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墨墨知道
猪,历来负责提供油腻范本。
不节制,没分寸,不上进,这大概就是猪给人的主要印象,连带着食客对猪肉的爱好也显得不高级。
尽管汉字“家”就是屋顶下面一个表示猪的“豕”,但猪肉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长期是不高级的,不能跟羊肉相比。
要知道,北宋宫廷御厨只使用羊肉,皇宫中每日宰羊数以百计,羊肉有时还直接作为薪水的一部分发给大宋官员。
贵族阶层如此厚此薄彼,连带着市场上羊肉价格竟比猪肉贵出百倍之多[1]。
宋代随着适宜养羊的北方领土持续丢失,羊还变得越来越金贵。
明清时期,猪肉实现了对羊肉地位的大反超。
尤其到清代,从在东北起就习惯猪肉的清朝宫廷,肉食就以猪肉为主了,连带着普通人也越来越待见猪肉。
猪肉今天在中国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猪肉消费有着最大的群众基础。
如今中国的猪产量、猪肉消费量都占到世界的一半。
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底,中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66亿头,占世界生猪存栏量的58.8%。
猪肉的命运转折,有历史经济因素,社会上层品味变化等原因,猪的翻身还需要特殊的贵人扶持。
▍文人:中国消费符号的创造者与影响倍增器
猪的好处是需要人发现的。
在羊肉最贵的宋代,猪肉等来了它的贵人、知音,最洒脱的文豪苏东坡。
他留下了一道千古名菜,从他开始,吃猪肉,才成为一件值得“歌颂”的事情。
这道菜并非后世牵强附会,它是怎么来的呢?
按今天的话说,苏东坡是个斜杠青年,诗词书画四绝,哪样拿出来都能予取予求,做到当世极致,唯独除了自己的官运。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今天的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
苏东坡在这里待了四年零两个月之久,这是他物质上最艰难的岁月,但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寒食帖都出自这里。
但是苏东坡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创作,恐怕要数东坡肉,这道菜记录在他的《猪肉颂》中: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东坡肉的诞生地就是在黄州,它诞生于苏东坡的匮乏时期。
苏东坡用大白话记录了当时猪肉地位低下,富人不理,穷人不会吃的现实,又交代了菜的基本做法。
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少放水,二是小火慢炖。
后世千年,工艺、调味纵有千变万化,这两点是共同坚持的。
这决定了东坡肉的基本口感,就是极致软烂。
▲ 用“入口即化”这种滥词形容口感和讲脱口秀用谐音哽一样,是应该要被罚款的,但是好像没有别的词更合适
后世真正定名东坡肉,大概是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肉之大胾(音zì)不割者,名东坡肉。
”
这里也点出了东坡肉的一大外形特征——别切得太小。
东坡肉在刀工上,以大为美。
直到清代,东坡肉才逐渐分小,一份东坡肉被分成10块20块,每块一两多,主要原因是为了缩短烹饪时间。
[2]
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苏东坡是个标准甜党,他喜爱吃各种能把周围人齁着的蜜渍食物。
可以猜测,东坡肉最早的口味,也很可能就是甜口的。
夏曾传在《随园食单补正》中记录“杭有炖肉者,以肉一大方炖至极烂而锋棱不倒。
……杭人又称之为东坡肉。
”
“极烂而锋棱不倒”,这实在是个对东坡肉视觉质感非常形象的记录。
在中国古代,当有高级文人加入到某种事物的生产、创作和审美标准的制定中,那么这个行当就可能获得脱胎换骨的际遇,无论是瓷器、茶叶还是家具。
▲ 今天的东坡肉离不开绍兴黄酒
东坡肉如今作为浙江菜的代表,长盛不衰,它的基本原材料是五花肉,葱姜、白糖、酱油、绍酒。
▲ 最后用小陶罐分盛
今天东坡肉的一般做法是,五花肉切成3厘米见方,沸水煮五分钟定型捞出。
用大砂锅锅内垫竹箅子,铺葱姜,猪肉皮朝下整齐摆放,加白糖、酱油、绍酒。
