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死亡公路

你知道死亡公路是哪场战争中出现的吗?

时间:2023-10-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推翻其王室及政府,并将之吞并。

以美国为首的三十四国联军介入,海湾战争爆发。

1991年2月24日,战争接近尾声,盟军从海、陆、空三个层面打击伊拉克的军队,后者在一百小时内便已被重创。

两天后,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军,但仍然拒绝接受联合国的制裁。

伊军为了逃避盟军的穷追猛打,集结了数量庞大的坦克、装甲车和货车部队离开科威特,沿著一条连接科威特与伊拉克城市巴士拉的高速公路往伊拉克退兵。

盟军看准了这个机会,于空中轰炸公路上的伊军,众多正在运兵车上的伊拉克士兵当场被炸死,也有许多平民也在这次轰炸中身亡。

整条公路当时布满了汽车的遗骸,从此这条公路被称为“死亡公路”。

巴士拉死亡公路

大众普遍认为,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翌日宣布停止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就是因为轰炸“死亡公路”后的惨状实在太过触目惊心。

而“死亡公路”,也成为了海湾战争的一个重要历史标记。

在这次轰炸中,盟军使用了集束炸弹。

所谓集束炸弹,就是一颗母炸弹当中含有不少子炸弹。

这种轰炸可以造成更广泛的轰炸效果,而且不会在轰炸的中心点留下大的弹坑。

所有在轰炸范围的军人或平民,都有可能被炸死或炸至重伤。

那么既然伊军已经正从科威特撤退,盟军为何还要这样剩勇追穷寇呢?事实上,虽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萨达姆败局已定。

但盟军认为伊拉克没有正式宣布投降,他们只是战略性撤退,并不代表敌人已经失去战意。

伊军从科威特撤退时,已是瓮中之鳖。

为了使伊军无法翻身,盟军于是趁伊军集中大部份军事力量撤退之时,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但这次轰炸,也波及了大量无辜的平民,有多达二千辆车辆在轰炸中被摧毁或因逃亡而被遗弃。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战争是无情的,烽火硝烟背后的残酷只有亲历后,才知和平的珍贵。

为什么说 伊朗大批导弹越境秘密部署,为以色列设置陷阱?美B-52轰紧急增援

伊朗越战越勇,为以色列设置了一个“陷阱”,大批导弹进入伊拉克!美B52轰炸机神盾舰增援,中东大战一触即发? 在10月下旬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约百架以色列战机对伊朗本土实施了猛烈空袭,这一事件导致4名伊朗军人丧生。

以色列方面声称此举是对伊朗此前导弹袭击的报复,宣布双方已“清算旧账”,同时警告德黑兰不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然而,伊朗方面却似乎不打算就此揭过。

伊朗的战略布局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明确表示,将对以色列进行“难以想象的回应”。

紧随其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宣称,美以迟早会面临“毁灭性回应”。

据《纽约时报》报道显示,伊朗可能会在11月5日美国大选结束后,发动预期中的报复性打击。

而且,有消息显示,此次打击的准备工作已在暗中进行,大批伊朗导弹和无人机正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伊拉克,交由当地什叶派武装掌控,也就是说,这次伊朗的突袭报复可能是由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发起。

可以说,伊朗把导弹阵地放在伊拉克,就是一个“陷阱”。

首先,伊拉克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有效缩短攻击距离,提高打击精准度。

其次,通过借用伊拉克领土进行袭击,将战火引至伊拉克,无形中给以色列增加了压力。

虽然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不属于伊拉克政府管辖,但以色列如果反击不精准,就相当于向伊拉克宣战,其在中东地区又多一个强力敌人,即伊拉克。

总之,种种迹象都表明,伊朗对以色列的打击好像即将发生,那到时候若是伊朗再次向以色列发射“流星雨”,那被波及的恐怕不只有以军,还有以色列境内操纵“萨德”等系统的美军人员。

