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华夏的图腾,也是古代神话中战力强悍的神兽之一。
在许多古代典籍文献中,都有关于龙的相关记载。
例如在典籍《礼记》中,龙跟凤凰、神龟、麒麟一起合称为天之四灵”,其中龙是四灵之首。
在典籍《本草纲目·翼》中记载了龙的形象,糅合了各种现实动物的特征: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
在古代神话中,龙有很多种,比如蟠龙、云龙、螭龙、赤龙、青龙、黑龙等等。
那么在这些各种各样的神龙中,哪一种的战力最强呢?
一直在网络上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祖龙”,又是什么水平呢?今天史书凌轩阁”就用这篇文章来讨论一下古代神话中的最强神龙。
祖龙?龙的起源
说到哪一种龙的战力最强,估计会有很大一部分读者认为是网络上流传很广的祖龙”,那祖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龙呢?说出真相来也许让很多读者失望了,因为在古代神话中是没有祖龙”这个形象的。
鸿蒙初开,阴阳初分时的第一条龙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古代并没有相关的神话记载。
祖龙、元凤以及始麒麟只不过是现代洪荒小说杜撰出来的神话形象,没有任何古代神话依据。
而且这种源自于天之四灵”的杜撰似乎还少了一种神兽,就是龟的始祖。
因此,祖龙”这个现代小说所杜撰出来的神兽形象就不要提了,在各种神龙面前它根本就排不上号。
如果把祖龙定义为战力最强的神力,就像拿现代洪荒小说杜撰的空心杨柳”杨眉老祖”去吊打鸿钧老祖一样,说服力太低。
祖龙”为什么没有相关的神话记载呢?这个问题其实跟元凤”始麒麟”为什么没有相关的神话记载是一样的。
因为龙、凤、麒麟这三种神兽的形象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
最开始的龙并不是你现在所看的形象,而是非常粗糙简单的大蛇形状。
下面,笔者就简单分析一下龙在古代神话中的起源。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最早是猪首蛇身的形象,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相关文物中就有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中,出土了玉雕龙”文物,此时龙的形象中除了蛇之外,已经有了鳄鱼的元素,全身布满了坚硬的鳞甲。
在后来几千年的漫长的岁月中,龙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有了霸气的特点。
此后一直到明代,龙的形象才稳定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形象。
青龙、应龙
在秦汉时期的神话中,龙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山海经》中的创世古神如盘古、伏羲、女娲等都是半龙半人之身。
而且,一般的神仙根本不是龙的对手,只有女娲、伏羲这种级别的创世古神才能对付得了龙。
可在后期的神话中,龙的地位和战力急剧下降,孙悟空那种半瓶子醋的水平居然可以吊打四海龙王。
当然了,这是猴哥没有碰见青龙和应龙。
青龙和应龙在古代神话中属于战斗力一流的神龙。
青龙是五方神龙中战力最强悍的一种神龙。
青龙是跟白虎、朱雀、玄武并列的四方神兽,也是东方天帝伏羲的从神。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青龙可不是伏羲的坐骑,青龙是伏羲的小跟班。
但青龙的战力比起伏羲来还是差了很多,青龙对于伏羲来说就好比关羽身边的周仓关平,也可以说青龙在伏羲面前是被手拿把攥的水平。
而应龙,却有不逊于创世古神的实力。
应龙是轩辕黄帝麾下的战神,也是古代神话中的最强龙神之一。
应龙的外形跟其他神龙最大的区别就是它长着一对硕大无比的翅膀。
我认为,应龙的战力已经脱离了神兽”的范畴,已经达到了神”的范畴。
共工是炎帝的后辈,他能以肉身撞断天柱不周山,而蚩尤是上古时期的头号凶神,蚩尤的实力肯定远超共工。
即便是强如蚩尤,最后还是死在了应龙手下。
所以说,应龙的实力应该有古神的水准。
而在古代神话典籍《述异记》中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据此分析,应龙似乎应该就是龙里面的最强王者。
其实不然,有一种龙比应龙的战力还要强悍,那就是烛龙。
烛龙
烛龙才是古代神话中战力最强的龙。
烛龙是盘古大神身体的一部分所化,他的身躯非常庞大,《山海经》中描述烛龙身长千里”,已经可以跟鲲鹏一较高低了。
除了体型大之外,烛龙可以掌控昼夜更替和四季变换,随便吹一口气就是狂风。
烛龙这种操控时间的法力,可不是一般的神仙能具备的。
哪怕是鸿钧老祖这种级别的古神,也不能眼睛一闭一睁就随心所欲的控制昼夜更替。
”要想理解、掌握太极拳,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太极拳吸收引进了阴阳的辩证哲理,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动静相兼。
