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山海经

山海经真是中国人写的吗?为什么很多人说是外国人所作

时间:2023-09-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熟悉我国古代典籍的人都知道,《山海经》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大部头著作。

同古代那些惜字如金的小说不同,《山海经》共有十八卷,总计三万一千余字。

从内容来看,它真的可以称作是包罗万象。

上古时代的天文地理、各种生物、矿产分布,甚至,连宗教演变等都有记载。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其中,“禹杀相柳”的传说就充满了奇幻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也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一些斗争。

但是,可能是《山海经》涉及太广的缘故,在古代,很多人都将它看作是无凭无据的天马行空之作。

关于如何归类这部《山海经》,古代的史学家各执一词,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最先谈及此书的史学家司马迁曾谨慎地说:“《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奇怪的生物,关于这些生物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不敢下定论。

”其实,并不是司马迁才疏学浅,而是《山海经》的某些记载确实离奇。

比如:书曾记载着一批“神人”,这些“神人”长着人的脸,蛇的身,而且,身躯庞大,身躯足足有一千里长,不用吃喝就可以保持生存。

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左右时间。

只要他们一睁开眼睛,世间马上变为白昼;他们如果闭上眼睛的话,世间就迅速改为黑暗。

像这样的怪物,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相信,就更不要提古代人了。

由于没有有力的证据,后来的正统史书《隋书》将《山海经》归到了地理一列。

但是,清朝年间的《四库全书》却只是将它当作小说。

至于《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乃至成为了一个争论不休的疑案。

按照东汉学者刘向、王充的观点,《山海经》的作者应该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和他的大臣伯夷。

但是,这个说法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书中明明记载着很多发生在大禹死后的事情。

如果说,作者是大禹,那么,大禹岂不是死而复生了吗?

因此,虽然汉朝的学者给出了答案,但仍然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隋朝的颜之推是此说的坚定支持者,但即使是他,也不得不强行解释道:“有些章节是后人加上去的,并不是作者自己写的。

”但是,他的解释实在是难以服众。

谈论此事的人不但没有认同颜之推的解释,反而搬出了更多的作者来。

到了后来,坚持大禹和伯夷是作者的人越来越少,各种假设纷纷出现。

有说是阴阳学学者邹衍所著,也有说是方士所著,还有人说是汉朝的天师夷坚所著。

说着说着,官方也分不清了,索性就把作者定为了楚国人或者是巴蜀人。

当代学者袁珂综合了各方资料,认为此书作者不止一人应是很多人合力著作的。

但是,不管是谁,他们都肯定是中国人。

可笑的是,这样一部土生土长的中国著作,居然还有人认为是外国人写的。

法国的汉学家马伯乐就曾当众表明了一种观点,他说,《山海经》的作者受到了印度和伊朗文化的影响。

这样说来,《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可能是印度人或者是伊朗人。

不只是外国人,中国的学者卫聚贤在其著作《古史研究》中,也引经据典地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义成了印度人。

1978年,中国学者苏雪林在台北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屈原与九歌》。

在这本书中,他把《山海经》作者的归属地推的更远,直接推到了古巴比伦。

苏雪林猜测,《山海经》原本是古巴比伦人记述阿拉伯半岛的著作。

战国时期,波斯人来到中国,顺便把此书也带了过来。

就这样,《山海经》在中国流传开来。

在众说纷纭之时,欧洲学者也不甘寂寞,他们把《山海经》中的记载与希腊神话联系到了一块,坚持认为书中记载的怪物中有希腊神话的影子。

而美国的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中有本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描述,因此与美国人也脱不了干系。

为了找到证据,他们还像模像样地按照书中的描写路线,对美洲大陆进行了考察。

据他们所说,两者之间还真的有所吻合。

按照这个方向,我们中国的《山海经》还真要被吹成是世界名著了。

不过,话说回来,《山海经》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的争论,也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地位。

可能是《山海经》涵盖的东西太多了,这才引起了各国之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

参考资料:

【《山海经的版本略述》、《试论“山海经”的性质与传承》、《“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再探讨》】

新的一年属猴的朋友注意增势啦!

