渐渐上位。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因为周公在武王伐纣之前,就已经是周国政权的最高决策者。
整个武王伐纣过程,周公在中间都充当着谋士的角色,全程没有划水。
周武王上位后,位居他之下的就只有两人,这两人便是姜太公和周公。
商朝被灭后,周朝的局势依旧很不稳定。
周武王担心天下人会说他得位不正,总是彻夜难眠。
这时候,周公对他说,想要真正得到天下,必须顺从民心,以德治人。
老百姓只要生活的踏实,至于谁担任君主,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在周公的建议下,周武王对昔日功臣进行分封,不仅如此,就连昔日商朝的残余力量,也全都得到安抚。
周公处世之道,就是以德服人。
02 按理说,周朝刚刚成立,还有周公和姜太公这样的贤能之人辅佐,一切都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周武王在灭商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种情况,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非常罕见。
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只有13岁,周朝刚刚成立,本来就不稳定,如果让一个小孩来治理国家,只会是雪上添霜。
这个时候,整个周朝的重担,全都压在周公一人身上。
按照惯性思维,周武王的儿子太小,周朝又是刚刚建立,而周公在朝中威望很重。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想要夺走侄子的位置,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周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实行辅政。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身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朝的皇室血脉,周公为周朝可谓是呕心沥血,夜不能寐。
首先,商朝的残余力量还很多,周朝根本不能掉以轻心。
对此,周公不得不执行天子的权力,带着年幼的周成王进行东征,一举平定了武庚叛乱。
为了以绝后患,周公实行“分陕而治”的大决策。
很多人对陕西的名字感到疑惑,不明白为啥叫陕西。
这是因为原来的“陕”非常大,周公为了治理方便,在河南三门峡陕源凿出一根大石柱分界而治。
这个大石柱的东边,由周召公(周公的哥哥,周武王弟弟)管理;大石柱西边则由周公管理。
也就是说,周公才是咱们今天陕西的大哥大。
03 周公为了周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为周朝累死累活的时候,他另外几个兄弟却散播谣言,说他独揽大权,是想要自己当天子。
如果外人这样说也就罢了,被自己兄弟这样恶意攻击,周公内心伤透。
他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只是眼下局势,他不得不代替周成王作天子的事情。
为了表明真心,他向几个兄弟道清原委,并在第二天就为周成王举行继位仪式。
而这时候,周成王才15岁而已。
即便如此,几个兄弟依旧往周公身上泼脏水,或许是嫉妒人民对周公的拥护,也或许是嫉妒周公的才能。
反正周朝内部,这时候发生非常严重的内乱,并牵动各方诸侯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周公连夜找来姜太公,二人联手,将这场叛乱平息,几个兄弟或许无颜面对老父亲姬昌,有的自杀,有的逃走,有的自愿被流放。
从此之后,周公的威望更胜以往,整整辅佐周成王7年。
这7年时间,国家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周公亲力亲为,久而久之,谣言又起来了。
许多大臣暗中默许周公才是天子,只不过大家看破没说破。
直到有人暗中给周公送礼庆祝,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第二天,周公再站到朝堂之上,大家都等着他上位,为他行君臣之礼。
结果周公严肃呵斥文武百官:“成王已长大成人,我代理朝政7年,从今往后,朝政由成王亲自处理,违者严惩。
” 04 此话一出,不仅震惊了文武百官,也震惊了周成王。
文武百官早就被周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大家都希望让他当天子,只要周公一句话,绝对没有一个人不愿意。
周成王也没想到这样,或许在他眼中,也觉得周公更适合当天子。
为此,周成王跪下来请求周公继续代他执政,但周公去意已决,下达完这个命令后,便独自一人离开了都城。
此后,周公依旧会时常回都城看望周成王,但他却是以叔父的身份探望。
二人每次见面,周公都会为周成王讲解一些道理。
二人的对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就出现了如今我们眼中的《天逸》和《立政》。
除此之外,周公还制定一套礼乐制度,就是大家常说的周礼。
几年后,周公去世。
周成王用天子之礼把他与周文王和周武王安葬在同一块墓地。
此后,每当有大臣在周成王面前提起周公,周成王就会说:“我从来都不敢拿周公当做我的臣子!”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