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三星堆和夏朝商朝到底啥关系考古发现有了接近真相的

时间:2023-07-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星堆一经现世,就震动了海内外,因为迄今为止三星堆已经发掘的8个祭祀坑(更准确的说叫器物坑)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成组的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具以及黄金制成的金箔等,都无法纳入到我们所熟知的中原文明体系中去解读,甚至放眼全世界,也没有能够与之相互参照的考古发现。

一方面是带有异域特征的黄金面具和金杖,以及已证实来自殷商体系的青铜尊、罍,另一方面却是三星堆独有的纵目面具,其中一组新发现的宽131cm、重131斤的超大青铜面具还亮相了的央视春晚,更为三星堆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于是,三星堆外来说”甚至外星人说”甚嚣尘上。

对此,著名先秦考古专家许宏曾做过一番精辟的回应:大家看三星堆某些青铜器的造型感到怪异,那是由于我们的视野狭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发现超出了我们既有的认知范畴。

至于外星文明的说法,那是开脑洞,与我们的考古研究无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星堆的存在,无疑对既有的中原文明为中心的认知体系造成了冲击,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国上之国和广域王权体系,在三星堆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三星堆虽然发现有来自二里头夏文化的陶器、玉器和来自殷商文化的青铜器,但出土的金器却是在殷墟这样的大型王都都较为罕见的。

把三星堆的诸多考古发现解释为中央王朝传播到方国后形成的带有地域特色的自我创造,也解释不通。

因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不见于中国其他地区,反倒是与苏美尔文明一处雕像上的神树高度相似;三星堆青铜分铸工艺、铜片补铸切割工艺最早源自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权杖更是典型的古埃及文化产物。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三星堆到底和夏朝和商朝什么关系?难道三星堆真的是西来的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三星堆所处的时空范围。

本文所说的三星堆”指的是以8个祭祀坑为主体的三星堆文化,而非三星堆遗址。

有什么区别呢?文化是一定时间段内的某一群体创造的面貌相似的痕迹,而遗址则是所有在某一区域生活过的人类遗存,这个遗存可能前后差异较大,时间跨度也久远得多。

举个例子,二里头文化是夏朝中晚期的文化,但是二里头遗址却有上至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下至商朝甚至秦汉时期的不同遗存。

同样,三星堆遗址也按先后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宝墩文化(时间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至夏朝),第二阶段是三星堆文化(时间约相当于商朝至周初),第三阶段则是十二桥文化(时间约相当于西周至春秋)。

由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带有二里头文化二期风格的陶盉,而二里头文化二期的绝对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680年至前1610年之间,所以三星堆不会早于公元前1680年。

三星堆祭祀坑含碳标本测年则晚到殷末周初,所以,三星堆的时空范围就在夏末到周初。

三星堆8个祭祀坑出现前后,正是三星堆文化的兴盛之时,这是三星堆文化的主体。

而祭祀坑出现之前,成都平原还处于新石器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之间存在断裂,当华夏各地的部落方国向青铜为代表的国家文明渐次过渡时,成都平原的过渡却非常突兀,三星堆并非直接从宝墩文化发展而来,这预示着有外来群体的加入和推动。

事实上,传世史书中往往将古蜀和夏朝建立联系。

《史记》曾记载禹兴于西羌”,《蜀王本纪》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

大禹生于蜀、长于蜀,夏朝的桑蚕业源自蜀地”的说法,让我们不禁疑惑:莫非夏人的祖源地是在蜀地?

其实,大禹事迹在蜀地广泛传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如《史记》所言大禹的确生于蜀、长于蜀,第二种可能则是夏朝灭亡后夏遗民迁居蜀地,并将大禹的传说也带了进来。

而考古发现,印证了第二种可能。

首先,河南郑州仰韶文化青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浙江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分别出土了桑蚕丝残留物,年代距今5000年,早于三星堆4号坑发现的丝绸残留物。

其次,三星堆出土了二里头四期的牙璋,众所周知,牙璋是夏文化的典型器物,在夏朝灭亡后,牙璋作为夏部族的一种传统文化而随着夏遗民向四方的扩散流传到了各地。

但,整个殷商时期牙璋都步入了衰落,商王朝甚至将流传下来的牙璋改制为其他器物使用。

唯独在三星堆发现的牙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形制上还有改进和发展,出现了铜牙璋和牙璋形金箔。

