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百慕大

百慕大三角的神秘海域:未解之谜的探索

时间:2023-10-0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有一个被称为“魔鬼三角”的区域,它就是著名的百慕大三角。

这片神秘的区域充满了各种奇异的传说和未解之谜,让科学家和探险家们争论不休。

百慕大三角,位于北美洲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由大西洋上的一系列岛屿组成。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奇异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片海域成为了一个令人恐惧和迷惑的地方。

1945年,美国海军在这片海域失踪,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此后,多起船只和飞机的失踪事件,使这片海域成为世界未解之谜的焦点。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来探索百慕大三角的神秘之处。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百慕大幽灵”的传说。

许多人称在这片海域看到过一个神秘的白色幽灵,它时而快速移动,时而静止不动。

这个传说的起源和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它的存在使得百慕大三角变得更加神秘。

其次,百慕大三角海域还发生过多起飞机和船只失踪事件。

这些事件中,船只和飞机的雷达、通讯设备都正常工作,但在瞬间消失后未再出现。

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百慕大三角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魔鬼三角。

此外,百慕大三角海域还存在着神秘的生物现象。

一些潜水员在这片海域发现了未知的生物,这些生物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有些甚至可以在水下存活数十年。

这些神秘的生物现象使百慕大三角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海洋奇观。

那么,百慕大三角海域为何如此神秘呢?科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是百慕大三角海域存在着强大的磁场和气候变化,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船只和飞机的航行和通讯设备。

同时,百慕大三角海域还是许多洋流和海底峡谷交汇的地方,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了船只和飞机的失踪。

尽管百慕大三角海域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现象,但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探索,已经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

据称,百慕大三角地区的磁场强度异常,可能会干扰船只和飞机的航行设备。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是造成失踪事件的原因之一。

百慕大三角位于赤道附近,气候变化异常剧烈,包括飓风、闪电和暴雨等极端天气。

这些天气条件可能会干扰船只和飞机的航行设备,导致船只和飞机迷失方向或失去通讯联系。

除了磁场和气候变化之外,百慕大三角海域还存在着许多洋流和海底峡谷。

这些洋流和海底峡谷可能会对船只和飞机的航行产生影响,导致船只和飞机迷失方向或失去通讯联系。

此外,百慕大三角海域还是许多深海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物可能会对船只和飞机的航行产生影响。

尽管目前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百慕大三角海域的神秘现象,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海洋环境的研究,我们相信这些未解之谜终将被揭开。

对于探险家和科学家来说,百慕大三角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探险之地。

南极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2米!我国哪些城市可能被沉海?

全球气温升高南极冰盖融化,哪些城市会消失?曾经的一个科幻问题,现在很可能变成现实。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两极冰川融化也是无法逆转的事情。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南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2米。

海平面一旦上升,沿海城市将受到巨大威胁,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我国沿海城市会是怎样的沉没过程呢? 世界水塔,南极冰盖 北冰洋南极洲,南极作为一片大陆,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地表上覆盖着几千米厚的冰盖。

南极圈内大约有1398万平方公里被冰盖覆盖,占整个南极大陆面积的98%。

这些冰盖厚度大约在2000至2500米之间,最深处的厚度可能超过4000米,相当于半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如此巨大的厚度,让南极冰盖占全球总冰量的90%以上,其中储存的淡水资源,占到全球的70%以上,名副其实的“地球水塔”。

除了主体冰盖外,还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缘冰,新闻中经常听到的冰川融化形成冰山,就是这些陆缘冰的杰作。

大约3400万年前,地球上的超大陆解体,形成了非洲、澳洲、南美洲等多块大陆,南极洲最后从南美洲分离出去,形成了德雷克海峡。

因为大陆分离形成了不同的洋流和大气环流,南极周围的洋流隔绝了来自其他地方的暖流和热量,再加上南极洲所处的位置日照较少,最终形成了一片被冰雪覆盖的陆地。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地球气候也许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但人类科技发展对地球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石化能源被越来越多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排放,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导致原本冻结在南极冰盖不断融化。

冰川储存了大量水资源,既可以让海平面维持在现有的高度,还具有一定的维持地球温度平衡的作用。

大量的冰川相当于一个反射面,对阳光具有一定的反射效果,可以减少留存在地球上的热量。

但如果冰川融化,反射回去的阳光减少,相当于留在地球上的热量增加,这就进一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最高不超过2摄氏度(与工业革命前相比)。

