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空难

也航空难唯一幸存者之谜

时间:2023-07-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像巴卡里一样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幸存, 在于他们能在关键时刻集中注意力, 把握机会逃生。

在40%的空难中, 乘客都有机会从恶劣的形势下生存下来, 而真正能把握住机会的却只有极少数。

有时候, 奇迹就会发生在你身边, 或者直接发生在你身上, 让所有关注你的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也航空客A310型客机载142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 6月30日在临近科摩罗首都莫罗尼机场时坠入印度洋。

但请不要认为所有乘客都已经遇难, 至少有一名法国女孩生还, 她的名字叫巴亚·巴卡里。

没错, 她就是奇迹的创造者。

那么, 巴卡里凭什么在恶劣的空难中存活?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飞机突然坠入大海, 我发现自己掉进水里, 周围一片黑暗, 我什么也看不见。

” —获救少女巴亚·巴卡里神的旨意”令所有人意外的是, 惟一幸存者、 法国13岁少女巴亚·巴卡里几乎不会游泳, 也未穿救生衣, 被从飞机上抛进印度洋之后, 她抓住漂浮的飞机残骸, 在黑暗的海上坚持了几个小时, 直到救援人员发现她的身影。

躺在医院里, 巴卡里仅是锁骨轻微骨裂, 脸部有些皮肉伤。

媒体早前报道巴卡里只有5岁, 后改为14岁, 最后更正为13岁。

她原本住在法国马赛市, 和母亲阿兹扎乘坐失事的也航客机前往科摩罗探望亲戚, 不想途中出现意外, 她的母亲极可能已经遇难。

谈起空难, 父亲卡西姆一脸无奈: 我为妻子感到难过, 但女儿还活着, 我感到些许惊喜。

”由于身在巴黎, 而受伤的女儿在科摩罗首都莫罗尼医院养伤, 所以卡西姆只能通过电话与女儿联系。

在接受法国电台采访时, 卡西姆说: 我和女儿通电话, 问她发生何事, 她说: ‘爸爸,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飞机突然坠入大海, 我发现自己掉进水里, 周围一片黑暗, 我什么也看不见。

’”卡西姆说: 她没什么感觉, 就发现自己掉进海里。

她可以听到人们讲话, 但在半夜却什么也看不见。

她努力抓住一个漂浮的东西。

”卡西姆清醒地知道, 女儿几乎不会游泳, 她是个非常非常羞怯的女孩, 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能在空难中逃生。

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奇迹, 我只能说这是神的旨意。

”在电话中, 女儿巴卡里问起母亲的情况, 卡西姆和医生们为了不打击她, 骗她说妈妈也获救了, 住在她病房的隔壁。

这不是真的, 我都不知道让谁去告诉她真相。

”科摩罗救援小组的负责人说, 少女生还确实是一个奇迹”。

营救人员赛义德·阿布迪拉伊中士对欧洲广播1台说, 他们当时发现这个女孩在波浪中拼命游泳, 她周围是遇难者的尸体和飞机残骸。

我们一开始向她扔过去一个救生圈, 但她没抓住, 我不得不跳入水中将她救起。

她不住地发抖, 我们在她身上裹了4件衣服, 又让她喝了热糖水, 然后简单地问了她的名字和住址。

”7月1日晚, 巴卡里在法国官员陪同下乘坐一辆救护车离开科摩罗马鲁夫医院, 在机场登上一架前往巴黎的专机, 2日回到父亲身边。

法国合作部长阿兰·茹瓦扬代之前专程前往科摩罗探视巴卡里。

这绝对是个奇迹。

”茹瓦扬代评价道,她是个勇敢的姑娘??她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身体和精神力量。

”飞机后座最安全?对于巴卡里的奇迹生还,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儿科专家阿里斯代尔·萨克利夫博士解释说: 这应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儿童的肢体长度较短, 而身体中却具有更多的体液来抵抗创伤。

从某种角度来说, 他们有让自己幸存的‘余地’。

”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巴卡里能在也航空难中奇迹生还, 至少论据并不充分。

事实上, 如何在空难中求生现在已经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

航空学专家约翰·埃金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研究机构空中数据研究”负责人。

谈及空难生存之道, 埃金说: 我认为没有任何幸存模式, (能否生存)只是碰运气。

”埃金解释: 不存在飞行器中的一些位置使人们更容易幸存的情况, 原因是它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外事件的种类——取决于飞行器如何撞击, 幸存者有时全在机尾, 有时则在机身前部。

”在美国《大众机械》月刊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 航空学作者戴维·诺兰提出关于位置幸存说”的不同观点。

分析20起至少有1人丧生、 1人幸存的美国空难后, 诺兰认为, 飞机后部的座位安全性更高。

同身处前几排的乘客相比, 离机尾近的乘客在空难中幸存几率大约高40%。

”诺兰发现, 对坐在机翼后方座位上的乘客而言, 在致死至少1人的空难中幸存几率为69%;对身处经济舱和机翼前方座位的乘客而言, 幸存几率为56%;头等舱和商务舱的乘客幸存几率为49%。

情绪与灾难在大灾难中, 为什么有些人能奇迹般存活下来, 而有些人则要命丧黄泉呢?难道这一切都与位置有关, 抑或是偶然?事实上, 像巴卡里一样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幸存, 在于她们能在关键时刻集中注意力, 把握机会逃生。

逃生机会都是平等的, 而真正能把握住的只有极少数。

在生死存亡时刻, 大多数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而有一些人恰好能做到这点。

研究人员在研究伦敦地铁突击事件、 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以及2001年的9·11事件时发现, 人们在面对袭击和灾难时异常恐慌, 但却不想采取任何行动, 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 或者本能地跑两步。

