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形意拳:现在是练拳的多,练功的少,一用起来就章法全无

时间:2024-11-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什么武术把身法的重要性始终放在第一位?身法不出无以致用。

身法的核心是什么?是速度。

你光出拳快出腿快只能在有限的小圈子里运动,遇见一个有身法的就要挨打了。

身法的要素很多,最关键的是步子,深里头就是胯腿腰上筋骨膜的功夫。

练到了明劲功夫,下一步就要往里头抠了,要着重于内炼出东西。

身手合一。

这句话主要是指练,是求整的话。

用起来,身子得能追上手,是初步懂用了。

等身子超过手,就可以做到从容进退游刃有余。

所以,打拳光是追求胳臂快腿快还不中,身子还得快。

这个快,一是绝对速度,说有就有;二是绝对距离,一出去要多远,一退要多远,一横也要多远。

快不仅是一拳一脚,而是身体的快,整体运动的快。

昨天看了朋友推荐给我的武林传奇之八极拳,里头有位老师的话很有同感:“如今的武术不是挽救,而是急需拯救了。

确实练得好的人挺多,但一用起来就章法全无,练传统武术的打起来竟然也像拳击散打摔跤,我们是被人家洗了脑子了。

也没办法,现在是练拳的人多,练功的人少,手底下没硬活,自然没办法。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啊。

拳重要,功也重要。

拳教给你法,功教给你用。

拳杀不了人,只有功杀人

形意拳讲究硬打硬进没遮拦,八极拳讲究勇猛直进无所畏惧。

说白了身上功夫得硬。

我们练不出李书文一巴掌把人脑袋拍腔子里的功夫,一巴掌把人打昏过去的本事还是应该有的吧。

孙氏拳讲动手只有一没有二,形意门里动手动辄把人打出一两丈远,得往这个方向上去练才是正路,不然武术真得慢慢就只有散打了。

别看现在散打搏击的训练很专业化,其实真正的古法形意拳训练早就是这么科学,从中正到束展,从四象到拳架,从局部到整体,而不是光比划不太对的拳套子。

形意拳和八极拳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一条,二者都是化枪为拳,拳劲的基础是枪劲。

其实只一句话就可鉴别如今练形意或者练八极是不是地道,那就是“沾身纵力”。

说白了,我们是用身力整体打人,不是胳臂腿的局部之力,明白了这个路子才对。

都说过去的老前辈动辄把人打出一两丈远,从物理学的角度,仅靠胳臂腿的力量可能性是不大的,只能是物体高速运动之中大冲量的对击。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人骑摩托迎头撞上过来的汽车,几丈远就飞出去了。

这也就验证了一点,形意拳是以整体身力打人为基础的,依靠瞬间加速度形成的大冲量,将人发于丈外。

一拳出去整体都用上,逝去的武林说如一兜橘子甩出去,不是靠体重大力气大,而是如立木顶千斤,这才是真正形意拳以小胜大的根基。

“手脚齐到方为真”。

譬如劈拳的起手一钻,前手螺旋上打,身体带着冲量起来,打击对手喉部以上;同时前脚趟出,打击对手膝盖以下;中间还藏了一个后手,紧贴在前手肘弯下。

这就是一个整体的冲击。

一般而言,只要功夫够硬,对手防的了上面防不了下面,何况还藏着中间的一个杀手?所以形意拳是整体进击,一动无不动,尚派老前辈讲哪儿碰到哪儿打,碰到哪儿打哪儿。

要想实现整体进击,整进整退,力量必然是整体的力量,而不是局部的发力。

这就很容易明白,传统武术和拳击搏击的区别了。

内功拳老兄说,拳击发力和人体正常发力相似,而武术则截然不同,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怎么练、怎么打出来的都和拳击散打一样,拳是鞭拳,腿是鞭腿,劲是鞭劲。

简单说,形意拳练出来更像是高速冲击的坦克,当然,里头是有很多细活的,这个没法详细解说。

拳击有点像以前打仗的抛石机,那个瞬间发力是非常惊人的。

都有自己的道理。

谁比谁行,永远不会有答案的,关键在练家子自己。

我们弘扬传统武术,其实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足矣。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