气温上升南极冰盖融化,将给我国和全球的沿海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呢?沿海城市沉没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沿海城市遭遇灭顶之灾 南极冰盖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52米左右,再加上其他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估计将上升66米,到时很多沿海城市必将遭到“灭顶之灾”。

受制于现在全球的贸易方式,沿海城市一般是各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一般而言离着海边越近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南极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我国的诸多沿海城市也将遭到巨大影响。

其实,除了沿海城市,很多现在看来是内陆的城市,也会受到影响。

江苏盐城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先沉没的地方,平均海拔不足10米的盐城市,将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首先沉入海底。

而整个江苏也强不到哪里去,整个省份几乎将全部被海水淹没。

紧邻着江苏的上海市,自然也难逃厄运。

东北地区的沈阳和哈尔滨,现在看来是内陆城市,但随着海平面上升,也会变成一片汪洋,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到时,山东省大部分会被水淹没,剩余的高地最终变成大海中的两座岛屿。

内陆省份河南将成为梦寐以求的沿海省份,当然也会有部分城市被海水淹没。

北京平均海拔只有43.5米,海平面一旦上升52米,北京大部分也将被淹没,诸多古建筑会变成海底遗存。

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到时随着海水倒灌,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变成咸水湖,本来就缺水的我国,到时候会更加雪上加霜。

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又一个“亚特兰蒂斯”。

各地建立起来的城市都会被海水吞没,高楼大厦会变成海洋生物的乐园,人类只能背井离乡往内陆迁移。

东部沿海地区被吞没,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到影响,很可能变成盐碱地不再适宜耕种,对我国而言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打击,甚至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很可能毁于一旦。

其他国家也难逃噩运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我国一个国家的事,全球所有国家的沿海地区受到巨大影响。

西欧国家荷兰,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低于海平面高度,相当于是一座水下国家,目前还能通过堤坝等人工建筑,阻挡海水入侵。

一旦海平面上升50多米,现在所有的堤坝将完全失去作用,整个荷兰将从地区上被抹去,成为一个历史记载中的国家。

英国和法国也强不到哪里去,虽然不会像荷兰一样被全部淹到水下,但无疑会丢掉大部分国土,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国家变得更小。

美国作为两边都靠海的国家,冰盖融化之前,这种地理位置是巨大优势。

因为有大洋阻隔,就连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能波及美国本土。

正所谓有得必有失,也正是两边都靠海的缘故,海平面一旦上升,美国东西两岸的城市都将受到影响。

旧金山只会剩下几座山丘,成为海面上的孤岛。

诸多太平洋岛国,目前已经遭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瑙鲁甚至已经在澳大利亚买好了地皮,等着以后举国搬迁。

如果海平面上升52米,到时候太平洋岛国被淹没,这些国家的人很可能将无处可去。

就算是瑙鲁未雨绸缪在澳大利亚买了大楼,但也没法保证到时一定能顺利入住。

《国家地理》也曾发表论文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全球洋流气候受到巨大影响,非洲地区很多地方也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未来生存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的邻居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海平面大幅上升后,日本人只能搬迁到火山一带生活。

虽然日本平均海拔有300多米,但那是因为有很多高海拔的火山,平均之后把数据拉上去的结果。

就如你和姚明一起算平均身高,虽然可能接近2米,但不能代表你就真的接近2米高。

大部分日本人生活的区域,海拔位于40米到90米之前,四五十米的海拔又占据着大部分人口,这就导致海面上升很可能淹没人口密集的城市。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各个国家沿海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对太平洋大国而言更是灭顶之灾,连逃都没地方可以逃。

而且海水侵蚀倒灌,还会摧毁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引发物种灭绝问题,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圈。

大量淡水汇入到海洋中,改变地球的水资源分布,还会扰乱目前的洋流和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模式,带来更极端的恶劣天气,对农业、生态平台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各种各样灾难性的后果,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的,想要避免或减缓出现类似情况,只能靠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之前举办过多次的地球气候会议,还有各国签署的《巴黎协定》等,都是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暖而采取的措施,但目前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球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不想管了,包括但不限于欧洲诸国和美国等。

当年工业革命和后来石化能源大规模应用,主要集中在这些发达国家,它们对气候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本还想通过各类气候协定、碳排放等锁死发展中国家的上升之路,但后来看到没啥效果,又翻脸不认账,准备不承认《巴黎协定》等气候协议规定的责任。

欧美国家拖后腿,全球变暖趋势无法逆转,我们目前能做的除了尽量控制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就是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护措施,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保护环境阻止地球持续变暖,这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虽然其他国家拖后腿,但我们为子孙后代计,尽最大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地球。

南极“藏着”一台地球“碳泵”?它的减速会加剧全球变暖吗?

