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本末体用之说
自己练习者为 健体,行之于敌为用。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体、用与拳之练法和打法四者不分的问题。
因在练本体时就要涉及到顾法与打法,要想取胜于彼,必先健其体,在练功时不出一切偏差。
要有明师指教,在练法中要通医理合道义,练法中又分为初练,长练和久练。
初练时,意念要注意到形体姿势正确与否 只因练武术练的是经脉之气,经脉之气要以形体来引动,由初练者至长练者就是把正确身形固定下来。
在这段时间内,自己练习时眼神不可散乱,或视一远点,或看自己之手,神气要定住,内外要合一,不可移动。
这就给大脑神经开始灌入了打法的印象。
由初练、长练身形正确固定之后,就转入久练阶段。
意念也就要随之转变,应注意到以打法为中心的习练。
开始利用拳经所云眼前无人似有人的意念练法,要幻想着敌我二人彼来我往相攻守,仿佛敌人在面前相较胜负的情景。
这就又给大脑皮层慢慢渗透至脑神经接到彼方的刺激,自动就有本能性的反应得以锻炼。
所以,在套路熟悉以后,练习时眼神就不能散乱,或视一远点,或看己手,要将神气定住,周身要活动,不可拘束,达到内外合一。
但到长练时,就要将身缩住 缩住丹田、即抱也,内外开合。
虽往回缩,外形之式还要舒展,顺中有逆,逆中有顺。
是故形意拳之道,内中之神气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形式要和顺不悖。
总之,身形动作要按合道之窍而内外合一 即形神合一,定而不可移动。
敌我相较体为本。
敌我二人相较胜负之时,首先要顾住本体自身不受彼方之伤害,为保其本。
既保其体,所以说本者体也。
体者不受彼之伤害才有其末。
末者,是对彼所用之招术。
如若本体为彼所伤,末则自然消失,也就无用的必要。
因此,本末体用四字可使体用二字代称即可。
形意拳最主要的体用不分之说,是指出某一拳全是顾打相兼,所以说体用莫分。
拳经云:起为躜,落为翻,起躜不见躜,落翻不见翻。
又云:起落躜翻一瞬间。
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同水浪翻,躜翻顾打俱周全。
又云:起为躜,落为翻,不躜不翻寸为先;伸为打,缩为顾,出入连环敌难顾。
拳经又云: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再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等等,这类术语多矣。
以上所述,说明了形意拳之顾打全在阴阳变化同时协调,内外如一,团结如球,一枝动百枝摇,全身之整劲由丹田而发。
所以说形意拳之体用是不分,体用是同时兼而行之的。
体用莫分的练法配合在一起,这在练体时,身形固定之后,练套路时,把前面所写的起、落、躜、翻、顾、打,还有利用阴阳、动静、虚实、刚柔、闪展、伸缩、曲直、纵横、往来、变化无穷之意念,全配合协调,加于所练习的五形、十二形及各种趟路的招术之中同时练习。
以上两种本末体用之说,形意拳师在给学生教拳练习的过程中,全要把这些通医合道之拳理按部就班的讲说明白,使学者法清理明,大脑中有了对技击初步体用二字的印象。
也就是认识了顾与打的路径,使学者就在练习中慢慢渗透于大脑中枢神经之中。
那时如接到彼方的刺激,自然就有本能性的反应加以锻炼。
这种教学方法就比从前保守式的教法 等练好拳后再教顾打之法比较容易进步到实战。
前辈打法谱诀关于形意拳术的打法 即体用之用,笔者采选了几位师祖的留著,也有代代相传的口授秘诀,现公诸于各位武术爱好者。
刘奇兰先生对打法曰:形意拳用之于彼,或看彼之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之两足。
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
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用智取胜于敌。
若用成法,即使胜人,也是一时之侥幸耳。
所以晓者,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才能制胜于人。
拳经云: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敌将之用者,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如伏龙登天,落似霹雷击地。
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心如风响,起落似箭躜。
遇敌取胜,四梢要齐,是内外诚实如一也。
进步不胜,心有胆寒之意也。
此是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所用之法也。
道艺之用者,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忽然有敌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
张长发先生曰:如遇高手,在彼我二人未曾交手之前,言谈话语之中,要察其言,观其神。
在彼我交手往来两手初期又有四种劲,即,刚者有明刚、暗刚,柔者有明柔、暗柔也。
明刚者,不与人交手,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交,彼一用力抓住我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中之内劲也。
暗刚者,与人交手,动作如平常,起落进退之动作,亦极其和顺,两手相欺,觉彼之手指软如棉,用意一抓,神气不只透一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中之内劲也。
明柔者,视此人形势或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力气,然而在动作时身轻如羽,内外合一;神气围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
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己,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
暗柔者,视之神意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交手,两手相击如同转动之钢珠,手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击,则彼身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一般,能将人粘住或缠住,自己觉得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格外用力,总是一气流行。
此是暗柔中之内劲也。
此是我与人道艺相交之经验。
以后学者如遇这四种劲势之人,量自己道理深浅,神气厚薄而相较量。
若是自己不能被彼之神气欺住,可与彼相较。
