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三星堆到底什么来头为什么商朝一灭亡就埋掉所有国宝考古新

时间:2023-07-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提起三星堆,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秘。

由于一直没有发现文字,并且与中原的位置相隔甚远,想到那些黄金面具、青铜神树、金权杖、青铜大力人似乎就将我们拉到了那个神秘遥远的年代。

甚至由于造型太过奇特,工艺太过精美,有人将其与外星人联系在一起。

也许你从网上看到过这些图片也觉得惊叹,但是远远不及亲眼看到这些穿越了千年时光站在你面前的青铜器所带来的震撼

有人说,到了三星堆文物的面前,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从未体验过的。

除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们身上还带着千年的谜团,似乎身上包围着重重迷雾。

它们不仅仅是文物,更是被人们遗忘千年的文化,即使研究了几十年,我们对它的争议也还没有定论。

在最新的发现中,有学者称,他相信三星堆应该是有文字的,毕竟发掘了几十年,我们所看到的三星堆依然只有不到遗址百分之二

也许等有一天我们能够真的解开它们身上的种种谜团,真相会令我们再次大吃一惊。

但是我们今天仍可以就至今的考古发现,推断一下关于三星堆的种种。

这就需要我们梳理一下我们已知的三星堆。

三星堆的发现与地址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面积约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到3000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929年被月亮湾村的老汉燕道城在自家院子周围的水沟里发现。

1934年被当时作为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带领考古队出土文物600多件,至此三星堆才真正地走入人们眼中。

1986年发掘了1、2号祭祀坑”,2020年以来,众高校与科研组织联合展开三星堆的继续发掘,在1、2号祭祀坑”周围,相继发掘了3号到8号六个祭祀坑”,这些距今3000年的文物再次站到了世人面前。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一本穿越千年的故事书被人们尽力地掀开一角。

神秘古国——古蜀国

四川成都平原的古文化有很多,包括新时期时代的宝墩文化、被视为成都历史开源的金沙遗址,象征古代建筑文化的十二桥路,以及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三星堆文化。

这些文化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但将他们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以三星堆文化为核心的神秘古国——古蜀国。

所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是说的这个神秘古国。

但是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文化又存在较大差异。

看起来似乎并不同源。

这就令人们怀疑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并不只有蜀地

那三星堆文化究竟起源于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星堆的文化起源

关于三星堆的文化起源,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由于三星堆文物没有文字记载,又造型奇特,与中原同期文物与异域文化都完全不同,所以其中最被人认可的说法就是,三星堆文化其实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想必大家都听过李白《蜀道难》中的著名诗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就是形容了蜀地的荒芜

在如此不发达的蜀地,三星堆的祖先们究竟是怎么做到如此发达的青铜器手工业的呢?

其实,有研究发现可以为我们做出解释。

在三星堆早期遗迹中出土了一种中原地区的典型器物——陶盉

陶盉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清晰,盛产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也就是夏文化时期

但是在蜀地却是突然出现的。

那是怎么到的蜀地呢?众所周知要进入蜀地的艰难程度。

如李白所描述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时是很难有贸易沟通的

那蜀地的人们又是怎么突然学会了那么精美的青铜器制造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擅长铸造业的中原夏人,由于种种原因,将发达的手工业带去了荒芜的蜀地。

结合种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三星堆的文化起源其实是由夏文化与蜀地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

那夏人为何放弃中原的繁华,选择去了偏远的蜀地呢?这就要联系当时有记载的历史。

世人都知道,商纣王残暴。

夏被商取代之后,商王也定不会善待夏朝遗民。

在这种情况下,夏朝遗民背井离乡,为了逃命去到蜀地,是完全可能的。

三星堆文物入土时间与商朝覆灭时间高度吻合

祭祀坑里的文物没有战争痕迹,但却是有明显的毁坏痕迹,这都符合当时祭祀的特点

什么原因才会让人们将那么多珍宝付之一炬,埋入地下?

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祭奠祖先的行为。

祭祀坑的测年数据表明,祭祀坑是在公元前1131年到公元前1012年形成的,这与商王朝的灭亡时间基本重合。

选择在商朝覆灭的时候进行对夏人祖先的祭奠,合情合理。

可能有人会说,商王朝的灭亡时间不是公元前1046年吗?

