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灵异事件

笼罩整个古代的诡异黑影:袭击皇帝抢食孩童,至今仍然无解

时间:2023-10-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会看到很多人与鬼神之间发生的故事。

然而在《明史》中,也记录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根据《明史》的记载,在1120年(宣和二年),洛阳城里经常会出现一种诡异的黑影,还有着详细的外貌描述。

说这种怪物的样子有点像人的影子,全身上下都是黑色,但是,没有人看清长它究竟长什么样子。

它们通常都会选择在晚上活动,还会闯到民宅里面抢小孩子吃。

有的孩子也因此死亡,黑影在夜晚经常发生袭击人类,所以,有些人家在晚上都不敢睡觉。

为了能够保持清醒,不被怪物袭击,大家就围成一团,在家中点上蜡烛,就这样熬到天亮。

后来,人们才想到一个办法,让年轻的男性在半夜里巡逻,一旦有什么发现,他们会立刻制造噪音,这样既能够把人们快速叫醒,还能把黑影给吓走。

在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5年)时,黑影出现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大家都把这种黑影叫做“眚(shěng)”,古人往往会把他们认为难以解释的现象全部都归类于眚。

这次的事件,对当时的古人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人们都害怕在这之后将会发生更加糟糕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过去,眚出现在民间的传闻已经传遍整个朝廷,就连皇帝也听说了。

文武百官都不相信眚的存在,只是认为这都是老百姓编造的故事。

可有一天晚上,朝廷的官员尹直在家中睡觉的时候,突然被隔壁邻居妇人的声音给吵醒。

跑去一看,眚正在跟邻居王氏抢婴儿,后来大家把火把点燃以后,黑影才立刻消失。

有一次,眚居然直接拜访了天子,在明宪宗成华12年(公元1476年),当时官员都正在上早朝,突然看见一个诡异的东西出现。

大家都很害怕,大殿的情况极为混乱。

先是大臣们四处逃跑,之后连大内侍卫也拿它丝毫没有办法。

明宪宗想逃跑,但宦官怀恩为了保护住皇家威仪,只好把皇帝摁回到座椅上,这在《明史》中有详细的记载。

一直到现在,眚究竟是什么东西,至今仍然无解,也没有人能弄得清楚这个问题。

那由清朝主修的《明史》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至少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是不会有错的,《明史》的总体水平很高,但是,在细节上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大家觉得这个眚是什么东西呢?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大家都听说过传国玉玺吧!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传国玉玺最后去哪里了,其实秦始皇最开始制作的传国玉玺已经经历了几次遗失,但是后来都被找到了,清末时候的溥仪,曾经还说过,紫禁城中还保存着传国玉玺,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紫禁城中的传国玉玺根本就不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而是仿制的传国玉玺,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就丢失了! 可能很多朋友就很疑惑,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究竟去哪里呢? 想要搞清楚传国玉玺,我们就先要了解什么是传国玉玺,它究竟长什么样子,民间的传说是秦始皇,在击败赵国之后,用赵国的和氏璧制作而成的,但是这个民间的传说还是不太靠谱,大家都知道和氏璧是璧,就是比较扁平的,所以是不太可能雕琢成立体的传国玉玺的,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传国玉玺是采用蓝田玉雕琢而成的,正好蓝田玉也是产自西安,正好是秦始皇的老家,所以这个说法也是比较合理的。

而且这个说法在《册府元龟》、《史记正义》、《晋书》、《明史》都是及记载的。

说完传国玉玺的来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传国玉玺都经历哪些故事。

传国玉玺制作完成之后,秦始皇嬴政就一直把它带在自己身边,直到秦国灭亡!秦三世子婴把传国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的手中(说个题外话,大家都说秦国是二世而亡,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秦三世才灭亡的,秦二世是被赵高给逼杀了)那时候手手上有传国玉玺谁就是正统。

