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原名转掌,是武术运动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拳种。
八卦掌不但有临敌应战的技击价值,而且长年练习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八卦掌深受人们喜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普及。
著名八卦掌家高义盛的遗稿《八卦揉身连环掌》谱中,曾写有一首《转掌养身歌》。
其歌曰:“运动转掌去百病,身体软弱换掌学。
蛇形顺式去心火,龙形穿掌理三焦,回身打虎舒肝肺,燕翻盖手固肾腰,转身反背增长力,拧身探马脾胃调,翻身背捶筋骨强,停身搬扣百病消,五劳七伤龙摆尾,强壮身体练掌高。
”
”为了探索八卦掌健身延年的医学、生理学依据,科学地论证八卦掌的健身延年作用,北京体院运动生理、武术、运动医学和解剖学等教研室的十三位同志组成了综合研究组,对六十名60~82岁的男性老人(其中三十名经常练习八卦掌的为练习组;三十名退休健康职工为对照组)进行了胸、腰、髋部X线摄影,脊柱和髋关节活动度,呼吸机能,循环机能,肌肉工作能力,视力,听力。
平衡能力以及四肢围度等多项医学、生理学指标的测定。
将测得数据用BCM-Ⅱ型电子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清楚地看到练习八卦掌老人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老人相应指标为佳,充分证明了经常练习八卦掌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起到强身延年的作用。
李子鸣先生八卦掌势
壹
练习八卦掌能够改善运动器官的结构与机能
八卦掌以绕圆走圈为基本运动形式。
练习时,步绕圆圈行走,躯干、头颈和两臂皆向绕转圆心拧转,要求里手(靠近圆心侧手)与外脚跟(远离圆心侧脚)和圆心在一个垂直面内,使整个身体形成一种绳拧状。
由于走圈是左右交替进行。
身体也就忽而左拧,忽而右拧。
在行走转身时,两脚通过摆步和扣步来变化方向,从而使两腿不断地旋外和旋内。
换式放招时,两臂在“滚、钻、争、裹”四种劲力的交互支配下,形成了一边转旋伸缩,一边弧形缠绕的动作。
八卦掌动作结构中的这些特点,使肢体各部不仅得到了伸屈性的锻炼,还获得了旋内旋外的运转。
这类运动有助于提高和保持关节的运动幅度。
各关节在解剖范围内多方向大幅度的运转,又能使骨表面和关节周围相应肌群的抵止点反复受到牵拉,物质代谢加强,成骨细胞活跃,骨的血液供应改善,促进骨结构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我们在测试中观察到,转腰(下肢固定不动,躯干向左右扭转)的度数,练习组人平均为向左102.87°,向右102.97°;而对照组只有 58.31°和53.62°。
体侧屈(膝关节伸直,躯干向左右侧屈)的度数,练习组人平均为35.63°(左)及36.12°(右);而对照组只有 25.00°(左)及28.52°(右)。
髋外旋(立位,膝差节伸直,大腿外旋)的度数,练习组人平均为57.68°(右)及56.63°(左);而对照组为46.17°(右)及45.10°(左)。
在观察立位膝关节伸直做体前屈时,练习组平均为负值(-6.70厘米),即他们的手指超出了所立凳面;而对照组均为正值(平均为6.83厘米),表明对照组老人的手指尖够不到所立凳面。
练习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经常练习八卦掌能提高和保持脊柱、脊柱与髋关节、髋关节等关节的活动幅度。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活动度明显下降。
有人认为关节、韧带、骨质的退行性变化是造成老人关节不灵活和行动不便的原因。
还有研究认为。
骨骼肌的退行性变化(肌肉、肌腱的弹性减退、肌肉中的结缔组织增生等)也影响脊柱的活动。
我们测定出练习组老人各部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可以说明长年练习八卦掌能够保持和提高关节的活动幅度。
评定骨系统中老年性退行性变化常以骨贅(椎体前缘骨质增生)、椎体骨质疏松、髋臼持重线和股骨头异常(股骨头变形。
骨质疏松、骨贅形成等)为指标。
骨贅是由于老年人椎间盘变性,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体周围的韧带(前、后纵韧带)不断地接受过强的强力牵拉,刺激韧带附着点的骨膜而形成的。