静是阴,动是阳,动从静中生,阳从阴中来。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求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都以动、静二字为根本。
二是对立统一。
太极拳每个动作中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柔与刚的变化,既对立又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运动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
所以太极拳强调“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的对称平衡运动规律。
三是相互转化。
阴和阳是矛盾的双方,以各自的对立面为条件,互相影响,阴阳互济,虚实互助,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互相转化。
如太极拳中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开先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含柔,化中有发,发中有化等理论,都说明了太极的本质特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
二、八卦学说 八卦学说是古代贤哲“仰观天,俯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智慧和经验总结,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进行哲学思辨后创立的“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的符号表述体系,包涵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用八种符号概括万事万物的存在、属性、状态和转化,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
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八种物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 八卦序数,即1、2、3、4、5、6、7、8。
古人兴南子曾云:宇宙虽大,不离其数,万物虽多,不离其旬。
明象数者,知宇宙万化,通天下万变。
古人留下了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传说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画,故称“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为文王所制,故称“文王八卦图”。
太极拳用的是先天八卦图,即挤东、按西、捋南、掤北、肘东北、靠东南、采西北、挒西南。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挤是震仰盂,肘为艮覆碗;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劲源心法要诀”明确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画眉毛;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登后脚;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构成的。
古人把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影响、互为相生的关系,而且是不断变化与运动的。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即相互滋生和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步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进步为坎,为水,方位正北;退步为离,为火,方位正南;左顾为震,为木,方位正东;右盼为兑,为金,方位正西;中定五行为土,方位正中央。
拳诀有云: 进时火燃起,处处喷火苗。
退时柔似水,风起漩涡妙。
左顾风摆柳,右盼似鞭稍。
中土不离位,神仙也没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阴阳学说也好,还是八卦学说、五行学说也好,虽然有助于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对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的理解,但不能故弄玄虚,生搬硬套,还是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练习、练习、再练习,唯有如此,才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