这让美国头很大,因为美国是尽可能避免卷入战争的,他是要保护以色列,但并不是自己亲自下场。

而如果有美军在袭击中伤亡,美国想不被拉下水都难了。

因此,美国在尽力阻止伊朗发起报复性打击。

美国国防部已经决定向中东地区增派军事力量,主要是保护驻守于此的美军,警告伊朗不要打击当地美国人。

美国防部长奥斯汀下令,将向中东派遣导弹驱逐舰、战机、B-52战略轰炸机等装备,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到位。

随后,美国中央司令部就宣布,美国增派的B-52战略轰炸机已抵达中东。

五角大楼发言人帕特里克·赖德指出,美国增援中东的目的不仅是保护美国公民和确保以色列防御安全,也在于通过威慑和外交手段促进局势缓和。

美国此举就是在警告伊朗,别趁着美国大选乱搞,如果伊朗趁机搞事,美方必定反制。

显而易见,在中东地区局势紧张背景下,美国仍在“火上浇油”。

那现在,美国积极备战中东,伊朗和其盟友难道真的会选择退缩吗? 现在,除了伊朗频频释放出随时会报复的信号之外,也门胡塞武装领导人宣布,为应对美方干预局势,约有50多万人完成军事训练。

胡塞武装表示,要扩大海上打击范围至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东部的航道。

这显然传递出一个信号:不管美国来多少舰船,胡塞都会进行打击报复。

现在,以色列、伊朗矛盾激化,胡塞自然会配合伊朗的打击行动。

什么时候报复,怎么报复,目前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美以看到伊朗“咬牙切齿”的样子,已经是当真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伊朗的“表演已经成功”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历史上因地区局势紧张,导致误击民航飞机的三大空难

电影《让子弹飞》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这句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台词曾经博得了无数观影者的笑声,很多人其实说不出这句台词究竟什么地方好笑,但是看到这里就会忍不住笑起来。

也许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于飞来横祸的无奈与调侃吧。

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人们似乎很难想象,没有机械故障,没有飞行员操作失误,没有恶劣天气……一次普通的飞行就会变成绝命航程。

然而就在几天前(伊朗误击落乌克兰客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以为是离开了是非之地,却走入了是非的中心。

更为残酷的现实是,这种悲剧并非是第一次发生,也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

​ 上图_ 大韩航空007号班机 一、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 1983年8月3日,载有乘客240人,机组人员29人的大韩航空KAL007号班机从纽约肯尼迪机场起飞。

按照原计划,航班将中停阿拉斯加加油,并于9月1日抵达汉城。

凌晨03:25分,飞机无预警失控,飞行员向东京管控中心报告了飞机急速下降,随后航班失联。

事件发生不久后,美国政府就将矛头指向苏联,指控苏联击落了这架民航飞机,因为美国军方在监听苏军通讯的过程中发现几乎在飞机失联同时,苏军通讯中称领空遭到入侵,并下达了拦截命令。

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称美国对苏联这种恐怖的行为非常不满。

苏联方面起初一直矢口否认这一指控,不久后,苏联改口承认确实是苏军战机击落了这架客机,原因是它入侵了苏联领空,并且这架民航飞机在为美军执行间谍侦查任务。

​ 上图_ 1983年9月1日,纽约的韩国侨民阅读韩文报纸关于大韩航空客机被苏联击落,机上269人全部遇难的消息 1983年前后的世界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当时正值冷战的紧张时期,1979年苏联为自身战略需求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展开了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战争。

事故发生的1983年,苏联正在阿富汗“大杀四方”,美国也正忙着在阿富汗暗中搅局。

安哥拉、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第三世界的美苏代理人战争“如火如荼”。

1983年的3月,里根总统第一次公开谈及“星球大战计划”…… 在这样的时局下,这场空难变成了大国角力的政治砝码,美国指责苏联攻击民航飞机,苏联指责美国利用民航飞机执行间谍任务,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而真相的关键就在于飞机上的黑匣子。

