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本书叫做《山海经》,但是真正看过的人可能并不多,因为这本书很难给出一个定义它究竟算是一本什么书。
它既有志怪和地理的结合又有民俗和历史的价值,甚至还是中国神话体系的构建者,元素包含非常丰富价值也非常之高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奇书。
山海经
人们认为研究《山海经》对了解上古时代有极大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的基础就是要证明《山海经》中的记载是真实的,于是关于它的争论也就随之而来,它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
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山海经》这本书,《山海经》大致成书是在先秦时期但它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丰富和完善,目前流传下来的版本一共是18卷分为《山经》5卷和《海经》13卷,完成时间从战国时期一直到西汉初期。
当然不敢说这就是《山海经》的全部内容,只是现在传世下来我们能看到的,也许在历史的行进中有些内容已经彻底遗失或是我们还没发现也是有可能的。
《山海经》中涉及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各种神话传说和珍奇异兽它的价值就在于这本书中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多个方面。
对于研究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它描述了五百多座山脉、三百多条河流、一百多个部族、四百多种神兽。
这么多的内容,到底是古人凭着想像拼凑出来的,还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记载呢?
首先说《山海经》中关于地理的描述,它所提到的各种山河地貌随着现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书中记载的真实性。
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的描述不仅仅局限于上古时期的中国,甚至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例如说书中记载了一种动物“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说有一种动物叫犰狳长得像兔子一样嘴像鸟喙眼睛像猫头鹰尾巴像蛇,《山海经》的作者在描述神兽特征的时候使用的语言会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就是用一些常见的动物所有的特征去形容那些不常见的动物。
按照现代人的习惯我们在形容犰狳时会说这种动物圆圆的眼睛,细长的尾巴和尖尖的嘴。
但是《山海经》里没有这种直接描写特征的形容词,也可能是那个时候的语言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丰富,或者是不同时期语言习惯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总之我们如果单纯按照字面意思看会觉得这就是个怪物,一只兔子长着鸟嘴蛇尾巴眼睛还是猫头鹰的,不是怪物是什么。
可其实抛开这种比喻单纯从特点上看这就是现存的一种动物犰狳连名字都没有变犰狳见到人的时候会把身体蜷成一个球,这不就是见人则眠吗?但是犰狳生活在哪里呢?它是中南美洲才有的濒危物种那么问题来了《山海经》的作者是怎么见到犰狳这种动物的呢?书里还记载了一种会倒着飞的鸟,这种鸟同样真实存在。
美洲大陆的土特产蜂鸟几千年前中国先民已经见过地球另一端的小鸟了,那是不是早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曾经到过美洲?那可比哥伦布早太多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了很久。
什么西欧中心说中欧中心说啊吗,什么两河流域中心说啊。
总之西方学者就是不承认世界最早的文明中心在中国,但是在中国的古籍中反而对这些民族的祖先都有过记载,现今西方学者公认的人类最早文明中心之一的苏美尔文明,其实也是中国先民创造的。
苏美尔人行礼方式是抱拳礼,人种特征上也是古中国南方人的特征,历史学家分析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汉语相似,很可能他们的原籍是东方的某个地方。
东方的某个地方是哪里呢?就是中国的四川蜀地苏美尔人就是蜀人这一点在《山海经》中也有着记载!
美国有一位女学者叫墨兹,她专门研究《山海经》,她曾经像古代的旅行者一样按照《山海经》的指引用双脚去行走勘测书中记载的那些山脉。
书里说走哪个方向它就走哪个方向,书里说走多远她就走多远,经过多次考察以后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她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和《山海经·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以及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她因此结论发表了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议题,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不仅如此书中越来越多类似于此类的记述近年来都被逐渐证实。
可以说《山海经》时代的先民对美洲、非洲、北冰洋、以及南极洲附近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山海经》真正冲破了华夏的地域限制延伸到了世界文明的高度。
狰zheng
我们再来看看书里描述过的其他神兽是不是也是真实存在的呢,《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一种动物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身体长得像兔子还是老鼠的脸,身上还有翅膀会飞,你不是逗我吧!可这世上还真就有这种动物叫做鼯鼠,它们的身上有一对飞膜可以让鼯鼠在树林间快速滑行。
书里还提到了一种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文鳐鱼,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飞鱼。
飞鱼的胸鳍异常发达很像鸟的翅膀,能跃出水面十几米高,飞行最远距离可以达到400多米,而且长得确实很像鲤鱼和《山海经》的描述非常吻合。
其他像什么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的鹦鹉啊,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的猩猩啊,那就更是常见了。
神怪-疆良
由此可见,由于《山海经》记述时的语言习惯,很多异兽仅靠描写没能有一个准确联想,那可能只是我们不熟悉的一些动物,但并不能表示它们不存在,或者它们曾经存在过我们有时会在思维模式上出现偏差,认为我们没见过的就不存在。
另外是将我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强加在上面认为一定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应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适应这种描写习惯。
就像书中说到一种动物是一首八身,我们以为是一个头八个身体的怪物,其实仔细想想就是章鱼而已嘛。
还有一些我们至今找不到原型的神兽记载,一方面可能是尚未发现的未知生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生物变异,毕竟《山海经》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那时的动物繁衍到现在应该有不少经历过进化和变异。
山海经
如果说所有动物的描述都和现在一模一样那反而不正常了,除了生物变异、生物灭绝也是一大因素。
别忘了地球上的生物曾经有40亿种,如今所知的物种只剩下近200万种了,所以说书中记载的异兽可能会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消失了,但是仍有很多是我们如今可以找到原型,如果只因为我们没见过就否定它们的存在,那不仅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会是我们文明的一大损失。
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它从而研究它,那么《山海经》终有一天会为我们展开一幅上古世界的神秘画卷。
而书中的每一个秘密都是我们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见证者,上古时代黄河泛滥洪水滔天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达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是不是真实存在?为何世界各种文化传说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大洪水呢?难道这真是远古时期全世界的一场大灾难吗?