椎体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变细及骨密度减低,这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也就不灵活了。
髋关节持重线的弧度改变,意味着关节面变形,并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破坏关节的正常机能。
我们在两组老人腰髋两部位的正侧位X线照片上观察到腰椎上形成骨贅的数目,练习组人平均值为12.174个,对照组为 16.857个。
从腰椎中出现的骨质疏松的情况来看,练习组仅占17.8%,而对照组多达49.3%。
(恭请您关注《禅武山人》公众号)
另外,我们还观察到练习组老人股骨横径(34.98毫米)和骨皮质厚度(19.87毫米)均明显地较对照组(32.06毫米及17.47毫米)宽和厚。
股骨骨质疏松、骨小梁稀疏的情况,练习组仅有40%,对照组达63.3%。
这些说明经常练习八卦掌能够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从而加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抗扭转的能力。
张全亮先生八卦掌势
练习八卦掌对于增大肢体、鍛煉肌肉力量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肌肉萎縮、肌力降低是衰老的重要标志。
有人研究指出,成人的握力平均每年下降5%,与此同时,耐力也降低。
我们观察到练习组胸围平均为93.67厘米,对照组为86.78厘米。
练习组的右上臂围(放松)为27.63厘米,右大腿围为54.42厘米,右小腿围为35.61厘米,均较对照组(依次为24.98厘米、47.67厘米、32.97厘米)粗大。
练习组不仅肢围比对照组大,肌力也比对照组大。
据测试,练习组握力平均为28.40公斤(右)及24.87公斤(左),对照组为21.27公斤(右)及20.20公斤(左)。
练习组的扭力(前臂旋外)平均为14.71公斤(右)及13.80公斤(左),对照组为10.45公斤(右)及10.65公斤(左)。
另外,我们把12分钟走(或走与跑结合)作为评定耐力的指标,练习组人平均为1158.97米,对照组为1002.49米。
这些指标的比较,说明练习八卦掌能使肌肉得到锻炼,延缓其衰老的退行性变化。
贰
练习八卦掌能够增强呼吸机能
练习八卦掌时要求气沉丹田。
这是在意识支配下的呼吸过程中,把位于脐下小腹的丹田,作为气息归蓄、始出的场所。
并使呼吸保持匀、细、深、长。
这种腹式深呼吸法使呼吸深度加大,横膈膜和胸廓运动幅度也随之加大,从而锻炼和增强了呼吸机能。
据我们测定,练习组的呼吸差(吸气时胸围-呼气时胸围)平均为 4.95厘米;对照组为3.30厘米。
练习组的肺活量平均为2285.78毫升;对照组为1713.97毫升。
练习组的最大通气量平均为49.06升;对照组为30.49升。
练习组这三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充分证明练习八卦掌有益于增强呼吸系统的机能。
戈春艳老师八卦掌势
叁
练习八卦掌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练习八卦掌时,人体骨骼肌的舒缩、关节的活动,以及有节律的腹式呼吸所促成的腹压的不断变化,能够加速静脉的回流。
此外,练习时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加,能使小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这就加强了血液循环和心肌的营养,改善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从心电图测试看,异常心电图在练习组占41.38%,对照组占65.52%。
有人报导65岁以上老年人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67.6%。
相比较可知,练习组老人正常心电图率高于不参加练习的一般老人。
这正是八卦掌练习对心血管机能的良好影响。
四、练习八卦掌能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
