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神秘莫测的传国玉玺最后怎么样了,还有可能再找到吗?

时间:2023-11-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相传这枚象征最高权力的玉玺采用和氏璧制成,就是完璧归赵中的那个和氏璧。

根据史书记载,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传国玉玺

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是王,也被称为天子,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都是周天子,而天下的象征是九鼎,所以才有问鼎中原的成语。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于是各取一个字,自称皇帝,而嬴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叫秦始皇。

从九鼎到传国玉玺,开启2000年封建帝制

秦始皇统一以后,做了很多事情来巩固统治,比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另外就是把和氏璧做成了玉玺,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而后世的各朝皇帝都以得到传国玉玺作为政权合法的依据,否则即便坐了江山,也会被讥笑为白板皇帝。

现代人都没见过传国玉玺,只能通过史书记载来推测传国玉玺的样子,但是对于传国玉玺的流传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接过秦朝传国玉玺

从秦朝手里接过传国玉玺的是刘邦,他是从子婴手里拿到的,传国玉玺也就成了汉传国玺。

王莽篡汉的时候,王莽夺得了玉玺,这个过程还被摔了一下缺了一个角,王莽用黄金补齐的,其后又回到汉朝宗室,最终被刘秀所得。

孙坚在洛阳皇宫井中打捞出传国玉玺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传国玉玺曾经被孙坚、孙策、袁术所得,袁术因此还称帝,被曹操截获后又归到汉献帝手里,曹丕篡汉以后,得到了传国玉玺,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司马氏学习曹魏建立晋朝,传国玉玺到了西晋的手里。

之后经过西晋司马炎、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加刻“天命石氏”)、冉魏冉闵,后被东晋的将领骗过来,又回到了东晋皇帝手里。

后至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玉玺经刘宋刘裕、南齐萧道成、南梁萧衍被南梁汉帝侯景所夺,后又辗转到了陈武帝陈霸先手中,隋文帝杨坚灭陈,后被隋朝收入囊中。

后世想象中的传国玉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萧后带着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到了唐太宗的时候,派李靖讨伐突厥,萧皇后又带着杨政道回到唐朝,玉玺就到了唐太宗手里。

五代十国,后梁朱全忠废唐哀帝夺玺,后唐李存勗灭后梁,后晋高祖石敬瑭引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后来虽然多有记载发现传国玉玺,但都没有得到证实,传国玉玺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后世想象中的传国玉玺

直到宋哲宗赵煦绍圣四年(1097年),有农民掘地得一宝印,送至京师,经蔡京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

虽然记载靠谱,但是以蔡京的遗臭万年的人品,基本上可以确认是造假祥瑞来捞政治资本。

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此宝玺被金人掳去,再无消息。

后世仿刻传国玉玺印文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权相伯颜从民间购得宝玉。

经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

此是最后一次比较可靠的传国玉玺现身。

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忽必烈权相伯颜

历史记载,元曾经将很多玺印磨平,重刻。

因此,即使这一方玉玺是真的,那么也可能遭此磨难。

当然,即使如此玉玺的传说还在继续。

传说明廷朱元璋和朱棣十多次北伐的一个目的之一,就是对蒙古穷追猛打,以期夺取传国玉玺。

然而,朱氏大明最终还是没能拿到这个传说中的玉玺。

皇太极从北元林丹汗手中夺得“传国玉玺”

清皇太极的时候,败蒙古林丹汗。

传说林丹汗献传国玉玺于皇太极,当时皇太极出迎百里举办迎宝受宝大典,搭幄设案,陈香摆烛,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皇太极亲自捧着从多尔衮手里接来的玉玺,率众拜天,行三跪九叩头大礼。

礼毕落位,皇太极传谕两侧众:“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

自此,皇太极依仗这一传国玉玺,顺利完成了由大汗到皇帝的转变历程。

此玺12.5厘米见方,钤文“制诰之宝”,皇太极时一直使用。

有记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今存《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封庄妃册文》上即钤用此宝。

现今能看到的顺治帝圣旨基本都钤此“制诰之宝”。

康熙御制满汉两种文字的“制诰之宝”

奇怪的是,这方传国玉玺在大清入关康熙朝后竟突然停止了使用。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自幼学习汉族传统文化,估计在他看来,假货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玩意摆在面前就跟笑话一样。

后面所有文件上都改用满汉两种文字的“制诰之宝”。

那原来皇太极那个假货哪儿去了呢?清内务府宫中活计档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玉制诰之宝一方传旨交启祥宫将宝上字磨去,钦此。