等到了蟒王篡汉的时候。

王莽就去找自己的姑姑(太后王政君)要传国玉玺,愤怒的太后王就把传国玉玺摔到地上了,而且传国玉玺还被摔缺了一个角,后面就找最好的工匠用黄金把这个角给补上了,这个可能就是最早的金镶玉了吧! 后面就到了东汉末年,这个时代想必大家都比较清楚,看过三国应该都知道,董卓因为战败,就一把火把洛阳给烧了,带着汉献帝就逃去了长安,孙坚是最先攻入洛阳的,他就在洛阳城中捡到了传国玉玺,也是这个传国玉玺把孙坚给害死了,因为大家都眼红传国玉玺,因为有了传国玉玺就代表了正统。

在这个时候就对传国玉玺有一定的描述了,《三国志·吴书》曰:汉传国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

而且在《吴书》有记载,传国玉玺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八个字不太终于,其实这个就是当时不辨真伪的方法,因为古代的通讯和现在是完全不能比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传国玉玺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上面刻了什么字迹,如果想要造假,通过这个记载就很容易辨别真假了。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就被袁术给抢走了,其实传国玉玺给袁术也带来不少的麻烦,后面曹操浇灭了袁术之后,就把传国玉玺还给了汉献帝,在就是曹丕篡位之后,在传国玉玺后面有刻了几个字“大魏受汉传玉玺”估计曹丕还是心虚才会刻这几个字吧!后面就是司马炎篡位,传国玉玺就到了西晋的手上,当司马炎一死,整个国内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后面就是五胡乱华,最终导致西晋灭亡了,这个时候传国玉玺就落到了后赵石勒的手上,他又在上面刻了四个字“天命石氏”也是心虚吧! 之后后赵的大将冉闵反叛,导致传国玉玺就丢失了,在那个时候就有几个不同的政权都说自己得到了传国玉玺。

传说大元灭了南宋之后就得到传国玉玺,然后就带去了漠北,可能那个时候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已经是假的了,等到了满清时期,皇太极剿灭了蒙古林丹汗之后,他的后裔就把他们的元朝的传国玉玺给献了出来,这个时候玉玺上面刻的字就是“皇帝之玺”在结合前文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这个玉玺是假的吧! 到了清初的时候,紫禁城的玉玺都有三十九之多了,其中一个就是当年皇太极得到的那个传国玉玺,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这个假玉玺放在沈阳的故宫,最后也不知所踪了!

跨越千年,历史上著名的传国玉玺今何在?这些地方或许藏着答案!

前不久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馆向外界展示了珍藏着有500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用汉字刻写的“朝鲜王世孙印”,让韩国人兴奋不已,为自己的国家历史文化悠久而自豪。

但是就韩国展示的这个朝鲜王世孙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值一提,如果中国历史上最为权威、最为神秘的传国玉玺能现世,那估计带来的将是震撼世界的效果。

传国玉玺是中国古代皇帝使用的印章,其代表象征着皇权天授,正统的合法性,历代想当皇帝者,无不想得到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由来 传国玉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打造,秦始皇统一中国并自创皇帝称号,他为了让后世都知道自己的功绩,于是就让丞相李斯找人打造了传国玉玺。

甚至秦始皇为了彰显皇权的独一无二,他规定朝臣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称“印”,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为“玺”,并且还规定只有皇帝能用玉打造印玺,其他任何人不能用玉造印。

关于传国玉玺的材质,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始皇灭赵国之后得到和氏璧,是用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

其实这属于是误传,按照史料记载,和氏璧是一种圆形玉器,中间有一个圆孔,璧身叫“肉”,壁空叫“好”。

因此和氏璧是类似于圆盘似的圆形中空造型,它的形状要比圆盘略厚一些,但是也不足以打造底座极厚的传国玉玺。

所以和氏璧打造传国玉玺是民间误传,在真正的史料《册府元龟》和《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中记载,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派李斯寻找上好的蓝田玉所打造。

按照史料记载,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按照秦朝时期的尺寸,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换算下来,传国玉玺大概有9.24厘米见方,大小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吃的汉堡包那么大。

传国玉玺上面的印钮是五条蟠龙,下面是很厚的正方形底印。

传国玉玺的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意思就是说皇权是上天赐给皇帝的,上天会保佑国家强盛兴旺,永不衰亡。

