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主注:本文是作者的练功心得,虽然连贯性不强,但文中透露了很多传统武学中最核心的秘密,就看你是否有双慧眼能否发现了,如:两胯根缩劲,就是胯松下来后,重心落到后脚跟,此时后胯往后抽,前膝盖往前顶,同时前胯往里缩往下压的感觉。
塌的是腰,下塌之力,尾巴跟向前绕,这是三体式(或称技击桩)最核心的秘密,还有很多重要的秘密,等你去发现。
孙门功夫终极打法,为渗透力,称为内家绝手,听住对方的劲,身体俯冲,意欲前,身后走,对手身体一颤,厉害的血会当场喷出。
内家绝收靠身体打人,手放松,听住对手,关键是跨放松,跨松劲力才透。
意欲前,听住对方劲力时,发力打他,意要穿透他身体,放到身后一丈开外。
身后走,为发力到一个点时候要有一个刹车劲,这样实际就是寸劲。
像捣台球一样将力道全部打进对手身体。
不刹车就只能是推力了,没啥杀伤力!
老师说最关键的是肩胯,开始什么都不想了,先解决肩的问题,怎么才沉得下?每天上班的时候也想着沉肩坠肘,2月后有了明显的效果。
开胯,普通人1年内很少能开的,我认识的一些练功好几年的人都没开,胯不开其他练的都不对的,我当时每天练习熊鹰斗志,每天50个,虽然不多,但半年后胯松了,基本就达到老师的标准了,肩胯开了其他的都不难了,每天坚持5-10分钟三体式,2年后我身体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坚硬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普通人的拳脚很难伤到我,老师说连成整体后,再把骨节节节拉开。
拉开后打人才透,才脆。
几年下来,虽然每天平均只有20分钟,但效果非常明显,和自称习练十几年的功夫的人切磋也不落下风,此时方认识到形意拳的魅力所在。
再说三体式:
有的人喜欢推崇9-1的桩法,将重心完全压在后脚跟,其实这种站法不好,只会站成死桩。
三体式站后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有人会说为了气,有些人为整劲,有些人说为了牢固,别人推不动等等,其实刚开始的几年就是为了筋骨。
。
我推崇3-7,4-6站法,缩跨将重心分到2后跟,快倒的瞬间,脚趾扣地,前手前伸。
放松的是肌肉,这时候全身的筋相互拉扯维持平衡,2-3年后我筋练的坚如铁石。
四正八柱基本成型,这时候在练习呼吸。
有些自称练了一二十年的老玩家,摆的姿势也不错,拳练的很养眼,也很会说,结果一摸身上啥都没有,腿筋都抽不紧,斜方肌到腰一点筋全无,就连最基本的后柱的两根筋都撑不住。
。
还练啥??他们根部不懂三体式的作用,你说了他们,他们会说放松为了下气等等,他压根就不懂外紧内松的道理。
放松不是丢,而是在部分肌肉和内松的基础上,抽筋,而达到外紧内松。
其实背脊柱一直是直的,站的快倒就对了,临界点。
三体式脊柱一定笔直,头顶,松胯,先不要管臀,将重心移到2脚后跟,似倒非倒的时候扣脚趾。
先体会这些吧。
无极做到沙地立杆,就是重心落到两个后跟,头顶起来,好像一个杆子插进去,从百汇到脚跟,意念往下垂,象一个沙地立了杆子摇摇晃晃。
两仪为孙氏特有的方式,也是重心落到2后跟,腰下榻,含胸,顶头,为习练龙身(蝙蝠之翼)。
。
我狂热武术,但三体式的难度曾经让我几度萌生放弃的念头。
跟随寿老师习练三体式,开始就感觉到了难度。
首先是姿势中正,脊椎骨不偏,我至少半年多才基本中正,中间被老师,师兄纠正过无数次。
第二,站满后跟,难啊,我刚开始基本不超过1分钟。
第三,讲究胯松下后再把腿上的筋提起来,这个开始怎么都没有抽住。
痛苦。
。
我曾经心里也很多次埋怨寿老师教的怎么那么难和其他人家的不同。
。
我每天都在家习练,1年后才基本做到,这叫“鸡腿”。
观察鸡就知道那个胯连接处是松下的,爪子可以抓地,劲抽住的。
第四,龙身。
就是斜方肌延伸下去直接到腰眼。
我认为也是蝙蝠之翼。
看看李小龙就明白了。
做到这个首先要沉肩坠肘。
说起沉肩坠肘大家都懂,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有些人穷其一生都不标准。
我是在习练2年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基本才抽的紧,后面就是坚实如铁的感觉。
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劲
练功的前半年最苦,根本找不到劲,有劲使不出,还要死撑着。
这段时间心理折磨大于肉体的酸痛,身心俱疲,对老师教的也产生过怀疑,动摇过。
一年后找到了脚跟劲,松下去然后筋提起来,如同磁悬浮列车,脚底有根了,心里放松许多,虽然有时会更累,此时春天始至。
2-3年后四正八柱筋都有了,坐在磁悬浮上,前撑后抽,浑然一体。
此时也不觉得累了。
心境豁然开朗,为换劲阶段。
此时站桩是一种享受,越站越精神。
感觉前面所有的累都值得。
对老师唯有敬仰之情。
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
。
两胯根缩劲,就是胯松下来后,重心落到后脚跟,此时后胯往后抽,前膝盖往前顶,同时前胯往里缩往下压的感觉。
塌的是腰,下塌之力,尾巴跟向前绕。
谈含胸
含胸拔背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各有各的见解。
这些天来交流的武友很多的,问到这个问题,我就示范,让他们手贴在我前胸和后背,前手撑,后手拉,将胸骨拉开,自然含进,此时后背绷紧。
他们感觉很微妙,原来是这么回事。
有个习练很多年太极的朋友当时感慨不已,说以前其不得方法。
含胸不是将胸往里裹,背裹的圆圆的,此时会明白习武之人为啥罗锅那么多...
