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太极拳的重心转换,搞懂这一点很重要!

时间:2025-02-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初学者在接触太极拳时,常听闻“裆走下弧”、“逢转必沉”等原则,这些指导对于入门阶段确有其价值。

然而,随着技艺的精进,应认识到这些规则并非绝对,高层次练习时情况更为复杂多变。

在外家拳的基本功中,如弓马步、马步至仆步、弓步至仆步等转换,重心变化并不明显,更多依赖腰胯的直接协调来完成步型转换。

实际上,武术的精髓不在于内外家之分,而在于能否通过腰裆劲力的运用,精准打击到对手。

无论何种拳术、何种动作,在无步法转换的原地运动中,膝盖位置决定了重心的高低变化,即身体的升降;步法的转换则指导了身体的平移方向;而腰胯作为轴心,决定了身体的转动方向。

这些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在太极拳中,单纯的重心转移主要依赖于平移与转体,升降动作并非必需,除非步伐间存在显著的高低差异。

这是因为腰裆劲的转换本质上不需要通过身体的上下起伏来实现。

换言之,理想的太极拳状态是在保持重心稳定、避免上下起伏的前提下,倒重心(即重心转移)与转体动作应同时启动并同步完成,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配合,互不干扰。

内容仅为本人观点,期待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练太极拳总是站不稳,看看是不是这些原因造成的?

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朋友们,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站不稳。

特别是当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准备迈步的时候,这种感觉最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不是你不行,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学会如何调整重心。

那么,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站稳脚跟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常用的方法,希望能帮到初学者。

第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胯部没有放松好。

如果你的胯部没有沉下去,就容易弯腰驼背,不管身体往哪个方向弯,都会站不稳。

要想站得稳,你得想象头顶上有一根线拉着你往上,同时脚下也有一股力量往下拽。

这样上下一拉,你的身体就能站得笔直了。

不过,光这样还不够,“立身中正”的关键还是在于放松胯部。

怎么放松胯部呢?其实很简单,先让支撑腿稍微弯一点,别太弯。

然后,放松上身,轻轻往下坐,感觉像是坐在支撑腿上一样。

接着,把要迈出去的那条腿,膝盖先提起来,轻轻地往上带。

有些人做了这些动作还是站不稳,那可能是胯部没放松到位,或者腿没提到位。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移动步伐时怎么保持重心平稳。

这就涉及到“裆走后弧”的技巧了。

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前面写的文章。

其实,初学太极拳的时候,最好先练练步法,别着急学整套动作。

把步法练熟了,再结合拳架学,会更容易上手。

太极拳说到底,就是练平衡。

在保持自己平衡的同时,找机会打破对方的平衡。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通过练习步法,稳定自己的重心,练出平衡感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这几首太极拳歌诀写的太好了!

这段话说的就是逢转必沉。

怎么沉?松沉。

松是因,沉是果。

松腰落胯,不求沉而自沉。

所以,逢转必沉更准确的说就是逢转必松。

能松腰落胯,虚实变转的裆走下弧,会阴扎地等等不用考虑自然就有! 练拳一定要记住第一动在脚。

且太极拳都是一条腿承重为实,另一腿解放为虚。

所以,第一动都是实腿的借地力的行为。

不用本体力,这是太极拳练习与别的拳术用功习惯的一大区别。

为了节节贯穿能够传导的顺畅,人体的中间部位都是不能用力的,这样,百会会阴一条线(力由脊发)就可以把力形于手指。

能做到这样,手上的任何八门技法和脚下的五步变化就都有棚劲于其中了。

舍己从人在练拳当中就是要做到把自己的存在都忘掉,让自己成为天地间的一份子。

这样,人体的气场就能与外界形成信息交换,练拳就别有一番韵味。

正所谓,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不分彼我。

后两句说的承重腿三点成一线,这样有利虚腿,阴面的充分松弛,而肩背的变化实际说的就是含胸拔背,此时背弓形成,督阳升,任阴降,阴阳循环不已! 前两句说的是在背弓形成的情况下,腹股沟还要做到掖胯,这样周身才能实现到脚下的整体力的形成。

而这些还要掌握好无过不及才行。

后两句说的是原理和方法要匹配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实现效果的路径。

练拳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到点即止,随止即动。

此皆是静心有感而发,而不是想如何就如何。

所以说:你知动,那不行。

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

为何?下的功夫不同。

过去的人注重实践,现在的人在于想象。

身体练出来的感触永远超过没有练,以及练的少的想当然!所以,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不是靠想象,而是练拳当中你的姿态神韵有没有。

太极拳的内功就是将一起的阴阳面通过中间媒介的串联而实现。

否则,哪个人没阴阳,那个人没练阴阳虚实的拳?但没有大效果就是因为少了这个中! 轻才能松。

松了也就意味着轻。

脚下感觉有根却又不是压力感则是对的,那么胯肯定也就会是松的。

这个时候躯干的中才会跟着通畅。

这样状态下的阴阳虚实的变化就自然有其效果,不用去刻意的帮忙。

从始至终都是如此,精神必须不能涣散。

招式任它千般变化,我神惟是独立守中。

神为主帅,坐镇腰间,是为刻刻留心在腰间,则可实现以身变手,身体玩四肢也。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横气填胸,膂力横行。

然后气沉丹田,腰胯去动身,以身去带手。

气血的畅通在于松柔的运动,发力的瞬间,气血注于梢端,力由脊发。

是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此皆是脊背上的那点事儿罢了。

太极拳就是螺旋缠绕的圈套圈,环扣环的运动特点。

除此之外就不合乎太极之理,练的就不是太极之拳。

后面的句子说的仍然是借地力后的节节贯穿。

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没有中间空,行四梢的效果。

中间不空,不借地力就没法不用本体力。

用力则变转就滞,气血流畅就不通。

气到才能力到,反之,不松则有意识气也不到,这种情况下的力量的出现就是错误的。

太极拳练的是气力,不是力气! 大道至简。

简就是减。

减掉了复杂繁琐,当然就简。

这就叫做不求自得,无为而为。

关键是要把这个在身上去落实。

舍得,舍得。

舍就是空掉了自己,空就是虚,虚才能容物。

满则招损,越以为懂了反而越自满自足。

练拳,先要心静,然后体静。

能静则不燥,才能在运动当中细心品味而有真正的体悟,才能终有所得。

亲爱的拳友们,如果你们平时没有做到这些就努力去做吧!做到了就是超越原来没有做到的自己,就是进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