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形意拳动手不是硬碰而是往最薄弱地方钻

时间:2024-11-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3

形意拳是一门很有特色的拳。

形式很简单,三体式再加五行拳,常人半个小时就能学会。

外型一点不奇异,动作也不显得有多潇洒。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一学就会的东西往往就是最难的东西,因为里面肯定有它深奥的道理,而它的道理却不是初学者所能理解的。

因为它的道理是练出来的,那是给有基础的功夫接近的人看的。

形意拳的拳理就象是前人给我们描述的一条道路。

你只有走到那里了或者靠近那里了,才能理解感受到里面的细节与精妙,单是靠大家聪明的头脑来想象是一辈子也到不了目的地的。

初学者就只能去苦练自己能挨上边的东西,走自己该走的路。

想直接走在前辈们的路上是不可能的。

其实,前辈们早就把路子告诉大家了。

先是按要求把动作做规矩做顺了,一手一划,切不可有逾越。

就象老师教学生写正楷字一样,那时学生什么也不懂,他只能把字的笔画框架先安排整齐妥当。

在这个基础上先下着功夫。

此时的一笔一画都是工整明了的,还不要求学生求速度求连贯的转折。

而对于形意拳来说,此时就是它的明劲阶段,一个打基础立框架的时候。

总不可能连规矩都未把握住,就开始任意发挥了吧。

这个时间有多长,那要看大家下的功夫有多大,有人一两年,有人三五年也还在这个阶段,更有人一辈子都还是初学者的水平。

这段时间,我回忆起来其实就是不断的站三体式打劈拳而已。

就是为了让自己越练越规矩,越练越整齐划一。

因为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了,要说真有捷径的话就是得窍之后苦练。

几年之后,自己觉得动作越发顺畅自然。

但是此时的身上还是没有好东西的,不过却出了一点整体力,对付业余练拳的人还是很好用的。

要说能把五行拳用的自如能打专业练散手的人那是假话。

因为形意拳非常有个性,它一定要你力起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而我们平时用惯的拳头是最不能使劲的。

拳头不但不能使劲,还要把它的劲降到最小。

你一旦管不好它了,它还会起反作用,因为它会影响整体的发挥。

这就是“五行四梢要合全,手打三分脚打七”的道理。

否则,你想靠你几下笨拙的五行拳就把散展腾挪的对手打败那是不可能的。

我在习练形意拳之初,也很郁闷。

别人能奔奔跳跳的,一会儿是组合拳一会儿是连环腿的,打得多潇洒。

可是我就要用别扭的劈拳来赢人,这能行吗?要不是大家说形意拳好,我才不会练它呢。

后来才知道,形意拳为什么这般厉害,是它身手合得太好了,气息走转的太柔和了,神意运用的太到点了。

它自然的就象十二形里面的动物一样。

扑向对手时,就象猛虎一样的轻灵松沉,它向后含住了蓄好了,整个身体如压缩住的弹簧一样,瞧准时机,突然一纵整个身体都如离眩的箭一样弹射出去。

如果猎物突然改变躲闪的方向,它也会瞬间做出反应,随时在空中变换角度和劲道。

它那一扑是全身在扑,身上和顺的毫无阻滞,神意与气息动作揉捏到了极至。

你不把自己练的象动物一样,你是无法自如的去赢别人的。

时间一久,身上自然的如水般柔顺了,那你功夫就可怕了。

因为你用的是野兽的功夫,而别人的拳脚都是人打出来的功夫。

人怎么能赢的了野兽呢?形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从上到下都是动物动作的最精华部分。

而此时的功夫一旦更加柔顺了,就自然过度到形意拳的暗劲阶段。

初练五行拳的时候,身上象穿了一件很窄的衣服一样,处处都被绷住牵扯住的。

而随着自己练功日久,肢体韧带拉开的越多,这种感觉逐渐没有了,身上只是象穿了一件很有弹性的薄薄的紧身衣。

哪里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哪里都不会牵扯住你。

此时,你内外越合拍,柔若无骨,肢体与意识能瞬间聚在一个点上。

是真正的“静灵整聚动”,“内外如一”。

用军队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万人整齐的就象一个人一样。

此时,已不在乎什么五行拳十二形了,因为你太内外如一了,你用什么东西都是好东西,你已经无招了,一举一动一递手一抬腿都是功夫。

你浑身都会听劲,哪里碰到哪里就会用东西。

身上合适的就象机轮一样,一动就是全身无有不动,全身又都象水一样,一有空档就会往里钻,这就是“进如流水钻窟”的机轮功夫。

所以我们要知道形意拳不是要靠浑厚霸道的整体力赢人,它也不是靠天天站桩站出一身的刚劲就能无可匹敌的。

它自然也不是不用力的,只是要用腰腿的力,上肢只是听劲用配合着它往里钻。

上肢若用上力气了,腰腿的力自然会被憋住用不出来。

形意拳不是不用力,只是不愿和人对顶,它一遇顶就变向往不受顶的地方钻,再顶再变,这才是高手用出来的形意拳。

而更厉害的则是,一搭手就不跟你正面硬碰,直接就往你有破绽的地方钻。

所以快的看起来就象本来就是这样的,一搭手你就出去一搭手你又出去,你总是准备不好,没有机会使力气,自己就象小孩一样被拨弄着。

因为人家身上太合了,总是拧成一条的,又总是往你的弱点钻,你哪里受得了,就算是大个子也没有用。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