练习八卦掌时,要求精神贯注。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还要求带着“临敌感”练习,体现出动作的技击含意,锻炼“见招打招”、“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样的练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另外,练习八卦掌时反复进行左右交替的绕圆走圈,并在绕走的同时变换掌法,使身体绕自身的垂直轴进行转旋,这就能有效地提高前庭分析器的机能。
测定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一般以反应时为指标,近年来也较多地采用电-机械延迟指标。
反应时系指出现信号到发生肌电反应的一段时间,其长短决定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及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电-机械延迟系指发生肌电到出现机械反应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与肌肉收缩速度有关。
我们测知,练习组的反应时平均为 198.02毫秒,对照组为230.34毫秒。
练习组电-机械延迟平均为64.19毫秒,对照组为77.96毫秒。
我们利用LX型电子平衡仪(国产)测定了两组老人在睁眼与闭眼情况下双足站立的总偏移度(30秒)。
观察到,睁眼时练习组人平均偏移度为7.65,对照组为9.14;闭眼时,练习组为 8.13,对照组为11.15。
练习组的偏移度小于对照组,特别是闭眼时更为显著。
由于闭眼时去除了视觉对平衡的调节,这就突出了前庭感觉、肌肉本体感觉在调节平衡中的作用。
上述三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证明练习八卦掌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
综上所述,经常练习八卦掌能够增强各系统的机能,延缓老年性退行性变化,证明八卦掌是一项有益于健身延年的运动,值得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推广。
(原载于《武术健身》)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问:敢问前辈:「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高妙的技法,「八卦门」也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门派。
但是,为什么今日练「八卦掌」的人已渐稀少?就是偶有习练的,也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转圈子;和说许多玄乎其玄,叫人愈听愈不明白的干、坤、震、离、阴阳五行之类的话。
使人或以为「八卦门」的人玄妙莫测,敬鬼神而远之。
或以为「八卦掌」纵能健身,亦绝对不能应敌,而戏谑之为「驴推磨」。
此中实情,究竟何若?晚辈不敏,敢问。
答:「大哉,问」!只是,「一部二十五史」教我「从何说起」? 问:前辈随意指点不妨。
答:不然。
仍请足下随意问来,待我实说与你。
问: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首先,当然是名称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武术要叫「八卦」?可得闻乎? 答:咳...... 这真是说来话长。
本来,这种掌法并不叫「八卦掌」的,似乎可信叫「阴阳八盘掌」。
问:然则又何谓「阴阳八盘掌」? 答:所谓「阴阳」,浅说之,便是手心,手背的翻转,变化。
深入之,更及劲道,缠丝的运用、配合。
至于「八盘」,乃是因为这种掌法的操习,要立八根木桩,而后以掌历盘这八根木桩以练功夫的缘故。
所以,合以称之,就叫它「阴阳八盘掌」。
问:敢问这八根木桩,应该如何立法? 答:应该围绕己身,「前、后、左、右」各立一根,乃是四根。
再加「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各立一根,便是八根了。
问:如不叫「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而称之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仍是八根木桩,可乎? 答:叫它「东、南、西、北」,与夫「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有了方位,位置就固定了,就似乎非如此立桩,也非依此练习不可了。
