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发掘现场
01
年4月6日,备受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又爆出新闻,3号神树的修复已经启动,而且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官方最近也展示了一些三号神树的修复成果,的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号神树
初步修复的三号神树,高度大约1.1米,青铜树座之上,麻花状的三根主树干旋转向上延展,主干上的青铜树枝呈现倾斜角度向四面微微散开。
在三根主枝的顶端,三座人首鸟身的青铜像稳坐”枝头,神态怡然、尾翎高翘、活灵活现……
三号神树
初步展示的三号神树,从外形上来看,比一号神树小了很多,而且整体的结构和造型也相对简单了很多。
不过与一号神树相比,三号神树有着两个显著的不同点:一个是三号神树的树枝是麻花状互相纠缠在一起,盘旋向上生长”的;其次就是,三号树顶上站着的三只精巧的青铜鸟身人面像。
三号神树
三号神树一亮相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这座神树背后神话故事的猜测。
大脸怪发现新闻里较多的一种观点认为,三号神树是山海经神话中的扶桑树。
依据呢是,在
《海内十洲记》中有文字这样描述扶桑树的形状: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
因为三号神树的树枝有麻花状纠缠的特点,大家联想到《海内十洲记》里的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所以把她当做是扶桑也情有可原。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与不对咱们先按下不表,咱们先来说一说这本叫做《海内十洲记》的究竟是一本啥样的书,到底能不能作为研究三号神树的神话背景。
海内十洲记
02
《海内十洲记》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成书于汉代,据说作者是相声的鼻祖东方朔。
为啥说是据说呢,因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本书也不是东方朔本人写的,而是东汉的方士们因为东方朔这个人名气很大,而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又经常给汉武帝说一说奇闻异事笑话传说谈笑取乐,是作者的最佳人选,所以假托东方朔之名写的。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分析。
海内十洲记
《海内十洲记》说了些啥内容呢,说的是:汉武帝听闻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汉武帝非常好奇,于是就向东方朔询问这些地方的详细情况。
书中记录的就是东方朔详细地向武帝介绍了十洲及沧海岛、方丈山、蓬莱山、昆仑山这些地方的物产、神仙和神话。
汉武帝在晚年的确迷恋于求仙访道,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为此他还派人到西边去寻找传说中的昆仑山和手中握有不死仙药的西王母。
海内十洲记
《海内十洲记》中说汉武帝听闻西王母的话,那自然是应该和西王母见了面才对。
可惜我们都知道,汉武帝不仅不可能见过西王母,甚至连传说中的昆仑山都没有找到。
没找到是正常的,如果真的找到了那就要改写历史了。
不过,后来出使西域的张骞认为,于阗tian一带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
而汉武帝认为黄河源出昆仑山。
于是乎,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所在的山脉命名为昆仑山,这就是现在华夏版图上昆仑山的由来。
昆仑
《海内十洲记》有明显的模仿《山海经》痕迹,刻意地描绘了不少神话中的山川地理和神人神物。
不过却重点在记录仙家的故事,一味地称赞仙家,文字华丽冗长,常常对细节进行充满幻想的补充,完全不像《山海经》、《神异经》那样文字简洁,古朴自然。
古书中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则似道家夸大之语,大抵恍惚支离,不可究诘。
”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把这本书打死,里面的不少故事对于上古神话有着一定的印证作用,另外对于神话在民间的发展和变化,这本书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完全跳脱出上古神话故事的框架,凭借里面的只言片语来做完全的判断,我个人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书中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
很明显,海内十洲记对于扶桑的外貌的描述,是从扶桑的扶”字附会来的。
书中的理解应该是:正因为彼此扶着的桑树,所以同根偶生,互相依倚”,才叫做扶”桑。
其实扶桑中的扶”,原来并不是这个字,也没有彼此扶着的这层意思,而是叫做榑桑。
《说文》里说: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
榑字本身的意思是古书中的一种树木,而榑桑也就是太阳神树的专有名称。
朝发榑榑,日入落棠”说的就是太阳早上从榑桑树上升起。
扶”和榑”同音,后来就逐渐地演变变成了扶桑”,所以才有了海内十洲记里对于神树榑桑的创意解读。
《海内十洲记》本来就是一本宣传道家神仙长生不老的志怪小说,小说内容的创作是无可厚非的,它对扶桑的任何理解都可以认为是小说作者的二次创作。
不过如果我们要用东汉的小说创作内容去解读至少公元前一两千年前三星堆中的三号青铜神树,多少还是值得商榷的。
壹号青铜神树
我个人认为一号神树是扶桑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鸟身人面像应该就是东海神话中掌管扶桑神树的春神句芒”,至于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我曾经连续发布过两个视频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主页观看。
03
那么问题来了,三号青铜神树上站立了三只鸟身人面青铜像,它们都是代表了句芒,还是说它们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神话人物呢?