除非有人大声喊叫告诉他们怎么做, 否则他们只会听天由命。

兰开斯特大学生存心理学家约翰·里奇博士正在研究这一现象, 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不可思议反应综合征: 面对灾难时, 人们不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现实, 情愿在潜意识里相信这只是自己的幻觉。

这种对自己的欺骗让人们不愿意放弃手头的工作, 相信一切都还OK。

一些专家也称之为分析瘫痪”——重大的压力让人们失去分析判断能力, 变得像雕像一样呆板。

里奇把在紧急情况下的人群分为三类:能在灾难中成功逃生的幸存者;根本没有机会逃生的不幸者;本来有机会逃生, 却最终死亡的人。

飞机上有老鼠窜来窜去?长安航空:属实!已做捕鼠消杀处理

视频截图 西部网讯(记者 杨晏宁)12月3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12月2日乘坐的长安航空公司航班发现机舱有老鼠窜来窜去。

“如果老鼠在空中啃食飞机线路,是否对飞机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后果?一百多人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否能够有保障呢?” 当天上午,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联系了视频拍摄者刘先生了解情况。

刘先生称,自己是乘坐新疆喀什飞往西安咸阳机场的9H8356航班,当时飞机已经在西安咸阳机场降落,有几名女乘客突然尖叫,称发现了老鼠。

据刘先生回忆,他现场就询问了该航班乘务人员情况,并且表示需要航空公司针对这个问题给他一个回复。

“但是一直到现在并未接到航空公司的回电,也没有一个解释。

” 长安航空飞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此,记者联系了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公司非常重视此事,在飞机落地后就安排了地面工作人员进行了捕鼠作业,同步对飞机进行了深度消毒。

“目前发现这是一个小家鼠,维修工程师也对飞机各项系统进行了严密排查,目前为止一切均正常,没有发现飞机系统或零件有异常情况。

”该客服表示,目前还未查到老鼠进入机舱的原因。

记者在爱企查查询显示,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系海南航空旗下公司,其占有71%的股权。

此外,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国内外航班上已多次出现老鼠“入侵”机舱事件。

2024年9月5日,由上海浦东飞往新疆喀什的东航航班MU6219,因“飞行途中出现老鼠原因”曾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备降。

2024年5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在一架入境客运航空器内捕获活鼠1只。

此前有航司申报称,驾驶舱内线缆有鼠咬痕迹,并发现鼠粪1粒。

工作人员采取放置鼠笼、鼠夹、粘鼠板等方法,在客舱里将活鼠捕获。

2020年11月,由江苏徐州飞往云南丽江的祥鹏航空8L9838次航班,途径贵阳时因机上有老鼠紧急停飞。

乘客张女士说,“我觉得比中五百万的几率还要低。

空姐打开行李架,一个包后面蹿出一只小老鼠。

”事后,所有乘客被请下飞机安置至酒店,随后航班取消。

编辑:杨晏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创 中国靠技术杀出一条血路!美国满眼担忧,不敢再卡脖子

看得出来,C919这次让美国人急了,喊话中国赶紧合作在天空中,有两位长期霸占地位的巨头:波音和空客。

然而,随着2017年C919的大型客机从中国的工厂起飞,全球航空界的版图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位来自东方的新秀正大步迈入这个领域,试图打破旧有的垄断。

1、国产大飞机装上“中国心” 先来看看C919的“硬件配置”:全长38.9米,翼展35.8米,高达11.95米。

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的是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勃勃雄心和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C919已经成功交付9架,并开通了5条航线,与世界五座城市紧密相连,累计安全载送近50万名乘客。

这对于一个依赖自主研制的航空项目来说,不仅仅是里程碑,而是一场航空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标记,它宣告着中国终于打破世界垄断,有能力与波音、空客在空中掰一掰手腕了。

当然,比起这些,C919的内核更为重要。

发动机,向来是飞机心脏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部分。

毕竟没有强劲的“心脏”,一切华丽的外表都只是浮云。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中国国产航空发动机CJ-1000AX横空出世,并于2023年在上海成功完成整机点火,核心机转速达到了惊人的6600转每分钟。

这标志着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首次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验证平台,无疑为未来航发国产化提供了深厚的技术动力,让国产大飞机装上“中国心”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2、美国不敢对中国大飞机“卡脖子” 没想到的是,中国在航发领域的突破,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就连美国都感到些许担忧。

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和欧洲发动机制造巨头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他们的技术封锁和壁垒并非虚言。

然而,中国工程师用他们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毅力,逐渐在技术封闭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背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中国航空,需要更多的“自己造”。

对此,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召开听证会,美国企业和政界对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展开激烈探讨,而焦点,则被锁定在如日中天的中国航空工业上。

美国航空动力咨询公司的总经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亚在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应摒弃保护主义,继续保持与中国的航空合作。

此番看似友好的建议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层更为深刻的战略意图——以合作之名,行掌控之实。

3、美国忧虑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知道,目前,美国通用电气、普惠公司,以及英国罗尔斯-罗伊斯,正垄断着航空领域,他们拒绝向中国转让关键技术。

然而,中国明白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即便面对技术封锁,中国依旧相信:一步一个脚印,终究能到达彼岸。

所以,在理查德·阿布拉菲亚看来,一旦切断与中国的联系,那就相当于倒逼中国在喷气发动机领域自力更生,这反而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上述忧虑并非空穴来风。

在未来十几年里,如果中国能如计划般推出完全国产化的大型喷气客机,那将意味着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开始了。

所以,美国一方面希望通过技术合作维持对华优势;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随着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任何阻挡都会促使中国更快地建立自己的全产业链。

这种两难困境,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的突破,以及美国对中国战略决策的重新审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空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