今日社会,地狭人稠,似不必死守此限。
因地制宜,随意立之。
只要大致围绕己身,不碍练习可矣。
问:谨受教。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以及它所立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练「八卦」的人常说的「四正」、「四隅」? 答:一点不错,「前、后、左、右」就是所谓的「四正」。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是所谓的「四隅」。
问:那么,这八根木桩,与中国的阴阳八卦之学说,究竟有何关系? 答:笼统说来,若以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皆出不了八卦。
则此种掌法,此种木桩,又何独敢脱出于天地之外?自然是有关系的。
问:前辈话中有话。
敢问:若是不要笼统,明白清楚的说来,则八卦之学,与「八卦掌法」,有必然的,不可或分的关系否? 答:若这等说,自然没有必然的关系。
问:那么,为什么非叫它「八卦掌」不可呢? 答:其实,并不一定「非叫它『八卦掌』不可」。
只是因为后人将这些木桩分别命名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卦名,所以就将此掌法,叫做「八卦掌法」。
问:究竟是何人将此八桩安上八个卦名的呢? 答:虽然已不可考,总是很有学问的人吧。
问:然则前辈的意思,这八根木桩,并不一定要按八卦命名。
这种掌法,不一定要叫「八卦掌」了? 答:正是此意。
试看「阴阳八盘掌」之名,「八」是数目,「盘」是动作。
说得清清爽爽,实较「八卦掌」之名为优。
问:然则「八卦掌」一名,是否宜加修改呢? 答:此名经已通行,似亦不必多事。
而且,又将如何改呢? 问:这八根木桩径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时,叫「阴阳八盘掌」。
木桩被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之时,就叫「八卦掌」。
那么,另订新名,自然仍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作根据喽。
答:需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实是无谓的,叫它什么皆可。
叫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有何不可?叫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有何不可?叫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不可? 问:前辈谬奖了。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立妥以后,操习的方位,是不是一定的? 答:初学之时,操习的顺序是有一定的;先某桩、后某桩、再某桩、又某桩...... 但方位并不需要固定。
比如此次向东起手练去,下次向西起手练去。
总之自己之关系位置为准,依序而盘;不必死守方位。
更不必怕盘错了桩子,使得乾坤错位而发生地圻天崩的大祸。
问:前辈说:「初学之时」如此,似乎深入以后,还有变化? 答:这个自然。
熟练之后,随意行去,盘到那桩是那桩,亦不必死循次序了。
问:方位、次序、两不需守。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之数,亦可以增减否? 答:可以的。
之所以定标准为八桩,不在数目,而在方位。
将己身之「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皆围满它。
使人对任何一方之敌人,皆能应付。
其意在此,固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然则至少需立几桩?至多可立几桩? 答:这可说全无一定。
至少要立一桩,否则如何用功?至多可至无限,而其实太多亦是无用。
问:尝闻:「八卦掌」之练法,要在院中林立竹竿,而后在竹竿间穿来穿去,一面练掌,身法飞快,而不碰到竹竿。
有此功否? 答:这是妄说,而由来已久。
其实就是指的「盘桩」。
因为所知不确,又复故神其说,就成了在竹竿缝里穿来穿去了。
请问,就算穿得来穿得去,又怎样? 问:然则「八卦穿林掌」一名,亦不可信了? 答:「八卦穿林掌」、或「八卦游身穿林掌」之名是因为历盘八根木桩,就可叫作「穿林」。
此名不妨存之,不为害。