此时美苏都在搜寻这一关键证据,但是没有人声称找到了黑匣子,搜寻无果而终。

​ 上图_ 大韩航空007号空难发生后韩国国内的抗议活动 第三方事故调查人员根据一系列间接线索推断,大韩航空007航班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大幅度偏离航线,误入苏联领空遭击落。

调查暂告段落。

事件回顾到这里似乎又有了一丝黑色幽默的色彩——飞行员迷路了,因此葬送了269条生命……很多人都迷路过,难道迷路罪该致死吗?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苏联方面对一架只是偏离了航线的客机实施如此极端的措施? 冷战期间,美苏两军间的暗中角力从未停止过,空中别飞机、海面别军舰、海底别潜艇。

单在水下美苏之间曾经发生过十次潜艇相撞事件,其中一次险些引发世界大战。

1983年的这一天,在大韩航空007误入苏联领空之前,一架美军电子侦察机一直在堪察加半岛苏联领空边缘进进出出抵近侦察,搜集苏联导弹演习数据。

这引起了苏联空军的警觉,他们做好准备一旦这架美军侦察机再次闯入苏联领空就将其击落。

随后偏离航线的大韩航空007与美军侦察机有一次航迹交汇,苏军雷达误认为这架民航就是美军侦察机,而美军侦察机也经常伪装成民航客机的样子。

​ 上图_ 大韩航空007号班机飞行的路线 02:28客机误入堪察加半岛上空,但很快又穿出苏联领空,苏军拦截失败。

不久后大韩007又进入严阵以待的库页岛上空,苏军一架战斗机伴飞并发炮示警,但由于经济紧张的苏联曳光弹缺货,飞机发射的只是普通的机炮,民航机长并未察觉。

与此同时,机缘巧合民航机长为节省燃料突然开始爬升。

在空战中,处于后方的飞机占据绝对优势,前面的飞机突然爬升会起到空中急刹车的效果,把后方尾随的飞机甩到前方,从而占据攻击位置。

苏联飞行员判断这是“美国飞机”要发动攻击的信号,发射导弹将其击落。

事发后苏联第一时间找到了飞机残骸。

为防止事情败露,苏联方面将黑匣子等相关证据藏匿起来,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政府公布了这些证据,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那么谁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偏离航线的韩国机长?是奉命击落“敌机”的苏联飞行员?还是将民航误判为“敌机”的苏联空军指挥部门?又或者是侦察侵犯别国领空的美国空军?一连串致命的失误酿成了这一本可避免的悲剧。

​ 上图_ 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中遇难者的棺材 二、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 1988年7月3日,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伊朗航空655号航班在伊朗海域上空被美国宙斯盾级巡洋舰文森特号误判为伊朗战斗机击落。

时值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经济都高度依赖石油输出,因此骚扰对方的运油船成为双方共同的手段。

为保障石油运输,美国派出护航舰队进入波斯湾。

事件发生时,文森特号巡洋舰正在与数艘伊朗炮艇交火。

不久前,一架伊朗侦察机刚从文森特号附近飞过,舰长担心该侦察机很可能会呼叫空中支援。

此时伊朗航空655客机升空,径直飞向交战海域,升空之时即被雷达误判为F-14战机,尽管雷达随后重新将其判断为民航客机,但是舰长非常紧张,不知道哪一次才是误判。

此后,文森特号向655客机发出了多次警告信号,但是客机均无应答。

相距13海里时,舰员汇报655民航客机正在俯冲,舰长判断655航班为前来增援的伊朗战斗机,下令发射导弹将其击毁。

​ 上图_ 1987年的演习中的文森斯号 事故调查证实,雷达误判是由于655航班起飞时机场正好有一架F15战斗机,敌我识别系统接受的是该战斗机的信号。

而美军军舰发出的警告信号大部分用的是军用频道,民航客机根本收不到这样的信号。

有三次警告信号是使用民用频道发送的,但语言指代不明确,民航机长认为美军口中的“不明飞机”并不是指自己。

最诡异的是,各方数据显示这架飞机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俯冲”过,相反一直在爬升,而文森特号舰上人员将其误读为俯冲攻击姿势正是促使舰长发射导弹的重要判断依据。

