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有哪些好吃的美食,是我们每个去安徽旅行的伙伴所关注的,我们会想着去尝试这里的不同口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屯溪老街有哪些当地特色的美食小吃吧!
糯米麻糍
糯米圆子外面裹着黑芝麻和糖,味道就是黑芝麻味的,还比较甜,不错。
糯米圆子软软的,外表是酥酥的,口感很棒
石头粿
馅饼本身油香味浓郁,里面的馅基本都是菜馅,有酸豆角,酸菜,粉丝等,味道还是不错的,咸香可口,各种味道混在一起还是挺和谐的!饼呈2层,一层比较厚比较软,一层比较软脆,口感真的很不错!
山双石
黄山石鸡丶石茸皆名山珍。
山珍入馔是安徽菜的一大特色,此菜成菜清淡,开胃宜人,原汁鲜香浓鲜,有滋补强身养颜之功。
清淡,非常清淡,感觉违背了徽菜重油重色的烹饪理念,不过确实还是比较鲜美的。
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本是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面团揉匀饧透后,放入炉壁边,经过木炭烘烤而成。
它的陷是梅干菜味道的,有辣味,甜味和原味,我买的是辣味和原味,我觉得辣味要好吃一些,味道更重,更美味,原味吃起来比较腻。
铁板毛豆腐
毛豆腐是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
因为毛豆腐是铁板煎出来的,所以外皮有一层阻隔,里面超级的绵软,也许这就是发酵后的特色口感。
甜酒酿
徽州风味小吃名。
甜酒酿”系用上等糯米酿制而成,在黄山市城区或集镇的街头巷尾,常可以看见有人挑担子叫卖甜酒酿”。
香甜可口,冰冰凉凉的,简直是夏日超强饮品,这个冬天我吃着好冷感觉,哈哈,不过还是特色好吃,香甜,酸甜。
这些小吃都是当地有名的徽州风味小吃,大家来这里一定要尝尝!这样的旅行才完满!
,千易网中国十大知名美食街 1.北京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一条呈南北走向,位于北京交道口地区,全长787米的小吃步行街,是建于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有着700多年的历史,而来到这条街上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京式小吃,还可以去到名人故居进行观赏,到了晚上位于其中的安静和谐的酒吧也逐渐开始热闹起来。
2.西安回民街回民街是位于西安莲湖区北院门的西安著名美食文化街区,因90年代末很多回民再次租房经营餐饮而得名,由北院门、北广济街、化觉巷等数条街道共同组成,走进这条街道随处可见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的商业网点。
3.重庆八一路好吃街八一路好吃街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内的小吃一条街,因就位于解放碑商业圈之内,因此游客极多,并且在这条好吃街上涵盖有各种特色重庆小吃,像伤心凉粉、山城汤圆、好又来酸辣粉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吃饱喝足还可以溜达到洪崖洞观赏夜景。
黄台路七十二号,建于一九三一年,原为日本极东公司所有。
黄台路七十号,建筑保存比较完整,主楼和附房的木制屋檐造型非常漂亮。
黄台路六十八号,这里的很多院落都是大门紧闭,只能从外面拍了。
黄台路六十七号,为数不多的非日式建筑,以前应该是宿舍。
当年创业初期,一个合作伙伴的新房就在这里,那时年轻人的热情和拼命精神至今历历在目,曾经为了赶进度,三天三夜只睡了四个小时。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我的好兄弟如今还在一线奋战,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六十五号甲,门楣上花容锦簇、门口的老槐树依然生机勃勃。
黄台路六十六号。
黄台路六十四号,难得地开着院门。
近距离看看老建筑。
老楼入口。
六十二号里面一栋很漂亮的石头房子,可惜进不去。
黄台路六十三号乙,这些老建筑现在大多无法查到详细资料记载。
黄台路六十三号。
老楼入口处发现的彩色玻璃窗,历经这么多年,还能保留这么完好,很好奇这是不是原版的东西。
旁边的老建筑现在是社区服务中心。
拍照的时候,偶遇一个院里的住户,聊天得知政府要逐步收购这些老楼,然后再重新修缮出售,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街边老楼,门牌号都没有了,很多是公司租来办公的。
铁门紧锁。
虽然历经百年,这些老建筑看起来还是风韵犹存,只是拍照时要尽量躲着点脏乱差。
黄台路六十一号,建于一九三一年。
不大的小楼竟然有三个入口,而且每个入口都设计的很有特色。
黄台路五十八号甲。
入口的大门跺设计的有特色。
在聊城路一集中曾经说过百货公司大门入口的斜四十五度喇叭口圆弧设计,就和这个很相似。
黄台路五十八号,院落非常狭窄。
黄台路五十六号,还是进不去。
没办法只能把镜头从铁格栅中间伸进去拍了,院落虽然破旧失修,但落错有致,老树枝繁叶茂。
树丛掩映中的建筑局部。
老虎窗。
大坡度的屋檐。
站在老院里,树影斑驳,一辆公交车从门口驶过,穿越的感觉有了。
黄台路五十二号乙。
门口的两个老磨盘。
