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飞机和船只在百慕大三角海域不断神秘地失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一地区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下面是各科学家提出的猜想:
百慕大三角海域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的正常航行,并导致机、船遇难。
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一个巨大的暗洞,它穿越美洲大陆,直通太平洋。
这种巨大的洞穴,产生一股极大的吸力,过往的飞机和船只,就可能被吸到海底。
百慕大三角区海底存在黑洞,黑洞是一种死亡了的星球,当它的能量用完之后,便出现奇妙的"内缩"现象。
这种"内缩"的吸力极强,连光线也能被吸进去,因为没有光发射出来,所以是个黑洞,但可以探测到。
大约在1500年前,有一直径约50公里的巨大陨石,坠落在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产生的巨大撞击力能量全部消耗殆尽后,便出现"内缩",同时产生强大的吸力。
从那时起,过往的飞机和船只自然会被黑洞吸进去。
百慕大三角区海面布满了直径数千米,甚至数百公里的巨大漩涡。
这种巨大的漩涡从海底旋到海面,能产生一个强大的电磁场,导致飞机、船只失事。
百慕大三角区存在直径约2000公里的巨大漩涡。
它就像一面巨大的凹面镜,在阳光入射角60-70°时,聚焦点直径可达数百至千米,其温度之高,足以使飞机和船只顷刻间熔化,即使稍有靠近,也能引起爆炸烧毁。
夜间能将星光、月光聚焦,使磁场扰动,造成飞机、船只上的仪器失灵,导致机、船毁灭。
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许多孔洞,这些海底孔洞,不断放出甲烷和其它有毒气体,机、船人员吸入这种气体便窒息而死,而机、船被急风恶浪吞噬。
百慕大三角区海域的海底,沉积了一层由动植物遗体和沉船等组成的"水合物"。
这层"水合物"一旦海底火山爆发或受海洋暖流的冲击,就会溶解,产生大量甲烷。
甲烷从海底上冒,形成无数气泡,使海水压力减小。
气泡上冒到海面破裂,便造成海水的"中空",当船只由"实水"驶入"虚水"区时,虚水因无支撑船只重量,便沉入海底。
飞机经过这一海域时,因甲烷将空气中的氧气"逼离",造成缺氧熄火而坠落。
飞机在坠落过程中,从排气管中排出的灼热,带有火花的废气,引燃四周的甲烷,将飞机烧毁。
地理位置
百慕大三角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
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
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
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此外,百慕大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
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
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百慕大三角海区穿过。
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公里,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
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百慕大三角海区通过。
百慕大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
百慕大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异常地磁带
百慕大三角的奇怪之处,在于海洋和大气层。
此处的海洋和大气层发出的波段与其他海洋区域不同。
因此,很多船只和飞机在此消失。
卫星记录的数据显示,在南大西洋存在地磁异常带,这里只存在地球内部辐射。
这条辐射带被命名为范艾伦带。
地球辐射带有两个外部辐射和内部辐射。
他们到达地磁层积累高能粒子,从而防止他们侵入地球,内层带主要有质子组成,而外层带充满了电子。
内外层带的形状都像甜甜圈。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范在分析来自卫星“探险者一号”的数据后发现了内层带。
因此百慕大三角辐射带被命名为范艾伦带。
这也证明了前苏联物理学家谢尔盖 维拉诺夫和亚历山大的研究。
科学家表示,正是因为百慕大三角存在一条地磁带才产生了这种罕见的地理情况,他们是通过俄罗斯的三号飞船进行数据采集的。
数据显示,当出现长时间的太阳活动时,例如耀斑、太阳黑子,地球有时候会发生变化出现第三个波带。
太阳状态稳定的时候,这层波带会自然消失。
2012年,美国航天局发射两颗测量卫星。
通过他们的测量,得到的数据显示,该地区的粒子可以瞬间从0加速到接近光速,除此之外还发出超低速电磁波。
海底金字塔
1967年,一位美国飞行员罗伯尔·布卢斯和助手迪米特来·勒皮科夫驾机在百慕大海区的巴哈巴群岛一带低空飞行。
突然他们发现比米尼岛水面下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
次年8月,考察组来到比米尼岛水域展开水下考古工作,发现,在比米尼岛水下,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洋底,它们结构严密,规模宏大,形状变化多端。
长达1600米的大石墙,由长4.5米,宽6米,高3米的大石块砌底,每块大石至少重25吨。
石砌的街道,还用长方形或多边形的石头排列出各种图案花样。
一座高42米,每边长54米的平顶金字塔,沉睡在距海面近400米的水下,另外还发现有码头、港口设备遗迹和大理石的雕像。
1978年,国际潜水中心主任罗歇韦率领一部分队员来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突然大晴天起了风暴,海面瞬时间迷雾茫茫,白光直射天空,小船已无法控制,他们只好舍身潜入海里。
当潜入100米深处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速度从洞中穿过,激起海面怒涛狂卷,水雾飞腾,工夫不大,当这一现象消失,海面又恢复了平静。