更重要的是,牙璋成为了三星堆人的祭祀重器。

第三,目前与大禹和夏后氏有关的考古学遗存均在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已被公认为夏朝中晚期文化,而夏文化的前身新砦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也都在中原地区。

所以,无论是绝对年代的先后顺序还是考古发现,都表明,是二里头文化传播并影响了三星堆文化,而非三星堆文化衍生了夏文化。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三星堆本身。

三星堆出土的所有青铜人像,发型都只有两种:一种是辫发(头发编成辫子),另一种则是笄发(头发盘在脑后)。

笄发青铜人像均为掌管祭祀的神职人员。

青铜人像中有4位戴着黄金面罩,他们两个笄发,两个辫发,数量相等。

黄金比青铜还要稀有,辫发者能与笄发者共享此等尊荣,表明辫发者并不从属于神职人员,合理的解释是辫发者掌握着世俗权力(即王权)。

发型、服饰往往是区分不同族群的标志物,而三星堆这种独特的权力构成和源自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祭祀重器,都在告诉我们,蜀地土著居民和夏朝灭亡后迁徙入蜀的夏遗民共同创造了三星堆文化。

独一无二的青铜纵目面具,正是本土加外来融合碰撞的产物,两颊上的榫孔表明,青铜纵目面具在祭祀时是组装在神庙柱状建筑上的,这或许是神权和世俗权力妥协的结果。

不仅如此,三星堆文化中还闪现着夏遗民对殷商的愤恨”。

甲骨文中蜀”字的写法有20多种,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带有目”字,与三星堆独具特色的纵目铜像吻合,这也就意味着甲骨文中屡屡出现的伐蜀”、至蜀”,所征讨的对象,正是三星堆人。

远在西南的三星堆,对深处中原腹地的殷商王朝而言并不具备威胁,两者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源自三星堆中的夏遗民因素。

事实上,在商汤灭夏后,也的确曾下令一勿遗”(不放过一个)。

三星堆文化中虽然发现了明显来自殷商的尊和罍,但唯独不见代表殷商祭祀重器的鼎,三星堆人执拗地使用夏文化传承的牙璋作重器,这种差异凸显的也是夏商间的世仇”。

所以,当周武王号召诸侯共伐殷商时,排在第二位的盟军就是蜀”。

也正是在商周鼎革的历史节点后,三星堆人废弃了位于广汉市的都邑,整体迁徙到了50公里外的成都金沙村。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金沙遗址发掘了与三星堆遗址高度雷同的象牙、青铜人像、金面具和玉璋。

碳十四测定,三星堆和金沙为前后继承关系。

所不同的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仅剩辫发者。

这意味着,经历了商末周初的战争后,三星堆群体发生了变化,与中原文明格格不入的神权统治退出历史舞台,世俗权力成为唯一最高统治者。

昔日与殷商对抗的蜀,被纳入为西周治下的方国,中华文明多元归一最终完成。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三星堆中的异域文化因素到底怎么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中国弧”理论。

所谓中国弧”,即北起东北三省和赤峰地区,经内蒙古河套、陇东、青海东部、川西,连接西藏东部与云南,存在一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弧线。

而三星堆刚好处于弧线的交界处,与我们传统观念认为的川蜀是一块封闭的区域相反,当时的蜀地恰恰是一块开放的前沿”,可以沿蜀身毒道”开展与域外文明的外贸交流。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来自印度洋的海贝,和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出现在中亚和印度各国的蜀布,正是这一交流的见证。

一如紧邻俄罗斯的黑龙江漠河会有大量俄式建筑道理一样,地处中西方交流前沿的三星堆,出现异域文化器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这一生,身上有三处风水禁忌,养好就是富贵

有句古话:“一命,二运,三风水。

” 可是风水在哪里呢?是什么呢?多数的人认为,风水就是依山傍水的房子,或者是地理位置很好的祖坟。

《了凡四训》里却给出两种答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命由我作。

福自己求。

显然,最好的风水,就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对外寻找。

人这一生,身上有三处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01 谦卑,蓄能不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是自然常识。

但真正的高人,却懂得顺流而下,也会往低处走。

社会上的才华、财富,就像水流一样,在会低洼处堆积。

你却总是往高处走,就是和低洼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出现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问题。

高手在民间,你若要富贵,就得集中民智,汇集民财。

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 把身边的人,当成老师,扬长避短,你就能不断地积累力量,从而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你混到了高处的时候,降低姿态,融入群体,就是走向更高处的开始。

