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镇后刘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现有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据不完全统计有:
一、拳术:
通背拳(六路)、炮锤(十二路)、战锤、合手锤、三人锤、话锤等拳术套路。
二、器械:
1、枪:
大花枪、小花枪、二路花枪、大官枪、小官枪、八步十三枪、别枪、假枪、凹腰枪、三剑枪、白手夺枪、双棍破枪、双刀破枪、单刀破枪、大刀破枪、春秋刀破枪、磨盘梢破枪等器械套路。
2、梢子棍:
磨盘梢、背剑梢、地躺梢、白手夺梢、三不齐破梢等器械套路。
3、刀:
大刀、大官刀、对镗刀、白手夺单刀、白手夺双刀、双刀、单刀、白手夺匕首等器械套路。
4、其他器械:
拐、镗镰、双棍、流星锤、马叉等器械套路。
村里人练武的历史从清朝到现在已有300多年了,一直没有间断过。
村里流传至今的武术有两种,一种是通背拳,一种是炮锤。
“通背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一种说法跟村里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村里人说他们练的通背拳属于孙门,孙门就是孙膑一门。
据传,孙膑在跟着鬼谷子学习时,将猿猴捕猎、争斗、逃生等本领,和武术的踢、打、摔、拿结合在一起创立了通背拳。
陈家湾“通背拳”
山城的许多村庄一般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和这些村庄相比,陈家湾的历史比较靠后,并且有两个特殊的的方面,一是他们的祖先是江浙一带的宁波人,二是陈家湾的祖先陈管三曾经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部下,在北伐时留在了这里。
这就让陈家湾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来历。
陈家湾是一个尚武之乡,过去,凡陈家湾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几下子。
而且陈家湾有着自己独特的拳法,叫“陈氏通背拳”。
家谱记载,《陈家湾武术》起源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村陈氏始姐陈管三,距今有600余年历史。
根据家谱追忆,可上溯到17代传承人。
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御驾北征蒙古时,一个带兵的武官陈管三在行军途中解甲落户在鹤壁的一个小山村,后来称为“陈家湾”。
他是陈氏始祖,耕读传家,养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教授武术“通背拳”。
祖训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但到了兵荒马乱及自然灾害年间,村民在家或外出生活时常遭遇土匪袭击,为防匪自卫,村民纷纷要求练习武术,使《通背拳》规训得以破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防匪自卫的色彩逐渐淡化,群众娱乐成为此武术表演的主要目的,经常出入在周边各村的庙会间,逢年过节也都受到邀请,他们的表演已成为乡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广为流传。
陈管三不仅给陈家湾带来了武术,他还将江南的制粉技术带到山城。
陈管三有一手制粉的好技术。
他定居陈家湾之后,开荒种地,开办粉坊,陈家湾及周边的百姓才开始吃上凉粉、粉条、粉皮和豆腐,而且闻名遐迩。
从此制粉业在陈家湾世代相传。
陈家湾以制粉起家,更以习武为荣。
村民有一句老话:“上至八十三,下至刚会站,都学陈管三。
”陈管三崇尚习武,他不仅将制粉技术传了下来,而且将一身好武艺传授给了后人。
“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
”陈家湾的陈式通背拳可与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齐名。
六百年来,习武之风沿袭至今,其民间武术队更是名震四方,并获得“武术之乡”的称号。
责任编辑:
创编者将武术、运动医学及按摩术相结合,以传统吴式太极拳为载体,从康复治疗的需求出发,对拳式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使动作顺序和呼吸节律基本保持一致。
在套路结构上,参照徒手操的编创原则,分为上肢运动、躯干运动、下肢运动、平衡运动和整理运动。
其特点为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康复阶段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
整套康复太极拳分为上下两组,每组均可单独练习,也可合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此套路共包含54个动作名称,包括起势和收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全佑最初师从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来又跟随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深造,从而融合了杨氏父子太极拳的精髓。
全佑老架太极拳的特点在于刚柔并济、动作轻松自然且灵活多变。
其架势以低、沉、圆、活为显著特征,注重腰脊的旋转和劲力的折叠运用。
在动作上,它强调开合、吞吐的协调,以身运气,并十分注重太极拳的技击性。
此套路共包含了160个动作名称,从预备式开始,经过一系列动作的变化,最终以收势(合太极)结束。
这些动作详尽地记录在了《全佑老架太极拳》一书中,该书由汪波(源修)所著,为学习和研究全佑老架太极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