最后放葱结,盖盖,用桃花纸围封住锅盖缝隙,旺火烧开,再微火焖120分钟。
然后撇去油,改为肉皮朝上分装入小陶罐,加盖在蒸笼中旺火蒸30分钟而成。
▲ 东坡肉使用席草捆绑,目的是定型,防止加热太久导致五花肉肉层分离
▍脂肪:美食的秘诀
东坡肉能一直流传下来,除了文人加持,一定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因。
这就不得不说脂肪,尽管东坡肉小火慢炖的做法,已经尽量去除了多余脂肪,但实际上,最后肉中脂肪含量仍然非常高,加上甜口的调味,这完全对应了人刻在基因里的味觉本能——对高脂肪、高甜的偏爱。
▲ 东坡肉饱含油脂,而又酥烂适口,拥有区别于其他肉类菜肴、其他国家饮食的独特口感
在漫长进化史中,人类吃饱饭的时期是极其短暂和稀罕的,绝大部分时候,历代先民都在果腹边缘苦苦挣扎。
今天很多人被肥胖或高油高糖饮食习惯导致的疾病困扰,这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看,实在是非常短暂的现象。
脂肪和糖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饮食偏好,善于主动摄食高脂肪高糖的人才更有机会生存下来。
所以,牛奶要好喝离不开脂肪,脱脂奶粉淡而无味;决定牛肉等级的因素,是脂肪含量与分布;金枪鱼刺身的等级也与脂肪含量直接相关;沙拉离不开脂肪;各种蘸水离不开脂肪;很多人用来给无聊菜肴续命的油辣椒,除了辣椒,就是脂肪。
不得不夸奖猪实在是太有功了,用低廉的成本满足了人对于肉食和脂肪的巨大需求。
猪是最成功的家畜。
它孕期仅有4个月,每胎平均产12,3头猪仔。
猪生长快,丹麦长白猪日增体重可达734克。
一般商品猪的生长周期170天,体重就可达100kg。
猪的杂食性,使得猪饲料的来源非常广泛。
猪与其他家畜不同,还在于既可以放牧,也可以圈养,只食用人的各种食物残渣就可以长肉,效益回报明显高过其他任何牲畜。
但是猪今天也被嫌弃,除了形象不佳,肮脏,也还有社会消费升级的原因。
在北美,二十世纪初猪肉失去了它对牛肉显著的领先地位。
除了养牛业者的有效生产和推销外,也因为猪肉被暗示为穷人和拓荒者枯燥的食物。
[3]
今天国内消费结构还没有发生这种转折,但是牛肉和海产品等消费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猪肉也渐渐有了消费层次不高的意味。
不过,只有进入匮乏时期,你才会懂得去梳理生活中,哪些才是排名靠前的珍贵。
▍油腻:对猪的误解
不了解猪的人以为猪只能提供油腻,真正了解猪的人,能明白它的个性和特殊能力,才能珍惜它。
▲ 猪鬃曾是二战期间重要战略物资,用于制刷,给军舰刷漆或清洁枪炮管等
▲ 至今生活在建川博物馆的猪坚强,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真正了解猪的人,能把它发挥到极致。
千年来,猪最大的知音,确实是苏东坡。
苏东坡虽然菜吃得油腻,早上起来东坡肉要吃两大碗,但他却给出了人生毫不油腻的样板。
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但爱玩爱吃,为人做事饱含深情,斗志昂扬。
不油腻,不是清心寡欲,而是不被困顿打倒,保持进取、创造力和求知欲,Stay foolish。
与之相反的状态,才是令人不快的油腻。
这大概是东坡肉发明者的深意所在。
下次享受东坡肉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一层。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中国食料史》
[2]《国菜精华》
[3]《剑桥世界食物史》
敲门的人,正是大宋著名E人苏轼。
乘兴而来,兴至而返,爱熬夜的苏轼和亦未寝的张怀民,共同欣赏了那晚美丽的月亮。
1月8号是苏轼的生日,我们不聊沉重的,一起来讲讲这位“苏坡爱豆”好玩儿的一面。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中新网记者 刘忠俊 摄 北宋著名“社交狂魔” 如果投票“最想一起旅游的古人”,永远乐呵呵的苏轼必定高票当选。
他是顶级大文豪、知名书画家,还是酿酒试验家、养生小达人、美食带货一哥、爱熬夜的旅游博主,跟他一起玩,你永远不会担心无聊。
在没有高铁和飞机的古代,苏轼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走过颠沛流离的贬谪岁月,也写下过宽慰了许多人的文字,“此心安处是吾乡。