在掰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遇到了一点困难,三号青铜神树目前只是初步修复,三只青铜鸟中只有一只相对完整,另外两只都有比较严重的残缺,所以我们只能从几种可能性去分析一下。
如果这三只青铜鸟的造型完全一致,那么代表的就极有可能是掌管扶桑的春神句芒。
之所以有三只,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很可能是为了满足某种祭祀的需要。
如果这三只青铜鸟的造型不相同,那么很明显的是,这三只鸟身人面像代表了不同的神话人物。
禺虢
那么在《山海经》中还有没有其他鸟身人面的神话人物可能会产生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名曰禺䝞。
”
禺虢,东海的海神,同样是人面鸟身。
而东海也恰恰是句芒的下辖地,而且也同样是扶桑神树的关联地扶桑在东海之外”。
这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
波塞冬
说到了这里,咱们顺便掰扯一下上古神话的海神。
很多人都知道西方神话有个海神叫做波塞冬,可能对中国的海神不是那么了解。
咱们上古神话不仅有海神,而且还不止一个。
刚刚我们说到了东海的海神禺虢,是个人面鸟身的神。
北海的海神叫做禺强,禺强是禺虢的儿子,他也是人面鸟身。
禺强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名曰禺彊(禺强)。
”
西海的海神叫做弇兹。
《大荒西经》中: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名曰弇兹 。
”
也就是说,在上古四海的海神中,已经有三个是人面鸟身了,那还有一位呢?
还有一位南海的海神叫做不廷胡余。
《大荒南经》说:南海渚中,有神,人面……曰不廷胡余。
南海神是唯一没有明确说是鸟身人面的海神。
关于上古四海神的故事这个视频就不掰扯了,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们欢迎您在下方评论留言,以后可以专门开视频和大家说。
那么,如果三号神树上的人面鸟身像各不相同的话,有没有可能表达的就是东、西、北这三位鸟身人面的海神呢?
04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
《山海经》在中山二次经中,提到济山山系的山神,其神皆人面而鸟身”。
也就是说,济山山系中的山,自辉诸山起,到蔓渠山止,共有九座山,距离为一千六百七十里,每座山的山神的样子都是人面鸟身。
那么三星堆人祭祀的有没有可能是这些山神呢?
《山海经》里还说,祭祀这些神的时候,
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xu”
祭祀这些山神时都要用带毛的动物,并且用一块彩色的玉,把它投入山中,而且不用糈,也就是祭祀用的精米。
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现相关祭祀物品的文物,但毕竟三星堆还有很多的内容没有被发掘出来,不排除以后的发掘中会发现相关的文物来为这个观点提供佐证。
最后大脸怪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一号神树更有可能代表的是扶桑神树,是级别最高的太阳神树;而三号神树,极有可能代表的是某位或者某几位鸟身人面的神。
三号神树的地位要比一号更低,应该是祭祀时配合壹号神树使用,或者单独祭祀鸟身人面神的时候使用的礼器。
三星堆金面具
希望随着三星堆挖掘的深入,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展示一个更加壮美迷人的上古神话世界。
对于三号神树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您留言评论告诉我们。
本文视频已发布,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
看完点个赞,文明新风范
谢谢您的阅读。
请点击一下关注支持一下咱哦,您的回复、点赞和关注是咱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咱们下一期继续掰扯。
十分感谢!