虽然传国玉玺上面的话写的很不错,但是没有一个王朝永远兴盛,永不衰亡,朝代更迭都是正常之事,所以传国玉玺也随着朝代更迭颠沛流离。

最初的时候秦始皇本人就把传国玉玺整丢了,当初传国玉玺造好之后,秦始皇十分喜欢,走到哪都要把它带身上,而秦始皇很喜欢旅游。

因此,在公元前219年时,秦始皇到楚国故地旅游,他乘船去洞庭湖上游玩。

结果突然洞庭湖起了大风,要把秦始皇的坐船掀翻,危急时刻,秦始皇身边的侍从建议把传国玉玺扔到洞庭湖里祭龙王可保平安。

于是秦始皇就听从建议,把传国玉玺扔进了洞庭湖里,说也巧合,很快洞庭湖便风平浪静,秦始皇这才得以安全上岸。

这个事现在看来是不是很扯,其实很可能是秦始皇自己在游船时不小心把传国玉玺掉到了洞庭湖里,可是秦始皇又不能对外说自己把传国玉玺整丢了,要知道传国玉玺是天授皇权,传国玉玺被秦始皇整丢了,那不意味着秦始皇这皇权要被老天收回去了,所以秦始皇只能对外称用传国玉玺祭龙王了。

所以秦始皇在世时传国玉玺就丢了一次,不过按照史料记载,在秦始皇整丢传国玉玺八年之后,又一个神秘人不畏艰险从洞庭湖里帮秦始皇把玉玺打捞出来,并献给了秦始皇。

不过按照史料记载,献上传国玉玺的人名字没有记载,是哪的人也没记载,整个一三无人员,献上玉玺后就神奇消失。

要知道即便随着历史发展,洞庭湖的面积不断在缩小,可是就算是现今洞庭湖水面面积还约2579.2平方公里,面积可谓是非常大,不仅大,而且水还很深,现今洞庭湖总容积220亿立方米。

而在秦始皇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要比现在的面积还要大得多,在那个时代没有先进的打捞技术,就算是秦始皇在丢传国玉玺时,刻下了记号,都早已沉入湖底,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打捞技术,这个神秘人如何从这么大还这么深的洞庭湖找出一个小小的传国玉玺。

所以神秘人向秦始皇归还传国玉玺很可能是秦朝政府当时编造的一个神话而已,为的是安抚民心,让天下人都知道秦始皇的皇权是上天所授,无论如何传国玉玺都能再回到他手上。

后来的史料记载也印证了传国玉玺重回秦始皇手上就是编造的神话,在传国玉玺回到秦始皇手上三年之后,秦朝灭亡,汉高祖刘邦陈兵灞上,秦三世子婴手捧传国玉玺向刘邦下跪请降。

而刘邦得到传国玉玺之后,按照史料记载却发现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并不是当初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也最能说明传国玉玺回归秦始皇完全是编造的神话而已。

秦始皇很可能是晚年为了巩固统治,又造了一块玉玺,然后他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话不满意,然后又重新编了一句“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的话,象征着他晚年想长生不死的意愿。

不过传国玉玺是不是当初那块并不重要,刘邦看重的是秦三世子婴投降的过程,刘邦得到传国玉玺,就代表着他得到了天授皇权。

所以刘邦在攻杀楚霸王项羽统一中国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他就把子婴当初献出来的传国玉玺定名为汉传国玉玺。

刘邦也和秦始皇一样很喜欢这块传国玉玺,走到哪都要带到哪,然后一代一代传给后世子孙。

传国玉玺的结局 虽然刘邦很喜欢,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并不喜欢把传国玉玺带在身上,毕竟谁愿意没事装个那玩意在身上,多硌得难受啊,此后汉朝皇帝都会把传国玉玺放在宫廷御书房中。

时间拨转到西汉末年,汉平帝刘衎去世后,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当时王莽已经准备篡位,但时机不成熟,因此王莽自称“假皇帝”摄政,册立年幼的皇子刘婴为皇太子,王莽与朝臣约定摄政到刘婴成年即归政让其登上皇帝之位。