生肖猴:机智与灵动的化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是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符号。

每个生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

而说到生肖中的猴,它不仅是机智、灵活的代表,也是欢乐、活泼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肖猴的世界,领略它的风采。

生肖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猴子是一种能言善辩、机灵多变的动物。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一种化身,他聪明伶俐、法力无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人物之一。

蛇年到了,属蛇与怕蛇能一起玩耍吗?丨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乙巳蛇年将至,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逐渐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包围,玩偶、雕塑、衣服、手机壳等与蛇有关的装饰纷纷登场,可谓转角便能遇到“蛇”。

在一派喜庆之中,怕蛇人士却默默“碎了一地”。

对他们来说,蛇元素产品不仅不可爱,反而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网友评论,“出门只想闭眼走,过节就像是过劫,能不能把蛇‘开除’出生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开除”虽是戏言,但不妨以此为引,先弄清楚让人害怕的蛇,是如何进入十二生肖的?提起蛇,我们常会想到蛇蝎心肠等负面词语,但在古代,蛇却是先民崇拜的始祖神。

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生命力顽强、捕猎智商高、生殖力旺盛,且蜕皮行为常被视为“死而复生”,极具神秘感。

种种特性,让蛇成为了远古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便常见蛇的形象;神话传说里,创世神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蛇耳之神等蛇神。

广受膜拜、为人敬畏,是蛇入选十二生肖的民间基础。

而关于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又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

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九时至十一时,蛇类始活跃,即为巳时。

以此相推,蛇便成为了十二生肖的第六位。

生肖之中,蛇排在龙后,也是龙的主要原型,多被称为“小龙”。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蛇与龙一样,同样寓意着福气与祥瑞。

常言道“蛇不入无福之地”,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好运气。

《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表明蛇是长寿的象征。

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古语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广异记》《崔炜传》等传奇小说记载着蛇报恩予财的故事。

具体在现实里,蛇也有许多益处。

一方面,蛇多以鼠类为食,能够控制鼠害泛滥,避免植被过度破坏以及粮食、牧草被啃食。

另一方面,蛇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可以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在许多国家,蛇就代表着治愈和生命的力量,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都包含有蛇杖元素。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蛇不必抱有偏见;在生理层面,如果害怕也实属正常。

有研究表明,婴儿观看蛇与其他动物影像没有显著区别;但听到恐惧声音时看蛇的时间比听到快乐声音时看蛇的时间长得多,对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差异。

这可能表示,人们对蛇本身并不害怕,但在学习“恐惧”时,倾向于将之与蛇联系起来。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40万人遭蛇咬伤,180万到270万人因此中毒,8万到14万人丧生。

一项对英格兰人的调查显示,38%的女性、12%的男性都害怕蛇。

或许正是在与蛇共存的岁月里,蛇的威胁已烙印入人类的基因记忆,并在代际延续与文化传播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怕蛇的恐惧本能。

所以,对怕蛇人士来说,与其努力自我克服,不如选择自洽,心态上告诉自己保持平和、见“蛇”亦喜,行动上不与本能对抗、绕道而行。

各个平台商家在设计新年装饰时,也不妨多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不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其后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

今年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巳如意纹”,就是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既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还在对称之中体现了方正与流畅的和谐美感。

在审美上丰富文蕴、在形态上解构重组,舍去一些令人恐惧的细节,以创新的视角赋予“蛇”全新的艺术观赏力,相信会让更多人不为恐惧所扰,接纳并爱上蛇年生肖文化。

这正是:乙巳迎春蛇影繁,怕蛇人士难欢颜。

设计焕新弘文蕴,方得佳节尽福缘。

大家晚安。

(文丨常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

大家都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