所谓“高低”,不是位置和权势,而是你的“心境”。

北朝时,有一个学者叫李谧,从小就很聪明,拜孔璠为老师。

很快,李谧的学问,就超越了孔璠。

有一天,孔璠遇到了难题,就请教李谧。

李谧看到老师态度诚恳,觉得难为情,讲课的时候,也非常拘束。

孔璠见状,说:“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 老师不是固定的,而是谁的学问大,谁就可以做老师。

这样的蓄能态度,恰好体现了“风水轮流转”的逻辑。

原来你是强者,后来身边的人更强了,你不要因此耿耿于怀,而是把身边的人当成榜样。

降低了自己的姿态,你就到了“低洼”的地方,周围的财富和智慧,源源不断地流向你。

这就是海纳百川的格局。

用求学的态度去看身边的人,把顾客当成上帝,看起来委屈了自己,其实是“蓄水”。

02 看淡,得失坦然。

好的人生,人淡如菊,心淡如水。

什么都是淡淡的,那就体现了宠辱不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很多,但是你什么都不舍,肯定是无法得到的。

事实证明,你得到的一切,终究要弄丢。

《增广贤文》中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都要消亡,那么你还有什么舍不得呢? 不因为失去了什么而伤心,而是积极生活,那么你手里没有钱,也显得富贵。

从前,淮南有一个叫孔旻的人,做人非常大度,虽然有才华,却不争着做官。

有一个冬日,乡里有人砍伐了他家的竹子。

孔旻看着乡里人要淌过冰冷的河流,觉得非常可怜,就和家仆一起,架设了一座小桥。

有穷人向孔旻借钱,孔旻也不去讨要,任由对方还钱,或者不还钱。

王安石给他点赞:“推此则其爱人可知。

” 一辈子不做官,却赞誉极高,这就是真正的富贵吧。

东汉时,有一个叫曹节的人,从来不和别人争执。

邻居家的猪弄丢了,就认定是跑到曹节家的猪圈了,于是把曹节的猪赶走。

过了几天,邻居家的猪跑回来了,邻居才发现自己错怪曹节了,主动去赔礼道歉。

曹节没有责怪邻居,只是笑了笑。

再往后,曹节的子孙都很富贵,重孙曹操,是个大人物。

曾国藩说过:“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 看淡了得失,你的一生都很轻松,并且持有的东西少了,富贵反而多了。

因为当你得到的赞誉多了,内心也宽广了,不再因为什么而烦恼。

世界本来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凭什么你得到一切,别人空手而归? 03 助人,借力使力。

我们常常说,人要富贵,家风要好;也厌恶世风日下的社会。

这就说明,人的风水,和社会、家庭,息息相关。

没有好的家庭,也不适应社会,人生如何会顺风顺水呢? 古人云:“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 想要火堆越来越旺盛,就得借助风的力量。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你的富贵,和别人的富贵,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上的财富,不可能归你一个人所有。

因此,聪明的人在发展家业的时候,会想到“善有善报、合作共赢”之类的方法。

夏朝末年,有个叫伊尹的奴仆,听说商汤很贤德,就一次次劝说商汤,要讨伐夏,推翻暴政,建立和谐的国家。

伊尹劝说了七十次之后,商汤才下定决心。

商汤被夏桀扣押了,伊尹就送去大量的珍宝,把商汤赎出来。

后来,商朝建立了,汤为君王,伊尹为宰相。

人与人交往,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水涨船高。

别人要旺盛,你就做风;别人旺盛了,风就有了成就。

你要变得旺盛,就做好事,从而得到了帮助,一切都一帆顺风。

04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山水优美的地方,风水不错,但是改变你命运的能耐是有限的。

环境友好的地方,不一定风景优美,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富贵,也希望子孙富贵,借助好的风水,很重要。

司马光说:“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君子以“不贪”为富,以“助人”为贵。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周公的传说很多,但他真的不会解梦

周公的本名叫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一本《周公解梦》,让周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著,而是民间盗用了他的名气。

周朝那么多名人,为什么民间偏偏就爱周公?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臣。

就连孔子也视他为偶像。

因为人格魅力足够出彩,曹操也成为周公的小迷弟,还专门写了《短歌行》,其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就此,周公的名气,又被推上一个新高度。