由于刘婴年幼,王莽只是摄政,因此传国玉玺由皇太后即王莽的亲姑姑王政君掌管,后来王莽要篡汉建立新朝,于是就派人到姑姑王政君那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很生气,痛骂王莽是“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的白眼狼”,最后王政君无奈之下气愤地将传国玉玺砸到地上,摔碎了一角,王莽很是爱惜的派人用金子补上了这一角,因此自王莽之后,传国玉玺就变成了玉镶金材质。

不过按照史料记载,王政君当初摔碎的一角是传国玉玺印钮上的一条龙尾巴,并不是现今影视作品或者人们想象中的摔得是底座一角。

王莽死后,传国玉玺先后又落到更始帝刘玄和赤眉军拥立的建世帝刘盆子手中,最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中国,刘盆子向刘秀献出传国玉玺投降,传国玉玺又继续传承下来。

东汉末年爆发十常侍之乱,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后来西凉军阀董卓带兵到洛阳平定了十常侍之乱,废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而把持朝政,引起了天下各路军阀不满,于是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而董卓被迫逃离洛阳。

第一个攻进洛阳城的是军阀孙坚,他带人进入洛阳的宫廷后,在宫中一处井里打捞出了一具宫女尸体,而宫女尸体上挂着一个小袋子,这个小袋子里面装的正是传国玉玺,就这样传国玉玺到了孙坚手里。

因此孙坚就有了皇帝梦,认为天授皇权,自己要当皇帝了,他很高兴,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悄悄把传国玉玺交给妻子吴氏保管。

后来孙坚战死,他的儿子孙策为了重振孙氏家族基业,拿传国玉玺从孙坚的老上司袁术那换了兵马去开创基业。

于是传国玉玺又到了袁术手中,袁术也就有了称帝的想法,结果后来袁术称帝遭到各路军阀围攻,最终袁术败亡。

在袁术死后,他的手下就带着传国玉玺向曹操投降,当时的曹操是东汉丞相,“挟天子令诸侯”,所以这么一算这传国玉玺也算是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并让汉献帝亲自向他献上传国玉玺,就这样传国玉玺来到了曹丕手中。

称帝之后的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特意命人在上面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八个字,用来证明魏国得国是汉朝禅让,并非强抢而来,魏国是具有合法性的。

基于曹丕这种操作,于是在公元260年时,魏国权臣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司马炎又命人在传国玉玺上面加了“大晋受魏传国玉玺”八个字,这也算是有样学样吧。

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因此得到了传国玉玺。

公元330年,石勒灭前赵建立后赵政权,于是又得到了传国玉玺,石勒为了证明自己天命所归,又命人在传国玉玺上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这时候传国玉玺身上已经被刻字刻的满满当当了。

此后历经五胡乱华、南北朝大混乱时代,政权更迭频繁,传国玉玺也屡次易主,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传国玉玺才来到了隋朝宫廷。

不过这一次也只是短暂的停歇,隋朝二世而亡,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权臣宇文化及弑杀后,杨广的妻子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逃往漠北投奔突厥,就这样传国玉玺在隋末时期来到了草原上。

一直到公元630年,统一全国的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攻灭了突厥,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向李世民献上传国玉玺,至此传国玉玺归于大唐。

李世民曾经十分渴望得到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登基继位的合法性,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前,李世民曾自造了很多玺印,直到传国玉玺到来之后,李世民把所有自造的玺印全部收起来,从此只用传国玉玺。

在女皇武则天时代,由于武则天晚年特别害怕“死”字,而“玺”字与“死”字发音相近,因此武则天就把玺改为宝,此后“宝”字称呼被历朝历代传承延续下来。

传国玉玺在唐朝安稳了很久,不过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又开始颠沛流离,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场时,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当时后晋建立者石敬瑭联合契丹围攻后唐,李从珂被石敬瑭与契丹联军打败,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从珂带着妻子儿女和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随即李从珂点燃了玄武楼,他全家以及传国玉玺都葬送在火海之中,从此之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这里要说一下,玉的熔点是1700,这个温度是很难达到的,古代烧制瓷器的窑都达不到这个温度,更何况是露天火场,所以李从珂举家自焚未必能焚毁传国玉玺。