”原来,乾隆皇帝将当年造假的证据一劳永逸地销毁了。

乾隆御制二十五方宝玺,珍藏于故宫交泰殿中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和氏璧传国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意思历朝历代不过造假而已。

自己更是大大方方刻了几十块各种玉玺。

现今存在各个博物馆的多是当时所作。

看来乾隆是看透了这个玩意,不仅要从实物上销毁,还想要在文化中销毁。

传武八极拳能不能打?一文详解八极拳真正实战威力

中国传统武术中,刚猛暴烈的八极拳是典型的外家拳。

乾隆帝御笔亲题“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师霍殿阁做过溥仪的御前侍卫; 八极拳在日本ACG【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作品中的出场率非常高;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张震扮演的一线天拳脚过人、以一敌十,其朴实简洁、刚猛脆烈的八极拳拳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有海外八极拳弟子在国际泰拳搏击擂台上夺得冠军……可见八极拳在技击实战中的重要地位。

八极拳名家吴连枝 八极拳的技术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实战性拳种的代表之一,招式朴素而实用,套路短小而精悍,属于短打拳法。

其动作朴实简洁,脆烈刚猛,动静分明,刚而不硬,柔而不软,杀伤力和技击性都很强。

八极拳训练讲究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是一种以挨、崩、挤、靠的贴身技击为特点的短打拳术。

猛虎硬爬山、顶心肘、六大开、八大招都是耳熟能详的招式,绝招“贴山靠”是其中翘楚。

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八极拳的练习者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八极拳有八极架、六大开、六肘头、八大招、四郎宽等套路。

除了拳术,八极拳还有器械:六合大枪、六合刀、行者棒、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极拳的由来 八极拳从创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其创始人及发源地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八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形成于晋,显名于明,流传于清,盛于民国; 另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由“巴子拳棍”发展而来; 八极拳的练习者 第三种说法认为,八极拳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其内家拳法所创,而当前有史可考、有据可依的是清代吴钟创立一说,《吴氏家谱》《八极拳谱》等皆是有力证明。

八极拳名家 八极拳历代名家辈出,涌现出很多高手,其中以吴钟、李书文为代表的武术名家为八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钟(1732-1822),清代山东海丰县(今庆云)后庄科村人。

吴钟天性聪颖,自幼练习武术,曾在少林寺习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吴钟只身南游,来到福建南少林寺,持一杆大枪三进三出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被寺僧和镇寺钦差官誉为“神枪吴钟”,威名远震四方。

据传,吴钟还在与京城抚远大将军、恂勤郡王胤禵的比武中获胜。

吴钟画像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吴钟回到家乡设场授艺,把几十年所掌握的各种拳法、器械及气功进行系统归纳、整理,采众家之长,反复提炼,融会贯通,以八极拳、六合大枪为核心,创立了八极拳门户武学体系。

李书文(1862-1934年),绰号“六合神枪”,是清末武术名家,擅使枪,绰号“神枪李”,八极拳的杰出代表。

李书文曾被民国大总统冯国璋、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

李书文幼年学拳时距离师父家十六里路,往返都是一路打拳,风雨无阻。

还有着“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的记载。

李书文画像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广招天下豪杰,并重金聘用东洋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训练精锐。

代师任教的李书文与日本教官伊藤太郎比武。

比试中,李书文一枪刺死准备出刀的伊藤太郎,被袁世凯称赞为“神枪”。

宣统年间,李书文一拳打裂来华挑战的俄国拳王马洛托夫的肋骨,并将其打下擂台。

霍殿阁(1886-1942年),是李书文的开山弟子,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卫。

溥仪当年效仿先人习武强身,技艺出众的霍殿阁被推荐为溥仪的武术教师。

相传曾经和一骑马的武师较劲,霍殿阁让他的马拉他,武师连打数鞭,霍殿阁使出千斤坠的功夫纹丝不动,武师叹服。

霍殿阁画像 1937年,大同公园事件。

霍殿阁之护军弟子和日本士兵打斗,踢死日本狼狗,打伤10余日本兵。

日本人乘机迫使溥仪赶走霍殿阁的护军弟子,霍殿阁离开溥仪。

刘云樵(1909-199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七岁随李书文习武,是李书文最后一个弟子。