若是见面先被彼之神气锁住,自己先惧一头,就不可与彼较量。
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以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能如此待人,可无敌于天下也。
无敌天下并非能胜人,乃为英雄也。
虚实巧拙者,是彼此两人,一见面数言,就要交手。
察彼之身形高矮,动作灵活与否,又看彼之神气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家,还是外家,不可骤然取胜于人。
先用虚手以试探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或拙,一露形迹,胜败则可知也。
若高于己,只可待机而动,乘其不备而攻之,击其不意而取之,或以智胜于彼,则不能直打硬上而攻也。
若不如己亦不可自骄。
兵法云:骄敌必败。
要用捉猫如捉虎之态度,才能胜于敌也。
宋师祖世荣公曾云: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
练武艺者重心在两腿之间,则为之双重,其坚如铁石,站如泰山,与人相较,不怕拳打足踢。
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此谓之敌将之武艺也。
若练到至善处,亦可无敌于天下。
李存义先生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用也。
明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而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再将两目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
若是发动,刚柔、曲直、纵横、圈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伸缩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
此是与人相较。
按练时而应之为用也,虚实变化不能常用,因彼之所发形势而生之也。
周明泰先生留著云:形意拳术对彼之用,外形不可有散乱之势,内中不可有骄惧之心。
就是遇武术至浅之人,或遇不识武术之人,内中不可存骄傲之心,也不可以一手法必胜他人。
自己两手或虚或实要灵活,不可拘力。
两足进退要便利,不可停滞。
或一二手或三五手不拘,将伊之真情引出,再因时而退之,可以能胜他人也。
倘若遇武术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深矣,亦见其身体动作形神相合,己心中赞美他之功夫,亦不可生恐惧之心,务要将神气贯注,两目视定他之两眼这顺逆,再视他之两手两足,或虚实或进退。
相较之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短我长,彼长我短。
亦得量彼之真假虚实而之。
不可拘定成法,而必胜于他也。
如此用法,虽然不能胜于彼,亦不能一交手即败于彼也。
故练拳之道不可自岁其能,无敌于天下,亦不可有恐惧之心,不敢与人相交也。
所以务要知己知彼,知己不知彼不能胜人,知彼而不知己亦不能胜人。
故能知己知彼,可以能胜人,亦能成为大英雄之名也。
郭云深拳经所谈化劲的练法与打法言道: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从前面之谈来看,是以众位师祖对打法之留著为主,有的为明暗化劲相互相连打法之论述,有的将明暗两劲打法写于一起,把化劲分开另写。
笔者本文开卷之谈,是在练习中内含幻想之打法。
打法三种
在练体时,师祖郭云深先生曰:练体分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此论甚为合理。
笔者以此联想,在对彼之打法方面,亦可作三种来讲。
第一种打法 即用,要按照前面诸位师祖留著之言,详细研考理解清楚。
在对待彼方时,能够想到诸位老前辈说的,并能作到的真理明言,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要做到心里明白。
如二人见面之后,在言语中就要先做到审查彼方是练内家的还是练外家的。
如我与彼方抱拳较技开始用于彼方时,先要看其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
这就是要用形意拳与八卦掌相合之盘根术,使身形左闪右转前后进退,抱丹田定神气,以神形合一,你进我退,你短我长等等方法。
行动之间看彼之神与身形步法,动作巧拙,刚柔虚实变化如何。
这些是为了知彼知己,这第一关。
看清彼方,自己心中不可有骄惧之心,可攻可守,心中以道理而定。
如攻,不要有用手一定胜于彼方的思想。
如遇彼方有变化,自己还可继续而变之。
但还要记准兵法云兵不厌诈。
要以智而胜彼,指左打右,指上打下,乘其不备而攻之,击其不意而取之。
如得机而发手时,必要用拳经上所云宁在一思尽,莫在一思存。
宁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在这时发动猛攻,一要毒,二要狠,三要稳,四要准,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总之,在利用紧急发动之势,对彼方连发三至五手,被彼全部化转而神稳,自己应当退转回身。
此时应明白古人云: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当退则退,以诈法长身而退 退时必须长身,起用践步才能退出燃眉之险地。
或以败中取胜之手法取胜于彼,束身而落 将身形束住,也就是用踩、扑、裹、束、决之。
束字,束而为一也。
身形一束丹田即抱也。
同时回转身形,落地抱丹,面向彼方,以避彼方追击之患。
伺隙再进也。
此乃明暗劲之用法,也就是敌将动心者之用法也。
第二种用法即化劲之道艺。
除要详细深研苦练,功到自悟而明其理,还必需师兄弟或其他拳友在一起真打实战。
这样练打齐攻,功才可成也。
总之,把艺业练至一有彼方之刺激,自身就有本能之反应而对敌。
也就是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境界。
第三种打法为久练时防之打法。
亦可说成九练十防之打法。
分述于下:
1、久练时防,即是由初练、长练之后,继续如常来锻炼,甚至有志习练于一生。
此为久练。
时防,简明来说就是时时刻刻要有病患与敌我之防,为防而久练。
2、九练十防之打法,此又分两种。
一种是师祖郭云琛讲三回九转之练法,另一种变九数之练法,是三回九转是一势。
指明是要多练,由练明劲而转入暗劲,由暗劲之毕方能进入到化劲。
总结三种练法才能称为三回九转是一势。
由此观之,这一定是练的功夫年久月长。
可是以九字为多数之练,但下面还有个十字的十防。
由此之见,防字之重要比练字还要重矣!也就是防住病患,才有健康之体,艺业加健康之体才能防住敌之击打,才有对敌用法,因此才有九练十防之说。
我们久练还是为了防患未然,总之还是要以防为主。
也就是说防护住本体,才有用字一说。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