切不可本末倒置。
间有八形之说传出,有名虽同但招式各异。
或名称动作均不相同。
习者茫然无从,欲知八形之法,须明八卦之精义。
何谓八卦:“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者,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也就是说伏羲氏作八卦的目的是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反过来说八卦是万事万物的精华浓缩提炼升华而成。
何谓八卦掌:“以八卦取象,制成拳术,始称八卦掌”。
诸位八卦前辈,深明此理,故依据八卦拳理,取八卦卦象,纳万物之精义,汇武术之神髓,择其精要,又因自身体悟不同,始作八卦八形,以期对后学晚辈有所启示,以为后学入门之捷径,使其早悟八卦技击之妙道。
诸位前辈八卦八形之说各不相同,虽招式千变万化,但其理一也。
故八卦有万变不离其中之说。
其中有代表性为程派孙禄堂先生、刘斌先生和尹派门宝珍先生。
孙禄堂先生的八形为乾卦狮形拳、坎卦蛇形掌、艮卦熊形掌、震卦龙形掌、巽卦凤形掌、离卦鹞形掌、坤卦麟形掌,兑卦猴形掌。
刘斌先生所传与尹派门宝珍先生所传名称卦象完全相同,唯招式不同。
刘斌,门宝珍先生和孙禄堂先生的八卦八形,唯离卦为鸡形掌不同,其余名称和卦象皆相同,但招式各异。
其他各派亦有八形之说,八形各不相同,但理论完备当首推孙禄堂先生所传八形。
孙氏武学创始人:孙䘵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的八形简而言之为: 乾卦狮形掌,取狮子,其物最严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兽,有抖毛之威,其拳式有金龙合口之式,狮子张口之形,有白猿托刀之法。
坤卦麟形掌,取麒麟飞身变化不测之功,以拳式之用有麒麟吐书之式,大鹏展翅之法,白鹤独立之能,有顺势返身旋转之灵。
坎卦蛇形掌,取其性最玲珑,最活泼,其物最毒,有拨草之能,以拳式之用,则有白蛇吐信之法,有双头蛇缠身之巧。
离卦鹞形掌,取鹞形有入林之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有按点斩之法,有大蟒翻身之式,有入洞之能。
震卦龙形掌,其物有麟虫之长,有搜身之法,有变化不测之功,有飞腾之象,以拳式之用言,则有乌龙盘柱之法,青龙戏珠之能。
艮卦熊形掌,其性最钝,其物最威严,有竖项之力。
以拳式之用言:有靠身之勇,拨树之能,有抖搜之法,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背身掌,其拳上刚健,而中下柔顺,有静止之形,故取象为艮卦。
其拳顺则有气根心生,色啐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之意。
巽卦凤形掌,其物为羽虫之长,有展翅之功。
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点头之式,有挟人之法,有狮子滚球之形,又有风轮之形。
兑卦猴形掌,其物最灵巧,有缩力之法,有纵山之灵,以拳式之用言:有白猿献果之形,有猴儿啃桃之法,有龙蹲虎踞之式。
内家三拳:徐晓冬先生 笔者初习八卦时,从尹派八卦名家解佩启先生的传人贺进宝先生学习尹派门宝珍先生传习的八卦掌,故对八卦八形有一定了解,后经贺进宝先生引荐,投到杨昆先生门下学习尹派八卦掌,杨昆先生谢世后,承蒙杨昆先生的两位弟子马有志、唐振生先生不弃,拜归门下。
为探求八卦技击真谛,我曾就八卦八形的问题求教,师爷杨昆先生,杨师爷言:“八形为猫窜狗闪、兔滚鹰翻、鸡伸龟缩、鼠钻蛇缠,须一身备之。
”笔者闻之茫然,以为是杨昆先生敷衍之言,盖此为侠义武术套话,焉能登大雅之堂,此绝非武学秘诀,故笔者不敢深信,一笑了之。
后又与我师兄詹广庆先生研讨拳理,切磋技艺时,讲过八形的用法。
广庆师兄提出分练而合用的方法,即练习套路或各种技击技术时,抓住每形特点,将其融入,并展现出来。
对敌时应一身具备八形之精髓,笔者深受启发。
后向我的师傅唐振生先生请教,唐先生言道:“你师爷与你说的八形,基本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兔滚,而是以虎坐代之 。
盖因你有太极、形意基础,对松沉和整体爆发有一定理解,故授兔滚之言,此亦是因材施教。
” 至此方知杨昆先生八卦八形之言不谬,后经余数载身心体悟之功,更坚信此八形之言,决非妄语,而是深藏玄机,也就是说杨昆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玄妙的拳理。
欲知八形之妙窍,须明八卦八 形之精要。
尹派八卦掌名家:唐振生先生 八形之首,首言猫窜: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言:“形如博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