院里搭了凉棚,几个老人在凉棚里面喝啤酒,见我进来拍照并没有反对,还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哈啤酒”,老青岛街坊间的古朴遗风让人感动。
这栋老楼建于一九三二年,二楼和黄台路一个地坪,一楼依地势下沉,下面还有一个院落,住在这里的人管这个叫“两院”。
黄台路四十九号的两栋老楼,一个是派出所,一个是法律服务所,呵呵,配套得挺好。
石墙和天然的岩石完美结合。
黄台路四十七号,像是个庙宇建筑。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台路上有好几处寺庙,善导寺、西本愿寺、妙心寺等等。
日本僧人经常到居民家中化缘,手持一面鼓,边走边敲,他们从不到中国人家中,因为中国人不搭理他们,而日本人听到鼓声就会提前准备好布施。
屋檐上满是散落的松针枯枝。
院落边一个全石砌的小房子。
四十四号和四十六号,共用一个入口。
黄台路四十六号原来是老青岛铁路局总务主任的私宅,紧闭的铁门里两个小狗一直在叫,一个女高音、一个男中音。
很有特色的建筑山墙。
黄台路四十五号,大门跺上有块“中共地下党联络站旧址”的铜牌,但没有详细介绍。
据说这里当时有地下党电台,为青岛解放做出过不小的贡献,而那位地下党员解放后就一直住在这里,而且很低调,好多年都没有人知道他当年的特殊身份,令人敬佩。
铭牌不做详细介绍,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这栋有传奇色彩的老建筑。
黄台支路大楼梯,通向丹东路大连路方向。
三十五号老楼,以前应该是职工宿舍之类,黄台路上有不少这样的日式员工住宅。
黄台路三十三号丙,建于一九三九年,又是一个“两院”建筑。
黄台路三十三号,有好几个院门,看过一篇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人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很多生活趣事,那也是每一个在老楼里生活过的人都有的记忆。
很短的一段黄台支路,只有两个门牌号。
黄台支路二号。
院里的老楼。
沿街的老楼、围墙、花花草草。
黄台路三十二号院里的大树。
没有门牌号的老建筑。
漂亮的建筑细节。
黄台路二十六号和二十八号,两栋建筑手拉手。
二十六号院内的一棵枇杷树,硕果累累,这个在青岛还真不多见。
黄台路二十四号,很气派的老建筑,但粉色的外墙略显妖艳。
在二十四号和二十六号中间,发现了这个小巧独特的六角小屋,看起来像个小凉亭,但却是满砌石头的小房子。
从二十四号院里,可以隐约看到六角石头小房上有块牌匾,大概能看到“精舍”两个字,后面的落款看不清楚。
注意看屋顶的葫芦装饰,还有墙头上的那根石柱,感觉以前应该是有隔墙的。
从二十七号到十七号,外形相近的一排楼,应该是宿舍之类。
这次拍黄台路还有一个计划,就是想寻找一下网上热传的青岛九大鬼楼之一的“黄台八路十九号”,那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情节曲折的让我想起了大仲马《基督山伯爵》里面的描写。
黄台路只有一条支路,哪有什么八路,印象里青岛老街能叫到八路的也就老台东了,而黄台路十九号也不是单栋别墅,无法考证了。
下图就是网上传说的凶宅,黄台路上好像没有这栋老楼。
去年底由青岛的娱乐公司投资,拍摄了一部恐怖片,名字就叫《黄台路》,内容有点类似于当年号称中国首部恐怖片的《黑楼孤魂》。
一部《黄台路》是否会让那个莫名的传说继续,拭目以待。
下图是电影《黄台路》的宣传海报,看着还是挺惊悚的。
黄台路十六号院。
山墙上的标志,一九三零年的建筑。
原来的青岛医学院。
这是以前的一张老照片。
这里是“日本高等女子学校”旧址,属于市级保护建筑。
这所学校最初在馆陶路,后迁至这里。
抗战胜利后,曾改称“中正中学”。
解放后,华东大学曾短暂在此,一九五一年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合并,这里是山东大学的艺术系。
一九五二年,这里变成山东大学医学院,一九五六年,从山东大学脱离,成为青岛医学院。
我当年高考报的第二志愿就是青岛医学院中医专业,如果当时真是第二志愿录取,我现在差不多也能混成个老中医了吧,人生莫测。
这栋建筑目前应该已不是全部,貌似拆除过一部分。
后面有一个养老院,我的英语启蒙老师就住在里面,曾经进去看望过她,百岁老人,思维清晰,风趣幽默。
初中时开始学英语,二十六个字母老是和汉语拼音搞混。
老师是标准美式发音,比如钢笔“Pen”,一般都发“盆”的音,但我们学的是发“盼”的音。
老师课时很认真严厉,记得学“Dear”这个单词时,很严肃地告诉我们这个单词绝对不许乱用,其实那时小孩并不懂什么,她如此严肃,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老师平时又很和蔼,春节去给她拜年,标准的美国礼仪,直接贴面亲我们腮帮子,哈哈。
祝愿老师健康长寿! 黄台路老街至此就到头了,再往下就全部是新建街区。
隔着老旧的铁格栅,后面的老建筑渐渐模糊。
为什么经常彻夜难眠,因为你半个世纪的如影相随,为什么能够坚持到底,因为你渐行渐远的沧桑背影。
爱你,所以读你,懂你,所以写你,为了那份忘却的纪念。
没有什么能阻挡寻找的脚步,因为我只见过合久的分了,没见过分久的合。
我没有多余的故事,只有你这一件往事。
感谢观赏【金马玉堂·时空穿越系列】之第九篇《黄台路》,作者:贾健普,发表于2017年5月,敬请关注后期作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