经细心测定,他们发现,坐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塔的每边长300米,建筑年代约比埃及金字塔早7000年。
由于海水太深,环境复杂,水下勘察的科学家无法断定,该金字塔与大西洋底的其他古建筑群是否系同时代的产物。
在发现这座巨型水下金字塔的前两年,科学家们就在其东面发现有一座金字塔深藏在百慕大海区的底部,它的塔顶离水面达700米。
对大西洋中百慕大海底文明遗址的最新发现是在1989年,两名挪威潜水员在“魔三角”的一个水底平原上见到一座古城。
他们二人用水底摄影机拍下了有关镜头,从中可以看到许多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座座圆房顶的建筑物排列道路两旁,此外还有竞技场及长方形的建筑物。
它们都保存完好。
这两位挪威人自信发现了柏拉图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古陆”。
2012年,美、法两国的科学家联合其他国家正在对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床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个人类从未发现的金字塔。
金字塔周围长300米,高200米,海床上露出的部分,从底部到顶尖的高度是100米。
初步推断这个结构是由玻璃或者类似玻璃的材质组成,因为它全部都是光滑,部分属于半透明的形态。
最近,由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谜的小组,利用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进行侦察,揭开了这一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之谜。
根据激光扫描的照片发现,在这个三角地区有一个威力无穷的型湍流漩涡。
领导这个调查小组的首席科学家阿科尔博士表示,这个巨型漩涡出现时只不过3秒钟,但其威力无穷,令人难以置信。
它的吸引力之强,比地球上任何飓风、大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威力都强得多,与月球影响地球潮汐的万有引力相比毫不逊色,它可以影响月球上的天气。
这个巨大的漩涡出现时,飘忽不定,难以测摸,要在大西洋寻找到它,真像大海捞针。
这也是前人未能解释百慕大三角之谜的主要原因。
当突如其来的巨大漩涡出现时,所向披靡,海上的舰船,九霄云空的飞机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机、船失踪。
那末,这么大的巨型湍流漩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探索。
2023.9.17
蜘蛛侦探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两极冰川融化也是无法逆转的事情。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南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2米。
海平面一旦上升,沿海城市将受到巨大威胁,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我国沿海城市会是怎样的沉没过程呢? 世界水塔,南极冰盖 北冰洋南极洲,南极作为一片大陆,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地表上覆盖着几千米厚的冰盖。
南极圈内大约有1398万平方公里被冰盖覆盖,占整个南极大陆面积的98%。
这些冰盖厚度大约在2000至2500米之间,最深处的厚度可能超过4000米,相当于半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如此巨大的厚度,让南极冰盖占全球总冰量的90%以上,其中储存的淡水资源,占到全球的70%以上,名副其实的“地球水塔”。
除了主体冰盖外,还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缘冰,新闻中经常听到的冰川融化形成冰山,就是这些陆缘冰的杰作。
大约3400万年前,地球上的超大陆解体,形成了非洲、澳洲、南美洲等多块大陆,南极洲最后从南美洲分离出去,形成了德雷克海峡。
因为大陆分离形成了不同的洋流和大气环流,南极周围的洋流隔绝了来自其他地方的暖流和热量,再加上南极洲所处的位置日照较少,最终形成了一片被冰雪覆盖的陆地。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地球气候也许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但人类科技发展对地球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石化能源被越来越多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排放,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导致原本冻结在南极冰盖不断融化。
冰川储存了大量水资源,既可以让海平面维持在现有的高度,还具有一定的维持地球温度平衡的作用。
大量的冰川相当于一个反射面,对阳光具有一定的反射效果,可以减少留存在地球上的热量。
但如果冰川融化,反射回去的阳光减少,相当于留在地球上的热量增加,这就进一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最高不超过2摄氏度(与工业革命前相比)。
气温上升南极冰盖融化,将给我国和全球的沿海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呢?沿海城市沉没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沿海城市遭遇灭顶之灾 南极冰盖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52米左右,再加上其他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估计将上升66米,到时很多沿海城市必将遭到“灭顶之灾”。
受制于现在全球的贸易方式,沿海城市一般是各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一般而言离着海边越近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南极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我国的诸多沿海城市也将遭到巨大影响。