问:前辈提到「游身」二字,外间亦常闻有「八卦游身掌」、「游身八卦掌」,其说确否? 答:「游身」之说有二:一是双掌游走,穿缠己身──其实目的在穿缠敌身。
一是身法游走如龙,故谓之「八卦游身掌」。
至于「游身八卦掌」,同是一事。
问:前辈云「游走如龙」。
而外间亦有「龙形八卦掌」之称,可得而闻乎? 答:龙是说得好听,其实龙在何处?「八卦」之掌法穿缠,身法拧转,处处离不了一个蛇形。
为了好听,便不叫蛇形,叫它「龙形」。
其实「八卦」皆是「龙形」,去了「龙形」便无「八卦」,而又绝无其他虎形,猫形。
所以,叫它「龙形八卦掌」固无不可,不如此叫的也仍是「龙形八卦掌」也。
问:如此说来,只是「八卦」、「龙形」、「游身」、「穿林」颠来倒去的称呼而已,实东西仍是一个喽? 答:一点不错。
如果不嫌麻烦,也不妨一起用上,叫它「八卦龙形游身穿林掌」。
或将其中次序颠之倒之,或是省去几个字,皆无所谓。
问:前辈通达之论顿开茅塞。
然而外间常有因名称之不同,而互相菲薄之事,则又何说? 答:此辈不在技术上下功夫,专在字面上做文章,只得由他。
问:然而同是练「八卦」的,亦确有互不相同之练法,当是何因? 答:这是由于师承不同,心得有异之故。
其他拳术,亦多如此,不足为奇。
问:然其间定有优劣。
当如何判断辨析? 答:功夫之深浅在各人,技术之优劣则端看是否切合「八卦」之原理而定其高下。
问:「八卦掌」之掌法,共有几套? 答:任何武术,本不当以套数为讲究,「八卦掌法」尤不注重于此。
然一般而言,有「八卦掌」,及「八卦连环掌」。
问:「八卦连环掌」但闻其名,已难一观,愿先请教。
答:「八卦连环掌」亦简称之曰:「连环掌」,而将「八卦掌」简称曰:「八掌」。
这套「连环掌」就是游走八门,历盘八桩,步子不停,掌法亦不间断的一套基本掌法。
之所以谓之基本者,一因熟练以后,「盘桩」亦不必全依此套路,变化之妙,存乎其人。
二因「八卦门」无论徒手之技巧,兵器之应用,无不从此「连环掌」中衍生出来。
问:难道初学转圈子的八个掌法,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答:正是。
问:难道不是将基本的「八掌」连串,成此「连环掌」的吗? 答:问得好!这就牵涉到「八卦掌法」最初创造的次序,和正确的练习步骤上去了。
问:愿闻其详。
答:其实创造的顺序,亦正是练习的顺序。
首先,当然是「八卦掌法」独特的基本动作。
问:这些都是单动作吗? 答:都是单动作,而将「手、眼、身、腰、步」,一一练到。
熟了以后,则或由老师引导,或者自行连串起来,成为一组一组的动作,继续的练。
这、就近乎基本所谓的「八掌」了。
问:今日之练「八卦」者,似乎就此而已。
甚至连基本之单动作亦无,上来就是「单换掌」,「双换掌」...... 答:今日诸贤如何练法,我不知矣。
只是,这等练法,亦能练得出功夫否? 问:这倒是真个不能。
敢问,何以故? 答:无他,只是不曾上过木桩之故。
问:然则「上桩」如何? 答:「上桩」亦有次序。
等基本训练已成之后,可使他先盘一桩,而后两桩;使知如何「换桩」。
「换桩」之训练多不过三,便可使习「全桩」,亦即是学习「八卦连环掌」;游走八门,历盘八桩。
而也有为了连成一气,增加锻炼起见,更在八桩之中央,加立两桩,成为十桩者,亦无不可。
问:然则不是成了十挂了吗? 答:不然。
方位仍只八方,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今日之传「连环掌」者,除前辈外,尚有何人? 答:以「连环掌」炫人者甚多,然皆是自己编造的,非其本来矣。
问:晚辈无状,斗胆请问,何以知人皆是「自己编造的」? 答:此有何难?只看他能历盘八桩,圆转自如,而无丝毫勉强,鋀钉之处否,便可知矣。
问:「连环掌」练完,已能历盘八桩、十桩,乃至于理论上之无数桩,然则何庸再练什么「八掌」? 答:如果全不「上桩」,功夫一世出不来,固然不可。
然习之既久,必须「离桩」凭空而习,始能转化入神,极肆其艺。
问:那么,转圈换掌之法,就是「离桩」进修,「私练」的妙技了? 答:一点不错。
「离桩」之后,各人以习用而最能发挥体能,最为稳妥,绝对可以取胜之掌法,参合变化,「私练」下功。
问:如此说来,这「私练」的并不一定要「八掌」了? 答:「并不一定要『八掌』!」今人动称「八掌」,乃强合八卦之数。
问:而此「八掌」,各人练来亦不一定要全同了? 答:「不一定要全同」。
徒不必同于师,师不必强制弟子。
各人之体能不同,心得有异,虽欲强其同也亦不可能。
问:然而各家「单换掌」、「双换掌」好像总比较近似。
答:同是「八卦」,何得而不近似?「单换掌」、「双换掌」是基本的「换桩」技术,离此不足以成方圆。
是以诸家皆不敢轻忽。
至于其他诸掌,无论掌数,掌技,就各自表现,不能一律了。
