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古时真的有龙吗?夏朝一个君主不仅养龙,还吃过龙肉

时间:2023-07-3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龙作为华夏的图腾赋有很特殊的意义,龙图腾的起源是华夏部落融合的结果,华夏部落在兼并了各部落后,取各部落的图腾,综合了马头、狮嘴、鹿角、蛇身、鱼鳞、虎掌、鹰爪等多种凶猛动物的形象,最后融合成了龙图腾。

但也有一些传说,说本来就有龙的存在,诸多史籍都有过关于龙的记载,像《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而在考古上,1996年曾在贵州出土过一副"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龙角,仿佛也印证了这种传说中生物的存在。

最有意思的记载是《史记.夏本纪》,在夏朝的孔甲时期,"天降龙二,有雌雄",传言是夏王孔甲因为尊奉天帝,天帝赐给他两条龙,一雌一雄,用来给他驾车,逐渐的,"真龙天子"这个名号就流传了下去。

不过孔甲不会养龙,一时间又找不到传说中善于养龙的豢龙氏,这时有个叫刘累的人向他自荐,说学过豢龙之术,可以帮孔甲养龙。

刘累是帝尧的后人,到他这代时,家境已经破败了,他早年是曾跟随过豢龙氏的董父学过艺。

孔甲自然很高兴,马上赏了刘累,不仅赐给他御龙氏的称号,还给他封地。

这真可谓是一步登天,刘累自然感恩戴德,不过到底是学艺不精,没多久就把一条龙养死了。

这下刘累可是慌了,众人皆传孔甲残暴,万一孔甲知道后……,刘累怕极之下只好将那条死龙偷偷煮了,然后拿去献给孔甲吃,孔甲吃了龙肉后觉得非常美味,便派人再去找刘累要。

但就一条死龙,怎能应付孔甲呢,刘累实在抗不住,就"惧而迁去了"。

先不说刘累害怕逃走后另开炉灶,成为后世的御龙堂刘氏始祖,刘累煮龙献给孔甲吃的行为,就充满了疑问。

毕竟没人吃过龙肉啊,也不知是否有毒,万一毒死孔甲了呢?刘累不将死龙埋掉处理了,偏偏煮给孔甲吃,估计还是居心不良的多。

关于龙肉的美味,后世的广东可有这么一个说法:食龙肉都没味。

意思就是龙肉再好,也没心思品尝美味,一般都用作碰上了烦心的事情。

可见龙肉的美味是有保证的。

后世还有关于"龙游于野"的故事,昔年秦文公出猎的时候,看见一条黑龙游于野外,便捕获之。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以黑龙为吉祥物,自号"祖龙",建秦朝为水德,于是全国崇尚黑色,满朝文武乌黑一片。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龙的传说各种各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龙作为华夏的精神图腾,已经深刻进了华夏的历史中,龙是否真的存在,反倒变得不太重要了。

古代是不是真的有龙,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怎么看?

夏朝皇帝吃到的可能不是龙肉?在地球上也不可能真的有龙

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着一个神龙的传说,据说龙这种生物只要吃一块儿它的肉就能够长生不老,在古代有不少的皇帝为了能够吃上一块龙肉派出很多人前去寻找,居然在夏朝的时候,真的有皇帝吃到了龙肉,那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龙存在?龙难道是真的存在于海底的吗?其实这个皇帝吃到的龙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夏朝皇帝吃到的可能不是龙肉?在地球上也不可能真的有龙根据我国的神话传说,龙是很有可能生活在海里的,比如说在《西游记》当中的东海龙王等等就是居住在海洋中的,后来皇帝们寻找龙的身影也都是去大海里面寻找,可是在历史上却从来没有人找到过真正的龙,而这个夏朝皇帝所吃的龙肉,也不过只是蜥蜴而已,蜥蜴或者鳄鱼确实是和龙比较相似,只不过他们的肉却并不一定好吃。

所以说这个夏朝皇帝吃到的并不可能是龙肉,在地球上也不可能真的有龙,人们也曾经多次下到水下去寻找龙的踪迹,到最后也是无功而返,当然我们不能够否认的是在地球上会有一些生物和龙比较相似,或者说在远古时期或许真的有类似于龙的存在,但是龙这种生活却只能存在于传说当中,且不说吃了龙肉之后到底会不会长生不老,就说龙能够上天入海,这种能力就已经超越了物理学的常识。