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先辈们总结归纳出风水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关键要素,合称为 “地理五诀”,也就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对应着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具象化概念。
从全球视野俯瞰,地球上的三大龙脉皆起源于昆仑山,而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龙脉之祖,更是被风水师们尊崇为 “全球的生气之源”。
这股神秘的 “生气” 如同一股磅礴的能量,向东衍生出中国的风水主轴 —— 中脉,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之间;向西、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又分别辐射出三条气势恢宏的世界级大龙脉,即西大龙脉、南大龙脉、东大龙脉。
地球的三大龙脉 中国恰好处于这世界三大龙脉的交汇之处,仿若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汇聚着旺盛的 “生气”,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完整保留古老文化的国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此一家)。
细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主体脉络诞生于中脉(昆仑山、秦岭)附近,神奇地与北纬 33 度线平行延展。
昆仑山主脉奔腾而下,途经祁连山、秦岭后一分为二,北支延伸入太行山化作青龙之象,南支则挺进大别山形成白虎之势。
中国的三大龙脉 放眼全球版图,昆仑山的左青龙恰似地球的东大龙脉,右白虎对应南大龙脉,而远方的太平洋岛链,如阿留申、勘察加等地,则如同案山般横卧。
东大龙脉高耸巍峨,凌驾于南大龙脉之上,恰合左青龙高于右白虎的祥瑞之象,再佐以低伏的案山、辽阔无垠的明堂,呈现出一派上佳的风水格局。
聚焦国内,长江悠然流淌于北纬 33 度线附近,它恰似被中国的 “中脉、南脉” 温柔相拥,蕴含着充沛的生气,与黄河并肩携手,共同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需注意的是,风水一说多存于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范畴,虽蕴含古人智慧与哲学思辨,但尚未有科学实证能全然支撑其超自然论断,我们当以辩证、理性之姿看待,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
和所有的帝王一样,即位之初,汉武帝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当时汉朝三分之一的收入都用来建造陵墓,天下的奇珍异宝悉数运进陵墓,使得汉武帝的陵墓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帝王陵墓。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座帝王陵墓,在风水上却不如他旁边的一座小墓,这都跟一个风水师的偷天换日之举。
汉武帝陵墓的四周遍布嫔妃、宫女、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冢墓20多座。
已经发现了13座茂陵陪葬墓,只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外,其余陪葬墓均在茂陵以东。
记载文献,陪葬茂陵的有公孙弘、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李延年等,其中能确定名位的除了李夫人墓之外,还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和霍光墓。
汉武帝的陵墓最为雄壮,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旁边的霍去病墓以祁连山为造型。
但是,在他左前方,还有一个小墓很不起眼,就是这个墓,隐藏了一个千年的秘密!汉武帝在位之初,一日出来狩猎,大队人马来的茂陵所在地,汉武帝就此处风水吸引住了,此地北依九峻山,南望终南山,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西、北龙脉相连,实为千古第一吉穴。
就在此时,一只貌似麒麟的神物向汉武帝奔跑过来。
汉武帝未加思索便张弓搭箭,利箭破空而出,竟然未能射中,再看那个貌似麒麟的动物也倏忽间踪迹全无。
更让众人奇怪的是,在麒麟状动物消失的地方,突然长出一棵长生果树,这让汉武帝惊出了心里一动,难道是上天赐我吉穴,汉武帝随即宣东方朔在此地勘察风水,询问此地是否可以为自己建陵墓。
东方朔仔细勘察起来,只见该处视野开阔,气象极佳,便说是建造墓陵的最佳场所。
至于那只消失的麒麟状动物,又突然出现的长生果树,在东方朔看来,此乃吉兆,在此建造墓陵,定能使国运长久。
汉武帝闻言,龙颜大悦,立即下令开始营建陵墓。
这一营建,就持续了足足五十三年,这就是茂陵,汉武帝去世后的葬地。
其实东方朔当时起了私心,欺瞒了汉武帝,把陵墓地址故意向上移了一段,将真正的天赐宝地留给了自己。
为了日后能顺利找到此处,他还特意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种了一棵小树,东方朔一直把这个秘密深藏心底,从未说与人知,直到咽气前才把儿子叫到床边,悄悄的叮嘱道: “我死后,你去茂陵下面找一棵老树,找到后就把我埋在那儿!切记切记!”他的儿子记在心底,就依照父亲的遗愿把他葬在了那里。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天赐吉穴,就在东方朔下葬后的第二天,墓地骤然长高了五丈,第三天,墓又高了五丈,眼看几乎就要高过汉武帝的茂陵了。
天神大怒,东方朔就区区一个风水先生,怎么能高过汉武帝的茂陵呢?天神盛怒之下,便天降一块石头压住了东方朔的墓顶。
由于被天神扔来的石头压住了,东方朔的墓便也不再长高了,后人就把东方朔的墓称作“压石冢” 。
后有风水大师来此地专门勘察,解释道,就风水而言,东方朔的压石冢要比汉武帝的茂陵好。
在压石冢处,可以“卧看长安” ,而汉武帝的茂陵,却只能“坐看长安” 。
没想到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到头来竟然被一个东方朔给偷天换日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