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形意拳的核心练法极为简洁高效

时间:2024-11-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很多人认为传统功夫都是花架子,认为练了多年甚至十几年也打不过练三个月散打,难以用于实战,而现实中,确也如此,练习传统功夫、内家拳的爱好者无数,然而由于很多人难以得见真正的核心练法而陷于空想和大松大柔的误区当中,徒耗光阴,诚为令人扼腕叹息。

拳谚有云,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劲心机枉劳神,真正的核心训练的方法诀窍和方便法门难能得见,尤其是调动内在的方法更是核心中的秘密,而离开了这些,就很难练出真功夫。

能够接触并学习到这些核心功法需要天大的缘分,或许需要机缘遇到明师,或许需要经过十年数十年的光阴,或许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才能得到。

然而真正的古传功夫实际上是极为高效的,传统的内家功夫如形意拳来源于古战场,源于岳飞训练士兵的体系,岳家军横扫天下,士兵经过强化训练数月即能上阵杀敌所向披靡,一两年以上即可称精兵。

抗战时期,尚云祥先生教授二十九军大刀队形意拳五行刀,长城喜峰口肉搏力杀日军精锐,也仅仅经过一年半载的训练。

可以肯定,来源于古战场血与火数千年淬炼,更具有中国传统修炼的内功融合,传统功夫绝对是开发人体潜能和搏斗艺术的精华,其训练绝对是极其科学高效的,自古就有“形意一年打死人”之说,是指形意拳经过一年的训练就能做到出手见红一击必杀的功力,绝非虚言!这体现了古传内家功夫尤其是形意拳等来自古战场内家功夫极高的训练效率,远非现在的许多训练方式可比,更体现了内家拳对人体潜能的激发效果、超级科学的发力模式和极其爆裂的打击力。

然而为何现在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练了很多年,也下了很大的努力,却不能练出内家拳应有的功力?更有甚者,虽然练了很多年,如站桩很多年却身体素质仍然很差,动不动就感冒,原因很简单,就是练错了,或者说练得不完善,总是在形体动作上差那么一点点,或者在神意上差了那么一点点,有形无神,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发挥内家拳改形换质的作用,徒劳无功。

近代以来,文人谈拳,或理论繁杂,或玄之又玄,把原本极为朴素,至简至真的内家真功说的云里雾里,大家且看前辈们极为简要总结的形意拳就已经有三顶三扣三圆等24法之多,有四稍齐备之说,光这些就已经很复杂了,更何况现在人主观加进去的更多东西,正是这些导致了真功埋没,从头到脚,从脚到手,繁琐的要求、空想的意念令人望而却步,练起来顾头难顾尾,尤其是内在的如神意如何运用,四稍如何发动等更难以把握,最终导致形有偏差意有不真,又如何能练出功夫!大家请记住,真正功夫的训练都是极为朴素的,拳击只有直摆勾,泰拳也只是加上了膝肘和三两个腿法,因此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而剩下的时间都在进步,而传统的内家拳反而多年练习却仍在纠正动作的错误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站的桩四平八稳完全符合要求,但实际上却差的很远,尤其对四稍如何发动,丹田如何作用,肩胯如何一体,神意如何落实等关键问题上难以做到,例如很多人如站桩、太极的爱好者常有膝盖疼痛的毛病,这就是要点没有做到的表现。

正如你渴了,要拿杯子喝水,很简单,伸手去拿便是,然而如果有人要求你拿杯子需要做到眼睛要怎么看,手要如何动,腰要怎么转等等,你还能喝水吗,简单东西复杂化,朴素东西玄奥化,故弄玄虚,导致徒耗而无功。

真正的古传形意来自于古战场,在古代战场练兵中,动辄数万兵马同时训练,根本不可能挨个手把手校正,如果像现在这样数年练习仍然不得要领,又岂能上阵?而需要很规范便于无限复制而不使有偏差的训练,从而有了极具智慧的古传形意拳核心内功训练体系,根本无需过多考虑繁琐的要求,只要把握一定之规,如木匠之墨斗,以一代万,剩余的全部交给身体的本能,身体会自动激发而做到要求,而练习者只需练习几次就可焕然大悟,做到要领,从而对拳论中的要求真正通过身体深刻的体会到,拳论中的要求虽然是一种规范,但更多的也是前辈们体会到之后的总结,而依据结果去练去求岂不南辕北辙?

古传形意核心内功训练中,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看似虚无的神意要求不再神秘化,而将之变成极为朴实的训练要求,看起来极为简单,甚至有点傻大黑粗,人人都可做到,并以此来统摄身体,激发本能,方能形正意真,浑身整如铸,灵如虎,体会到平时难以感受到的身体反应,例如丹田发力的状态,逐渐地,身体会记住这种本能的状态,并在任何行拳走架运动中保持。

至此,练习者才能真正理解拳论的要求,对锻炼的对错、功夫的真假自有分辨能力,能经过几次训练就能掌握要领完全将功架要求做到形神兼备!剩下的时间就是飞速涨功夫的时间,从而效率极高,这就是古传形意核心内功训练的惊人效果!也正是“形意一年打死人”这句话的秘密所在!由此会由衷的惊叹于其大智若愚、大巧不工的智慧,极为朴素却极为科学高效,是真正的传统武术秘密训练法,可使习武者如脱胎换骨般激发出人体的生命潜能,丹田气足,固精实髓,气血充足内脏机能强健,敛气入骨,易筋易骨易髓,浑身筋膜腾起,如绵里裹铁般骨骼沉重如铁而皮肤细腻柔软,经过一年刻苦锻炼,就能做到力达四稍,抖手发人,力透脊背,可增数百斤神力,并练出不需排打不需运气的抗击打能力。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