不过虽然玉的熔点非常高,但是玉在高温情况下内部结构会被破坏,会使裂痕增多,因此传国玉玺可能当时是被烧裂了,或者被烧黑了,最终被人忽略掉了。

此后各个统治者都会自造传国玉玺,这也让传国玉玺层出不穷,像石敬瑭按照传国玉玺自造的“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后周太祖郭威更是一口气造了两块,一块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另一块是“皇帝神宝”;宋太祖赵匡胤则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赵祯登基后制作了“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可以说不到百年时间就出现了很多高仿传国玉玺,而且在五代十国之前,三国、五胡乱华、南北朝这些乱世时期,更是有数不胜数的仿造传国玉玺,不过这些所有包括后来宋朝制作的传国玉玺的意义和影响加起来都不及当初秦始皇留下的这颗传国玉玺,因此历代皇帝想让自己的皇帝之位更具合法性,都会努力去寻找正统的秦始皇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

在宋哲宗时期,有一名叫段义的农民在耕田时,在地中发现了陪着李从珂葬身火海的那枚传国玉玺,于是献给了朝廷,后来经十三位博学多识的大学士鉴定,认定这枚传国玉玺就是当年秦始皇传下来的那枚。

于是传国玉玺再现人间,不过不久之后,公元1126年,北宋被金国所灭,徽钦二帝都被金国人掳走,传国玉玺也被金国所得。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后来蒙古人攻灭了金国,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却始终没找到传国玉玺。

一直到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居然在闹市被人当街售卖,于是被元朝宰相伯颜派人收走。

此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蒙元政权,元朝被徐达打的惨败跑到漠北,朱元璋曾给徐达下令,要求徐达务必要从蒙古人手中找回传国玉玺,不过徐达虽然大胜元军,却一直没能找到传国玉玺。

由于朱元璋对传国玉玺的重视,所以此后明清时期民间都十分热衷于鼓噪传国玉玺现世的话题,但是这些传国玉玺大多是仿造的赝品。

在明孝宗朱祐樘时期,还有人向明孝宗进献传国玉玺,不过明孝宗当场就看出来这是赝品仿造的。

后来清太宗皇太极攻灭了北元林丹汗,在林丹汗死后,林丹汗的妻子娜木钟带着北元传国玉玺改嫁皇太极,因此皇太极号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此后传国玉玺被收藏于紫禁城之中。

不过有意思的是根据史料记载,清高宗乾隆皇帝喜好考古见证,他曾亲自组织一些博学多识的人鉴定了皇太极收藏的传国玉玺,最后连乾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枚传国玉玺并非秦始皇流传下来的那枚,而是地道的赝品假货。

乾隆为了遮掩太祖父皇太极被假传国玉玺糊弄的尴尬,乾隆对外称该玉玺虽然属于是赝品,但品相很好,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也无伤大雅。

此后这枚传国玉玺被存放于沈阳故宫之中,清朝灭亡后不知所踪。

至于清朝制定的传国玉玺,在1924年时,西北军冯玉祥派遣部将鹿钟麟将清末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鹿钟麟驱逐溥仪时还曾找他索要清朝的传国玉玺,但当时清朝的传国玉玺就已经不知所踪。

至此随着封建王朝彻底覆灭,不论是秦始皇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还是清朝后来仿制的传国玉玺全都不知所踪。

写在最后 所以最早秦始皇打造的传国玉玺应该是沉入到了洞庭湖底,而后来流传最久的玉镶金传国玉玺很大概率是在宋元时期就失踪了。

历经两千多年,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还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彻底覆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洞庭湖或许能再次让秦始皇掉入湖底的那枚传国玉玺现世,或者那枚玉镶金传国玉玺亦会突然出现,如果它们能重现人间,那将会给世界考古学界都带来震撼的效果。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头条创作挑战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