来源:中国气象 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熙晨 ■南极底层水如同“碳泵”一样,帮助捕获人类每年排放碳的三分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器”之一。

■南极底层的海水正在变暖、体积正在缩小。

过去几十年里,受南极海冰持续消融等因素影响,南极底层水生成速度减缓了大约30%。

■南极深层水不仅是重要的“碳泵”,也是重要的“热泵”。

01 潜藏深海的“碳泵” 在南极洲,数万亿吨寒冷、高密度、富氧的水从大陆架倾泻而下,一直下沉到洋盆底部,这就是南极底层水(AABW)。

它形成于南大洋表面,占全球海洋体积的30%至40%,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水体之一。

这些底层水体在洋流中沿着海底向北扩散,然后缓慢上升,到达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

大洋环流传输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NASA 通过这种方式,南极洲驱动一个被称为“翻转环流”的全球洋流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热量、碳和营养物质。

翻转环流连接着全球所有的海洋,像“碳泵”一样帮助捕获了人类每年排放的三分之一的碳,对于维持地球气候稳定至关重要,而且这也是氧气到达深海的主要途径。

“南极底层水控制着全球大洋底层环境的变化。

它不但为大洋底层水体提供了丰富的溶解氧,也在深海中封存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影响了海洋表层热量向深层的输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器之一。

换句话说,南极底层水对于数十年至千年时间尺度上的海洋热量和碳封存都至关重要。

”李熙晨说。

然而,在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碳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02 “碳泵”正在减速 有研究显示,南极深层的海水正在变暖、体积正在缩小,这两个迹象表明洋流正在放缓,使得上层的温暖海水得以侵入。

分析发现,1992年至2017年,南极底层水生成速度减缓了大约30%,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甚至比气候模型预测的还要早。

为何体积如此庞大的环流生成速度会减速呢? 这主要是由海冰持续消融导致的。

南极海冰被认为是生成底层水的一个“发动机”,海冰凝结过程会析出大量盐分,造成周围海水盐度上升,密度增大,从而下沉到洋盆底部,形成南极底层水。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南极海冰持续消融,导致淡水释放,表层水密度减小,其下沉受阻,最终抑制了底层水的形成。

气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极洲年平均气温上升了3.2℃,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

南极和南大洋联盟称,南极海洋升温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

海冰质量 20世纪80年代,南极洲平均每年损失400亿吨冰。

到2020年,这一数字扩大逾6倍,达到每年2520亿吨。

海冰面积 9月10日,南极海冰面积为1696万平方公里,是1979年有卫星观测数据以来南极冬季海冰面积峰值的最低纪录。

此外,由太平洋多年代际涛动(IPO)驱动的大气遥相关引发南极附近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韦德尔海域存在较强的北风异常,将大量暖空气输送到该海域,导致海冰加速消融,并进一步导致南极底层水减少。

03 南极底层水生成减速或加剧全球变暖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指出,南极海冰面积曾在数十年里长期保持稳定,甚至略有扩大。

然而自2016年8月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几乎每月都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呈大幅下降趋势。

冰盖融化。

图片来源:英国南极调查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南极海冰面积将持续甚至加速缩减,南极驱动的翻转环流也可能进一步放缓,这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南极底层水不仅是重要的“碳泵”,也是重要的“热泵”,可以将全球变暖的额外热量输送并储存到深海。

南极底层水生成速度降低可能同时造成海洋吸热减弱以及“固碳”减弱,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热量滞留在大气中,这反过来又将加剧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随着底层水流减慢,深海的氧气供应也将减少。

温暖的含氧量较低水体不断取代寒冷的富氧底层水,导致氧气含量进一步降低,这将给海洋生物的生存繁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威胁。

海洋动物会对氧气的微小变化做出反应,深海动物适应了低氧条件,但仍需要呼吸,氧气的流失可能会导致它们迁移到其他地区寻求“避难所”或改变其行为。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可供这些动物生长发育的生存环境预计下降幅度将高达25%。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吴鹏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