李书文教拳认真严格,刘云樵经常因此受伤。

20岁时,父亲原本想让他到朝阳大学法律系念书,但刘云樵拿着学费,跟着李书文四处闯荡。

参军后与日军多次作战,被升为团长。

1936年天津租界内,刘云樵公开挑战日本军校的著名武士剑道高手太田德三郎。

双方器械对决,刘云樵仅用一招“一剑三化影”,就把对方打得心服口服了。

八极拳实战功夫 除了以上几位名家的功夫写照外,八极拳在擂台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不仅在CCTV组织的武林大会中决出过总擂主,在海外,八极拳还登上搏击擂台,并夺得国际冠军。

八极拳的练习者 在委内瑞拉,拳手马杜蝶拜师苏昱彰学习八极拳。

马杜蝶充分发挥八极拳出招刚猛的技击特点,多次在泰国国际泰拳擂台上夺得冠军,充分体现了八极拳的技击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八极拳的实战能力吸引到著名导演陈勋奇、王家卫的注意,他们创作出《一代宗师》。

台湾演员张震扮演的八极拳传承人一线天戏份虽少,但其使用的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一代宗师》中,八极拳传人一线天 为拍摄此电影张震拜师八极拳名家王世泉,苦练3年,每天早上3小时,晚上3小时,终成八极拳高手。

不仅拿下全国八极拳比赛一等奖,还登上了央视羊年春晚舞台。

据说张震在习武之后,出门都很少带保镖了。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姚栋 责任编辑:锦瑟

40米高悬空巨石顶上,竟矗立两座千年宝塔,乾隆曾登顶游览过

在河北承德市区西南30里处,矗立着两座凌空的巨石,峰顶各有一座砖塔,故名曰双塔山。

据专家鉴定,双塔山悬空矗立状态已经有几千万年,在四周没有任何支撑的40米高巨石上,建两座塔实属不易,令人称奇。

据《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山顶双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

1双塔山陡直而立,高不可攀,北峰粗大,高40余米,南峰上粗下细, 34米。

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

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

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

1976年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神奇的是,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

这两座巨石是下窄上宽的倒三角形结构,石头表面受风化侵蚀严重,表面石块松软,难以攀爬。

宝塔的第一层中间是空的,里面供奉着一尊石雕佛像,佛像前有一个案台,案台上摆放着香炉。

根据塔砖背面的绳纹以及生产工艺,专家判定这是典型的辽代青砖。

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双塔建造于辽代,距今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

2那么辽代人是怎样把建筑材料运上去的呢?原来,走进双塔山仔细观察,在两块巨石朝内的一面,对称分布着一些岩石凹槽,这些凹槽是建造者为了运输建筑材料铺路而人为凿出来的。

两块巨石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最近的地方相隔只有几米远,借助凹槽搭起木梯就可以登顶了。

仔细观察有些凹槽里还有未完全腐烂的木梯残片。

辽人为何要费尽心思将塔庙建在巨石顶上呢?这跟当时辽代崇信佛教的习俗有关。

众所周知,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从游牧民族向封建政权转变的过程中,历代皇帝逐渐信奉起佛教,于是全国各地广建寺庙之风盛行,加之契丹族一向崇拜高山和日月,因此他们觉得寺庙建的越高越好,而且为了建寺庙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可料想,双塔山上的寺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

双塔山下有个单塔村,村子怎会叫这个名字呢,原来,此前村子里还有过一个高约7层的单塔,现在村子的半山腰还有单塔塔基的遗址,塔砖的铭文记载着单双塔曾是古代的路标。

除了礼佛,双塔山还有重要的军事路标作用,单塔若是还在的话,和双塔是遥遥相对的,辽人想要南下攻宋的话,双塔山一带是必经之路,但是由于这一代群山环绕,大军到此常常迷路,于是辽代皇帝下令在双塔山一带几个制高点上建立高塔,为南下大军指明方向。

3经过对塔中放置物品的年代鉴定,塔体是建于辽代的,但是塔里面的佛像、香炉、和案几却是乾隆年间的,这说明乾隆年间有人登过此塔。

登顶者谁?又是如何登顶的呢?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他在陪同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避暑时偶遇此塔,二人还登顶过,书中是这样说的: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提到了搭建云梯一事。

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

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

由此可见,在清代乾隆年间时双塔山是有云梯的,倘若乾隆皇帝登上塔山一事属实的话,应该也是通过云梯攀爬而上的。

4建于辽代的双塔山,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遗存,承德市在附近建起了双塔山风景区。

景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十公里处,总面积3000公顷,是承德市区最大的自然风景浏览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传国玉玺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