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在福建福清收官。
全球近千名咏春拳高手报名参与,历时4个多月,最终决出36名项目冠军,其中约15名选手来自海外赛区。
作为一种风靡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单项,咏春拳是中国功夫的知名代表,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始创于17世纪的咏春拳为何能经漫长岁月仍生生不息?咏春魅力何在?今天的人们又因何而学?记者来到咏春拳的发源地福清寻找答案。
何以咏春,拳出福清
三百多年前,明朝皇室宗亲后裔朱红梅逃亡至福建。
逃难途中灾民的悲惨命运和民族义士的满怀豪情让她深受震动。
经福清南少林寺禅师点化,朱红梅在寺庙附近结庵(现名少林庵)修行,法号五枚师太。
自幼习武的五枚师太曾同御医学习中医知识。
出家后,她以精湛医术救助许多百姓,又结合禅武理念,创造出实用功夫——咏春拳。
相传,咏春拳创立之初,拜师传习者皆为女性。
许多尼姑、道姑,乃至村姑、寡妇、千金小姐都曾慕名而来,拜五枚师太为师,学习医术、武艺、禅功健身。
女弟子中不少以咏春为己名,以纪念少林庵的恩师,或报答五枚师太救命之恩。
据说,名咏春者曾超300余人。
这些女弟子中有不少离乡谋生、婚嫁旅居者,把咏春拳带到了五湖四海,也把咏春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
咏春拳巧用力学原理,可实现借力打力、以弱胜强。
主办方供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咏春拳代表性传承人郑祖杰介绍,咏春拳基于人体结构和一些基础的力学原理,能通过巧妙利用空间和力量,实现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咏春拳具有快劲准狠、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特征,在中国武学历史上,咏春拳也是少有的为女性所创的拳法。
咏春拳的特别之处不仅在此,咏春拳的命名方式也不同于常规拳种。
不以姓名、地名、植物、动物等方式命名,而选择以永这一具有点、横、折、竖、勾、挑、撇、捺的字型,咏春拳之名将拳理与招法暗藏其中。
2009年,福建咏春拳被纳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4年,福建咏春拳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咏春,世界功夫
今年4月,首届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开赛,亚洲、赛区、美洲赛区的9个赛场共有近千名武者报名。
两轮选拔后,共有170人晋级世界总决赛,除中国赛区外,欧洲、美洲、东南亚赛区晋级人数达到100人。
郑祖杰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概括咏春拳在今天的传承发展。
总决赛现场的热闹和谐氛围,也印证着他的话。
赛场之外,咏春拳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
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语言,这些选手们看上去如此不同,但一比划出招,便有了话题。
这样,然后这样,再这样。
语言不通,肢体动作交流足够。
赛场边,小选手们的出拳踢腿,屈膝摆手,演示一番,已然熟络。
跨越千山万水的友谊悄然萌芽。
老手们的切磋也在赛场,黏手推拉,攻防兼备。
或骤然发力,攻其不备;或拳掌相济,化拳卸力;或寸拳守中,化险为夷……电光火石间,来留去送甩手冲,胜负已定,点到为止,遂抱拳行礼,露出心领神会的表情。
黏手实战演示,尽显咏春文化。
主办方供图
咏春拳中蕴含的形神兼备、兼容并包、一体圆融、守中止戈的武学哲思,则是其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重要内核。
郑祖杰说,咏春拳的一招一式,都能让人感受到先人对力量与技巧、智慧与勇气的深刻理解。
以拳会友,以武传情,走出国门的咏春拳成为一种沟通桥梁,种种赛事也为来自不同国家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魅力、切磋交流的舞台。
语言有界,交流无界,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尽在其中。
这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武林遗风,活在当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是活在当下的。
从咏春拳大赛的报名情况和赛程安排中可以发现,各年龄段的咏春拳爱好者人数相差不多。
比赛设置16岁以下、17-39岁、4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男女均可参与。
咏春拳爱好者分布不同年龄段。
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我闺女学了咏春拳之后,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听我讲了好些‘咏春往事’,早就盼着来到咏春的发源地寻源‘巡礼’。
从北京带女儿来参赛的张春喜是个历史爱好者,在他看来,咏春拳传承发展的数百年,也是中国经历沧桑巨变的数百年,咏春拳这个文化活化石承载了许多特别的意义和内涵。
不少年轻咏春拳学习者都以传承为己任,在他们眼中,亲身修习是对这一非遗文化最好的发扬。
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一位参赛选手如是评价。
如果说武林已成传说,在咏春拳的圈子里,记者感受到的是,武林风不曾远去。
如今,强健体魄、启智育心的咏春拳逐渐走进校园和社区,咏春拳青少年传承示范基地已落地多所学校。
咏春拳的实战属性也受到军警界的关注,十多年间,郑祖杰已作为咏春拳搏击教官为多家警察学院学生授课。
郑祖杰表示,目前咏春拳传承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是一个讲求务实和持久的事业,通过阶梯式培养,让更多优秀的、具有自主能力的传承人来担起这个责任。
(记者 林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