01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武王伐纣之后,除了太师姜太公,周朝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周公。

许多影视作品大幅度削弱了周公在周朝的份量。

因此,有许多人说,周公是在武王伐纣之后才渐渐上位。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因为周公在武王伐纣之前,就已经是周国政权的最高决策者。

整个武王伐纣过程,周公在中间都充当着谋士的角色,全程没有划水。

周武王上位后,位居他之下的就只有两人,这两人便是姜太公和周公。

商朝被灭后,周朝的局势依旧很不稳定。

周武王担心天下人会说他得位不正,总是彻夜难眠。

这时候,周公对他说,想要真正得到天下,必须顺从民心,以德治人。

老百姓只要生活的踏实,至于谁担任君主,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在周公的建议下,周武王对昔日功臣进行分封,不仅如此,就连昔日商朝的残余力量,也全都得到安抚。

周公处世之道,就是以德服人。

02 按理说,周朝刚刚成立,还有周公和姜太公这样的贤能之人辅佐,一切都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周武王在灭商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种情况,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非常罕见。

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只有13岁,周朝刚刚成立,本来就不稳定,如果让一个小孩来治理国家,只会是雪上添霜。

这个时候,整个周朝的重担,全都压在周公一人身上。

按照惯性思维,周武王的儿子太小,周朝又是刚刚建立,而周公在朝中威望很重。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想要夺走侄子的位置,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周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实行辅政。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身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朝的皇室血脉,周公为周朝可谓是呕心沥血,夜不能寐。

首先,商朝的残余力量还很多,周朝根本不能掉以轻心。

对此,周公不得不执行天子的权力,带着年幼的周成王进行东征,一举平定了武庚叛乱。

为了以绝后患,周公实行“分陕而治”的大决策。

很多人对陕西的名字感到疑惑,不明白为啥叫陕西。

这是因为原来的“陕”非常大,周公为了治理方便,在河南三门峡陕源凿出一根大石柱分界而治。

这个大石柱的东边,由周召公(周公的哥哥,周武王弟弟)管理;大石柱西边则由周公管理。

也就是说,周公才是咱们今天陕西的大哥大。

03 周公为了周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为周朝累死累活的时候,他另外几个兄弟却散播谣言,说他独揽大权,是想要自己当天子。

如果外人这样说也就罢了,被自己兄弟这样恶意攻击,周公内心伤透。

他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只是眼下局势,他不得不代替周成王作天子的事情。

为了表明真心,他向几个兄弟道清原委,并在第二天就为周成王举行继位仪式。

而这时候,周成王才15岁而已。

即便如此,几个兄弟依旧往周公身上泼脏水,或许是嫉妒人民对周公的拥护,也或许是嫉妒周公的才能。

反正周朝内部,这时候发生非常严重的内乱,并牵动各方诸侯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周公连夜找来姜太公,二人联手,将这场叛乱平息,几个兄弟或许无颜面对老父亲姬昌,有的自杀,有的逃走,有的自愿被流放。

从此之后,周公的威望更胜以往,整整辅佐周成王7年。

这7年时间,国家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周公亲力亲为,久而久之,谣言又起来了。

许多大臣暗中默许周公才是天子,只不过大家看破没说破。

直到有人暗中给周公送礼庆祝,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第二天,周公再站到朝堂之上,大家都等着他上位,为他行君臣之礼。

结果周公严肃呵斥文武百官:“成王已长大成人,我代理朝政7年,从今往后,朝政由成王亲自处理,违者严惩。

” 04 此话一出,不仅震惊了文武百官,也震惊了周成王。

文武百官早就被周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大家都希望让他当天子,只要周公一句话,绝对没有一个人不愿意。

周成王也没想到这样,或许在他眼中,也觉得周公更适合当天子。

为此,周成王跪下来请求周公继续代他执政,但周公去意已决,下达完这个命令后,便独自一人离开了都城。

此后,周公依旧会时常回都城看望周成王,但他却是以叔父的身份探望。

二人每次见面,周公都会为周成王讲解一些道理。

二人的对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就出现了如今我们眼中的《天逸》和《立政》。

除此之外,周公还制定一套礼乐制度,就是大家常说的周礼。

几年后,周公去世。

周成王用天子之礼把他与周文王和周武王安葬在同一块墓地。

此后,每当有大臣在周成王面前提起周公,周成王就会说:“我从来都不敢拿周公当做我的臣子!”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