问:然则「八卦掌」之艺,至此臻乎极致欤? 答:功夫深浅,永无止境,何得云「臻乎极致」?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更无法凭空予以品量。
问:前辈高明之论,使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晚辈愚鲁,敢问:「八卦掌」的技法如此精妙,而其训练又有程序,不知何以传人极少?门户不张? 答:咳...... 此则「八卦门」百口莫辩之大罪...... 问:晚辈惶悚无地。
答:不然。
足下何预? 问:前辈不谈无妨。
答:正当详告。
武术各派,多好自秘其技,不肯轻传。
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振兴,这是最大的病根。
而「八卦」一门,此病特深。
问:何以故? 答:个中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是「八卦掌法」,技巧之精微高妙,允称武术之奇技。
得之者视为秘宝,不肯轻以示人,况传人乎? 问:愿闻其二? 答:第二是这种技击之奇珍,实在不容易练习。
必须要先天之条件,后天之用功,两相配合,而且要求极高。
是故前辈先师,便不肯随便传授,糟蹋了东西。
问:愿闻其三? 答:也是巧合,也是不幸。
早先的几位老师,都太嫌严谨了点。
开门收的徒弟已经不多,徒弟中传给真功夫的就更少了。
而得了真传的弟子,又复相沿成风,相诫成习,不轻易以「八卦掌」之真面目,真功夫示人,更不轻易将「八卦门」之衣钵相授了。
问:董海川先生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钦崇,其地位已得共同之确认。
据云形意一门之所以合于「八卦」,也是因较技败于董海川先生之故? 答:较技之事无确据。
然如非真正佩服董海川先生,以形意一门之地位绝不肯兼习「八卦」,以济不足。
问:这是自然。
答:然若妄传以为二门已经合成一门,则又不然。
问:外间皆作此说。
且武技得以交流,岂不甚好? 答:是又不然。
「八卦」之技,是偏才,是奇技。
其术极高,非人人之所能习。
习之不达相当水平,尤万万难以致用。
实不如形意之平易近人,只要下功夫,定然可成功者也。
问:前辈不标榜自己,不鄙薄他人,风度涵量,令人钦佩。
答:做人本当如此,习武尤贵谦恭。
问:坊间亦有许多「八卦」的著作,当以何本为佳? 答:坊间诸书,我皆曾寓目,而无可当意。
唯阎德华先生之〈八卦掌使用法〉」不无可取。
然其许多〈使用法〉仍非〈八卦掌〉纯正之技,读者慎之。
至于其他,不足道矣。
问:前辈所赐教言,皆为外间所未尝有,信是「八卦门」中不轻外泄之秘。
晚辈何幸,得聆一席语,真个胜读十年书,不知前辈允予发表以纠俗谬否? 答:武术界风习极坏,非尔所知,我若是不说,又恐学者误听胡言乱语,妄加解释,致使本门之技遭受鄙薄,则吾真成本门罪人矣。
也罢、我因足下问道,能探源索本,故为道之如此。
句句实言,字字有据,发表与否,悉听君意可矣。
因为是以问答的体裁写的,而内容在探究八卦掌的根源。
所以,就取了「林问」,这么一个笔名。
当然是取〈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而夫子在答复之先,就夸奖说:「大哉问」!这一段故事。
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相当的震撼。
许多研练八卦的前辈们,纷来打听:文中采访的,究竟是隐居在何处的怎样一位老先生? 但是,当知道了这其实是我向刘师习练八卦的问答笔记之后,他们马上掩耳低眉而去,竟就不再追问了。
而其实,他们许多是刘师的朋友!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后来,此文又在〈中国武术集刊〉的第一集中转载时,就用了我的本名发表。
篇名为什么改了〈八卦掌法问答录〉?可就再三想不起来了。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如果要是在八卦门这么说,现在是文明了,不打你了。
要搁30年前,这顿打你跑不掉的。
董海川祖师爷在社会上一直都是这么说。
太监这个名字从哪来的?是从文学作品出来的。
80年代到现在,我们组织了若干个调查小组,想找到证明董祖师不是太监的证据。
没找到,但是要找到他是太监的证据依然没有,就是两方面的证据都没有。
他出宫以后传授八卦掌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几岁了,你想在你的生理上已经有很大的缺陷的情况下,你可能有那么大的功力吗?就这个问题上一直是一个X(未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