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逢雨天上体育课,我们的体育老师,常喜欢在教室的过道给学生演示他在体院学的八卦掌,身如游龙,两掌往来穿梭,煞是好看。
当初第一次拜师学艺,师兄带我们练八卦掌“叶底藏花”,刘、李两位师兄走得细微处就有差别。
因我早年自学过体育系八卦掌和姜容樵八卦掌,自以为有基础,学起来会很容易。
学了一掌后,再无下文。
时常看着师兄们绕圈走练八卦掌,甚是羡慕,有次,练功间隙,远远看着师兄们练八卦,就对师曰,某某师兄八卦功夫好。
师不以为然,对曰,腿上无根。
甚是让人不解。
有次,问师,八卦是否围圆打点(中)。
师曰,伸手便知。
我便伸手递招,师接,引,变,换,我被反折手指,随其转身,围着他跑了多半个圆圈。
有天,师父聊起他的师伯们,我说会练姜容樵前辈著的“八卦掌”,他便说,练来看看,我便班门弄斧,练了几掌,过后,师说,你练的不对,姜八卦应该这么练,便为我走了了几掌。
我的形意五行拳架子,练得能平大腿后,有一天师父说,可以练八卦掌了。
我以前掌握的八卦步,经过他从头到脚的调正(搬架子),只能变成死桩,动也不能动,动便失了重心,才知道八卦掌的厉害(脚向前而手向后,试图控制360度),师父说,八卦掌步步以自己为中心,动步四周方位全变,傻子才绕着别人转。
我试着动步,多次失重后,师父教我先练走直线换掌,打好基础。
师父时常提醒我多练习下盘基本功,有次,突然蹲身下势,一式蹬了我两脚,我被他的震脚一惊,挨了两下,打懵了。
我的八卦步有长进后,师父教八大掌“白鹤晾翅”时,便借机询问了八卦步功架要达到的标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当我学练八卦掌第一卦第一掌“单换掌”时,发现师父教给我的和大师兄的第一掌,差别挺大,(大师兄常练第一卦八掌)就问他,师父说,大师兄身材中等,结实,你太瘦小,所以,应练下盘。
我们因为有“八式功”这把钥匙,很容易就了解了两者的变化规律,后来,有位身材高大的师兄,让我见识了他的上盘基本功。
练功后的聊天中,师父给我介绍了尹式、程式八卦掌的风格特点,云南传的八卦掌,河南少林内院八卦掌,等八卦和类似八卦掌特征的所学所见,我知道了师传八卦掌叫“龙形游身八卦连环掌”(龙形游身八卦掌),八大式(八式桩),八大掌(势),八卦掌(六十四掌),六十四掌,每一掌有四句七言歌诀,他不会八卦七星杆,记忆恢复不了完整的“六十四路八卦九环刀”,八卦掌八卦以推、托、领、带、搬、拦、截、扣各配一卦,一卦配八掌,一掌分三盘,一掌有八变等,还有许多散手等等内容。
八卦掌每一掌都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技击组合(踢、打、拿、跌),手法有多有少,少的两三手,多的十几手。
师父早年间,把一掌拆开,分成许多手法,教给学生,用于防身。
有一位老师兄,农村家里的条件好了后,不满足散手,想学完整的形意拳,八卦掌,师父鉴于其悟性,文化水平等考虑,便传授了“八卦太极拳”。
师父常说,形意拳功夫,就是“含胸拔背下塌腰”,八卦掌功夫,就是“空胸拔顶下单腰”,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八卦掌身上功夫不到家,遇到行家,空有手法也枉然。
有次,师兄对新学的一掌不清晰,师父让我为其喂招,两招后,我先其变招,师兄的套招被破坏,走不下去,师父见状,亲自来接,制服了我,师兄不服,辩解说,师父也变招了。
师父说,活人能让尿憋死。
另一次,师兄说他的太极拳金鸡独立用不上,师父让其喂手,连续变手后,用标准的杨式“金鸡独立”打了师兄数次。
师父说,早年间,郭师伯看到一套手抄流传的八卦掌套路,不辞心苦,辗转多人亲自上门讨教来龙去脉,当得知是其有感八卦掌套路流传太少,综合公开的资料的成果,才放下心来。
我问师父,同门之间如何辨别是否得了真传,师父说,区别在于一掌之中是否被抽了小手法。
有趣得是,后人不是抽小手,而是给八卦掌里添大手法。
有位前辈,跟其师学了两卦十六掌,其学生跟另一位师父学了两卦十六掌,其晚年综合师徒所学,以连环掌的形式公开留给后人。
没了师父后,我常向师兄们讨教八卦掌法,李师兄擅长实搏,平日里多三、五掌的点拨、介绍,得知我为验证八式功在八卦掌法中的变化规律,有一日,领我到一避静院落,倾其所学,一一让我见识、感受练和用的差别,师兄虽然掌握着分寸,但也使我“醒气”才能承受。
有次,李师兄给另一师兄点拨掌法,每一次,在接手的过程中,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有意的、惯性的、自然的调整、改变了对方的关节角度,变步将对方控制住,同样的手法,另一师兄重复多次,总不能得心应手。
平日里,我为其喂手,总能正常发挥,应付自如的师兄,有次,我为其喂手的同时,由接点合整力压迫其中轴,迫使其知难而退。
八卦掌走圈,重点练得是八卦掌独有的下单腰功夫,八大式重点练得是身体结构三节开合,配合对称平衡的功夫,八大势重点练得是躯体,四肢三盘开合的功夫,六十四掌重点练得是躯体,四肢三盘开合,配合对称平衡的功夫。
八卦掌以八卦哲理把攻防分成八种状况,一种状况八种应对的方法,对应八种技术,一种技术对应八种变化,并且有高、中、低三盘的适应性选择,每一掌都是前辈在实搏中总结完善而成。
八卦掌一种状况八种用法,八种状况一种用法,充分体现了八卦的变,不变,易的八卦哲理和应用技术。
吾师常说,给啥吃啥,伸手便是引诱对方上圈套,不怕你不来,来了我有八个活套在等着你,对方不给机会,就要创造机会,变,就是创造机会,见过蛇吞鼠吗,顺着头,才便于吞下去。
八卦掌这种高级的学力技术,身体结构开合中单、双侧的开合,三节,三盘的开合等,特征,必是内家拳身体结构成熟后的产物,其拳术技术规律的综合特征,必是拳术成熟后的成果。
(本文完)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