含胸是在身体中正,脊柱笔直,不影响任何呼吸的时候,拉开胸骨,自然含进去...
先从无极式入手,我开始无极式就练习了3个月。
要站到如同一个杆子从百会穴沿着脊柱插进去直到尾椎,重心落到脚后跟,摇摇晃晃如同沙地立杆。
。
今天上午又有武友前来交流,老吴,40来岁,从小喜欢练武,也是武痴。
筋骨奇佳,可单手倒立,力量是我见过武友中最大的一个。
我一看他手就知道练家子,厚重布满老茧。
他可轻松开两个砖,不架空的。
他以前练多年外家功夫,现在没事就站桩三体式,每天累计2小时。
我们试劲道,老吴劲道大,猛,只是不太脆,没渗进去。
他对我的力道也很惊讶,渗透力。
。
透力的关键在胳膊筋(肘部和肩膀间的)和斜方肌抽住,紧紧相连。
背部要像眼镜蛇颈部膨胀开一样,这样爆发力才强。
胯也要松,才可翻浪。
。
功夫各个门派都有其内涵,渗透力是衡量内家拳的一个标志。
我们的三体式要求是重心随呼吸前后稍微移动。
三体式分为双重和单重,4-6为双重,双重为练武,3-7为单重,单重为道家修炼。
站三体式吸气的时候,缩胯重心到脚后跟,快倒的瞬间,前手往前撑,肩往后抽,后手往后拉,头往上顶,扣脚趾。
此时全身绷紧,但是全身感觉一点力都用不上。
此为外紧内松。
此时重心为3-7。
。
呼气的时候稍稍放松,脚趾放松,重心稍稍前移为4-6。
通过呼吸前后重心的变化就实现了双重和单重的转换。
此时的桩才是活的。
这个就是孙禄堂老先生晚年传下来的真东西。
只有桩站活了,筋骨才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又不会伤害身体。
站死桩对身体伤害太大了。
。
很多大师都做过膝盖手术。
。
切记。
吸气贴背,此时小腹瘪,身体绷紧,呼气放松,小腹微鼓。
1.先说重心,形意拳练拳的时候不要起伏,练的是将胯腋住,全身抽住打出去不变形仍然是三体式,就是老话说的四平八稳,专门练的是胯的开合,和筋骨的协调,此为练功。
打人就要靠翻胯,翻浪劲道必须练出来,才练习打法,此时重心有起伏。
心意六合拳的心意把就是专门靠中心起伏打人,人附上去贴住了,翻胯抖脊柱,头往上顶,手贴着触点劲道往前下渗透。
2.遇敌好似火烧身,是形意拳的打法,也是我经常用的打法,图的是个速度,粘着就发,就是风吹大树百枝摇,要求胯要缩,全身筋骨要达到贯通才可发出,一些师弟常说要练出我这种味道就可以了,我说要把筋连成一体,再慢慢找找劲就出来了。
3. 手腕下挺,重心顺着拳头下沉,这个劲是栽锤,在太极和形意中都有。
既然有个小停顿,近身搏击中间必须控制对手方可用,要有很强的控制力,靠的是马失前蹄之力。
重心的起伏变化。
。
明劲始为整劲,肩胯,手脚合一。
如果出拳能达到肩胯,手脚合一初步整劲就算有了,此时打拳看似整,看着很猛,真正打人落在身上。
打人劲道多为推搡之力,看看康龙武林大会很多练家子就是这个级别。
此时,力道打得是两个点,从始至末。
此时还不算不是真正的明劲。
等到有了筋筋相连,打出的力道发出很脆的击破空气的声音,此时才为真正的明劲。
我习练三年的时候发出的是这种劲道。
此时发力还要稍稍储力后才发的出。
等再过几年后筋骨进一步拉伸,肌腱进一步增强,筋全部撑开,胯全部开。
平时走路可感觉筋筋相连,随便出去的一拳不仅破空而出,很脆响而且有很强的穿透力。
此时发力不需专门储力,在任何时候,任何距离,都可以发出穿透力。
现在我发力时这种感觉,劲道完全靠胯翻浪打出,清脆,点透。
教拳时常言:"孙门内家拳技胜人,只在一沾之中。
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胜人,便是功夫不济,有辱本门。
"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