下一期我们将一起揭开这起大事件的神秘面纱,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还请您多多关注我们,再见。
每个生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
而说到生肖中的猴,它不仅是机智、灵活的代表,也是欢乐、活泼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肖猴的世界,领略它的风采。
生肖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猴子是一种能言善辩、机灵多变的动物。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一种化身,他聪明伶俐、法力无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人物之一。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乙巳蛇年将至,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逐渐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包围,玩偶、雕塑、衣服、手机壳等与蛇有关的装饰纷纷登场,可谓转角便能遇到“蛇”。
在一派喜庆之中,怕蛇人士却默默“碎了一地”。
对他们来说,蛇元素产品不仅不可爱,反而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网友评论,“出门只想闭眼走,过节就像是过劫,能不能把蛇‘开除’出生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开除”虽是戏言,但不妨以此为引,先弄清楚让人害怕的蛇,是如何进入十二生肖的?提起蛇,我们常会想到蛇蝎心肠等负面词语,但在古代,蛇却是先民崇拜的始祖神。
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生命力顽强、捕猎智商高、生殖力旺盛,且蜕皮行为常被视为“死而复生”,极具神秘感。
种种特性,让蛇成为了远古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便常见蛇的形象;神话传说里,创世神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蛇耳之神等蛇神。
广受膜拜、为人敬畏,是蛇入选十二生肖的民间基础。
而关于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又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
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九时至十一时,蛇类始活跃,即为巳时。
以此相推,蛇便成为了十二生肖的第六位。
生肖之中,蛇排在龙后,也是龙的主要原型,多被称为“小龙”。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蛇与龙一样,同样寓意着福气与祥瑞。
常言道“蛇不入无福之地”,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好运气。
《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表明蛇是长寿的象征。
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古语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广异记》《崔炜传》等传奇小说记载着蛇报恩予财的故事。
具体在现实里,蛇也有许多益处。
一方面,蛇多以鼠类为食,能够控制鼠害泛滥,避免植被过度破坏以及粮食、牧草被啃食。
另一方面,蛇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可以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在许多国家,蛇就代表着治愈和生命的力量,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都包含有蛇杖元素。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蛇不必抱有偏见;在生理层面,如果害怕也实属正常。
有研究表明,婴儿观看蛇与其他动物影像没有显著区别;但听到恐惧声音时看蛇的时间比听到快乐声音时看蛇的时间长得多,对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差异。
这可能表示,人们对蛇本身并不害怕,但在学习“恐惧”时,倾向于将之与蛇联系起来。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40万人遭蛇咬伤,180万到270万人因此中毒,8万到14万人丧生。
一项对英格兰人的调查显示,38%的女性、12%的男性都害怕蛇。
或许正是在与蛇共存的岁月里,蛇的威胁已烙印入人类的基因记忆,并在代际延续与文化传播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怕蛇的恐惧本能。
所以,对怕蛇人士来说,与其努力自我克服,不如选择自洽,心态上告诉自己保持平和、见“蛇”亦喜,行动上不与本能对抗、绕道而行。
各个平台商家在设计新年装饰时,也不妨多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不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其后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
今年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巳如意纹”,就是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既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还在对称之中体现了方正与流畅的和谐美感。
在审美上丰富文蕴、在形态上解构重组,舍去一些令人恐惧的细节,以创新的视角赋予“蛇”全新的艺术观赏力,相信会让更多人不为恐惧所扰,接纳并爱上蛇年生肖文化。
这正是:乙巳迎春蛇影繁,怕蛇人士难欢颜。
设计焕新弘文蕴,方得佳节尽福缘。
大家晚安。
(文丨常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