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镇后刘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现有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据不完全统计有:
一、拳术:
通背拳(六路)、炮锤(十二路)、战锤、合手锤、三人锤、话锤等拳术套路。
二、器械:
1、枪:
大花枪、小花枪、二路花枪、大官枪、小官枪、八步十三枪、别枪、假枪、凹腰枪、三剑枪、白手夺枪、双棍破枪、双刀破枪、单刀破枪、大刀破枪、春秋刀破枪、磨盘梢破枪等器械套路。
2、梢子棍:
磨盘梢、背剑梢、地躺梢、白手夺梢、三不齐破梢等器械套路。
3、刀:
大刀、大官刀、对镗刀、白手夺单刀、白手夺双刀、双刀、单刀、白手夺匕首等器械套路。
4、其他器械:
拐、镗镰、双棍、流星锤、马叉等器械套路。
村里人练武的历史从清朝到现在已有300多年了,一直没有间断过。
村里流传至今的武术有两种,一种是通背拳,一种是炮锤。
通背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一种说法跟村里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村里人说他们练的通背拳属于孙门,孙门就是孙膑一门。
据传,孙膑在跟着鬼谷子学习时,将猿猴捕猎、争斗、逃生等本领,和武术的踢、打、摔、拿结合在一起创立了通背拳。
陈家湾通背拳
山城的许多村庄一般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和这些村庄相比,陈家湾的历史比较靠后,并且有两个特殊的的方面,一是他们的祖先是江浙一带的宁波人,二是陈家湾的祖先陈管三曾经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部下,在北伐时留在了这里。
这就让陈家湾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来历。
陈家湾是一个尚武之乡,过去,凡陈家湾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几下子。
而且陈家湾有着自己独特的拳法,叫陈氏通背拳。
家谱记载,《陈家湾武术》起源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村陈氏始姐陈管三,距今有600余年历史。
根据家谱追忆,可上溯到17代传承人。
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御驾北征蒙古时,一个带兵的武官陈管三在行军途中解甲落户在鹤壁的一个小山村,后来称为陈家湾。
他是陈氏始祖,耕读传家,养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教授武术通背拳。
祖训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但到了兵荒马乱及自然灾害年间,村民在家或外出生活时常遭遇土匪袭击,为防匪自卫,村民纷纷要求练习武术,使《通背拳》规训得以破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防匪自卫的色彩逐渐淡化,群众娱乐成为此武术表演的主要目的,经常出入在周边各村的庙会间,逢年过节也都受到邀请,他们的表演已成为乡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广为流传。
陈管三不仅给陈家湾带来了武术,他还将江南的制粉技术带到山城。
陈管三有一手制粉的好技术。
他定居陈家湾之后,开荒种地,开办粉坊,陈家湾及周边的百姓才开始吃上凉粉、粉条、粉皮和豆腐,而且闻名遐迩。
从此制粉业在陈家湾世代相传。
陈家湾以制粉起家,更以习武为荣。
村民有一句老话:上至八十三,下至刚会站,都学陈管三。
陈管三崇尚习武,他不仅将制粉技术传了下来,而且将一身好武艺传授给了后人。
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
陈家湾的陈式通背拳可与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齐名。
六百年来,习武之风沿袭至今,其民间武术队更是名震四方,并获得武术之乡的称号。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