首先,测年技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它的结果出现几十年的误差是很正常的。

第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中提到,武王克商年的结论一共44种之多,1046是符合大多数条件的一种。

所以,从大体上来看,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与商朝覆灭年代基本吻合

而且,最新研究三星堆文物的生产时间与埋藏时间的结果表明,在三星堆文物放入祭祀坑”之前,三星堆的文化就已经存在持续近五百年了。

这与商王朝的存在时间也十分吻合

虽然这一切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真相似乎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我们大体推断出一个遥远的故事梗概。

夏朝被商朝取代后,夏朝遗民带着不甘与怨恨,远行去了蜀地,并为当地带去了发达的制造业,与蜀地当地文化结合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三星堆文化

当商朝覆灭,似乎是大仇得报世代的怨恨也终于有了终点,于是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象牙等物品作为祭祀品祭奠祖先后,他们也以一种新的身份存于世上。

至此,这个存在了短短时间的繁荣文化也被一同埋入了土里。

虽然,这一切我们还是没有确切证据来证明,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终有一天真相会浮出水面。

让我们尽情期待神秘璀璨的三星堆文明又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人这一生,身上有三处风水禁忌,养好就是富贵

有句古话:“一命,二运,三风水。

” 可是风水在哪里呢?是什么呢?多数的人认为,风水就是依山傍水的房子,或者是地理位置很好的祖坟。

《了凡四训》里却给出两种答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命由我作。

福自己求。

显然,最好的风水,就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对外寻找。

人这一生,身上有三处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01 谦卑,蓄能不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是自然常识。

但真正的高人,却懂得顺流而下,也会往低处走。

社会上的才华、财富,就像水流一样,在会低洼处堆积。

你却总是往高处走,就是和低洼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出现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问题。

高手在民间,你若要富贵,就得集中民智,汇集民财。

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 把身边的人,当成老师,扬长避短,你就能不断地积累力量,从而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你混到了高处的时候,降低姿态,融入群体,就是走向更高处的开始。

所谓“高低”,不是位置和权势,而是你的“心境”。

北朝时,有一个学者叫李谧,从小就很聪明,拜孔璠为老师。

很快,李谧的学问,就超越了孔璠。

有一天,孔璠遇到了难题,就请教李谧。

李谧看到老师态度诚恳,觉得难为情,讲课的时候,也非常拘束。

孔璠见状,说:“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 老师不是固定的,而是谁的学问大,谁就可以做老师。

这样的蓄能态度,恰好体现了“风水轮流转”的逻辑。

原来你是强者,后来身边的人更强了,你不要因此耿耿于怀,而是把身边的人当成榜样。

降低了自己的姿态,你就到了“低洼”的地方,周围的财富和智慧,源源不断地流向你。

这就是海纳百川的格局。

用求学的态度去看身边的人,把顾客当成上帝,看起来委屈了自己,其实是“蓄水”。

02 看淡,得失坦然。

好的人生,人淡如菊,心淡如水。

什么都是淡淡的,那就体现了宠辱不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很多,但是你什么都不舍,肯定是无法得到的。

事实证明,你得到的一切,终究要弄丢。

《增广贤文》中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都要消亡,那么你还有什么舍不得呢? 不因为失去了什么而伤心,而是积极生活,那么你手里没有钱,也显得富贵。

从前,淮南有一个叫孔旻的人,做人非常大度,虽然有才华,却不争着做官。

有一个冬日,乡里有人砍伐了他家的竹子。

孔旻看着乡里人要淌过冰冷的河流,觉得非常可怜,就和家仆一起,架设了一座小桥。

有穷人向孔旻借钱,孔旻也不去讨要,任由对方还钱,或者不还钱。

王安石给他点赞:“推此则其爱人可知。

” 一辈子不做官,却赞誉极高,这就是真正的富贵吧。

东汉时,有一个叫曹节的人,从来不和别人争执。

邻居家的猪弄丢了,就认定是跑到曹节家的猪圈了,于是把曹节的猪赶走。

过了几天,邻居家的猪跑回来了,邻居才发现自己错怪曹节了,主动去赔礼道歉。

曹节没有责怪邻居,只是笑了笑。

再往后,曹节的子孙都很富贵,重孙曹操,是个大人物。

曾国藩说过:“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 看淡了得失,你的一生都很轻松,并且持有的东西少了,富贵反而多了。

因为当你得到的赞誉多了,内心也宽广了,不再因为什么而烦恼。

世界本来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凭什么你得到一切,别人空手而归? 03 助人,借力使力。

我们常常说,人要富贵,家风要好;也厌恶世风日下的社会。

这就说明,人的风水,和社会、家庭,息息相关。

没有好的家庭,也不适应社会,人生如何会顺风顺水呢? 古人云:“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 想要火堆越来越旺盛,就得借助风的力量。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你的富贵,和别人的富贵,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上的财富,不可能归你一个人所有。

因此,聪明的人在发展家业的时候,会想到“善有善报、合作共赢”之类的方法。

夏朝末年,有个叫伊尹的奴仆,听说商汤很贤德,就一次次劝说商汤,要讨伐夏,推翻暴政,建立和谐的国家。

伊尹劝说了七十次之后,商汤才下定决心。

商汤被夏桀扣押了,伊尹就送去大量的珍宝,把商汤赎出来。

后来,商朝建立了,汤为君王,伊尹为宰相。

人与人交往,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水涨船高。

别人要旺盛,你就做风;别人旺盛了,风就有了成就。

你要变得旺盛,就做好事,从而得到了帮助,一切都一帆顺风。

04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山水优美的地方,风水不错,但是改变你命运的能耐是有限的。