美军军事法庭认定这名舰员由于压力过大,出现了幻觉,把爬升误判为俯冲…… 调查结束后,美国承认此次事故是美方失误造成的“意外”,并对伊朗进行赔偿,但并没有人需要为此负责。

军舰回国时得到了英雄的待遇,军官得到了嘉奖和晋升。

​ 上图_ 伊朗航空655号班机下常的飞行路线飞行,及被击落的位置 此外美国认为伊朗方面对此次事故也有责任,不该让民航飞机进入交战区域。

然而这一推卸责任的说法已经被美国媒体揭露,美军调查报告刻意隐瞒了文森特号的位置信息,其实文森特号追逐伊朗炮艇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伊朗领海,因此并非是伊朗航空655进入了作战区域。

伊朗航空655航班空难高度影响了时局。

两伊战争爆发于1980年,一直持续到1988年,可谓旷日持久。

双方在波斯湾袭击运油船,严重影响石油输出的稳定。

美国苏联相继派出护航舰队进入波斯湾,时局愈加危急。

为尽快平息两伊战争,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提出598决议要求双方停火。

伊拉克当即接受了这一提议,但自认吃亏的伊朗一直没有表态且继续袭击海上船只。

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655航班惨剧发生,伊朗方面认为这是美国蓄意而为,并非失误,判断美国在两伊战争中已经完全倒向伊拉克。

7月18日,伊朗被迫接受停战协议。

​ 上图_ 马航mp7航班的机头残骸 三、马航mp7航班空难 2014年7月17日,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上空失联。

次日确认飞机失事,遇难人数298人。

当值正值乌克兰局势紧张,乌克兰政府军与俄罗斯支持的分离势力激战正酣,而飞机失事地点正位于乌克兰冲突区域核心地带顿涅茨克附近,且这已经是马航飞机在四个月内第二次发生重大事故,引起世界舆论哗然。

早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很多媒体已经推测飞机是被击落的。

后来的事故调查结果显示,MH-17航班被一枚俄制山毛榉导弹击落,机头被切断,飞机在空中解体,然而至今仍无法确认导弹由哪一方射出…… ​ 上图_ 马航mp7航班的两个黑匣子 “不作死就不会死”,是一句红红极一时的网路名言,也许这句话只有生活在正常状态下的人才会深以为意,然而可悲的是正常状态并非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世界上的因与果并非总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大韩航空007上的乘客多为往来于美日韩之间的商务人员,伊朗655航班上载有66名儿童,马航MH-17航班的乘客多为外出度假者,乌克兰航空PS-752航班上搭载了很多伊朗留学生……这些飞机上的人们,也许有些人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也许有些人犯过错但罪不至死。

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也热衷于关注和议论国际局势,但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要影响国际局势,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然而他们最终却影响了国际局势,沦为了地区紧张局势中的牺牲品和斗争砝码。

​ 上图_ 马航mp7航班下常飞行路线,及被击落位置 大韩航空007航班事故调查人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

你可能会误认为清晨的送报员靠近你的房子是要入侵你家,但正常的情况下你并不会马上朝他开枪。

失误、误解无处不在,然而在一个人人自危,各方都在做最坏打算的紧张局势下,任何一点失误与误判都会被无限放大,演化为致命危机。

开开心心的走出家门再平平安安回到家里,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常态,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种梦想。

电影《战争之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说暴力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论及战争的危险时说:“永远不要高估人类的智慧”。

这些观点也许对,也许不对,但目力可及的人类历史就像一本情感冰冷而逻辑缜密的没头没尾的小说,不管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相似的悲喜剧正不断地遵循着它所设定的规律重演着…… 文:林雪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死亡公路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