” 故太极取灵猫扑鼠瞬间之神,八卦则取其瞬间惊变之势,既整体腰身吸而闪蓄,即闪即变,瞬间调整身形猛然爆发之势。
八卦八形之猫窜即此意也,故猫窜在腰身整体吸而闪蓄之势。
太极首重神意之蓄发,八卦则重整体闪变惊炸之势。
此亦为太极,八卦重要区别之一。
次言狗闪:狗闪,窍要在调尾。
即尾闾闪战突变,尾闾闪战则身势虚实瞬间变换。
此堪称避实击虚,引进落空,劲力蓄发之良方。
形意有“转抖在尾”之说,内功经言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太极则有“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
由此可见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术内功心法,均以尾闾为筑基之本,为炼功之要诀.无论是炼劲,炼气还是炼神均不离尾闾。
炼劲则精满,精满则化气,炼气则化神,炼神则还虚,炼虚合道,此为道家修炼之法,亦为八卦练息之窍要,故狗闪在调尾,决非虚言。
再言免滚:武林前辈授徒时,多有百兽图之说。
意在使弟子从中领悟技击之妙谛。
其实不仅猛兽有扑食博击之勇,任何有灵性的动物均有安身保命绝技。
太极前辈有言:遇敌常存柔弱之心。
取其示弱于人,故常能出奇制胜,如苍鹰博兔,狡兔猛然翻身,利用腰身松而柔弹,势如张弓,疾如射箭,整体弹放,击退强敌。
故兔滚之法,在于腰身整体的松而柔弹,盖因松则身手快捷多变,沉则劲力深沉透彻,再言腰身柔弹,柔则闪化,须知柔化自当知斜闪。
弹则一方既收,此法既善变化,又不易为人所制。
又言鹰翻:形意 十二形最后有鹰熊和演之法。
拳论言:“进退连环心意根,一马三箭左右分。
白鹤亮翅归形意,鹰熊斗智龙翻身”。
“鹰之形,其精在爪,其神在目”。
故形意又有“把把不离鹰捉”之说。
八卦则有鹰翻之劲势,取鹰击于长空瞄准猎物,寻找时机,猛然翻身,盘旋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其羽翼击敌,以其尖嘴利爪制敌。
此势在于腰身的拧裹盘旋与肩背沉撑断燃合而为一,既提顶竖项,沉肩坠肘,紧背空胸,紧裆吸胯,拧腰坐胯.要有拧裹沉撑之势,其意要断然,决然,义无反顾。
非如此不能收全功,故鹰翻在于腰身的拧裹盘旋,肩背的沉撑断然。
复言鸡伸:形意讲:“鸡有欺斗之勇,有独立之能,有振羽之威。
”八卦则有猛鸡夺粟之神韵,有锦鸡撒膀之式,其形蹬之于足,纵之于膝,劲贯之于周身,抖绝于四肢,惊变于心机,要稳准狠,冷脆快,以变制敌,八卦变中求方为正法。
故鸡伸在于身手足瞬间变换要快,要一放既收,一收既变,要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要出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发劲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至此方见鸡伸之真意。
还言龟缩:拳术之言龟者甚少,形意有鼋形,讲其“有浮水之精,有翻江倒海之力”。
八卦取龟之静寓惊变,临敌时心中力惊然,神贯于顶,气下于海,一旦有变,身形先速退待机,不为人所趁;再束而后展,以变制敌。
故八卦言道:“此掌与人大不同,未曾进步退当然”。
拳谱有言“失机退宜快”。
故龟缩取其,如遇凶险,静寓惊变,待机而动,伺机而发。
继言鼠钻:古之侠义传记,有五鼠兄弟,号为五义。
皆以鼠为号,可见鼠之精灵奇巧,轻快敏捷,自古已深入人心。
并有"鼠无骨’之说,凡鼠头能钻过的洞穴缝隙,其身亦能钻过。
故八卦取其头领身随之神意,如鼠遇悍猫,头领身随,急停猛转,纵横矫变,此为鼠钻之真义也。
孙禄堂先生言:“八卦之用,纵横矫变”,亦含此意。
最后讲蛇缠:在武术,气功家讲蛇形甚多。
如五禽戏,少林五拳都讲蛇形,如形意蛇形讲;此物最活波能屈能伸,能吸能放,能绕能盘,能柔能刚。
故八卦集其特性于一身,折叠缠绕,劲力连绵不断,故蛇缠在腰手,手领腰随,腰手互变,拧裹钻翻,劲力连随。
再讲一下虎坐,虎坐在臀,即谷道内提,气合丹田,神贯于顶,身如石坚。
总而言之,八卦八形以神意为惟一核心,以丹田为主宰,以腰身为总根,以神意导内气,以内气催内劲,以内劲运转丹田,以丹田内动带动腰身四肢百骸,使内劲节节贯注达于梢节,唐振生先生言:内八卦引动外八卦随,亦即此意.上盘以上丹田之神引导头手胸腰滚裹争钻,中盘以中丹田之气带动胸腰胯膝起落坐翻,下盘以下丹田与命门相合与海底相吸使精壮气满,催动腰身膝足拧旋走转,功至此境,上中下三盘互变,上中下三田相合,神意互换,腰手互争先,方能圈中套圈,环中生环,形成一个玲珑剔透的八卦盘条钢丝球。
其实,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何止八形,只是以此常见动物为代表,方能使后学晚辈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多领悟,才能使高深莫测的八卦掌学说,易学易懂易练. 这才是诸位八卦前辈做八卦八形真正的目的,太极拳有一身备五弓之说,八卦掌一身备八形之言。
笔者认为此皆前辈名家身心体悟数十年,将其武学精华提炼升华浓缩成一句话,皆为神来之笔,堪称传世之作。
正是:“妙诀只有三五句,无有纯功也枉然”。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