环境友好的地方,不一定风景优美,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富贵,也希望子孙富贵,借助好的风水,很重要。

司马光说:“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君子以“不贪”为富,以“助人”为贵。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周公的传说很多,但他真的不会解梦

周公的本名叫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一本《周公解梦》,让周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著,而是民间盗用了他的名气。

周朝那么多名人,为什么民间偏偏就爱周公?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臣。

就连孔子也视他为偶像。

因为人格魅力足够出彩,曹操也成为周公的小迷弟,还专门写了《短歌行》,其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就此,周公的名气,又被推上一个新高度。

01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武王伐纣之后,除了太师姜太公,周朝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周公。

许多影视作品大幅度削弱了周公在周朝的份量。

因此,有许多人说,周公是在武王伐纣之后才渐渐上位。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因为周公在武王伐纣之前,就已经是周国政权的最高决策者。

整个武王伐纣过程,周公在中间都充当着谋士的角色,全程没有划水。

周武王上位后,位居他之下的就只有两人,这两人便是姜太公和周公。

商朝被灭后,周朝的局势依旧很不稳定。

周武王担心天下人会说他得位不正,总是彻夜难眠。

这时候,周公对他说,想要真正得到天下,必须顺从民心,以德治人。

老百姓只要生活的踏实,至于谁担任君主,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在周公的建议下,周武王对昔日功臣进行分封,不仅如此,就连昔日商朝的残余力量,也全都得到安抚。

周公处世之道,就是以德服人。

02 按理说,周朝刚刚成立,还有周公和姜太公这样的贤能之人辅佐,一切都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周武王在灭商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种情况,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非常罕见。

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只有13岁,周朝刚刚成立,本来就不稳定,如果让一个小孩来治理国家,只会是雪上添霜。

这个时候,整个周朝的重担,全都压在周公一人身上。

按照惯性思维,周武王的儿子太小,周朝又是刚刚建立,而周公在朝中威望很重。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想要夺走侄子的位置,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周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实行辅政。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身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朝的皇室血脉,周公为周朝可谓是呕心沥血,夜不能寐。

首先,商朝的残余力量还很多,周朝根本不能掉以轻心。

对此,周公不得不执行天子的权力,带着年幼的周成王进行东征,一举平定了武庚叛乱。

为了以绝后患,周公实行“分陕而治”的大决策。

很多人对陕西的名字感到疑惑,不明白为啥叫陕西。

这是因为原来的“陕”非常大,周公为了治理方便,在河南三门峡陕源凿出一根大石柱分界而治。

这个大石柱的东边,由周召公(周公的哥哥,周武王弟弟)管理;大石柱西边则由周公管理。

也就是说,周公才是咱们今天陕西的大哥大。

03 周公为了周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为周朝累死累活的时候,他另外几个兄弟却散播谣言,说他独揽大权,是想要自己当天子。

如果外人这样说也就罢了,被自己兄弟这样恶意攻击,周公内心伤透。

他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只是眼下局势,他不得不代替周成王作天子的事情。

为了表明真心,他向几个兄弟道清原委,并在第二天就为周成王举行继位仪式。

而这时候,周成王才15岁而已。

即便如此,几个兄弟依旧往周公身上泼脏水,或许是嫉妒人民对周公的拥护,也或许是嫉妒周公的才能。

反正周朝内部,这时候发生非常严重的内乱,并牵动各方诸侯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周公连夜找来姜太公,二人联手,将这场叛乱平息,几个兄弟或许无颜面对老父亲姬昌,有的自杀,有的逃走,有的自愿被流放。

从此之后,周公的威望更胜以往,整整辅佐周成王7年。

这7年时间,国家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周公亲力亲为,久而久之,谣言又起来了。

许多大臣暗中默许周公才是天子,只不过大家看破没说破。

直到有人暗中给周公送礼庆祝,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第二天,周公再站到朝堂之上,大家都等着他上位,为他行君臣之礼。

结果周公严肃呵斥文武百官:“成王已长大成人,我代理朝政7年,从今往后,朝政由成王亲自处理,违者严惩。

” 04 此话一出,不仅震惊了文武百官,也震惊了周成王。

文武百官早就被周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大家都希望让他当天子,只要周公一句话,绝对没有一个人不愿意。

周成王也没想到这样,或许在他眼中,也觉得周公更适合当天子。

为此,周成王跪下来请求周公继续代他执政,但周公去意已决,下达完这个命令后,便独自一人离开了都城。

此后,周公依旧会时常回都城看望周成王,但他却是以叔父的身份探望。

二人每次见面,周公都会为周成王讲解一些道理。

二人的对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就出现了如今我们眼中的《天逸》和《立政》。

除此之外,周公还制定一套礼乐制度,就是大家常说的周礼。

几年后,周公去世。

周成王用天子之礼把他与周文王和周武王安葬在同一块墓地。

此后,每当有大臣在周成王面前提起周公,周成王就会说:“我从来都不敢拿周公当做我的臣子!”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