” 有网友用网站统计过苏轼的社会关系网,最后画出了一个“巨型社交龙卷风”,真不愧是北宋第一“社交狂魔”。
网友“月小水长”制作的苏轼社会关系图。
在他庞大的朋友圈里,有我们熟悉的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米芾、王诜、陈季常等名士,也有酒馆主人、无名道士、不识字的农妇等各行百姓。
“眉目云开月静,文章豹蔚虎炳。
”这是黄庭坚眼里的苏东坡。
他一口气写了三首诗,从外貌到才华,把这位老师兼好友猛猛一顿夸,诗的名字也很直白——《东坡先生真赞三首》。
其实,“东坡居士”这个称号的由来,也和苏轼的一位好友有关。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刚经历过牢狱之苦,他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把一个月的生活费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想办法省着花。
好友马梦得听说这件事后,千里迢迢赶来黄州,为苏轼向官府请领了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军营地。
后来,苏轼就把这片城东的土地命名为“东坡”。
其实,早就辞官、穷了半辈子的书生马梦得和苏轼的情况大差不差,但听说好友有难,老马立刻义无反顾地来了。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告别过去的光鲜生活,在黄州的苏轼像陶渊明一样春种秋收,但朋友们依然愿意和他一起玩,甚至几年后离开黄州,都有19个人赶来相送。
哪怕后来到遥远的海南,苏轼家里的客人也没断过。
如果没人来,他就出门溜达,和当地村民在田间地头聊天。
有时,庄稼汉面对大文豪有点懵:我们不知道说什么。
苏轼说,那就给我讲几个鬼故事吧。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 不论家世、不谈门第,用真心换真心,你瞧瞧,当苏轼的朋友,就是这么简单。
苏轼人缘怎么那么好? 和苏轼做朋友,一定是开心的,因为他是个自带热闹的妙人。
无论生活多苦闷枯燥,总能被他找到一些微小而具体的快乐。
首先,苏轼是个很会吃的人。
被贬到黄州,苏轼把贵人们不肯吃的猪肉做成了东坡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被贬到惠州,他嘱咐屠户杀完羊后给自己留一点羊脊骨,煮熟后小火烤到微焦,再剔骨头上的一点点肉吃,居然品出了蟹肉的味道。
花甲之年又被贬到儋州,苏轼居无室、食无肉,却爱上了煮生蚝、烤生蚝。
一想到这里蟹呀螺呀八爪鱼呀管够,他感觉也没那么苦了,还叮嘱儿子,这事千万保密哈,万一他们也要贬到海南跟我抢生蚝呢?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除了会吃,苏轼还很会玩。
每到一地,他都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假如和苏轼一起吃饭,要记得不能随便接下他酿的酒。
苏轼喜欢琢磨酿酒,但据儿子们所说,父亲的试验就只能当试验看看,听说在黄州尝过他自制蜜酒的朋友们,回去都拉肚子了。
对了,这位大发明家还在海南烧松脂自制墨,结果有天墨灶起火,差点把房子烧了,乐天派的苏轼捡了捡留下的成品说:这辈子写书都够用了。
除了吃喝玩乐,苏轼还能给朋友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各种笑话和段子随手拈来。
有天,苏轼对黄庭坚说,你的字虽然清劲,但笔势有时太瘦,就像“树梢挂蛇”;黄庭坚立刻回敬道,老师您的字有时候也有点肥扁,就像是“石压蛤蟆”,两人当场哈哈大笑。
在黄州时,他很喜欢找陈季常一起玩,有时候一聊到半夜,结果陈的妻子柳氏不高兴了发脾气。
看热闹不嫌事大,苏轼立刻为哥们儿写了一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出处。
(陈季常:我谢谢你嗷。
)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热爱观察生活的他,会因为搓澡小哥用力过猛写词一首:“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也喜欢关照每一位朋友的情绪,会认真地夸赞他们身上的优点。
后来有人考证过,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时,已经是苏轼在黄州待的第四个年头,而张怀民刚被贬到黄州不久。