其实,除了沿海城市,很多现在看来是内陆的城市,也会受到影响。
江苏盐城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先沉没的地方,平均海拔不足10米的盐城市,将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首先沉入海底。
而整个江苏也强不到哪里去,整个省份几乎将全部被海水淹没。
紧邻着江苏的上海市,自然也难逃厄运。
东北地区的沈阳和哈尔滨,现在看来是内陆城市,但随着海平面上升,也会变成一片汪洋,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到时,山东省大部分会被水淹没,剩余的高地最终变成大海中的两座岛屿。
内陆省份河南将成为梦寐以求的沿海省份,当然也会有部分城市被海水淹没。
北京平均海拔只有43.5米,海平面一旦上升52米,北京大部分也将被淹没,诸多古建筑会变成海底遗存。
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到时随着海水倒灌,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变成咸水湖,本来就缺水的我国,到时候会更加雪上加霜。
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又一个“亚特兰蒂斯”。
各地建立起来的城市都会被海水吞没,高楼大厦会变成海洋生物的乐园,人类只能背井离乡往内陆迁移。
东部沿海地区被吞没,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到影响,很可能变成盐碱地不再适宜耕种,对我国而言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打击,甚至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很可能毁于一旦。
其他国家也难逃噩运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我国一个国家的事,全球所有国家的沿海地区受到巨大影响。
西欧国家荷兰,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低于海平面高度,相当于是一座水下国家,目前还能通过堤坝等人工建筑,阻挡海水入侵。
一旦海平面上升50多米,现在所有的堤坝将完全失去作用,整个荷兰将从地区上被抹去,成为一个历史记载中的国家。
英国和法国也强不到哪里去,虽然不会像荷兰一样被全部淹到水下,但无疑会丢掉大部分国土,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国家变得更小。
美国作为两边都靠海的国家,冰盖融化之前,这种地理位置是巨大优势。
因为有大洋阻隔,就连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能波及美国本土。
正所谓有得必有失,也正是两边都靠海的缘故,海平面一旦上升,美国东西两岸的城市都将受到影响。
旧金山只会剩下几座山丘,成为海面上的孤岛。
诸多太平洋岛国,目前已经遭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瑙鲁甚至已经在澳大利亚买好了地皮,等着以后举国搬迁。
如果海平面上升52米,到时候太平洋岛国被淹没,这些国家的人很可能将无处可去。
就算是瑙鲁未雨绸缪在澳大利亚买了大楼,但也没法保证到时一定能顺利入住。
《国家地理》也曾发表论文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全球洋流气候受到巨大影响,非洲地区很多地方也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未来生存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的邻居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海平面大幅上升后,日本人只能搬迁到火山一带生活。
虽然日本平均海拔有300多米,但那是因为有很多高海拔的火山,平均之后把数据拉上去的结果。
就如你和姚明一起算平均身高,虽然可能接近2米,但不能代表你就真的接近2米高。
大部分日本人生活的区域,海拔位于40米到90米之前,四五十米的海拔又占据着大部分人口,这就导致海面上升很可能淹没人口密集的城市。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各个国家沿海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对太平洋大国而言更是灭顶之灾,连逃都没地方可以逃。
而且海水侵蚀倒灌,还会摧毁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引发物种灭绝问题,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圈。
大量淡水汇入到海洋中,改变地球的水资源分布,还会扰乱目前的洋流和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模式,带来更极端的恶劣天气,对农业、生态平台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各种各样灾难性的后果,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的,想要避免或减缓出现类似情况,只能靠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之前举办过多次的地球气候会议,还有各国签署的《巴黎协定》等,都是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暖而采取的措施,但目前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球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不想管了,包括但不限于欧洲诸国和美国等。
当年工业革命和后来石化能源大规模应用,主要集中在这些发达国家,它们对气候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本还想通过各类气候协定、碳排放等锁死发展中国家的上升之路,但后来看到没啥效果,又翻脸不认账,准备不承认《巴黎协定》等气候协议规定的责任。