不管是在什么国家,都肯定会有类似的传说,神秘的生物也是人们一直都在向往的,只不过我们在寻找这些生物的时,也要尊重现实,不要太过于夸大。

龙真的存在吗?舜帝养过龙,孔甲也养过龙还吃过龙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

对于龙,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记载和传说,但真正龙的谁也没见过,这也是近现代对龙的存在与否的争议来源。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凭空出现,并且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龙肯定是有原型,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变化,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正因为龙这种所谓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所以古人对其的改变及神化可以更多增加自己的想象力,才成为了如今呼风唤雨、威风凛凛的样子。

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关于龙的文物不断出土,再一次将人们的聚焦到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预示着龙的原型可能是鳄鱼1987年,河南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市西南角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发现了6500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出土了蚌壳龙,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这里后来被命名为西水坡遗址。

西水坡遗址共出土三组蚌壳塑图,总共有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个是第一组图墓主东侧伺奉龙,西侧则是老虎,这个log是蚌壳塑成的。

第二个有龙、虎、鹿、石斧等,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

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

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

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

第三组则是更能引起人畅想的御龙图,这组里也有龙和虎,老虎是头朝东奔跑状,与虎背对背是一龙,也是头朝东,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非常形象的御龙图。

这几组图整体来看,已经能够确定这肯定是古人说的龙,尤其是御龙图,跟古籍记载非常吻合。

更重要的是这是来自6500年前左右的龙,当之无愧的是中华第一龙。

仔细观察这个蚌壳龙,已经跟现代的龙非常相似,有爪子,身体弯曲,有些不同的是这里的龙没有角,从这个形象来看,蚌壳龙很像鳄鱼。

得出这样的推测,很多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毕竟鳄鱼是一种很凶残的动物,这只是合理的推测,而且据考古学家研究化石发现,在几千年前的河南地区确实有很多鳄鱼存在,古人们在与鳄鱼的搏斗中发现鳄鱼的凶猛,会对其产生崇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现代的河南不是鳄鱼的生存地,从这点可以合理大胆推测,6500多年前的古人与鳄鱼共同生存、搏斗,逐渐对鳄鱼产生了崇拜,但随着气候的变迁,河南逐渐变得不适于鳄鱼生存,再加上古人的捕杀,这里的鳄鱼数量减少直至灭绝,但鳄鱼演变出的龙的形象却流传下来并逐渐演化出了龙角等特征,成为现代的龙的形象。

时间推移,到了夏商时期,再次在其他地方碰到鳄鱼,已经无法将鳄鱼与龙联系到一起,这才在甲骨文中出现龙和鳄两个字。

古人养过龙,还吃过龙肉?西水坡遗址的出土的蚌壳龙证明一个事实,在6500年前的中国古人就有了龙的概念,并且把他当做神兽来供奉,死后也要摆出他的样子陪葬在身边。

而同样有史书记载古人曾经养过龙并且吃过龙肉。

《左传》中《春秋·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蔡墨对魏献子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这个记载说明在舜帝时期,有个叫董父的人,非常喜欢龙,并且能驯养龙,所以龙都被他养着,舜帝知道后非常高兴,赐他姓董,豢龙氏,并把他封在了鬷川。

在舜帝时期,龙已经很少并且不能对人构成威胁,此时的龙还不像后世那样可以腾云驾雾,并且是人类的食物。

鬷川是山东定陶,如果说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话,说明舜帝时期,河南已经没有鳄鱼了,但在山东地区有,这跟《山海经》记载的“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

”吻合,这应该不是单纯的巧合那么简单。

舜帝时期还能见到比较多的龙(鳄鱼),到了夏朝时期就很少见了。

《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

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

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

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舜帝的时候世代有养龙的,到了夏朝孔甲的时候,因为顺从天帝,天帝赐他一雌一雄两条龙,但孔甲不会养,因为没有豢龙氏的族人了,但有一个叫刘累的曾经跟豢龙氏学习,于是帮孔甲养龙,孔家非常高兴,赐刘累为御龙氏,以代替豕韦的后人。

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就把龙做成食物给了孔甲,孔甲吃了还想吃,但龙就剩一只了,刘累因为害怕逃到了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人。

从这段记载可以推测,在夏朝孔甲时期,龙(鳄鱼)已经是稀罕物了,孔甲也只得到两只,养着养着还死了一只,说明鳄鱼在北方已经快灭绝了。

司马迁也认为这段记载是靠谱的,于是在写《史记》的时候采信了这一段记载。

而孔甲吃的大概率是鳄鱼,也就是他们认为的龙。

龙这种生物是否存在,原型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相信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中国人的这一困惑一定能得到解答。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地球上有龙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