也许,张怀民那天压根没睡着,而苏轼叫他出门,也不是仅仅是为了自己。
庭下如积水空明,好友见面,一切都在月光里了。
呵呵,苏呵呵 除了我们熟知的无数诗词和成语,苏轼给文学史留下的,还有四十多个“呵呵”。
在浩若烟海的典籍文献中,最早使用这句流行语的祖师爷已经不好找,但要说把“呵呵”使用场景发挥到极致的人,还得是率真的东坡。
和陈季常聊天,他傲娇地呵呵:只要让我睡个好觉,写词嘛,都是小意思,呵呵! 刚写完一首小作品,他自豪地呵呵:虽然没有柳永同学的那种风味,但也算是自成一派呢,呵呵。
他甚至还拿呵呵“威胁”好友文同:哼,你要是不给我墨竹,我就到处乱画然后题字说是你的,或者拿着你以前的约定去告状,呵呵。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几百年来,在大家的印象里,苏轼一直就是这样一个乐乐呵呵的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以天才少年开局,他却没拿到顺风顺水的剧本,宦海起起伏伏,他曾官至高位,又一路被贬,人也越走越远。
苦闷和不服当然有过,有时苏轼安慰自己,这可能和“星座”有关。
唐宋时期,星命占卜十分风靡,苏轼读了韩愈的《三星行》,“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 他发现,原来自己和偶像是同一个星座,我俩之所以这么命运多舛,都是因为摩羯座啊! 转头一看,倒霉蛋儿还不止一个。
苏轼和好友马梦得的生日仅差八天,他吐槽,这个时间出生的人是不是没有富贵命啊,看看我们俩,简直就是穷鬼并列第一! 但是,苏轼从来没有逃避过命运。
从黄州一路流放到海南,他看着大海发出哀叹,啥时候才能走出这个岛呢? 很快,他又想开了,“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他活在真实的当下,为官一方,就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实事。
劝农助耕、劝医劝学,他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当地风俗,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无数。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他的人生态度,都藏在诗词里了。
林语堂曾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 今天是苏轼988岁的生日,呵呵,让我们一起祝他生日快乐!(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隐居家园。
多种竹树。
买春赏雨。
醉卧杏花之边。
此安乐之景。
怕有莺儿惊梦。
此惊慌之象。
人能于安乐中。
防避口舌。
常在一点善心。
亦无碍也。
读一怕字。
要慎防则吉。
黄大仙灵签第14签: 解签诗 灵签描写东坡归隐的清雅生活:为了幽闲,在居所周围种满绿竹,把时间都交托给春天,或躲在茅屋里赏雨,或醉后眠在杏花旁边,安然入梦乡,最怕被黄莺的歌声吵醒。
此乃安逸之象。
黄大仙灵签第14签:仙机 名与利。
莫贪取。
行阻迟。
病渐愈。
问六甲。
必生女。
蚕与畜。
微有利。
问婚姻。
少合意。
宅平常。
修德美。
黄大仙灵签第14签:释义 流年:并非十全十美,但也快活无愁。
事业:工作愉快,事业无大发展。
财富:衣食豊足,宜置业安居。
自身:安乐,但要戒多言。
家庭:家中有喜事,如生女,更好景。
姻缘:夫妻或情侣之间,常有耍花枪式的小争吵。
移居:灵签暗示旅游运很好,出入须防财物损失。
名誉:不要争于表现自己,让别人慢慢发现您的好处。
健康:身体会比去年较好,吃多些,睡多些。
友谊:朋情广阔,应酬较多,小心口舌是非。
风水:美中微有。
遗失:灵签暗示小人颇难测。
自身:安乐防口舌。
天时:世事无全美。
出行:防小人口舌。
解说及记载:东坡归隐 苏东坡,宋代文学家、诗画家,在诗词字画中皆有卓越成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但仕途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亦曾来过广东省惠州等地。
晚年北还,归隐,寄情于山水、诗词、字画。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