欧美国家拖后腿,全球变暖趋势无法逆转,我们目前能做的除了尽量控制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就是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护措施,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保护环境阻止地球持续变暖,这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虽然其他国家拖后腿,但我们为子孙后代计,尽最大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地球。
■南极底层的海水正在变暖、体积正在缩小。
过去几十年里,受南极海冰持续消融等因素影响,南极底层水生成速度减缓了大约30%。
■南极深层水不仅是重要的“碳泵”,也是重要的“热泵”。
01 潜藏深海的“碳泵” 在南极洲,数万亿吨寒冷、高密度、富氧的水从大陆架倾泻而下,一直下沉到洋盆底部,这就是南极底层水(AABW)。
它形成于南大洋表面,占全球海洋体积的30%至40%,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水体之一。
这些底层水体在洋流中沿着海底向北扩散,然后缓慢上升,到达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
大洋环流传输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NASA 通过这种方式,南极洲驱动一个被称为“翻转环流”的全球洋流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热量、碳和营养物质。
翻转环流连接着全球所有的海洋,像“碳泵”一样帮助捕获了人类每年排放的三分之一的碳,对于维持地球气候稳定至关重要,而且这也是氧气到达深海的主要途径。
“南极底层水控制着全球大洋底层环境的变化。
它不但为大洋底层水体提供了丰富的溶解氧,也在深海中封存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影响了海洋表层热量向深层的输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器之一。
换句话说,南极底层水对于数十年至千年时间尺度上的海洋热量和碳封存都至关重要。
”李熙晨说。
然而,在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碳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02 “碳泵”正在减速 有研究显示,南极深层的海水正在变暖、体积正在缩小,这两个迹象表明洋流正在放缓,使得上层的温暖海水得以侵入。
分析发现,1992年至2017年,南极底层水生成速度减缓了大约30%,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甚至比气候模型预测的还要早。
为何体积如此庞大的环流生成速度会减速呢? 这主要是由海冰持续消融导致的。
南极海冰被认为是生成底层水的一个“发动机”,海冰凝结过程会析出大量盐分,造成周围海水盐度上升,密度增大,从而下沉到洋盆底部,形成南极底层水。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南极海冰持续消融,导致淡水释放,表层水密度减小,其下沉受阻,最终抑制了底层水的形成。
气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极洲年平均气温上升了3.2℃,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
南极和南大洋联盟称,南极海洋升温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
海冰质量 20世纪80年代,南极洲平均每年损失400亿吨冰。
到2020年,这一数字扩大逾6倍,达到每年2520亿吨。
海冰面积 9月10日,南极海冰面积为1696万平方公里,是1979年有卫星观测数据以来南极冬季海冰面积峰值的最低纪录。
此外,由太平洋多年代际涛动(IPO)驱动的大气遥相关引发南极附近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韦德尔海域存在较强的北风异常,将大量暖空气输送到该海域,导致海冰加速消融,并进一步导致南极底层水减少。
03 南极底层水生成减速或加剧全球变暖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指出,南极海冰面积曾在数十年里长期保持稳定,甚至略有扩大。
然而自2016年8月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几乎每月都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呈大幅下降趋势。
冰盖融化。
图片来源:英国南极调查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南极海冰面积将持续甚至加速缩减,南极驱动的翻转环流也可能进一步放缓,这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南极底层水不仅是重要的“碳泵”,也是重要的“热泵”,可以将全球变暖的额外热量输送并储存到深海。
南极底层水生成速度降低可能同时造成海洋吸热减弱以及“固碳”减弱,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热量滞留在大气中,这反过来又将加剧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随着底层水流减慢,深海的氧气供应也将减少。
温暖的含氧量较低水体不断取代寒冷的富氧底层水,导致氧气含量进一步降低,这将给海洋生物的生存繁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威胁。
海洋动物会对氧气的微小变化做出反应,深海动物适应了低氧条件,但仍需要呼吸,氧气的流失可能会导致它们迁移到其他地区寻求“避难所”或改变其行为。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可供这些动物生长发育的生存环境预计下降幅度将高达25%。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吴鹏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